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颅脑定位需要有个透视眼,你具备吗?
图 1 颅骨标志点及骨缝。
颅骨重要骨性标志
1. 翼点: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大翼交汇点,位于颧弓上两横指.颧骨额突后一拇指宽。
2. 星点:人字缝、枕乳缝、顶乳缝交汇点,覆盖横窦乙状窦交汇点。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cm处。星点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3. 人字点:人字缝与矢状缝交汇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约6cm处,为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交点处。新生儿后囟位于此点。
4. 颅顶:颅骨的最高点。
5. 冠状点:冠状缝与颞上线交汇点。
6. 眉间:中线眶上嵴处前额最突出点。
7. 颅后点:枕骨大孔后缘中心点。
8. 前囟点:冠状缝与矢状缝交汇点。
9. 矢状缝:冠状缝和人字缝之间的位于中线的骨缝.上矢状窦常常位于矢状缝的右侧。
10. 额结节:为额骨外面最突出部。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11. 乳突: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12.枕外隆凸: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内面为窦汇。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13.上项线: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形骨峰,其深面为横窦。
14.前囟点:又称额顶点,自眉间向后13cm处,为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故又称冠矢点。新生儿前囟位于此点。前囟膨出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
图 2 外侧裂及中央沟定位方法。(引自:Handbook of Neurosurgery 8th Edition--2016)
1.  Frankfurt平面,也称基线:眶下缘到外耳道(EAM)上缘的连线
2.  从鼻根经颅盖到枕外粗隆的距离分为四个部分(用一 个带子对折两次即可)
3.  耳后线:经乳突垂直于基线。
4.  髁线(condylar line ):经下颌骨髁垂直于基线。
5.  外侧裂:也称Sylvian裂:大致从外眦到T- H线(从鼻根到枕外粗隆连线)的前3/4与后1/4交点的连线。
6.  中央沟大致位于:“耳后线”与T - H线交点(通常位于颅顶后1 cm,冠状缝后3〜4 cm)与“髁线”与外侧裂交点的连线。
图 3 (引自:Albert L. Rhoton, Jr., M.D., THE CEREBRUM,Neurosurgery 51[Suppl 1]:1–51, 2002)
外侧裂位于从额颧点跨脑表外侧到四分之三(鼻根至枕外隆凸的距离定义为1)点的连线上。靠近蝶骨嵴外侧末端位于颞部的翼点定位在沿外侧裂线上额颧点后方3cm处。
中央沟的定位要通过识别上、下Rolandic点,上Rolandic 点位于鼻根-枕外隆凸连线中点后方2cm处(50%+ 2cm点).下Rolandic点位于颧弓上缘中点至上Rolandic点连线与外侧裂的交点上.中央沟即位于上.下Rolandic点的连线上.下Rolandic点在外侧裂线上.翼点后方2.5cm处。
关键孔.如果定位准确,钻孔后其上半部分显露额部硬膜,下半部分显露眶骨膜。关键孔定位于翼点前方3cm,眶上缘外侧末端上方.颞肌及筋膜附着的颞上线最前端的下方。
图 4 脑室与颅骨的关系
侧脑室体的中心位于瞳孔中心的矢状线上,沿此线作颅顶的垂直线恰好与额角相交。前角可达冠状缝前1〜2cm。
图中的数据
数值
描 述
最小值
(mm)
平均值
(mm)
最大值
(mm)
D1
额角在室间孔前的长度
25
D2
顶核水平斜坡至四脑室底的距离
33.3
36. 1
40.0
D3
顶核水平的四脑室长度
10.0
14.6
19.0
D4
顶核至枕骨大孔后缘中点的距离
30.0
32.6
40.0
图5 图示一些重要的皮质表面标志,可结合磁共振进行病灶定位。只有 2%的中央沟与外侧裂相通(98%的标本中有“中央下回”)。顶间沟(ips)将顶上小叶与顶下小叶分开。顶下小叶主要由角回和缘上回组成。外侧裂止于缘上回(Brodmann's 40区),颞上沟止于角回。
Brodmann 分区的功能意义:
1. Br.3,1,2区:第一躯体感觉区。
2. Br.41和42区:第一听觉区(Heschl 横回)。
3. Br. 4区:第一运动区(也称运动带)
4. Br.6区:运动前区,参与对侧运动的控制„
5.Br.44 区:(优势半球)Broca'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6.Br.17区:第一视觉区。
7.Wernicke's区(语言):在优势半球. 主要包括Br. 40区与Br. 39区的 一部分(可能也包括颞上回的后1/3)。
8.Br.8 区:额叶眼区--引起向相反方向的自发眼球运动
图6 右侧大脑内侧面。注:prcs:中央前沟,PL:旁中央小叶,pM:缘部,PCu:前楔叶,sps:顶上沟,pos:顶枕沟,Cu:楔叶,LG:直回,CinG:扣带回,cins:扣带沟。
扣带沟后方止于缘部,在轴位像上.CT 及MRI 中95%及94%可见缘部,表现为成对的沟延伸至半球,在MRI中缘部更靠后方。在下方的切面中,缘部向后方,上方切面向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骨解剖在临床针刺中的意义
【学习笔记】ribas教授的手术定位(四)
菜鸟医生:术前如何在头皮上定位画线
颅骨解剖标志
乙状窦后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画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