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火塘边的岁月
乡村火塘,不知兴起于何时,估计人类有了固定的房子、有了生火取暖的习俗后,便有了火塘。有了火塘,就有了数九寒冬的温暖;有了火塘,就有了其乐融融的相聚;有了火塘,就有了人间烟火的延续。而今,这曾经陪伴乡村人度过无数寒冬的火塘,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它燃起的温暖岁月,却永远鲜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了一段抹不去的乡愁。

乡村火塘,一般建在堂屋里。先在避风的角落里挖上一个正方形的坑,深不盈尺,宽不足米,然后在坑的四周嵌上方正的石条,一个正方形的火塘就基本成形了。火塘上方,装有一个铁钩或木钩,这个钩看似简单,但它却暗藏机关,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钩的上下,在钩子上可以挂壶烧水,也可以吊锅做饭。需要猛火时,将钩下移,让壶或锅底更接近火苗;需要小火时,则将其上移,壶或锅则与火拉开了适当的距离,这是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控温设施,是老祖宗的聪明智慧。钩子上方,往住会挂上一只竹筛或是竹笆,用来烘制豆腐干等食品。靠火塘的一方墙上,整齐地悬挂着一排排腊肉,成了农家最美的风景。那些承载着漫长历史和兴衰的火塘老屋,已被烟火熏烤得黑如油漆,见不到一点土墙的本色,但因为有了火塘,有了那永不熄灭的人间烟火,屋子里就有了相聚,有了欢乐和温暖。

在乡间,人们对火满怀敬畏和虔诚。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火塘建在堂屋左侧的中间,一方靠墙,其它三方可围坐取暖。搬进新家的那天,母亲事先生了一盆红通通的炭火,从居住了十年的茅屋小心翼翼地提到新房子里,引燃了火塘里早已架好的干柴,片刻,火塘里燃起了熊熊大火,父亲和母亲以及在场的亲友们被炉火照得红光满面,笑逐颜开。随着炉火的燃起,一个新家从此诞生了!火,成了家的标志。

在乡村,火塘是最有凝聚力的物事。每年到了生火取暖的时候,只要炉火燃起,一家人便围坐在火塘边,一边取暖,一边做着各自的事儿。记忆中,父亲常常捧着线装书,忘我地阅读着;母亲悠闲地纳着鞋底,麻绳穿过鞋底咝咝啦啦的声音打破了冬夜的宁静;姐姐悠闲地织着毛衣,动作单调却富有情趣;我总是在灯下做着那些枯燥乏味的家庭作业。夜色渐深,母亲会找来一些红苕或是洋芋,深深地埋在火塘里,待到夜深人静,红苕便烤好了。从滚烫的红灰中将红苕掏出来,拍去表面的灰土,剥去外皮,热腾腾的香气袅袅娜娜,鲜甜诱人的气味在屋子里四处弥漫。这冬日的“夜宵”,虽然简单朴素,却温暖着家人的心,鲜甜着一代人的记忆。

山里寒冷,秋末便燃起了火塘。如果来了客人,主人会将最好的位置让给客人,然后,把火塘上方的挂钩放至最低,让红色的火苗疯狂地舔着壶底,加速着壶水的沸腾。沏完茶,火塘上的水壶换成了炖肉的耳锅或吊罐,不大一会儿,罐里的水开始欢腾,腊肉的香味四处飘散,屋里屋外氤氲着腊肉的醇香。一边烤着火,一边闲聊着,罐里的腊肉也不知不觉炖好了。饭桌就搭在火塘边,家酿的米酒早已在火塘边温好,一边取暖,一边品酒,一边天南海北地神侃着,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尔虞我诈,这种最简单最真诚的待客之道,成了多少乡村人的美好的回忆。

乡村有俗语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灯”,大年三十晚上的大火,寓意来年红红火火。这一夜,家家户户都要用早就备好的干柴或是老树根,烧起熊熊大火,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守岁。为了赶走孩子们的“磕睡虫”,长辈们发完压岁钱后,便讲起了孙猴子降妖除魔之类的神话。女人们在火塘边滚汤圆,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夜,火塘以最热烈的温度和最温暖的色彩,与全家人倾情联欢,共度良宵。

火塘虽土,但它接地气,聚人气,温暖人心。如今,火塘似乎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隐退在老屋一隅,取而代之的是煤炉、电炉、空调、暖气或通过改造的柴火炉。这些取暖用具虽然美观大方,清洁方便,但却再也没法将来去匆匆的家人常聚在一起,再也找不回火塘边曾经的温暖时光,只有把曾经的温暖、闲适、随性和自然,作为一种理想和境界,时时怀念着,一路追寻着。(作者:李志来)

 
 
李志来,湖北省罗田县人。1991年9月生于大别山南麓猪头石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热爱文艺,一直坚持读书和业余写作,有诸多作品见诸报端。现供职于某集团(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家的一方火塘
怀念烤烘笼的日子
在乡村的冬夜,火才是真正的王者
每天推荐一首民谣丨难得 - 安来宁
怀念·冬的火
煮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