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位大家评《易经》

六位大家评《易经》

               

一、杨振宁谈周易与科学

  《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讨论过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

   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受《易经》的影响。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中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归纳法,一条路是推演法。近代科学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而发展的。比如,Maxwell方程,今天的发电机、电话、无线电、电视、网络通信、激光等等,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

  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观物取像,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易经》的精神,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非常好的例子是明朝末年的学者徐光启。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推演法变成规律的。对于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徐光启第一个翻译后了解到,推演法的一个精髓是一条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的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是摆事实,次序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最后的结论。可惜他只翻译了前六章。没在中国产生影响使推演法在中国生根。

  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概念,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的规律是一回事,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自然有自然的复杂现象,这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

  但是“天人合一”产生的观念是天人和谐,这对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比对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

二、张岱年谈周易与科学——赞“科学易”

  中国、印度、欧洲古代,有许多的典籍,可称为元典。《周易》是中国古代的最重要的元典之一,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两汉到明清,易学分为两派,象数派和义理派。汉儒喜讲象数;魏王弼扫象数而明义理;宋儒多讲义理。近代以来,有史学家研究《周易》几乎不讲象数,也不讲义理,专用《周易》中的文句论证历史,可称为史学易学。今年有些科学家,对于易学感兴趣,发现《周易》经传中的思想观念与近代自然科学的新知识颇有相通之处,以自然科学知识与《周易》中的思想比较,提出许多新见解,这是科学家的易学。可称为“科学易”。这是易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徐道一近著《周易与当代自然科学》可以说是近年“科学易”的一次总结,指出《周易》是最早的“天、地、生、人”的系统观,扼要论述了《周易》与当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的一些联系,论证了当代的一些迫切问题与《周易》的一些思想观念的关系。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成就,而20世纪初年以来,有些著名科学家发现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即所谓牛顿模式的自然科学,亦有不符合客观实际之处。于是出现了以“有机论”代替“机械论”的明显趋向。这可以说是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走向辨证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周易》经传,实为辨证思维的典范。

  《周易》64卦揭示了一阴一阳对立统一错综复杂变化的64种方式,生物学家发现《周易》64卦与生物遗传密码有惊人的相似。实际上这是证明《周易》64卦揭示了自然界的若干基本规律。64卦不是主观臆测,而是反映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三、吴文俊谈周易与科学

  西方的数学一般讲来源于欧几里德的公理化的体系,主要目的是证定理,即利用人所公认的道理,也即公理,来从定理假设条件推导出结论。中国传统数学是一种可称为“实用主义”的算法体系,目的是解决实际产生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核心是找到事物或者数据间的“关系”,即“方程”,于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就演化成解决各种方程。解方程的思想起源于中国,《九章算术》中就有专门论述。由此,其中涉及加减乘除的运算,所以就产生了“负数”的概念(小数减大数),此后传到西方,但直到16世纪西方对于负数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与接受。

  中国古代的数学很了不起,古代数学思维方式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系;许多地方超过西方。由于实用的大批的数学是来自西方,人们就认为好象数学都是西方来的。其实,像初等几何的公理化体系是来自西方,但中国有自己的初等几何体系,更有表达任意大整数的位值制十进制体系并由此发展到包括分数、小数、无理数的实数体系。总之,东西方学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是很自然的。

  中国古代的数学跟天文结合很紧密,很多数学成果直接来自天文。但古代天文的应用里有一些荒谬的东西,比如观天象算皇帝生死。数学也常常被人们和算命与风水等纠缠在一起,这是迷信的人们造成的,应当被清除出去。

  至于阴阳五行之类的相克相生也都是迷信。我知道中医学里也讲到阴阳五行,那有它特定的涵义,我是外行,不好评价。但我相信中医的针刺、针灸是科学,穴位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实验科学的伟大成就,至于怎样解释是另外一回事。总之,阴阳五行作为哲学我不反对,但作为科学理论我就反对。

  将周易和东方思维完全等同起来是荒谬的,周易也有些是好的,河图是很好的科学成果,但不能夸大了其作用。周易里虽然也有迷信的东西,但不排除包含有利于历史文化研究的信息。总之,周易,甲骨文都有其有价值的东西。

四、翁文波谈周易与科学

  《周易》在古代可能是用于预测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成语都说明预测的重要性。

  现代预测的研究范围很广,一般是应用统计预测。在《预论基础》一书中,我把信息预测与统计预测区别。在信息预测中,自然数、正数、可公度性信息系起重要作用,它们预测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方面有重要意义。这些方法与中国古代应用的一些预测方法有想相之处。

  我曾应用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方法,结合信息预测理论,预测了1991724日左右北京地区将会有暴雨。实际情况,1991720日和27日发生了两次暴雨。验证了这一预测的部分价值。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是含有科学内容的,当然也夹杂着迷信思想。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去其糟粕,取起精华。

五、何祚庥谈周易与科学

  “《易经》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要进行具体分析。但这里有一个主流和支流的问题。就“《易经》文化”的主流来说,在现在的条件下,是促进还是促退了中国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顺应了还是违背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区分何谓先进、何谓落后的最根本标准。

  杨振宁先生提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尤其是《易学》研究者,纷纷指责杨教授“失言”。我以为,杨先生对《易经》的批评,恰好打中了某些“易学”研究者的要害!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易经》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传承并弘扬了几千年,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大,超过了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然而中国的科学却落后了!当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曾长期处于先进生产力受压制的局面,社会生活没有出现强烈的发展科学的要求;但是,从思想层面来说,就不能不追问一下:中国传统思维模式里,是不是有重大缺陷?!

  《易经》的思维模式有两大缺陷。一是宣扬神秘主义,二是美其名曰整体思维,其实是笼统思维。没有进行分析,就要去“辨证”的综合。典型的例子,是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等等“玄而又玄”的说法,而且还认为深得《易经》思维只微妙!为什么从总体来说,中医的医疗效果不如西医?为什么中医理论多年来没有什么进步?为什么一些中医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证明”《黄帝内经》的正确?如果2000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已经穷尽了医学的一切,那么还有什么当代医学的进步?

  某些“《易经》思维”的鼓吹者,还喜欢批评“西方”科学缺少整体思维,仿佛这是“西方”科学的一大缺陷。其实这纯系“无的放失”,是厚诬了当代的西方科学!举个例子,当代物理学,其研究粒子之小,不仅深入尺度为10ˉ﹣8厘米的原子,分子,而且还深入到“基本粒子”深入到尺度为10ˉ-16厘米的层子,即夸克,深入到胶子;但当代物理学同时又研究宇宙之大,其空间之远,远远超出100亿光年的距离,其时间之久,久到137亿年以前曾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并正向大爆炸前宇宙的研究迈进。有兴趣的是,正是基于宇宙演化过程的深入研究,从而首先从理论上给出了只有三代中微子的科学预言,然后在西欧的超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得到完全证实。所以,“宇宙之大”和“粒子之小”的研究,竟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当代西方法科学已经建立起尺度大到4×10ˉ20厘米之大的科学的宇宙,还能说它缺少整体思维吗?相反,我们却看不到在“《易经》思维”,即“笼统思维”模式下的“宇宙”论,有什么“科学”成果。也许有人会批评我们是对古人的苛求!当然,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要求古人,但是,为什么你们却在那里颂古而非今?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模式;而一切从臆想笼统出发,是古代易经思维模式。    

六、朱时清谈周易与科学

  整体论是以中国古代科学为核心的东方科学的思想,包括整体和谐思想、有机论的思想、演化发展的思想、相反相成的思想。东方科学思想的核心是气一元论。

  “气”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本原的概念,“太极”、“无”和“道”与“气”在概念上有相同之处。“气”是世界上最本原描述。最能体现东方科学思想的是《道德经》和《周易》。它们认为,宇宙是“无中生有”,宇宙本原是“无”,而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个“无”逐步变化生成和发展的。《道德经》和《和周易》中探讨的是事物的功能与变化,事物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在对立统一中达到和谐平衡,而较少注意构成万物的元素及其结构形式。因此,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是整体的,而非还原的;是有机的,而非机械的。宇宙乃至其中的事物是通过对立统一而得到发展和达到平衡的。

  “道”和“无”在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及其以后相关系列的著作中被称为“太极”和“气”,此外还有“太一”、“太初”、“太始”和“元气”等。《易经》更能体现中国古代整体论中的有机变化思想。

  《易经》把变化作为宇宙的基本特点,把阴阳的对立当作宇宙的总规律。它指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是说,各种卦的变化起源于阴阳对立,阴阳柔刚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对于宇宙诞生和演化的的模型,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对气一元论的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内涵和把握其趋势,有助于指导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发展。在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必将形成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系统指导思想。

 

                    2007-3-9              于树锦行空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玄空风水学是“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
周易入门选修课2
《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什么?
“易道”世界观与现代物理学思想的和谐性探微
周易相关研究
世间变化万千,如何坦然面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