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既有中文,何为中语?

既有中文,何为中语?

一、“讲中文”

   不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一些媒体里,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XXX国的XX(政要)会讲中文!”

   XXX用中文演讲。”

   ……

  得知此类信息,感到十分别扭:怎么能“讲”中文?!“讲”,应当是讲“XX 语”,怎么“讲”“XX 文”?!

  后来,细细琢磨,他们的 “讲中文”,原来是“讲汉语”!

  于是,就有几年前的一次经历:在校园里,有一个小超市。一日,我在里面收银处排队等待结算。前面一位男士(大概是青年教师?)问在排队的一位女留学生:“你会讲中文吗?”听到此言,我不客气地对他说:“应当是讲汉语!”也许(我推测),这位男士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不再说什么啦。

   “讲中文”,这里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混淆了“文字”与“语言”,二是混淆了“中文”与“汉字”。

二、“中文”是什么文?

   一般人理解,“中文”是中国的“文字”。既然是“中国的文字”,那么他应当包含中国所有民族的“文字”。当下,中国56个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不在少数,汉民族的文字“汉字”或者“汉文”,只是其中的一个。 因此,“汉字”或者“汉文”不能被称作“中文”,当然“汉语”更不能叫做“中文”。

三、“中国语”、“华语”、“国语”?

   语言和文字,密切相关,又有区别。

   从语言、文字的产生来看,有语言不一定有对应的文字,而有文字必定有相应的语言。例如:英语英文,俄语俄文,日语—日文,……。

唯有“中文”特殊,没有对应的“语言”。为什么?那是因为“中文”不是单一的、某种语言的载体。 因此,有“中文”,难有对应的“中语”。

有人会说,有“中国语”嘛!其实,“中国语”,是日文,指的是“汉语”。

还有人说,有“华语—华文”,这个“华”,其实就是“汉”。

又有人说,有“国语—国文”,那是民国时期的,当然台湾还在使用,其实依然是“汉语—汉字(汉文)”。

四、可能是“中文”一词的问题?

清代末期到民国初年,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盛,伴随而来的是将大量的日语—日文词汇引进汉语词汇,大大丰富了近代汉语。

另一方面,在“反清”的浪潮中,这个以汉族占国民大多数的国度,“大汉民族主义”日益高涨。其间,精英们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汉语词汇。例如,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此基础上,1902年他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首创的汉语词汇。这是一个“非种族”的、关于“民族”的新词汇。就是所谓“汉满蒙回藏的多元混合体”。

对于“中华民族”一词,后来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是针对“中华”,特别是 “华”。有人解释:“中华”或“华”就是“华夏”。“华夏”是从何而来?“炎黄”。“炎黄”是什么?汉民族的祖先。结果就是 “中华民族=汉族”!也许,这并不是梁启超的初衷,却被当时的媒体和精英们接受了并沿袭下来。虽然表面上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类的包装,还有所谓“文化共同体”的说法,而其内在深处依然是“这是大汉族的天下”的深深印记。后来就有“华语=汉语”的“共识”。

满清王朝灭亡,1911年,中华民国诞生。“中国”这个词汇,作为一个国家的称号,首次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满清王朝的倒台,令国人有了“驱除鞑虏”、从帝制专权下解脱出来而看到“曙光”的兴奋,也令“大汉族主义”者们欣喜若狂,精英们又及时创造出“国语”一词。这个“国语”,就是“汉语”,现在还在台湾使用。

但是,在一个提倡“各民族平等”的时代,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度里,不可能将其中某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国语”。于是,精英们又策划出新的汉语词汇:“中文”。虽然,从词面上可以将“中文”解释为“中国的文字”,但是事实上依然是推销“汉语=国语”,不过,是使用了一个“模糊、混沌”的手法,偷换概念而已。这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讲中文”的不合逻辑、文理不通的“独特”的怪现象。

不妨看看大洋彼岸的那个多民族国家——美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是“英语-英文”,不存在“英语—美文(USA文)”的尴尬。一目了然,无可非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确立了“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的中国。同时,在一系列的法律以及官方正式文件中,没有“国语”,更没有“中语”。

没有“中语”,哪里有与之对应的“中文”?

“中文”一词,只能解释为“中国的文字”,它应当包含56个民族中所有的民族的文字,决不能把“中文”当作“汉文、汉字”,更不能当作“汉语”来“讲”。

准确地讲,汉字是“中文”中的一种,“汉语”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多种语言中的一种语言。而“汉语”又有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和众多的“地方话”(方言)之分。“普通话”是推广的、可以通用的语言。仅此而已。

   好啦,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两句话,剖析一下,那就是:

   XXXXX(政要)会讲中文!”=XXXXX(政要)会讲汉字!”

   XXX用中文演讲。”=XXX用汉字演讲。”

   这就是令人感到十分别扭的缘故。

   看来,“中文”一词引出了一连串的“歧义”,慎重使用,颇有必要。

   为此,还是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地“讲汉语”、而不要“讲中文”,顺理成章。使用与“汉语”对应的词汇“汉字、汉文”,不要再用“中文”与之混淆,更为贴切。

    当否?可否?

20151212日星期六   于树锦行空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未都】让西文入汉语词典等于文化投降(完全同意!)
中文和英文对比:中文认识800字就够用,英文以后10万词汇不够用
“汉语”、“中文”、“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慕课《魅力汉语》第一单元作业——汉语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文为什么最难学?
英语为何比汉语难学百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