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北满族民居


百年前得沈阳彩色照片


东北农村:来自月冰博客http://lddu1688.blog.163.com/

 

小时候,到农村姥姥家串门,见到很多东北民居,现在网上许多人称为满族民居。实际上是汉满民族融合的产物。看到这些,使我们想起了那个物资虽然贫乏,但道德没有贬值的年代……在网上看了许多图片及资料,搜集如下,供博友欣赏——博主




上述图片来源:柳塘寒士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19ab00100mxd9.html

敬神的神龛,在过去的满族民居建筑上可以找到它,它一般镶嵌房子南面的东侧

 

满族宅院,一般均为方形,早期“立木为栅”将房屋包围起来,前面正中立一栅门。富裕人家四周砌墙,并建有影壁。后期房屋建筑形成多与汉族建筑风格相结合,尤其是门窗及主体装饰部分多祈福纳祥方面的雕刻和彩绘图案,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社会风尚。

满族传统住宅一般三间房或五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西侧开门,或在五间的东起第二间开门。

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进门的一间是灶房,西侧居室则是两间或三间相连。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堂犀”;西面屋又称“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丌”字形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民间俗称为“弯子炕”,也有叫做“蔓枝炕”。室内南北炕与屋的长度相等,俗称“连二炕”或“连三炕”。因是供人起居坐卧的,炕面宽五尺多,又叫“南北大炕”或“对面炕”,正面的西炕较窄,供摆放物品之用。炕之间的空地称为“屋地”。实际上,室内的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炕占据,所以人们的室内生活主要是在炕上。家里时来客人,首先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俗称“改股”)等游戏也是在炕上玩。

一般南、北炕为大炕,东端接伙房炉灶,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三炕各有不同的使用习俗,南北炕也称“对面炕”,是人们起居坐卧的主要场所。南炕因在南窗下,冬季阳光可直射其上,以较暖和,在旧时老少几代同居一室的大家庭中,是家中长辈居住之外,其最热乎的“炕头儿”位置(靠近连炕锅灶的一侧),供家中辈分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北炕冬季阳光不易直射,较为阴冷些,往往住晚辈或用来存放粮食,北炕墙上供置放宗谱的谱匣。南炕梢一般放描金红柜,北炕梢陈设一只与炕同宽的长木箱,俗称檀箱,内放被褥和枕头。北炕上常放一张小炕桌,冬令时,常放一只泥制或铁制的火盆;西炕最重要,一般人不能坐,连贵宾挚友也不能坐。因为在西炕墙上端供着神圣的“窝萨库”——祖宗板。平时不许在上面任意跺踏或存放杂物,否则便是对祖宗的大不敬,会亵渎神灵,要遭到惩罚和报应。

从炕面到房梁栅成里外两个空间,也有的是在相应位置设活动的栅板,白天撤去,晚间安放。此外,在与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杆,称为“幔杆子”,用以悬挂幔账,晚间睡觉时可以放下,避免头顶受风着凉,也可以起到南北炕之间的遮挡作用。

满族传统住房的门窗也有特点,门是独扇的木板门,有木制的插销;内门是双扇木板门。

外屋靠门侧有一个小窗,俗称“马窗”。每窗分上下两,层,上层糊纸,可向内吊起;下层为竖着的二三格,装在窗框的榫槽,平时不开,但可随时摘下。窗棂格一般有方格形,梅花形、菱形等多种几何图案。窗纸糊上后,还要淋以油,这样,既可增加室内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纸坚久耐用。

 







满族的民居

早期的满族,由于生产和文化比较落后,他们居住条件也非常简陋。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与文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满族的民居住宅也自然形成自己特点。满族多居住在山区谷地,尤其注重御寒防问题。并因此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

他们以当地的建筑材料,修建了草房和砖瓦房,正房面南。“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形象地描述了满族人家的居住特点。口袋房是指,3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或5间的在东起第二间开门。整座房屋形似口袋,故而称作“口袋房”。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堂屋”;西面屋又称“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其中西炕为满族人家供奉祖宗的地方,是不许坐人的。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东屋是小字辈儿的住房;在东北汉族修建房屋,一般将烟囱设在屋顶上。而满族却将烟囱坐落在房西或房后地上,以一段横烟道与烟囱相连。又叫“跨海式烟囱”。满族人家院内东南侧立有“索仑杆”,上面有斗,是满族祭天用的。斗内放些粮食、肉类喂乌鸦,传说乌鸦曾经救过老罕王努尔哈赤。

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满族民居,据说它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有人说它建造100多年了。它具备了满族民居的所有特征,到今天它依然完好。通过它,了解满族的历史,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索仑杆,满族人家院内东南侧立有“索仑杆”,上面有斗,是满族祭天用的。斗内日常放些粮食、肉类喂乌鸦,传说乌鸦曾经救过老罕王努尔哈赤。

满族人家的烟囱是安在山墙外的,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东北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首先,这是和东北的气候分不开的。烟囱安在山墙边,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让柴草的热度均匀地保留于炕内。是保持炕内温度的绝妙之法,又是节省燃料的精密打算。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屋里南、西、北三面筑∏字型的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炕琴柜和被格,满族人家在火炕一头,靠墙的地方,摆放这些东西。它显示着这户人家日子是否过得殷实

 

听说过东北三大怪吗,其中之一是“窗户纸糊在外”,这也是满族民居的一个特征,在东北天寒地冻,室内全靠火炕取暖.由于屋内火炕,往往是南北大炕都是靠窗子,这就和窗外有较大的温差,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边,就容易缓霜,使窗户纸经常脱落。在东北,雪大风硬。将窗纸糊在外,有窗板做窗纸的后支撑,狂风再大,也不易把窗纸吹裂吹坏。春天风起,狂风尘土也不易把窗纸打碎。这是关东人生存的经验积累。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东北三大怪中的又一怪,是指把孩子放在“悠车子”里.让孩子好好地睡觉。悠车子·也叫邮车子、腰车子,还有的地区叫炕车子、晃车子的,其实就是“摇篮”。

 

以下图文来自网友常来常往: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owthread.php?forumid=90&threadyear=2010&threadid=23334









大多数满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咱们东北这噶哒,有文字记载大约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从打渔狩猎为主,到定居以种植为生,已经适应了东北寒冷恶劣的天气。尤其是家在农村的满族人更是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在我小的时候就已经很少看见“索罗杆”了,当时破四旧时好多满族人供奉的神龛和家谱就不存在,由于受生活窘迫的影响,大多数农村满族民居多以厚厚的土坯堆砌,由于时间推移和生活条件的好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又实行给土房进行“装修”,就是给房子的前脸换上红砖,这种土砖结合后的房子又有了新名词,叫“一面青”,这样装修后的房子美观又省钱。近些年由于农村生活条件逐渐好转,大多数人家的房子都推倒重建了,一家比一家建的宽敞漂亮,有的人家比城市的楼房装修还要高档,每家都在100平米左右。过去的老房子已不多见了,我的老家在五常市八家子乡靠山村,每年我都要回到故乡过春节,看着家乡的变化,很是高兴,看到一座座老房子被拆除,也很是伤感,那屋里面曾留着我儿时欢乐的时光,当我拿起相机想保留住它们时,才感觉太晚了,还好总算拍照了一些,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要多多拍照一些这些不是文物的文物。当我老了的时候,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也好有个抓手。

当大家拍照老道外民居时,我就想到了这一点。今天发上来,让大家看看我生活过的农村,我的根在这里。

    沈阳沈北新区石佛寺老式民居

    满族的住房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的。满族先人以穴居为主,到女真时期才有了像点样子的但是也很简陋的房子。

   满族入关前的住房比其先人有了明显的改进,“即樵以架屋,贯绳覆以茅,列木为墙,而墐以土,必向南,迎阳也。户枢外而内不键,避风也。室必三炕,南曰主。西曰客,北曰奴,……”

  满族住房多数是向南的正房,西墙有窗。一般的房屋是“三楹或五楹,皆以中为堂屋,西为上屋”房顶覆以莎草,厚二尺许,上面用草绳牵拉,或者用木杆压住,以防风雨。墙体多用土坯,室内的间隔墙多用“拉合”墙,建国后的东北农村还常见这种墙。直至上世纪80后才逐渐消失。(拉合墙:以纵横架木,尺许为一档,在横木上挂麻草辫下垂至下一档,两面涂泥,墙体薄而占地不大。)

  这个时期,东北地区城镇的建筑业也有很大发展,这个时期的宁古塔已发展成为东北边陲重镇,满族的遗老遗少们建起了一批标准较高的满洲式房屋。这些房屋都是四合院。建有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并有围墙和门楼,取料是用青砖、青瓦,台阶用花岗岩条石,院内建有影壁墙,竖有索罗杆子,杆上有锡斗,杆下有四块石头,称为“神石”。

  清朝中期,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房屋的建筑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极大。有白泥,泥墙极滑可观。墙厚几尺,……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一丈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即出外亦然。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靠东壁间以板壁隔断,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炕上不备笤帚,扫炕掸尘用狐尾,扇风用雉翼,“尘消书案狐摇尾,烟起茶炉雉展翎”能道其实。

  南北炕西头皆摆一个高四尺、长五尺、上下两层双门对开的大衣柜。柜上镶有四个圆形铜质大合页,八个梅花状的小铜垫,柜门中间设有黄铜的柜杈镶在一个较大的圆形铜片上。柜的表面涂深红色的油漆,并绘有金色的图案。外形平整大方,(小时候在姥姥家见过这种柜)在两个大柜的中间摆一个高三尺的杂物柜,(叫做“炕琴”不知何意)用以陈设梳妆用品、帽筒、茶具等物。

  冬季,农村的满族家庭大部分都有一个火盆。火盆一般是用黄土托制而成,盆沿上镶有小玻璃片等装饰,光滑、美观、保温性能好。晚饭之后将烧后无烟的木炭火放入火盆,合家围着火盆唠喀。

  满族家庭炕上常年备一个烟盒子,大部分是用木头雕制而成,有的家庭的烟盒子雕工精致,非常讲究,久经使用,已经磨成深红色。盒内不仅放着“关东烟”,而且还备有烟袋,客到先敬烟,以示欢迎。

  “子孙椽子”是满族家庭室内必有的装备,有小孩时挂摇车,没有孩子时备用。(离屋顶十几厘米处,东西墙之间横架的圆木杆,挂摇车用。)

“关东山,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养活孩子吊起来,就是指婴儿睡摇车的事。满族先民是以狩猎为生,妇女也和男人一样,也要骑马去打野兽,带着婴儿行动不方便,放在居住的窝棚又不安全,担心野兽伤害,便想出把婴儿装在桦皮篮子里悬挂在树上的办法。后期演变成了摇车,(摇车,是用两块筛板圈曲而成,两头翘起似船形,外面刷有红漆,并绘有金色图案,两头各写着“长命百岁”“九子十成”等吉祥字。底为薄板,内铺糠口袋(内装谷糠或荞麦皮)。优点是利水、不热。)

  满族家庭西墙上供有佛爷匣子,满族的佛爷匣子是极为神圣的,一般人不能随便看。匣子里珍藏着本民族祖先和民族功臣的王爷像和十八位尊神,还有宗谱,记载着家庭的历史,兴衰变化和祖先的功绩。因此,满族西炕也称为“佛爷炕”,来客人一般不能坐西炕,只能在南北炕上坐,更不能往西炕上放狗皮帽子、皮鞭子之类的东西。如果有不懂规矩的人坐在西炕上或往西炕上乱放东西,主人就会不满意,并认为是对其祖宗最大的不敬。(至今东北农村还保留着“以西为大”的习惯,房屋的样式虽然改变,但长辈是要住在西侧的)

  满族的住房和居住习惯是由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决定的,入关以后随着条件的变化,居住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满族原有的建筑形式还长期保存着,迄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坤宁宫、宁寿宫等建筑,外观上吸收了汉族古建筑的特点,宫内配置还是满洲式的。

    满族住房的建筑风格,即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又有很强的适用性。例如:房屋分为上屋、下屋、堂屋三大间,中间开门,门两旁各三窗,屋内宽敞,采光充足,便于通风,可保持室内温度的相对平衡,同时又有利于室内卫生,烟囱建在房子的一侧,而且宽大,一方面适应围炕过火量大的特点,便于烟火通畅,避免发生火灾。另一方面适应高寒地区特点,冬冻春化,不容易倒塌。窗户纸糊在窗外,不仅可以加大窗纸的受光面积,而且可以避免冬季大风雪(俗称“大烟泡”)的冲击,还可以避免窗户纸一冷一热容易脱落。窗户纸用盐水、苏油喷浸,可以持久耐用,不会因风吹日晒而损坏。窗户下面固定,上面向外横开,可以避免大风吹坏窗户。下面固定可以避免风雨直接吹入室内。北面的窗户很小,既能保证夏季开窗户时有一定数量的“过堂风”,又能保证冬季免受强劲的北风之苦。

    所有这些都熔铸着满族人的智慧和才能,也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创造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北满族民居文化,你了解吗?
满族传统民居—口袋房与万字炕1
(3)满族传统民居5口袋房与万字炕1
满族民居——东北的“四合院”
在东北,如果不懂满族民居的规矩,挨揍别怪我没提醒你
做客朝鲜族村庄(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