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往事回忆之四十六:忆母亲

母亲去世已经22年了。这22年来,一方面,总感到母亲仍旧无时无刻地伴随着我,关注着我。另一方面,我又不忍回忆那一幕幕的往事。因此,总想写些什么,又一直没有写。这次,岸风五月的活动内容是《感恩母亲》。借此机会,既参加岸风的活动,又了一心愿。

5岁丧父。父亲的去世,无疑给我这个原本就人丁稀少(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早已故去,唯一的一个舅舅又不在本市,虽时常照顾,但毕竟有鞭长莫及之时)的家庭带来的是精神支柱和经济支柱的丧失。从此,母亲用她那虽不太柔弱,但也不够坚挺的臂膀独自撑起了这个家。

其实,父亲去世的那年母亲不过30多岁,按说找一个坚强的臂膀帮着撑起这个家并不难。许多的热心人没少为此劝解,并辅以牵线的实际行动。但是,母亲怕我受气,坚持不肯再婚——牺牲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

在那个年代,一个单身母亲拉扯一个幼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要说艰难,更多的不是经济上的(母亲虽然收入不多,但由于家庭人口简单,在当时低水平的生活标准下还是可以的),而是精神上的。依我的记忆,最难得是两个时期——“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

众所周知,“三年困难”时期难的不是金钱,而是物资的匮乏。我们娘俩儿按当时的定量每顿8两粮食。每月一到24号,母亲就将二人全月的口粮从粮店买了来,然后用那时家家必备的小秤,将粮食分成8两一份,用报纸包成一个个小包,做饭时每次拿一包。一顿饭8两粮食以现在的标准够三、四口人一顿的主食了。但是别忘了那时副食品极其匮乏,别说鱼、肉、蛋、等,就是蔬菜也不能尽情地、撒开了吃。8两粮食,如让我可着劲儿吃,我一个人就可包沿儿了。那时,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7-9岁)。每到吃饭时,母亲总是匀一口饭给我,怕我吃不饱(我也确实没饱)。要知道,母亲在女同志里属于饭量大的(为此单位在定量时照顾她定了每月30斤)。我多吃一口,她就更难吃饱了,娘儿俩常常为此推来让去。后来,一位在饭馆工作的好心阿姨看我们实在困难,就时常给我们拿些饭馆做豆腐的“下脚料”——豆腐渣。这在当时可是难得的好东西,既有营养,又好吃,还充数占地儿,母亲就将它掺在棒子面里蒸窝头。这个阿姨的情分我至今不能忘,人家非亲非故,在大家都困难的时候拉你一把,得记一辈子!

“文革”时期难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在那时,即使是“根红苗正”之人都不知道何时、何地,因“何事”突然祸从天降。而我们这些父辈历史上多多少少有些“盏”儿的家庭更是得战战兢兢过日子了。不过,好在母亲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街道的人缘都不错,故而总算没受冲击,平平安安地度过来了。

娘儿俩相依为命最好的时段是76年以后,总算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这段时间,一是精神压力逐渐没有了。二是经济上二人挣钱二人花,不必多大算计。三是整体上物质越来越丰富,想吃什么,想用什么,有钱基本能买到。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精神上和体力上长期透支,摧残了母亲的身体,各种病慢慢地找了上来。先是长期的胃溃疡造成了母亲急性胃穿孔,将胃切除4/5。五年后又查处了乳腺癌,又做了一次手术。这两次都是大手术,虽大伤元气,但术后恢复得都不错,使我欣慰。可是谁知,又五年之后,再次查出肺部肿瘤,而且经住院细查,发现已属晚期,并多处转移。根据查出的结果,我独自决定不再手术,保守治疗,求得最后暂短但具有一定质量的生活。关于病的实情,按照中国的惯例没有告诉母亲,但是我总感觉她自己很清楚。我们娘儿俩都心照不宣,相互“欺瞒”。那段时间,我感觉到她特别希望我能常在家陪伴她,盼我能多陪她呆一会儿。可是,我工作很忙,也不可能不上班。因此,只有每天晚上那点儿时间,而且还不能保证天天都在家。以至于,在母亲走后,每每想到此都感到无限的内疚和懊悔。从医院回到家后,我采取了中药加饮食调理办法尽量地延长最后的时间。实践证明,效果还不错,一直拖到了一年半以后(大夫当初讲只能维持三个月到半年),病情突然恶化,最终离我而去。

回顾母亲的一生,劳累、辛苦伴随其终身。母亲也是在未完全成年时就丧父。姥姥不识字,舅舅、小姨都年幼,全家的生活重担以及精神的寄托都压在了她的身上,以至于很大岁数(当然按现在的剩女们的标准还算小)才结婚成家。婚后,先是相夫,后是教子,几乎没过过多少好日子。但是,母亲非常要强,从未向困难低过头。母亲儿时也没怎么上过学,不大识字。但是她学习什么东西十分刻苦。她愣是靠自学掌握了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并做出了成绩,受到了厂,乃至公司的好评。

而且,母亲为人非常正直,做事多为他人着想。常常教导我的一句话就是:“为人处事不能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以至于,此话成为我终身恪守的一个原则,至今未敢忘记。母亲在文化知识上没对我有什么帮助,但在教我如何做人方面对我帮助极大,使我受益终身。

现在每每回忆起母亲总感到有二个遗憾:一个是她没能多活几年。如果她能再活个10年,8年的,无论是就家庭条件而言,还是社会状况都会让她在有生之年享上几年福。二是在她健在的时候自己没能好好地多陪陪她(尤其是最后的时刻)。因此,希望家里老人健在的博友们有空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以免将来遗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明专稿】清明时节忆母亲/王援朝
最困难的时期
流年往事,趣味杂谈
乡土散文《慈母泪》张兰洲
59年至61年困难时期——缅怀我的父亲时学谦(三)
学习做精神贵族(杂谈集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