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湛江曾有一片“贫民窟”,环境很差,居民生活艰难

说起湛江,大家都知道霞山和赤坎是繁华老市区,其实,霞山的历史比赤坎年轻多了。清康熙年间,赤坎迅速发展,道光年间成为繁华商埠,至清朝末年已经是粤西商业重镇和贸易中心,“商人趋之若鹜”、“盛极一时”,而霞山此时只是几条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海边只有一个小港海头港,供民船停靠。渔民赶潮在此兜售水产鱼货,邻近乡民小贩则挑来柴米食用与渔民交易。

早期的霞山区周围稀疏分布有谢屋、霞山、炮台仔、郑屋、海头港、洪屋等村落,曾经统称“海头汛”,属雷州府遂溪县二十二都管辖。所以,霞山区农村大多讲雷州话,都是属于雷州文化体系的,当然大多亦是闽南移民,查一下族谱就知。1899年,法殖民者占领广州湾后,霞山得到了一个新名字“西营”。

那时的霞山区非常荒凉,临海是一片沙滩和洼地,内陆除农田菜地外,到处是积水塘。积水塘是湛江农村的特色产物。由于湛江大多数地区河流、湖泊等地表水较少,所以很多村庄都挖塘来积水,用途有三方面:一是大水时调节洪水,排涝,干旱时灌溉农田;二是平时用于养鱼,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三是作为全村的风水塘,中国人讲究风水,靠山背水,子孙满堂,发达兴旺。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有些积水塘处于半废弃状态,长期不清理,就变成污塘,又脏又臭。

广州湾的海边

法帝侵占湛江后,为加强控制和掠夺,在今霞山陆续建造码头,修筑公路,开办洋行邮政,设立学校教堂,屋宇渐多,始现市容,形成商埠。霞山最早的街道是沿岸线建成的海边街(今东堤路)、垂直海边街接连码头的贝丁街(今逸仙路),当时两街不过十来间商铺。后来逸仙路发展成为霞山最繁荣的商业地域,店铺林立,接连不断。湛江著名的赌馆,1936年陈其椿开办的“吊花会”,过了几年,“铁胆”戴朝恩也开了一家赌馆,也就是“万利俱乐部”的分馆在这里,就是看上了这里兴旺的人气和商业规模。

霞山开埠后,陆续填洼地和废弃的田园,扩展城区面积,部分破产农民入城做工,居民相当增多。在这里解释下当时的“破产农民”是怎样产生的——

1899年,广州湾成为法国殖民地后,法人对中国人民进行盘剥掠夺,征收人头税、田亩税、盐田税、门牌税、市场税等各种苛捐杂税,开放黄赌毒,毒害民心,危害民体,搜刮民财。商人还从外国运来大米、白糖、洋绵纱在雷州半岛随意倾销,对本地的农业、制糖业、手工纺织业造成巨大冲击。在高昂的税收和外国倾销产品的冲击下,失业、破产者相继出现。破产农民有的进入城里做工,有的落草为寇,成为了土匪。

这批破产农民入城后,使得西营出现一批贫民小贩的住宿区,相继产生火烧街、水浸街、括流街等一批街道,也就是霞山成为商埠后的第一代“贫民窟”。

清朝末年湛江贫民及其住房

火烧街居住三教九流人士为多,群体较杂,房屋多是竹棚草房,一年到头,火灾不断,所以称之为火烧街。竹棚是用竹子搭建的简易住宅,草房是指利用草和土制作材料,然后砌成的房子,建设成本低,材料廉价,但非常容易起火,而且一烧就烧一片,不易扑灭。

水浸街居住贫民苦力为主。那时候,广州湾还有没有码头,货物靠驳船起卸,应运而生涌现庞大的搬运装卸阶层,俗称“咕喱佬”。成员除城市贫民外,还有众多农村破产及逃荒农民,他们靠一根竹杆、两条绳子谋生。当天用纸袋买米当天煮,遇上没工做,啃番薯充饥,生活十分艰苦。

水浸街的住房多是木屋,旁有一口污塘(形成的原因见上文),加之城市排水不好,一遇夏季暴水就会水浸,蚊蝇很多。为避水浸,房子如踩高跷建在木椿上,所以叫做水浸街。过去,广东这样的排水不利的老街有很多,儿歌也在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街上卖……”描绘了城市贫民的日常生活。

括流街居住的小贩、手工业作坊者较多。住房铁皮屋和瓦平房参半,房子还算稍牢固些。为什么要叫括流街?是因为湛江黎话称“退潮”为“流括”,意思是希望退潮。这条街通往海边,可见潮汐。由于这片街是填海而成,低于海平面,在这里居住,如果遇到涨潮加暴雨,整条街都被淹,家里也进水,家当飘在海水中,居民无处可住,只能在外风餐露宿,等潮水退去才能回去。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彻底解决。

这一带“水浸街”问题至今偶有出现

这三条街作为霞山最典型的“贫民窟”,一直存在到1954年湛江百年罕见的台风之前。

1954年,一场巨大的台风在湛江市区与吴川之间的沿海登陆,风力12级以上,阵风最大每秒50米。台风掀起暴潮,潮位高6米,巨浪高达2-3米以上,风力异常凶猛,给湛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雷州半岛东部海岸的堤围几乎全部崩决,淹没农田104.11万亩,沿海农村、城镇七成以上的房屋被毁坏。台风死亡人数达722人,其中湛江市214人,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湛江市区遭受台风正面吹袭,灾情更是严重。整个城市像被洗劫似的,满目疮痍。角铁制成的电线杆吹弯倒地,数百年的大树被连根拔起。

湛江大戏院近15米长的钢筋水泥阳台扭成麻花,避风塘的渔船冲到岸上,霞山天主教堂的十字架塔顶也被吹折悬空倒挂,大批房屋倒塌损毁……一片狼藉。

那个时候是建国初期,人民的生活仍十分贫苦,大多数人居住在砖瓦平房或木屋茅棚。霞山的洪屋路,海头港一带都是城市的贫民住宅区,房屋构造简陋,抗风力弱。

据统计,在1954年的台风中,湛江市倒塌瓦房2577间,倒塌木屋茅房12262间,损坏各类房屋17271间。其中就包括火烧街、水浸街、括流街的大部分房屋,这一片“贫民窟”就此消失。

1954年台风正面袭击湛江

随着湛江市政建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如今这三条街,都建起了楼房。木屋、茅棚、铁皮房已成了历史。火烧街改名为新发路,解放后再未发生过火灾。水浸街改名为爱国路,污塘早已填平,除特大台风偶有小浸,不再受昔日之苦。括流街改名为东堤一横路,海边建起高楼,挡住视频,再也见不到海潮。

这三条街基本上还是住着原来的老街坊和他们的后代,保持着淳朴的民风。霞山“贫民窟”的往事也成为街坊们笑谈的往事。市民们忆苦思甜,感谢新中国和新社会!不过,到了今天,霞山避风塘一带虽已告别解放前的“贫民窟”,但也面临着新的旧城改造,才能与现代化都市接轨,希望这里的改造工程早日成功!

湛江霞山避风塘一带的旧楼房

关于霞山的这几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湛江霞山会有“火烧街”、“水浸街”、“括流街”这些奇怪的街名呢?
霞山最早的街道
一日看尽枇杷红
“湛江一大怪,一个城市分两块”成为历史印记
我叫湛江,这是我小时候的照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湛江霞山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和法军指挥部旧址---广州湾法国公使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