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分为三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法则
一分为三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法则
作者: 李益荣

事物总是一分为三的。一分为三既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也是人们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乃至改造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谓“一”,即客观世界是统一的,是由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其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又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从整体“一”入手,从认识事物的外观、表面特征入手,即经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这里讲得对“一”的认识已经是一种理性认识,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在人类认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成果来源于形而上学的猜测。例如,古希腊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纯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猜测,到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猜测得到验证,成为科学理论。当然,这种对“一”的深入认识并不总是能产生伟大的科学猜测,但是,它却是人们认识事物首要的和重要的阶段,是人们区别此事物与他事物的根本依据。当事物的“一”发生了变化时,也就意味着事物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即由此事物变为他事物。所谓“三”,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三个方面、三种属性、三种状态、三种类型、三个阶段、三种方位等等。同时,“三”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思维定式。客观物质世界本身固有的一分为三状况影响并决定了人们对其认识的一分为三方式,而一分为三的认识方法又帮助和促使人们更深入、全面、准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天地人三分的现实意义
对宇宙整体的认识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认识的重大课题。如果说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整体分为天、地、人三部分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猜测,那么,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则验证了这种分类的科学性。同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天地人三者各自本身也都是一分为三的。所谓“天”就是现代科学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天体,根据我们人类所处的位置可以具体分为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三部分。所谓“地”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根据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可以分为大气层、地表层和浅表岩石层三部分。这三部分的结合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而且,三大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比较典型的合三为一。至于对人的分类,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或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但是,无论怎样去分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例如,从生命的类型可以把所有的生命体分为植物、动物、人类三种,植物为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而动物和人类的尸体如果在自然状态下则为植物提供营养,三者构成了自然平衡的生态链,即既一分为三又合三为一。当然,这种分类还不纯粹是对人进行分类,而是对生命体的分类。对人的分类应该从人脱离、区别于动物后进行。人是动物演变、进化而来的,是有语言、会劳动、能思维的高等动物。可以说在人的身上既有人的特性又有动物的影子。因此,可以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和联系中,或者说从人身上残留动物性多寡的角度把人分为三类:兽性人、普通人、圣人。兽性人是指由于特殊环境而造成的兽性十足的人,如由于自然环境特殊而形成的狼孩、猴孩等,以及由于社会环境特殊而形成的战争狂、虐待狂等。这类人有的是生理上兽性十足,有的是心理和行为上兽性十足。而圣人则是思想行为高尚的人,在他们的身上基本没有动物性残留的痕迹。当然,这两种人都是极少数,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普通人,应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对人的自然分类,最为常见的是按性别分为男人和女人。然而,在客观上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人,即非男非女或者说亦男亦女的两性人。据2005年1月17日的《三晋都市报》报道,在重庆江北有一位“双性人”,“‘他’曾嫁作人妇,也曾娶妻生子。‘他’是一个19岁男孩的亲生母亲,也是一个3岁男孩的亲生父亲。‘他’拥有男女两套生殖器,让‘他’的一生充满坎坷。”这样的人当然非常罕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少而否认其存在。而且,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有许多人做了变性手术,其中不乏由“双性人”改变为单性者。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同性恋也可以视为心理或生理上的中性人。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明确,同性恋者可以领取结婚证组成家庭,这是从法律上肯定了其合法性。据2005年1月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当今美国社会,正在兴起一场要求在公共场所修建非男非女中性厕所的运动 。
 
(二)一分为三的表现形式
一分为三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但是,在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分为三的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1、并列式。并列式是指在一个事物,或者说一个系统内部存在着的三部分、三方面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例如,由于温度的不同,使水呈现出三种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化合而成;对物体的方位可以区分为上、中、下,也可以区分为左、中、右,还可以区分为前、中、后;说到方位,人们往往会想到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其实,这四个方位可以分为两组,即东中西和南中北,因为,每一个具体方位的确定都必须以“中”为座标,所谓东西南北四方实际上是两个一分为三,因此,中国古代文献中往往用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概念来反映空间的方位本质;与四个方位分类相似的是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四季的划分是以昼夜的长短来确定的,昼最长夜最短是夏至,反之是冬至,而在夏至和冬至之间还有昼夜相等的春分和秋分。因此,四季划分除了反映寒暑易节外,其本质上体现的是一年中昼夜长短出现的三极,这还是一分为三;对物体的体积可以笼统地区分为大、中、小;现代物理对已经发现的六种基本粒子夸克通常称为六“味”,而每“味”的夸克又有三“色”,即红、黄、蓝三色;基本粒子按静止质量大小,被分为光子、轻子、强子三大类,其中强子又分为介子、重子、带粲介子三类;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灭亡三个阶段;佛教将人生划分为前世、今世、来世;《春秋》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康有为认为社会发展体现为三种社会形态,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对人生和社会的这种划分也可以说是以时间来划分。时间具有一维性,它只能前进不能倒退。然而,时间的长河也是一分为三的,即过去、现在、将来。过去是无尽的回顾,将来则遥遥无期,只有现在非常现实。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实实在在地把握住现在,将来是现在的将来,失去了现在也就失去了将来。然而,现在却是非常短暂的,当我们说现在时,严格地说,现在已经过去了,已经成为过去。可见,我们就是这样每时每刻用现在谱写着过去,奔向将来。现在虽然短暂,却是一时一刻也不应虚度。
2、三足鼎立式。这种结构就像平面三角形的三个角一样互相对立。其中任何两个都能形成一对矛盾。三足鼎立式也就是孔子讲的“执两用中”和“过犹不及”中的“两端”和“中”的关系。例如,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是质朴的意思,“文”是文彩的意思。孔子认为仁义是质,礼乐是文,质与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必须恰当配合,不得有所偏废,否则就会出现野或史的情况。“野”是粗野,“史”是虚浮无诚意的意思。如果文与质恰当配合,就是理想状况——彬彬。这里的“野”与“史”是对立的两端,同时,“彬彬”与“野”和“史”之间也是对立的,不过对立的性质不同罢了。“野”与“史”都是片面的,它们之间的对立是错误方向之间的对立,就像我们常常讲的左倾路线与右倾路线的错误一样。而“彬彬”与“野”和“史”之间的对立则是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对立,就像正确路线与左倾和右倾的对立一样。可见,三足鼎立中的三方,又可以分为两类,而追求“中”始终应该是坚持不懈的目的。另外,三者既存在对立的一面,又存在相互依存的一面,三者互为存在前提,失去了任何一方,另外两方也就不存在了,或者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时,三者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两端”都可以向“中”转化,而“中”如果偏离了方向,也可能转化为“两端”,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中有一段“将相和”的精彩叙述,讲得就是这种转化。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因战功被拜为上卿。而蔺相如当时只是缪贤的舍人。赵惠文王时,蔺相如出使秦国,以其大智大勇戳穿了秦昭王夺取和氏璧的阴谋,这便是“完璧归赵”典故的由来。相如因此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意欲寻衅羞辱相如。相如得知,屡屡相避。他对其舍人解释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羞愧满面,负荆请罪,于是将相和好,为刎颈之交。司马迁以娴熟的笔法将廉颇的鲁莽、蔺相如的勇敢,以及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在廉颇寻衅时表现出来的怯懦描绘得栩栩如生,成为千古名篇。在这里,鲁莽和怯懦是行为的“两端”,勇敢是“中”。但是,这三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廉颇在与齐国交战时,就表现得很勇敢,因此而大破齐国,夺取阳晋,被拜为上卿。然而,在对待蔺相如的问题上,却表现出鲁莽。当然,当其幡然悔悟后的负荆请罪也是勇敢的一种表现。蔺相如在对待秦昭王时表现得很勇敢,而在廉颇的挑战面前却显得怯懦,这从哲学角度抽象分析也是一种转化。但是,三者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因对象不同而表现不同,另一个是因出发点或者说目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因此,对于事物的一分为三不能看做是固定不变的格式,而应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二派生一式。即有些事物看起来是由两个方面组成,但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往往派生出又一新的方面。这一方既不同于前两方的任何一方,而它的产生又离不开前两方,于是,事物在发展中呈现为一分为三。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贸易中最为常见,假如一辆小轿车的标价为32万元人民币,那么,这个标价只是商家的要价。某位顾客准备买这辆车,但是认为价格偏高,于是出价28万元。最后,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几经周折,以30万元成交。这个30万元就是由最初的32万元和28万元派生出来的。当然,任何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往往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因为商品的价格不仅仅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所决定,而且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于是就出现了要价、还价、成交价三种情况,显然,由前两者派生出的成交价最有实际意义。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谈判中,如贸易谈判、和平谈判等。谈判是指两方或多方就某一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会谈,以求达成共识和协议。谈判各方在谈判中总要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方案,并且运用各种谈判手段和技巧,使达成的协议条款尽可能符合自己的意愿。但是,各方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出现两套,甚至多套不同的方案。如果各方都各执己见,那么谈判便进行不下去。为了达成协议,解决问题,各方在谈判中都要做一些让步,所谓谈判的艺术就是尽可能让对方让步的艺术。经过类似于商品贸易中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的协议往往是在综合两方或多方方案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一套方案。这就是由二派生一,形成一分为三的情况。在这种方式中,“二”往往表现为对立,而“一”往往是对立双方形成的共识,“一”的出现也就宣告了“二”的结束。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也屡见不鲜。20世纪中叶以来,物理学家提出了反粒子概念,认为除极少数粒子外,各种粒子都有与其相对的反粒子。反粒子的能量符号同粒子相反,即能量有正负两种形态。反粒子可以组成物体,反物体可能组成反宇宙。正反物体都是物质的形态,正反物质相遇就会湮灭成光子,或者说产生出新的物质。这也是一分为三。
4、由二运动变化为三式。有许多事物,从静止的角度看似乎是一分为二的,但是,如果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分析却是一分为三的。例如,任何生命都具有生与死两种状况,这看起来是一分为二,但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还有另外一种状态,即生中有死或者说死中有生。因为,生命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这就意味着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有大量新细胞的产生和旧细胞的灭亡,生物的新陈代谢是生命存在的本质。可见,这种生中有死和死中有生的第三种状态对于生命的意义更为重大。事物的运动变化,从发展趋势来看无非呈现出进化和退化两种状况。然而,这两种趋势只是从一定的发展阶段来区分的总的发展趋势,而在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则要复杂得多,其中往往是进化与退化犬牙交错,甚至同时进行。事物某些方面的进化则意味着另一些方面的退化,或者是以一些方面的退化来换取整个事物的进化,也就是说在进化中有退化,在退化中有进化的因素,这就是有别于进化与退化的第三种状态,这种状态更准确、具体地反映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情况。
在许多情况下,一分为三表现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例如形式逻辑中的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作结论的演绎推理。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这实际上也就是完成判断推理的三个阶段。如“人都是向往自由平等的(大前提),张三是人(小前提),所以张三向往自由平等(结论)”。在三段论中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在结论中作主项的概念叫小项,如例中的“张三”;在结论中作谓项的概念叫大项,如“向往自由平等”;在两个前提中都出现的共同概念叫中项,如“人”。含有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含有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三段论就是通过中项的媒介,把大项和小项联系起来,从两个前提推出结论。这是比较典型的一分为三思维方式,也是一分为三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情况。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过程不一定像三段论那样简单分明,而常常表现的较为复杂或者较为简略。但是,从整体上看,一个过程的三个阶段基本上是循序渐进、逐步完成而且必不可少的。
5、一分为多式。一分为三中包括一分为多。“三”在汉语中除了表示数目三即二加一所得外,还表示多,如三反四覆、三令五申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分为三就是一分为多。然而,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在实际中还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我们一般讲一分为三的“三”是表示数目三,而一分为多则是一分为三中特有的一种形式。一分为多具体表现为,在“两端”与“中”的对立中,这个“中”并非一点,而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许多点。例如,我们要使水保持液体状态,就必须使其保持在0℃~100℃之间,低于0℃水便会成为固体,而超过100℃则会汽化。然而,从0℃到100℃是一个较大的范围,其中可以分出许多“点”,这些“点”便是“多”,它们虽然在数量上很多,但是,在哲学意义上只代表“中”,其实质仍是一分为三。这种情况在社会分层中最为常见。曾经多次讲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分为左、中、右。但是,在具体分析时,“中”的范围往往包括许多。80年前,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把当时的阶级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五类。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革命的敌人,其他中间部分是革命的朋友。这是比较典型的一分为三式的一分为多。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把中国社会阶层以职业分化造成的对三种资源,即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民劳动者、城市无业和失业半失业者。这十大阶层又可以分为三类,即社会高层和较高层、社会中间层、社会最低阶层。其分类方法也是一分为三式的一分为多。因为,“社会中间层不是某个阶层的代称。”也就是说,这个“中”是“多”的代称。
6、合三为一式。合三为一与一分为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事物既然是一分为三的,那么反过来看也必然是合三为一的。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一分为三重点在“分”,而合三为一重点在“合”,前者强调的是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对立,而后者强调的则是三者之间的同一和统一。在有些情况下,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也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者发展趋势。例如,世界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社会、人的思维,只有人是这三大领域的结合点,是合三为一。如果抽象地分析,人是由物质与精神合二为一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都具有社会性,因此,人实质上还是合三为一的。当然,从哲学对事物的分类来说,社会性与物质、精神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但是,社会性可以看作是物质与精神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可以看作是物质与精神相互转化过程中的第三种状态。它既不同于物质,又不同于精神,既包含着物质成分,又包含着精神成分,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物、统一体。从人的形成过程来看,首先形成人的物质成分,即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状况,然后才是精神成分,即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最后由两者结合产生社会性。因此,对人的全面认识必须既认识其物质方面,又认识其精神方面,更要认识其社会性,也就是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历史地、发展地、变化地去看待一个人。
合三为一自然也包括合多为一,因为“多”是“三”的一种特殊表示形式。在社会领域,合多为一的情况更为常见,如经济领域中的合伙人、合作者、股份公司,政治领域中的统一战线、政治联盟、国际同盟等等,凡是为了同一目标联合不同方面形成的社会组织都可以归之为合三为一或者说合多为一。这些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社会组织怎样“合”得合理,如何“合”得有效,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类进入21世纪,总体社会发展趋势是“合”而不是“分”。于是欧盟成员国不断增加,北约逐渐东扩,联合国成员达创记录新高,“南南”合作、“东西”对话,频率加快,质量提高,真可谓世界“合”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同样,21世纪的中华民族也必然是“合”的趋势,香港、澳门成功回归之后,台湾回归已是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主会场悬挂着两幅标语:“求和平,兴中华,自强不息;增互信,促统一,厚德载物。”这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即将在新世纪焕发的青春,也是中华民族“合”的基础。
(三)和谐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模式。思维方式的形成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认识因素。从认识的本质而言,任何认识都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社会发展的程度、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要素、过程都决定或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从认识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人的认识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研究到普遍普及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认知能力、认识水平,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都决定或影响着思维方式。在哲学史上,人类的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形而上学思维、辩证思维、和谐思维。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哲学体系,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指在对具体事物研究基础之上产生的抽象概括,是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事物。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从一到一”,前面的“一”表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后面的“一”表示进入理性认识阶段。辩证思维是黑格尔建立的哲学体系,其核心是对立统一,即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双方的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又称之为“一分为二”。和谐思维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执两用中”。“中”在这里是适中、合度、和睦的意思。“用中”表现了一种和谐的思维方式,与极端化、绝对化、片面性形成对立。在这种思维方式中,“两端”与“中”相加为三,因此称之为“一分为三”。
和谐的思维方式是双向思维。人类的思维方式从社会人际交往的角度可以分为单向思维和双向思维。所谓单向思维,就是只从一方的利益或角度出发,不顾对方或他方的情况,采取独断专横、强制命令的手段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对方的思维方式。单向思维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国际事务中的单边主义,即凭借武力和实力强行实现自己的目的。在我国则表现为“斗争哲学”,像“文化大革命”那样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强制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单向思维最有代表性的口号是“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也就是说,单向思维留给对方或他方选择的余地只有两条:屈服或者灭亡。可见,单向思维总是和独裁、专制、霸道联系在一起的,人世间许多不平等、不公道、以及许多冤假错案都是单向思维导致的后果。单向思维在思维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主观性、直线性、片面性,是一种封闭式的思维方式。所谓双向思维,就是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又要考虑对方的利益;既要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又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既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又要允许对方发表意见,哪怕是反对派的声音,也要给予表述的自由。因此,双向思维是宽容的、民主的思维方式。民主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让不同意见通过一定程序参与社会进程的思维方式与组织形式。双向思维由于有对方或者多方参与,因而,其形成的方案至少是两套,甚至是多套,而这两套以上的方案也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初步议案,其最终形成的决议必然是综合各方意见,多中选优而形成的最佳方案。也就是说,双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必然是一分为三。
和谐思维强调的是双方或多方的共赢,其基本原则是相互协商、平等对话、形成共识,发挥双方或多方的积极因素,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活动空间的增大,相互协调、选择和实现双赢或多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用和谐思维方式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更多得是强调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强调“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强调既要看到对立面相克的一面,更要看到对立面相宜的一面,从对立面中汲取有利因素,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和谐思维通过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同点,寻求“最大公约数”,寻求最佳结合点,来发掘事物发展新的力量源泉,从而促进事物的整体发展。这也就是合三为一的思维方式。
和谐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它突破了形而上学和一分为二的常规,以新颖、独特、多中选优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不拘泥于既有的结论,从发展、变化、转化的角度看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的特点,从而成为科学家惯用的方法论。在物理学史上,关于光的本质,长期存在着微粒说与波动说两种对立的观点,双方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又都不能完美地解释光的固有特性。爱因斯坦研究总结了两派的观点,又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新观点,即认为光既是波,又是粒子,或者说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波与粒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理存在,因此,以往的科学家们局限于光或者是粒子,或者是波的单向思维而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爱因斯坦运用多向思维方式,打破传统,尊重事实,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是比较典型的一分为三方法。到后来,科学家们运用同样的方法,发现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一般来说,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的特征应该相一致,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的性质和时代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决定着思维方式。因此,在21世纪,和谐的一分为三的思维应该成为首选的思维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辩证法的理解笔记
思维真实存在
重温人类哲学发展历史,感受哲学科学真理的力量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什么才能被称为是哲学?
真相大白
老子的宇宙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