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美术欣赏之七

中国美术欣赏之七

https://www.zyzw.com/zgysd007.htm

本站编辑介绍美术经典作品,旨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勿用于商业用途。

 

七、现代美术

    67、墨虾图。作者齐白石(公元1863—1957年),原名纯芝,小名阿芝,号白石,后改名齐璜,湖南湘潭县杏子坞人。少年时家庭贫苦,品读过半年书就失学了。早年做过木工,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为生。白石老人画的墨虾,滋润透明,生动有致,似活虾在水中自由邀游,活活泼泼,别饶其趣。


墨虾图  现代  齐白石

    68、五龙潭小景《五龙潭小景》画境深邃,通幅施笔运墨,出入穷奇。画的右下角为龙潭,其间屋宇隐现,烟云沉浮。山中树木茂密,虽用积墨,但层次井然。黄宾虹(公元1865—1955年),名质,字朴存,别署予向、虹庐、虹里,中年更号宾虹,浙江金华县人,祖籍安徽献县。早年拥护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他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捞岳,饱览胜景,胸藏五匠。自以为“八十学无成,秉烛方末已”。

 
湖山晴霭(代)  现代  黄宾虹

    69、,这幅图中虎的造型、体态十分难确生动,精神抖擞,气势勃然。所用的笔法以粗豪大笔与细致渲染相结合,表现了外形结构的立体感和虎皮斑纹的变化,以柔和、流利、松动的线条描绘毛发,最后用白粉细笔加上尖挺有力的须眉,整个色调以水墨为主,施以淡超和花青,色彩明快,韵味无穷。何香凝(公元1878—1972年),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出生于香港,国民党革命派杰出代表廖仲他的夫人。她的绘画,笔致圆浑质朴,讲究立意,她作山水花卉,尤工狮、虎、鹿、猴等动物,意态生动逼真。

 
虎  现代  何香凝


    70、九方皋图,这幅宽351厘米,高138厘米的中国画,极其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朴实、智慧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土红色的山坡上,马场的一角,在马群中间,一位健壮的马夫,牵穆着一匹黑色雌马走来,九方皋一下子被这匹不同凡响的骏马所吸引。九方皋已经走了不少路,看过不少马,他虽已是年愈花甲的老人,但精神登锈,毫无倦色。你看他微举着头,腰板硬实,目光炯炯,在全神贯注地察看面前的这匹马。他那初启的嘴唇,微微颤抖的右手,使人觉得老人是深深地被打动了——他终于找到了一匹好马。作者徐悲鸿(公元1895—1953年),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尤其善于画马,群马、双马、立马、奔马。


九方皋图  现代  徐悲鸿

    71、雁荡山花。作者潘天寿(公元1898一1971年),是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自署雷婆头峰寿者、寿者等,浙江宁海县入。解放后, 曾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等职。他擅长写意花鸟、山水画,善作指头画。《雁荡山花》,作于1963年春天,这是一幅以简取胜,题材新颖的作品。

 
小龙湫一角图轴(代)  现代  潘天寿

    72、丹山春晓,这是一幅破墨、泼彩的山水画。构图满,用笔放,施墨浓,色彩艳。精细处只觉一木一石垂手可及,粗放处可见彩墨融合,烟云弥漫。张大干(公元1899—1983年),原名爱,号大干,四川内江人。早年投师名家,年仅弱冠就与二哥善扦到日本东京学习绘画及染织艺术。后在南京任中央大学教授,擅长山水,工人物、花鸟、书法、诗文。

 
丹山春晓  现代  张大千

    73、江山如此多娇,此画是1959年傅抱石和关山月先生合作为建国十周年所绘制的(悬挂在新建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内)。这样巨大幅面的山水画,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一幅画面上表现出我国幅员辽阔、气势雄伟的壮丽山河,也是前人从未尝试过的。这是建国以来,唯一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字的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气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令人称绝。他把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荟集画面: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普照着大地;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浩浩瀚瀚,郁郁苍苍。其下飘然的烟云,回绕着整个大地。古老的长城,奔腾的黄河,婉蜒的长江,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都形象地跃然于画上。近景是一片青绿的丛山,其间点画了华茂的树木。在画中似乎描绘了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但仔细看,又不完全象五岳,这是作者巧妙的立意,请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回味吧:总之,这幅画充分展现了祖国江山的雄壮、辽阔,富有时代新意,观之令人心旷神怡。傅抱石(公元1904一1965年),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瑞磷,后更名抱石,江西新余人。早年就酷爱绘画、书法、篆刻。解放后,历任江苏国画院院长、江苏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江山如此多娇  现代  傅抱石 关山月


七、现代美术概述

    我国现代的绘画,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现代的中国画画家,是我国现代画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建国以后,他们接受了新思想,并从苦闷、晦暗、隐逸思想中摆脱出来,以大自然为师,体察生活,表现生活。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他们在人物、山水、花鸟画方面,为开拓中国画的宏大境界和新的审美情趣,作出了卓著的成绩。他们对民族绘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艺术成就,影响及于国外。
    这里仅选了部分著名的中国画画家的一些作品,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干、傅抱石等画家的作品,介绍给读者,以供欣赏。

墨虾图 现代 齐白石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书画家和篆刻家。他以向大自然观察得来的生活素材,大胆独造的写意花鸟画,令人叹为观止。白石老人画的墨虾,滋润透明,生动有致,似活虾在水中自由邀游,活活泼泼,别饶其趣。他的作品遍及国内外,“海国都知老画家”,深为人们所瞩目。
    “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几十年才得其神。”老人言简意赅的创作体会,是他经历了长时期的艰苦琢磨和不断实践得来的。确实,白石老翁画的墨虾,不是一挥即就的随意涂抹,而是从生活中反复揣摩所得,他为了深入体验虾的形体状貌,在家中养了虾等小生物,置于案头,日夜观察。他以虾为师,怡然沉醉于捉摸虾的浮游、嬉水、跃动、争斗等体态。一旦体察有得,就挥笔写生。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实践,出现在他笔底下的墨虾,就显得栩栩如生了。
    水墨写意画的最大难度是“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这要求画家必须具有娴熟的笔墨技法和生活感受,以及苦练造型能力的基本功。这几方面互相揉合,缺一不可。白石老人曾经指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才能使作品获得更高的艺术魅力。因此,要求作者首先在生活感受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然后,才能“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也就是说,在掌握大量的生活素材后,才能概括艺术典型形象,创造出“不似之似”的典型美。从齐白石这幅《墨虾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画的虾所以那么真实、生动,是由于既从生活中得来,又不象生活中的真虾,而是显现了经过艺术加工的小生物的神貌状态。在笔墨技法上,老人充分掌握了墨分五色的传统水墨功能,用淡墨画头部,次淡墨画身躯和后部,用线条勾画虾须与附肢,并对虾钳加以夸张,随后又用浓墨点睛和脑, 以求点、线、面的结合,使墨色互相交融,浓淡相同,有层次,有节奏,达到了墨沉淋漓,气韵生动的艺术情味。还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图中不画水,但却有水的感觉。虾的四周留出空白,使画境更为开阔、明豁,突出了主题。这也是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犹如中国戏曲中对有的场面不用布景一样,乃是艺术的概括,不是生活的再现。然而,他在有的墨虾图中,也画茨菇或其他景物作陪衬,描绘河塘一角的景象,同样别具情味。白石老人着意用枯湿浓淡,老笔横披的笔墨表现茨菇,而把河虾画得水墨淋漓,如在水中穿校漫游一样,表现了不同景物在不同环境中的水墨效果。
    齐白石(公元1863—1957年),原名纯芝,小名阿芝,号白石,后改名齐璜,湖南湘潭县杏子坞人。少年时家庭贫苦,品读过半年书就失学了。早年做过木工,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为生。在旧社会,官僚估恶不俊,艺人往往要作人身依附,以求生存。因此,有人也要他依附权势,谋求一官半职,但却被他笑着拒绝了。他画了一个泥塑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讽刺诗:“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嗟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黑。”以鞭挞这些衣冠楚楚,徒有外表,胸无点墨的家伙。当时,他还画了《螃蟹图》,题句:“看你横行到几时”,以揭露那些恶贯满盈,横行霸道的官僚。这些都表达了他不献媚权贵的坚贞情操。
    他六十岁后,画风透变,取法于徐渭、朱耷、石涛、李鲜(鱼单)及吴昌硕诸家,但又突破前人的案臼,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擅长画花鸟、草虫,也善于画山水、人物,常画精工逼真的草虫于粗枝大叫之上,把阔笔写意与微毫毕现的表现技法结合起来,并使传统的写意画和民间绘画技法融合在一起,笔墨纵横雄健,色彩绚丽清新,造型简朴稚拙,布局奇肆朴茂。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他已是年近九十高龄的老人,但他老当益壮,仍勤奋不息。所作的花鸟富有时代气息,他不画奇花异草,珍禽怪兽,画的往往是人们平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事物,如虾、蟹、雏鸡、萝L、白菜、红柿、玉米、青蛙、牵牛花,等等。尤其墨虾画得最多,不论是斗方的册页,或中堂条幅,都画得曲尽其妙,生意盎然,使人倍感亲切可爱和富有生活情趣。他为保卫世界和平而画了不少佳作,如《和平万岁》就是一幅具有深远意境的精心制作,于1956年获得了国际和平奖金。他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在1957年逝世的时候,许多国家爱好和平的人士对他表示哀悼。

五龙潭小景 现代 黄宾虹
    黄宾虹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山水画家。挥写祖国的壮丽河山,大气磅礴,浑厚华滋,对于民族绘画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贡献。《五龙潭小景》是他晚年的佳构,画风别致,引人入胜。
    黄宾虹(公元1865—1955年),名质,字朴存,别署予向、虹庐、虹里,中年更号宾虹,浙江金华县人,祖籍安徽献县。早年拥护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中年从事书局、报社的美术编辑工作。建国后,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华东分会副主席,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等职。黄宾虹博学多才,专长山水,亦善花鸟草虫,工诗文、书法兼篆刻,精鉴赏,对画史画论有精深的研究,见解精辟。他自十岁学画,八十年如一日。为图写祖国大好山河,遍历名山大川。每到一地,都以诗画记述,积稿盈筐。不愧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画家。
    《五龙潭小景》画境深邃,通幅施笔运墨,出入穷奇。画的右下角为龙潭,其间屋宇隐现,烟云沉浮。山中树木茂密,虽用积墨,但层次井然。画中细笔、粗笔、湿笔、渴笔互用,又以焦墨、宿墨,点之义点。在章法上,山岗虽占去画幅的大半,但画家能以实中见虚的手法,使之实而不塞,满而不闷。溪流、小径,留出空白,犹如“一烛之光,通室皆明”。远山叠峦用阔笔,蘸花青涂抹,留出四分之一的空间为天生,使整幅画面豁然开阔。黄宾虹的山水画粗看似乎墨黑团团,其实浓淡、层次分明,正象石涛所说:“墨团团里黑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的山水画之美,就在于“黑墨团中”显露其风骨超迈之功,在他的墨团浓谈分明之中,显出“天地宽”的境界。
    在这幅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黄宾虹妙造自然的游踪之迹,并可领略作者风格源渊的端倪。他在早年广泛地接触前人的绘画、著作,善于学习各家之长,对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父子及李唐、马远、夏珪的画迹,都下苦工摹写过。对于“元四家”,以及沈石田、董其昌等名家,也都吸收其所长。此外陆治、石涛、石路、龚贤、梅清以及新安等画家,对他也都有一定影响。正因为他学习古人舍短取背,自出手眼,所以,他的山水不受前人所拘,不类一家面目。中年时期,他问尽山川的变化,经过亲身感受和仔细观察,“兼师造化,得江山之助”,开始从外形追求内美,把倩悬和理法融合起来。由于他能熟练地运用笔法、墨法和章法的技巧,掌握泼墨、积墨、焦墨等墨法,所以能根据山崖的坚实、险峻,土坡的松软、适选,小径的迂回、曲折,作不同的处理,从而表现出各种景象的质感和美感。他善于恰当地运用宿墨、破墨,以点染树木苔草,使草木更富有生意。因此,他的山水画,注重墨法和水墨交融,厚重而清润,格法别具。他晚年的作品,基于对祖国山川的深刻认识,更达到神妙的化境。
    黄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究总结出了“五笔七墨”的论述。五笔是平、圆、留、重、变;七墨是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识墨法、焦墨法、宿墨法。这些对于后辈学山水画者来说,颇多借鉴和启发。
    我们欣赏黄老先生的画,最好联系他的画论来看,这样可更进一步理解他的绘画。他说:“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若以形似为贵,则名t鹰大川,观览不逞,真木具在,何劳图写。”由此可知,黄老先生主张绘画不能如实描写景物,依样画葫芦,而要求其“不似之似”,要掌握取与舍,要夺得造化的精英。他又说:“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也。“对景作画要懂得'舍’,近写其状要懂得'取’。'舍取’不由人,'舍取’又由人。懂得此道,方可染瀚挥毫。”他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有助于我们对传统绘画的探讨,同时可加深和提高对某些美学问题的认识。 一个画家的卓著成就,固然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必定是重要的。黄老先生之所以在艺术上有独创,有贡献,决非偶然所得。勤奋笃学,刻苦钻研精神,是他获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他最爱吟“三更灯火五更鸡”等诗句以白励。他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捞岳,饱览胜景,胸藏五匠。自以为“八十学无成,秉烛方末已”,故此,他一直是精勤不辍,耄而不倦,甚至在八十九岁高龄,双目患内障的情况下,还在纸上摸索挥毫。他这种至老不息的精神,与他的画一样深切感人。

虎 现代 何香凝
    这幅《虎》,是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何香凝老人早期的绘画精品,作于二十年代。当时,她受到日本画风的影响,后来又吸收了岭南画派的风格,因此,她的画风能在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技法,笔墨不落陈规,另创一格。这幅图中虎的造型、体态十分难确生动,精神抖擞,气势勃然。所用的笔法以粗豪大笔与细致渲染相结合,表现了外形结构的立体感和虎皮斑纹的变化,以柔和、流利、松动的线条描绘毛发,最后用白粉细笔加上尖挺有力的须眉,整个色调以水墨为主,施以淡超和花青,色彩明快,韵味无穷。背景衬以芦草,使虎与景的用笔拉开距离,芦叶的笔触粗放有力,层次疏密,有藏有露,浓淡相间,意境深远,似笼罩杠烟沼之个。
    何香凝针对当时国际上流行着把中国比作“睡狮”这一情况,刻意描绘威武雄壮的狮虎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她所画的雄狮和猛虎,千姿百态,形态逼真生动,有昂首咆哮的,有独步下山的,有坐卧休想的,有回头顾盼的,等等,使人看了,具有“虎威震万赖”之感。可惜的是,这些作品大部已散佚。有一幅她一九一三年所作的《狮》,保存到一九二九年也散失了。柳亚子先生曾在此画上题诗一首:“国魂招得陋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形,应念双清楼上班,鬼雄长扩此丹青。”由此可知她当时画狮虎的创作立意了。其时,廖仲恺烈士已经殉难。
    何香凝(公元1878—1972年),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出生于香港,国民党革命派杰出代表廖仲他的夫人。早年留学日本,一九O三年她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嗣后参加了同盟会,积极从事辛亥革命活动。在惊涛骇浪般的岁月中,她为革命操劳,不辞辛苦。当时孙中山提出要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需要军旗和安民告示的花样以及军用邮票的图案,必须有可靠的人摘图案设计。由于革命活动的需要,她进入日本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绘画,准备以画作武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西安事变后,她在香港支持宋庆龄同志建立的保卫中国同盟,积极替八路军、新四军筹款募捐,向海外侨宣传抗战,华侨捐——笔款,她就送一张画。
    她的绘画,笔致圆浑质朴,讲究立意,她作山水花卉,尤工狮、虎、鹿、猴等动物,意态生动逼真。早期师日人田中赖章,后来吸收了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蜂的技法,画风有所改变。但有一段时期,由于紧张的革命斗争,使她难以顾及作画,因而作品较少。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后,她把满腔愤恨发泄在画纸上。此时,她画梅、松、菊,偶尔也画虎、狮。解放战争时期,她坚信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必胜,画的作风又有所改变,主题依然是梅、松、菊、山水,但不似前期的悲愤,而是豪放开朗。当时她虽已古稀之年,但网梅枝仍坚挺有力,这一画风一直持续到全国解放, 以至九十岁左右。1961年,她曾作《万古长青》图,祝颂中国共产党四十周年。
    总的说来,她的画注重立意,不论画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和百岁长青的松,或者画雄狮猛虎的威武,都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情操,以抒发对友爱、对敌恨的情怀,歌颂祖国和人民的雄姿劲节。

九方皋图 现代 徐悲鸿
    《九方皋图》取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姓九方名皋的人,很有识马的本领。一天,秦穆公要求以相马闻名的伯乐,在自己儿孙中找一个能继承他本领的人。伯乐认为自己的儿孙中,没有合适的人,便推荐他的一位朋友九方皋。九方皋虽是个挑柴卖菜的农夫,但识马的本领不在伯乐之下。秦穆公听了,使叫九方皋为他物色一匹千里马。九方皋在各地跑了三个月,看了无数的马,最后,才找到他中意的一匹黑色雌马。他回来见秦穆公,穆公问道:“你找到的马是什么颜色呀7”九方皋答道:“黄色。”穆公又问:“是雌的还是雄的7”九方皋答:“雄的。”穆公叫人牵马来看,却是一匹黑色的雌马,不禁大失所望,便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雌雌和颜色郴不能辨认,如何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告诉穆公,九方皋在观察马时,是见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也就是说,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马的皮毛外貌,而是马的内在精神、品质。秦穆公听了,便令人骑上黑色的雌马试验,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徐悲鸿(公元1895—1953年)画《九方皋图》,是有感于时的。这幅画创作于1931年,那时,在国民党统治下,大量人材被压抑,被埋没,他亲身感受到要提携、培养人材是何等的艰难。于是他借《九方皋图》,来倾吐内心的抑郁,抒发渴望发掘人材的美好愿望。
    这幅宽351厘米,高138厘米的中国画,极其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朴实、智慧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土红色的山坡上,马场的一角,在马群中间,一位健壮的马夫,牵穆着一匹黑色雌马走来,九方皋一下子被这匹不同凡响的骏马所吸引。九方皋已经走了不少路,看过不少马,他虽已是年愈花甲的老人,但精神登锈,毫无倦色。你看他微举着头,腰板硬实,目光炯炯,在全神贯注地察看面前的这匹马。他那初启的嘴唇,微微颤抖的右手,使人觉得老人是深深地被打动了——他终于找到了一匹好马。我们从老人朴素的衣着,饱经风霜的形象中,窥到了徐悲鸿理想中的领导人形象——忠实、正直、大公无私。而那匹黑色的雌马,仿佛突然见到了知音,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钢铁般的蹄子,要是没有马夫的牵制,大概是要高高地欢跃起来的。画面上其他人物、马匹,则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展开。
    大家都知道,徐悲鸿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尤其善于画马。群马、双马、立马、奔马,不知画过多少。他常常用国画彩墨技法,以极其简劲浑厚的线条,先勾划出头部、躯干和腿蹄的轮廓,再以黑色或彩色,根据其立体结构,儿笔就塑造出体壮膘厚、筋骨强实的肌体。有时用大笔淡墨,先画马的主要立体关系,然后用破墨法,趁墨迹末干,勾画出马的轮廓和主要结构变化,显得淋漓浑厚。有时以没骨法画四肢,挺劲的几笔,就把瘦硬、劲健的筋、骨、皮、肉画得形质俱在。至于鬃尾,则是大笔挥出,或披皴,或飘拂,或飞动,潇洒自然,气势浩荡。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晓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用杜甫的这首诗来比较徐悲鸿的画,虽相距千年,却互为映照。杜甫曾说韩斡画的马,“惟画肉不画骨”,使其“气凋丧”。而徐悲鸿画的马,可说是“一洗万古凡马空”了。《九方皋图》上的马,虽是他较早的画法,但其个性已经非常强烈。他笔下的马,都是奔放不羁的野马,从来不戴缰辔。但在《九方皋图》画面上的这匹黑色雌马,却例外地戴上了缰辔。有人问徐悲鸿这是为什么,他说:“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已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可见徐悲鸿画马,都是个性鲜明,立意深刻的。
    解放后,徐悲鸿常常以马的形象来激励人民前进。在抗美援朝中,他画了马,送给志愿军,战士们从马的矫健、英俊、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得到鼓舞。直至在他逝世前夕,还画了一幅《奔马》,题曰:“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乎”。表达了画家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幅回在笔法上更为泼辣豪放,墨色浓谈对比强烈,似有阳光普照,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之感。昂首扬尾汽概轩昂,其腾跃凌空,所向无前的精神,可以说是新中国形象的写照。

雁荡山花 现代 潘天寿
    一个有造诣的画家在艺术创作上取得成就,都要经过精密构思,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无论是立意、构图、内容、形式,哪怕画一块石头,绘一朵花,撇几笔草,取什么,舍什么,都必须非常认真严肃,一丝不苟。潘天寿先生一生所画的许多精品,都是这样呕心沥血的劳动果实。我们介绍的这幅《雁荡山花》就是其中之一。
    潘天寿先生的《雁荡山花》,作于1963年春天,这是一幅以简取胜,题材新颖的作品。他充分运用了以线为主的传统绘画技法,表现雁荡山烂漫山花盛开的优美景色。此图的巧妙在于把几枝茁壮的山花,作了互相搭配,用几片竹叶和数根芦苗来穿插,使整个画面显得和谐连贯,节奏明快,收到巧变不竭的艺术效果。画小运笔雄健老辣,设色古艳,清超绝俗,在布局上打破陈规。虽然笔墨无多,但结构严谨,疏密、虚实和聚散得体,画中留有大块空白,使整幅构图豁达通敞,这种出奇制胜的章法和立意,是他别开生面的艺术处理,富有创新意趣。他的艺术风格和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潘天寿(公元1898一1971年),是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自署雷婆头峰寿者、寿者等,浙江宁海县入。解放后, 曾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
分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他擅长写意花鸟、山水画,善作指头画,偶作人物画亦多别致;对书法、诗学、篆刻、画史、画论等均有精湛的研究。他成功地继承了祖国民族绘画的精华,善于博采众长。他远师董、巨、马、夏, 以及青藤、白阳、石溪、八大山人、石涛诸家,近受吴昌硕的影响较深,指墨画以吸收高其佩为多,画风奔放峻迎,沉雄奇掘。他尽毕生的精力,集诸家之长,熔铸冶炼,自成一家。
    五十年代后,潘天寿先生的作品选材更为扩大,画的境界更高,手法之妙,出人意表。画家几次去雁荡山等地深入生活,反复观察大自然,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与艺术视野,为花鸟画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一时期,他画了许多雁荡山的幽美景色,特别是山水和花鸟。他画的不是高耸峰峦,也不是百丈飞瀑,而是取雁荡一角或山花野卉等景物。潘先生曾说过:“一峦半岭,断涧寒流,怪岩古树,歇脚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山乡绝望,篱落水边,幽花杂卉,随风格曳,无处不是诗情,亦无处不是画意。”因而雁荡山花,如野百合、车前草、风尾戴、马鞭革科的臭梧桐、野蔷额、牛膝花、野菊花、绪竹,等等,都成了他的画材,而且在他笔底下显得格外烂漫、高雅,使人感到意境既新且美,富有生命力。他突破了传统题材的所谓“三友”、“国色”、“天香”、“四君子”、“富贵花”等老框框,描绘野花野草,这对一位前辈画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浙南的雁荡山,奇异多姿,风景绚丽。潘先生在领略这千山竞秀、水流花放的大自然美景时,却着眼于“荒山乱石问,几枝幽草,数朵闲花”,称它们为“吾辈无上粉本”。他画了前人没有画过的题材,发掘了前人未能认识的画意,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地。他的作品往往从大处着眼, 以小见大;奇处着意,以平见奇;多处着墨, 以少胜多。大与小,多与少,平与奇都是对立的统一,画家在立意和布局上如何巧妙地给予处理,其难度是很大的,但在他的笔下,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处理得十分精到。他出色地把一些从未被人们重视的画材,作为巨幅创作的主题,并使之臻于精熟完美的境地。他那大胆独创,不因循守旧,不受前人技法所围的创新精神,是他在传统花鸟画中一个新的贡献。

丹山春晓 现代 张大千
    《丹山春晓》是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艺术上鼎盛时期(六十年代)的代表作,也是他对祖国山河饱含眷恋之情的杰作。
    这是一幅破墨、泼彩的山水画。构图满,用笔放,施墨浓,色彩艳。精细处只觉一木一石垂手可及,粗放处可见彩墨融合,烟云弥漫。他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技法,但仍保持了民族绘画的传统特色。他以破笔、泼墨、破墨、泼彩法,创造了青绿重彩、富丽堂皇的山川。他将水、墨、彩挥发于画纸上,表现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以刻求大自然的神似之妙,一色之中化为众色之变。同时,又精心钩划点染,对桥梁、屋宇、石坡、草木等具体景物作充分的表现,使画中的气氛显得颇为缀渺膘肋,欢快清新,粗中有细,乎中见奇。使欢腾的大地,呼啸的山川,与深幽宁静的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奇特而新颖的笔墨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是他熔铸中西绘画于一炉的求索成就。
    《丹山春晓》在色彩处理上也别具一格,给人以光和色的刺激。画中的近景和中景都在破墨的基础上用青绿重色泼彩,而远山则以朱砂傅色,使包:绿对比,相映成趣。可以说,此情此景, 已成为这幅画的点题依据。“红间绿,花簇簇”,是我国人民大众传统的审美要求,此画以黑色为底,起到了调和作用,不至于红绿两个极色互相矛盾。画中的云烟和天空,用花青、朱砂、白粉等色彩渲染,几乎涂满了画面,没有留出空白。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显示了作者善于把西方绘画的长处,融会贯通于自己的作品中,突破了传统绘画技法的框框,有所创新。
    他从传统的泼墨发展到泼彩,是一种变革创新。这种创新技法,填补了中国画传统技法的空白点,为我国民族绘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一个大画家的风格,是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不断实践中发展的。齐白石是这样,徐悲鸿是这样,张大干也是这样。他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涩中,早期以陈老莲、八大山人、石涛为宗,兼效百家。三十年代初具有自己的特色,画风清新俊逸,气韵生动,当时与白石齐名,有“南张北齐之称。四十年代,他得教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达三年之久。并遍游名山,搜尽奇峰。从此,他的画风益趋瑰丽雄奇,豪放潇洒。后来他开始离开故国出游,取印度佛教与日本画风,并吸收西洋技法,熔于一炉。六十年代,开创了一种新的山水画技法,把破墨、泼彩融合在一起,使画风更加突兀、凝重,富有生气。八十年代初,他的画风更臻成熟,他运用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气质淳化,妙造自然,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气息的流派。
    张大干(公元1899—1983年),原名爱,号大干,四川内江人。早年投师名家,年仅弱冠就与二哥善扦到日本东京学习绘画及染织艺术。后在南京任中央大学教授。四十年代中开始出游并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1957年定居巴西,1978年迁入台北市摩耶精舍新居。他擅长山水,工人物、花鸟、书法、诗文。他一贯主张“艺术是感情的流露,笔墨技巧只是表达感情的手段”。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是涉笔成趣,点画新奇,富有浓厚的情意。他的后半生长期在海外生活,游历了许多国家,驰名中外, 曾被美国纽约世界美术协会誉为“当代第一大画家”。虽然,他身居巴西,侨居海外,但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总是向着自己的祖国故土的。他在国外身穿中国长袍,吃四川家乡菜,讲四川话,听中国歌曲。他在巴西的住所八德国,是按照中国庭院的建筑样式而精心设计的,处处保留了故乡的习俗。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裂,他在世时常常隔海遥望祖国大陆,时时流露眷念之情。他或托人询问以明情况,或把萦绕心头的画境涌于笔端,那种奇情山河,切盼祖国统一之情,感人至深。

江山如此多娇 现代 傅抱石 关山月
    “抱石作画别具风格,人物善能传神,山水独开生面,盖于旧法基础上摄取新法,而能脱出案臼,体现自然。吾常言:我国画界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抱石,今北石已老,尚望南石经历风霜,更臻岿然。”这是郭沫若同志1957年为《傅抱石画集》所写的题词,也是郭老对傅抱石先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傅抱石(公元1904一1965年),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瑞磷,后更名抱石,江西新余人。早年就酷爱绘画、书法、篆刻。效倪云林、高克恭、龚半千、石溪、石涛诸家,尤其对石涛的绘画,可谓“痴嗜甚深,无能白已”。三十年代留学日本,攻东方美术史,回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多年。解放后,历任江苏国画院院长、江苏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佳作,并有震铄于世的巨制。《江山如此多娇》就是这样的巨幅制作。此画是他于1959年利关山月先生合作,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所绘制的(悬挂在新建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内)。这样巨大幅面的山水画,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一幅画面上表现出我国幅员辽阔、气势雄伟的壮丽山河,也是前人从未尝试过的。这是建国以来,唯一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字的中国画。它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江山如此多娇》,气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令人称绝。他把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荟集画面: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普照着大地;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浩浩瀚瀚,郁郁苍苍。其下飘然的烟云,回绕着整个大地。古老的长城,奔腾的黄河,婉蜒的长江,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都形象地跃然于画上。近景是一片青绿的丛山,其间点画了华茂的树木。在画中似乎描绘了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但仔细看,又不完全象五岳,这是作者巧妙的立意,请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回味吧:总之,这幅画充分展现了祖国江山的雄壮、辽阔,富有时代新意,观之令人心旷神怕。
    这幅巨制不仅立意新,而且在布局、透视的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作者运用了西洋绘画和传统绘画的透视法,成功地把二者融会在一起。要在这样大幅制作上,把这么许多繁复的景物,进行艺术的概括、取舍、集中、提炼,需要精密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大胆的落墨,细心的刻画,才能获得成功。由于作者能把中西绘画技法结合起来,进行巧妙的变革创新,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幅震古烁今的巨制,为中国山水画的推陈出新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傅抱石先生一贯主张“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以及“笔墨随时代”的画理。所以,他重视自然,以造化为师。
四十年代,他游历了长江两岸,山城上下,以及青城山、峨媚山、凌云山、混江和大渡河。这些气势磅礴的祖国山河,成了他胸中的丘壑。解放以后,他去欧洲访问写生,接触了西方的艺术,拓阔了眼界。以后又跑遍祖国南北许多名山大川,他自称为“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曾说:“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造性地发展传统。笔墨技法,不仅仅是源自生活,并服从一定的创作主题内容,同时它又是时代脉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反映。”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山水画技法中的效法、石法、点法,以及笔法和墨法,善于把水、墨、彩三者密切结合,浑然一体,这都是从生活中得到新的感受而产生的。
    大自然的生活感受,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的绘画真正达到了“风情雨露生碗底,望中景物应笔收”的境界。《江山如此多娇》一画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后记
    我国历代的美术作品,数量宏富,浩如烟海,它是构成我国文化艺术独具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增进广大青年读者对这份丰厚艺术遗产的了解,提高对中国美术名作的鉴赏能力,特编著这部《中国美术名作欣赏》。
    这本书以美术作品的赏析为主,对于有关画家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道路,略作介绍,以供参考。精选的七十五件美术作品,以历代绘画名作为多,也有雕塑等门类的珍品。文图参照,以助欣赏的兴致和理解的深入。限于篇幅,选录的作品仅为沧海一粟,挂一漏万的情况,当所难免。
    在编著这本书时,我们参考了王伯敏先生的《中国绘画史》,以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家丛书”等有关论著和资料。编著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美术学院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成稿后,承蒙王伯敏先生审阅,在此谨表深切的谢意。
    由于水平行限,如有差错,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一九八四年一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美术文字版之二
仰之弥高--徐悲鸿
画马点滴-论画马--画马的一些历史
徐悲鸿精选作品 专题陈列
看了这几幅画和介绍后,是不是颠覆了以前你对徐悲鸿大师的认知?
美术基础知识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