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银时代的帝国危机


 

要不要写这个书评我一直在纠结,想写的愿望是因为喜欢它,想向有兴趣的读者做一个推介,不想写的原因是不了解它,不了解这本书写的那个时代。尽管一说起来,很多人都能对那个时代夸夸其谈地说上半天。我读书的时候我们的教科书对这个时代是最拿捏不准的,不是编者有意要歪曲它,而是真的不懂。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包括这方面的所谓专家和学者仍然不懂。网上有一篇文章,对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事件“鸦片战争”进行了不同于教科书的解读,可说是对我们熟知的“鸦片战争”的一个颠覆性的解读,却是一个无知的完全出于臆想和推测的颠覆,其中的逻辑和史实的错误让人完全无兴趣去纠正,所以尽管我对这个时代也很无知,仍然愿意硬着头皮介绍林满红的这部大作。

正如书名《银线》所揭示的,这本书选取了一个很特别的角度:白银和白银所代表的货币体系如何颠覆了一个看起来兴盛的王朝。作者之所以对白银加以关注则出于一个很小的历史事件,1852年,在湖北一个边远的山区,一个叫钟人杰的生员领着一帮农民弟兄造反,烧了县城,杀了县官。起事的原因很简单,由“银荒”引起的银贵钱贱导致民不聊生。相比于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这个历史事件太小了,在我们的教科书和历史课本里是读不到的,本书作者似乎也是在成为研究人员后才看到这段史实,很少有人注意到事件背后的本质原因。

作者把十九世纪的大清帝国历史以1856年为界分成两段,这种划分与我们习惯的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界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经常称为“通商战争”(或第一次中英战争),它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一个历史事件中外不同的称谓本身就值得玩味。有人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对大清帝国更有正面的意义,它对大清王朝的打击更多的是意识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它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却没有打时人的心门。其后日本也经历了类似的事件,但这个弹丸之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并因此改写了本国和大清帝国的历史。林满红没有把兴趣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上,她关注的是白银在这个历史事件和当时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1856年为界来划分这个时代,是因为历史在这一年有个截然不同的变化,之前大量白银外流的历史突然终止,实现白银回流。而长期为“银荒”所困已经瘫倒在地的大清王朝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又站了起来。这种变化无疑跟若干历史事实相关,但很多人只看到了历史现象,对其中的本质原因却一无所知。对此,林满红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她把大清帝国比为一个人,而白银则是这个帝国的血液,之前,大清帝国严重缺血而委地不起,之后,大量回流的白银像血液一样重新输入帝国的体内,它又重新站了起来。

大清帝国是如何大量失血(白银外流)并最终失去造血功能(银荒钱荒)的,林满红提供了很多历史细节。白银之所以大量外流,当时的人包括林则徐,以及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是鸦片大量进口造成的,林则徐就提出要种植土鸦片取代进口洋鸦片,以缓解白银大量外流。当时不少明白人已经发现白银外流对大清帝国的严重影响。对此林满红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她用统计数据说话,1856年之后的鸦片进口量远比之前大,白银反而回流,这说明鸦片进口并非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当时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丝、茶等)在国外滞销,出口量大减,造成了严重的贸易逆差。因此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次鸦片战争”并非因为鸦片大量进口,而是因为通商问题,这场战争是铁定要发生的,起因不同而已,如果不是因为鸦片,则可能是因为白银,或者茶叶和生丝。日本就可以作为一个例证,它没有大量的鸦片进口,却同样爆发了通商战争。

同样,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很多人也把它归因于两次“鸦片战争”造成的民不聊生,林满红却愿意相信白银在其中的巨大作用,就像人打了毒针,会在血液中扩散,必然要导致一部分身体的腐坏。“银荒”导致的银贵钱贱,就是这样的一剂毒针。这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兴盛的原因。有人愿意把太平天国的灭亡归因于它的内斗和腐败,归因于领导人的农民劣根性,或归因于督抚们(湘、淮军)的剿灭功劳,但林满红还是愿意把它与白银联系起来。早期湘军的困苦、失败未尝不是因为缺银(钱),后期政府军的生猛、善战又未尝不是因为钱多。可以说,湘军、淮军驰骋沙场,如果没有马背上的白银,全都要进坟场。与其说是曾国藩、李鸿章挽救了大清王朝,还不如说是白银让大清帝国赢来了一段回光返照的历史时期。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大清帝国,有诸多的不可思议。譬如说,这是一个不产银的国家,却以银作为主要的硬通货和财富。大宗交易,政府的税收和各种开支都是以银两来完成。清政府只铸造制钱(铜钱),却不造银元,市场上最方便流通的银元是进口的西班牙银元和墨西哥银元,外国的货币、前朝的货币全在市场流通。北京有两个铸币局,各省都有自己的铸币局,可以任意铸造铜钱,但各省的铜钱却不能相互流通。甚至私人也可以铸钱,钱庄可以发行银票。货币的乱象表明政府在货币体系中完全没有作用,也没有货币主权意识。林则徐算是个明眼人,隐约感觉到外国银元对市场的危害,主张政府铸造银元,他任职江苏巡抚时,还真的铸造了银元,不过因为质量太差市场不认可。这一切在白银充足时还相安无事,一旦出现“银荒”,政府就找不到抓手,无法控制局面。

“银荒”的原因林满红也进行了列举,包括白银外流、拉美独立运动导致白银减产、英国和周边国家禁止白银出口等等,总之,人倒霉时,喝水也塞牙。

当时人对“银荒”导致的银贵钱贱问题还是有认识的。王庆云说:“银之贵贱,不系钱之多寡,钱之贵贱,转系银之多寡。”1844年户部记载:“银之贵非由钱多,只以日趋于少,即日形其贵。银价日昴,固由于银少,而不关乎钱多。”缪梓说:“今日之患,不特银荒,而钱亦荒。”

没银没钱,市场陷入瘫痪,等于人陷入昏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大宋的“交子”),却在十九世纪因为缺钱而使一个王朝陷入崩溃的边缘,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无法想像。林满红因此引入了当时的经世学派对货币问题的探讨。林满红把对立的双方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放任派主要是今文经学家,包括包世臣、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认为政府对社会的干预越少越好;干预派的主要成员多属桐城学派,包括管同、王瑬,吴嘉宾、梁巨章等人,主张政府干预市场。双方都著书立说,企图以自己的主张影响时局。十九世纪早期,是放任派得势,结果是清政府果然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差点把王朝搞崩溃了。十九世纪后期,桐城学派得势,政府开始干预社会,王瑬的若干主张得以实施,包括铸造不可兑换的或高于本币的大额铜钱,但结果也不理想,在京城的试点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自然与帝国金融信用的破产有莫大的关系。

这本书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具有极大的魅力,阅读这些细节其实就是对固有知识的挑战,它可能让你一次又一次的产生疑问,并陷入对历史的思考之中。

 

(《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林满红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1月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础知识:古钱币第八集:白银流动
一场战争使中国的钱发生了巨变!
鸦片催人心志,更是祸国之根——探在毒品摧噬下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古代人是怎么花钱的?和现在一样吗?
鸦片战争183年,才知道林则徐竟是以“茶”禁烟……
全面盘点:中国历史上的钱币种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