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感悟五·完结篇

第八章

8.1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止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比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白话: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治理自己的国家,在上位的人敬爱老人,人民就会兴起孝顺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人民就会兴起尊敬兄长的风气;在上位的人体恤孤儿,人民就不会有背弃的心。因此,君子要把握衡量言行规范的方法。厌恶上级的某种言行,就不要以此使唤下属;厌恶下属的某种言行,就不要以此对待上级;厌恶前者的某些言行,就不要以此对待后者;厌恶后者的某些言行,就不要以此对待前者;厌恶右边的人某些言行,就不要以此对待左边的人;厌恶左边的人某些言行,就不要以此对待右边的人。这就是衡量言行规矩的方法。

《诗·小雅·南山有台》说:“快乐的君子,就是人民的父母。”人民喜欢的,你也要喜欢;人民厌恶的,你也要厌恶。这样就可以称作人民的父母。

《诗·小雅·节南山》说:“那座南山高峻耸立,层层石块堆积而成;太师尹氏声威显赫,人民都在仰望着你。”拥有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谨慎,言行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所抛弃。

感悟: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群中生活,需要接触上级、同事、下属,当你是下属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喜欢上级的某些行为,那么当你成为上级的时候就不要对下属这样做;当你是上级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喜欢下属的某些行为,那么你在面对自己的上级时就不要这样做。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在变化,比如上级和下属;同时承担多种角色,比如儿子和父亲,必须要懂得换位思考,然后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承担好自己的角色,让自己舒适,也让别人舒适。

古装电视剧里经常把官员称做父母官,现代人不知道原因,这段话里给出了答案,它说“人民喜欢的,你也要喜欢;人民厌恶的,你也要厌恶。这样就可以称作人民的父母”,由此可见,要做人民的父母官,就要与人民的想法一致,为人民服务,就像父母爱护子女一般。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某个事情,一部分人民喜欢,一部分人民厌恶,君子不就左右为难了吗。我认为这段话有个前提,那就是默认人民是懂得是非善恶的人,有共同的判断标准,也许人民内部有分歧,但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明确的判断,人民总体上喜欢合乎人道的事情,厌恶违背人道的东西,这时候君子和他们保持同样的判断就没问题了,也必须这样做。

8.2原文: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白话:

《诗·大雅·文王》说:“殷商还没有丧失人民的时候,能够配合上帝的要求。应当借鉴殷商的兴亡,知道保持天命是不容易的。”这就是说,得到人民的支持就拥有国家,失去人民的支持就失去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德行。有德行就有人民支持,有人民支持就有了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钱财,有了钱财就有资源可用。德行是根本,钱财是末节。忽略根本而重视末节,相互竞争的人民就会各自施展手段争夺。因此,钱财聚集起来,人民就会离去;钱财分散出去,人民就会聚集。因此,言论以违背道义的方式说出去,就会以违背道义的方式传进来;货物以违背道义的方式获利,就会以违背道义的方式失去。

《书·康诰》说:“天命是不固定的。”意思是说,行善就能得到天命,不行善就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珍宝,只有行善才是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是珍宝,行仁与爱人才是珍宝。”

感悟:

德行是根本,钱财是末节,有了德行就有了钱财,那么德行是什么呢?通常我们说好人的德行高,坏人的德行低。什么是好人呢?我认为利益别人就是好人,一个人想着利益别人,别人就愿意靠近他;他想利益的人越多,靠近他的人就越多,想回报他的人也越多,时间久了,他就变得富有了。

钱财聚集起来,人民就会离去;钱财分散出去,人民就会聚集。为什么会这样呢?钱财几乎是人人都爱的,如果你把它攥在自己一个人手里,其他人就得不到,得不到就不满意,不满意就会远离你;如果你把钱财分散给大家,大家就得到了好处,就会感到满意,觉得靠近你有好处,自然就喜欢靠近你。

8.3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惟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白话:

《书·秦誓》说:“假使有这样一个大臣,心思真诚而专注,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心态和善而有容人的雅量。他看到别人有什么本事,就好像是自己也有那种本事一样。他看到别人的言论显示出才华和智慧,就发自内心的喜欢,简直就像是自己口中说出来的一样。靠这种能包容的德行,可以保护我的子孙,人民也同样得到了好处!然而假使有另外一个大臣,看到别人有什么本事,就心生嫉妒而讨厌对方。听到别人的言论显示出才华和智慧,就阻挠它传到上位者的耳中。像这种无法包容他人的心态,既不能保护我的子孙,人民也会说他危害国家啊!”只有依靠仁者来流放这样的人,把他们驱赶到四方的蛮夷地区,不让他们居住在中国。因此,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欢好人,能够做到讨厌坏人。看到贤能的人而不能举荐对方,举荐对方而不能让他位居自己的地位之上,那就是怠慢。看到不善的人而不能罢黜他,罢黜他而不能让他远离,那就是过失。喜欢人民所讨厌的 ,厌恶人民所喜欢的,这就叫违反人的本性,灾难一定会降临到他头上。

感悟:

有本领的人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而自负,没本领的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自卑,这都不是好状态,有本领要学会谦虚,没本领就不要盯着自己的缺点看,而要学会看见别人的优点,然后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就算你没本领,别人也乐意和你交往,愿意帮助你。

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欢好人,能够做到讨厌坏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喜欢好人和讨厌坏人,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做的事情,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事情。举例来说,一个仁德不足的人,他也知道应该喜欢好人和讨厌坏人,但如果喜欢好人要付出代价,他就做不到喜欢好人了;如果喜欢坏人能得到好处,他就做不到讨厌坏人了。对于一个仁德充足的人,他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够喜欢好人和讨厌坏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得失而颠倒了好人与坏人,所以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欢好人,能够做到讨厌坏人。

8.4原文: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

因此,成为君子是有根本原则的,必须通过忠诚信用而成就君子的德行,通过骄傲放纵而失去君子的德行。累积钱财有根本的原则,生产的人多而吃饭的人少,工作的人勤快而花费的人迟缓,那么钱财总是够用的。仁者用钱财来发扬自己的价值,不仁的人用自己的力量来赚取钱财。上位者喜欢行仁而下属不喜欢行义,那是不曾有过的事情;喜欢行义而没有把事情做好,也是不曾有过的事情;以及仓库里的钱财不是正当的钱财,同样是不曾有的事情。

孟献子说:“刚刚担任大夫的人不会计较有多少鸡和多少小猪。卿大夫不会通过畜养牛羊来赚钱。有税收采邑的公卿不会畜养搜刮人民财产的家臣。与其有搜刮人民钱财的家臣,宁可有盗窃公卿钱财的家臣。”这就是说,国家不以获取钱财作为利益,而是以行义为利益。治理国家而致力于聚敛财物的,一定是从小人开始。小人擅长做这种事情。让小人治理国家的事务,灾难祸害一定会到来,到了那时候即使有好人,也无可奈何了。因此,国家不以获取钱财作为利益,而以行义为利益。

感悟:

仁者用钱财来发扬自己的价值,不仁的人用自己的力量来赚取钱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仁者想的是如何把赚到的钱用在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帮助穷人;不仁的人想的是如何赚取更多的钱,比如搜刮民财。

国家不以获取钱财作为利益,而是以行义为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呢?如果国家以获取钱财作为利益,凡是能获取钱财的事情就去做,不能获取钱财的事情就不去做,结果就是国富民穷,人民渴望的事情没人做,这样民心就散了,不再忠于国家,国家就衰败了。如果国家以行义为利益,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就去做,对人民无益的事情就不做,结果就是国家和人民都比较满意,民心凝聚在国家上,国家就兴盛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
《周易》第二十卦:《观卦》
白话易经》-2 南怀瑾、徐芹庭著
“中庸之道”篇
荀子《劝学篇》导读、原文、解读及赏析
圣人故事—《孔子故事系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