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祖寺唐代摩崖造像及写真题记发现记

佛祖寺,即古真人院,在忠兴镇永佛村,坐西向东,后有佛祖场、丝公山,前临佛祖寺沟。

(一)访滴米石发现“地质灾害遗址”

寺正殿后有凸出巨石,“方广如屋”,朝东一侧,阳刻“滴米遗迹”四个大字,长6.8,高1.9米。滴米石下方凹进,距地约2.2米高。朝地一面的不同位置,有“大中”“囗王子居作”“相”“卧云”四则残题,另有一则墨书题记,不识。

地面生长一石,为刘德皆书写的摩崖石刻,内容是1943年民国县政府人员下乡宣导抗日粮政,访佛祖古寺之事。

不同寻常的是,滴米石朝地一面有三个圆形桩洞,其朝向地面,而不是前面,且有人字形沟槽。朝地一面后侧与地面岩石上下相对,之间有泥层,泥层中夹杂着石板和瓦块,石板是人工雕凿过的,瓦块厚实感强,表面有制瓦时的布纹。——这不就是一个地质灾害遗址吗?

向泥层边的岩缝搜寻,摩崖造像跃入眼帘。在寺文管员左维寿的帮助下,我睡进岩缝观察,有幸领略到千年前的旧时光。

(二)摩崖造像及写真题记

滴米石为砂质岩,朝地一面靠里一侧,与地上岩石若即若离,形成半米到10厘米左右的岩缝,所见造像有37像。

有三佛龛,方龛,长0.53,高0.37米。龛内并列三尊佛像,趺坐莲台,莲台一下岩石缺失。无背光、头光,覆钵形高髻,发际线较平。双眼微闭,鼻端细而高,嘴唇小,下颌双层,两耳肥厚,耳垂触肩。穿U形领通肩大衣。

中间的佛像面部最为饱满,左、右佛像的面部立体感更强。最大的区别在手印,中间佛像施禅定印;左侧佛像左手半握于腹前,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指向左侧;右侧佛像右手半握于腹前,左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指向右侧。左右佛像的手印似南无离怖畏如来印,属密教手印,这种手印在佛教龛窟中属于稀见手印。

三佛龛之右,阳雕一尊站姿罗汉。其头部光亮,面部饱满,耳朵肥厚,神情肃穆。内着僧祇支,外披直领通肩大衣。双手于胸前上下捧护一物,衣袖垂至小腿。赤足,站立于仰覆束腰莲台。罗汉像之右岩层剥落,之下缺失。

三佛龛之左是释迦佛龛,方形,长0.8,高0.8米,上部削角。主尊趺坐莲台,背光为宝珠形,内无雕刻,上尖挑出边界。覆钵形髻,无细节雕刻,头髻前有小化佛。面部饱满,双眼微闭,神情肃穆,眉间施白毫,鼻翼宽厚,耳垂触肩,颈部三道蚕纹。肩胸浑厚,显出雄强的气势。穿接近圆领的通肩阔袖大衣,自右胁下揽至左肩披搭。双手在腹前施禅定印,似持一物。下为莲花座,莲座下岩石缺失。石刻完好,如新刻不久,没有繁缛的装饰,仅有粗犷而富有神采的线条。主尊右侧是罗汉,站立莲台之上,双手合十,座下部缺失。主尊之左被遮掩,情况不明。

主尊龛右侧下部为供养人魏城县义合乡蒲溢的真容像,上部是简州司马兼御史大夫雍朝殷为蒲溢所作的写真题记。

供养人蒲溢,面部宽大,五官深刻,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袍衫,面向主尊,眼目低垂,双手合十,跪坐于莲台。其相貌粗犷而俊朗,虔诚中不失洒脱英武之气。亦无繁缛细节,寥寥几笔,便使人物形神兼备。

蒲溢上方为其写真题记,摩崖长33厘米,高49厘米,深不足1厘米。石面并不平整,风化程度较浅,除左上角8个字漶漫外,其余字口都很清楚。刻字14列,满列25字,阴刻楷书,字径1厘米许,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释读如下:

河东蒲公写真记/

前简州司马,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雍朝殷字梦卿书/

公名溢,字不危,其先河东郡,历世而嗣,魏成人也。居乡义合,包蕴/词华;纳士招贤,凛然领袖;俗号长者,无异信陵;鉴之东陂,隐之南亩;/乡传第一,誉美声闻。长男伯宁,弓裘专习,济世韬略,当州崇班,累经/奏宪勋衔,官至殿中侍御。次男伯宪,悼亡弱冠,早弃晨昏。小男伯充,/性怀忠孝,敬上念下,柔顺宗门,志叶无亏,英谋罕比。亦曾署职,匪就/荣名,常怀敬修,每躬善道。切以幼离荫诲,梦想思存,虽命写于绛/容,犹疑不固。今则再刻贞石,以像前仪,遂就真人之龛,兼造两躯功/德,冀具名彰于不朽,望树福于无疆。愿表往来,乃为铭曰:/

河东之公,神气温同;俨然独秀,仪像雍容。(一)守静瀀游,/无怨无仇;直道而取,违意不求。(二)志隐丘园,盈目俱全;/百福来萃,荣后光先。(三)曙色明兹,朗耀尊慈;有神有德,/长荐蘋词。(四)缣绛写之,犹虑他遗;故勒坚石,永保无遗。

(三)造像的年代问题

佛祖寺造像有这样几个特点:

1.没有繁缛的细节,没有妆彩,仅有粗犷而富有神采的线条勾勒。

2.头部肉髻宽高。

3.袈裟的褶皱都是大圆弧,与早期的小圆弧不一样,具有中晚唐的特点。

4.供养人戴了典型的唐代幞头,幞头的尖尖稍向前倾。

另,供养人蒲溢是魏成县义合乡人,魏成县始建于西魏废帝二年(553),裁省于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魏成”大体是隋唐时的写法,至宋代一般写作“魏城”。供养人的长男蒲伯宁,官衔至殿中侍御,唐改殿内侍御为殿中侍御,宋代沿用,明代废。题记的作者雍朝殷是简州司马兼御史大夫,唐代兼授外官,是在唐玄宗之后。

综上,佛祖寺造像的年代当在唐代中晚期。唐中晚期,一般是指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前,也就是公元755907年。

(四)造像的意义

1.在游仙、涪城两区内,佛祖寺造像应是保存最好的佛教造像。

2.三佛龛中,佛像的手印现实案例少,属于稀见手印。

3.此供养人真像和写真记题材,在绵阳地区独一无二。真像时代特征突出。题记313字,是绵阳本地保存得最好的唐代题记之一。其内容可补地方历史记载之缺,如宋《元丰九域志》载魏城县辖辖“一十乡,龙溪、太平、青渠、万全四镇”,没有记载十乡的名字,最近几年访碑中,发现永宁、清泉、崇化、东乐四个乡名,此题记将乡名扩展至五个。又,“魏成县”的写法,为“魏成”“魏城”之辨提供了新的素材。再,蒲溢家族在绵阳地方志上并无记载,甚至未见简州司马雍朝殷的史料信息,此题记的价值不言而喻。

4.将佛祖寺始建时间提前到唐代中晚期。据本地州县志和寺内碑刻,佛祖寺始建年代不详,在万历年间李正芳访几岩寺的福泉诗碑中曾提及此寺,天启崇祯年间发生滴米奇事。滴米石上有“大中”二字,应为唐大中(847-860)年号,连同造像及题记,则将佛祖寺的始建年代提前到唐代中晚期,证据充分。另,佛祖寺的得名,可能就因为古人亦曾窥这尊“佛祖”。

5.佛祖寺、石堂观、北山院、圣水寺、佛爷岩都有中晚唐佛教造像,它们是古魏城县在中晚唐时期历史面貌最生动的描绘。

6.这个古代地质灾害遗址具有丰富的文物信息。对于摩崖造像和题记的保护,除了选址和考虑岩石自身条件外,还常常采用修建窟檐、阁楼和殿宇等方式。据滴米石上的桩洞可知,佛祖寺造像原来采用的是窟檐保护方式。据现场考察,“滴米遗迹”四字所在的一面原来朝天,造像和窟檐所在的一面原来朝前,在一次地质灾害发生时,巨石翻转90度垮塌下来,造像所在一面朝向地面,泥瓦石堆积在滴米石和地面之间。根据这些泥瓦石,或许可以找到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大概时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美青州-驼山石窟
山西吉县:挂甲山佛阁寺摩崖造像
眉山省级文物(16):丈六院摩崖造像(老古)
千佛重光——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
【 南山供秀 】郑山、刘嘴石窟:有故事的田园佛国
夹江:牛仙寺摩崖造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