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旬老翁闭门造微型传统农具 担心技艺失传

中国福建网4月2日讯(本网记者 郑瑞卿 林江琳/文 张炎妍/图)林开通老人今年80岁了,退休之后,老林就开始“闭门造车”,他造的是风车、水车、木犁等传统微型的生产农具,这些农具虽然形体小但是可以模仿农具使用,水车可以车水,风车可以扬稻谷、木犁可以犁土……

几乎可以说,老林是现在漳州市区唯一一个能够制造出各种传统农具的“巧匠”。很多人争相向老林购买微型农具回去摆设,让都市居室拥有田园气息。但老林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尴尬,“要是失传的话就很可惜,希望能有人来学。”昨日,老林感叹地说。

惊奇:八旬巧匠造微型农具

1日下午,记者在老林40多平方米的简陋过渡房里看到,各种工具、材料堆满了墙角,老林正在刨木具,还有两辆水车没有成型。模型的原料以杉木为主,老林告诉记者,每个小模型制作长要7天,短则两三天,这些微缩农具外形、结构都按古农具实物比例缩小。记者看到,这些农具件件做工精细,而且可以像真正的农具一样运转。老林还向记者演示了风车扬稻谷的过程。

这些微缩农具都很逼真,制作工序十分精细。老林告诉记者,这些农具都是一刀一刀刨出来、刻上去的,力道还要刚刚好。他一般都是蹲在地上制作,有时太累了,就起身下楼散散步。

谈起制作微缩农具的初衷,老林说,因为出生于三代木工之家,自己从小就学习木工手艺,18岁时和父亲及叔公一起经营一家水车店。60岁退休之后,由于当时退休工资较低,加上自己有这门手艺,老林便萌生了制作微缩农具的念头。“现代科技这么发达,传统农具都不用了,销路也没那么好,所以退休之后,我就自己琢磨要把这套手艺保存下去。”老林说。

影响:微型农具供不应求

刚开始,老林只是把做好的微型农具当作陈设品送给亲戚朋友观赏。后来,为了贴补家用,老林就拿着微型农具到小商品市场卖。很快,很多人慕名而来,找老林订购微型农具。

今年2月,厦门一家玩具厂找到老林,他们带来了一张现代图纸,上面画的是三国时期使用的水车,请老林按照图样制作出微型水车。收到图样后,林开通仅用一周时间就让失传的三国时期古农具“重新现世”。有一次,一位台商慕名而来,一次性向他买了10架风车带回台湾珍藏。今年2月份,一位在上海做生意的漳州人得知老林在制作微缩农具,便托其父亲寻找老林,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他,向他订做1套农具和4架风车。

12年来,老林制作了1000多件传统农具工艺品。看着自己的微型农具进入城市居民家庭,他很高兴。老林说:“我制作这些工艺品,就是要让后人知道前人是怎样在田间劳作的。”但是,老林很烦恼,他的微型农具都是自己手工制作出来的,产量有限,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担忧:制作工艺面临失传

老林还告诉记者,微型农具摆放在博物馆或家中书房,可以让市民在工作之余重温童年时代农村的生产场景,是一件很不错的收藏品。因此,老林还默默许下一个宏愿:有生之年,让所有传统农具“复活”。与宏愿相对的是现实的烦恼,老林面临着古老技艺的失传。

老林很无奈地告诉记者,自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都是吃不了苦的,也没那个耐心。”老林说。同样,很多年轻人对收藏微型农具很感兴趣,但是对如何制作不感兴趣。如今,他年事已高,现在只能做一个算一个。“再这样下去,这门手艺就要失传。要是有人有兴趣,愿意做徒弟。我一定把全部的手艺教给他。”老林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愁-记亿中的传统农具水车
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农具
“客家传统农具”大搜罗
上杭史上最全“传统农具”,但许多你还没见过!
消失的农具,在他手中又“活”了过来
普宁传统客家农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