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有一番追求──“琵琶音乐会”杂议 作者:乔建中

别有一番追求

──“琵琶音乐会”杂议

“琵琶音乐会”举办之前,我就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刘德海谈他对于“三角学”即“事物一分为三”的探讨和思考:诸如音乐文化的传统性、民族性、世界性;琵琶艺术的过去、现在、未来;琵琶遗产的民间、文人、专业归属等。他说,各个“三角”相互交叉,就会形成一个绵延不绝、求新求变、富有创造活力的艺术天地。而演奏家、作曲家们只有站在这一交汇点上,瞻“前”顾“后”左右觅源,才可能步入更新的境地。此语一出,四座皆惊。大家从“实践”的刘德海中,又发现了一个“思考”的刘德海,而且是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但,艺术家的“思考”终究还是要付诸舞台。10月14日这场精心设计、别有一番追求的“琵琶音乐会”,恰恰是对那次发言、那一理性思考的实践性观照。

列入音乐会的13首乐曲,既有家喻户晓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也有鲜为一般听众所知的《陈隋》、《瀛洲古调·小月儿高》等。这就看出了设计者的“选择”绝不是以单纯的“剧表性的一种历史的和文献的“序列”,让观众在两小时内便欣赏到琵琶文献中“古代”、“近代”、“当代”的一系列精品,并从中强烈地感受到这件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古老乐器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对此,观众也十分敏感地注意到了。他们听到一半就交口称赞:这是一场“文献型”的音乐会。曲目选择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广泛的包容性。我们知道,由于地域、地形、风土气候的影响,我国传统音乐很早就在表演风格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流派”体系。同一曲目、剧目可以因演奏者的传承关系、禀性、气质的差别而在技巧、艺术处理及韵味格调上迥然有异。其大者有南、北、“京”、“海”之分。小者有此地彼地之别。琵琶演奏自本世纪起,很有一种流派纷呈的盛况。对此,音乐会的设计者不以自己的派属厚此薄彼,而是“纳百川、汇巨流”。故在节目单上一一注明乐曲原来的传派。如“崇明派”、“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汪派”等。这种安排,一方面体现了设计者兼容并包的艺术襟怀,另一方面也加强了音乐会的“历史性”和“文献性”的纵深感。此外,细心的听众还会从曲目次序上发现一条隐伏的“副线”即作为本次音乐会的第一发起人、设计者、当代琵琶艺术大师刘德海本人的创作历程:60年代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改编);70年代的《草原小姐妹》(管弦乐协奏,与吴祖强等合作)、《夕阳箫鼓》80年代的《老童》、《天鹅等》。琵琶音乐创作历史的“主线”与其当代代表人物创作的“副线”交织在一起,使听众从更多的层面领略到这件乐器艺术遗产的丰厚积累。

担任演奏的8位艺术家,除中年琵琶演奏家李光华和刘德海本人外,都是未满30岁的青年人。他(她)们娴熟的技巧、精湛的表现力给听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就整体而言,他(她)们堪称当今琵琶界的一代精英。其中,有我国第一代琵琶专业硕士研究生(杨靖、吴蛮);有个人独奏音乐会举办者(刘桂莲、吴蛮);有80年代以来历次全国琵琶比赛获奖者(吴玉霞、杨惟、张强)。以如此强大的阵容举办这样一场层次很高的音乐会,其质量、容量及意义,自然是个人独奏音乐会所不能相比的。应当说,它实际上是当代中国琵琶艺术水平的一次最集中的体现。

左起:吴玉霞、吴蛮、李光华、刘德海、杨靖、张强、刘桂莲、杨惟

众所周知,琵琶这件原本是地道的“外域”乐器,从最初传入到成为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象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年代。由公元四世纪的西域四弦、五弦琵琶到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琵琶,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惨淡经营,默默地磨研创造,终于使之从形制构造到演奏技法、从曲目积累到音乐语汇,都彻底地东方化了。在这件乐器上面,最能反映出华夏民族的吸收能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溶解精神。因此,它常常被誉为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的晶体。在一千多年的进程中,盛唐和清末明初,琵琶音乐曾两度繁盛,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演奏家。史学家由此认为它们是琵琶历史上的两个高峰。进入本世纪,这件乐器再次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50年代以后,琵琶从民间走上专业舞台;从口传心授式的即兴传承变为高等音乐院校的一门专业;从分散、自发到组成一支可观的艺术家队伍。毫无疑义,这是琵琶艺术的又一高峰一一第三个高峰,作为这一高峰的直接体现,一是作品,一是人材。琵琶音乐会恰恰是两者的荟萃和展示。8位艺术家作为当代中国琵琶队伍的杰出代表;13首乐曲作为这一领域的珍宝,都是当之无愧的。而由此体现的琵琶艺术的风采,更让人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我想,这也是设计者的初衷。

到此,我们应谈谈刘德海、谈谈始终贯注于这场音乐会的刘德海艺术精神了。作为现代琵琶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德海确实是我国民族器乐表演领域的一位奇才。在我的印象中,自从他于60年代进入成熟期之后,其技术、艺术,似乎毫无衰减的任何迹象。相反,却愈演愈精、无懈可击,其人其艺,融为一体。其中有什么奥秘?我不敢妄断。但听了音乐会之后,又略略有些顿悟。我觉得,一般演奏家,总是遇到技术问题便作技术处理,遇到艺术问题亦作技术处理。因此,他们反而很难摆脱技术的困扰。但对于刘德海来说,除了技术、艺术,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那就是对文化和哲学的深度理解和思索。尽管他从未将此点公之于众,但每次听他的演奏,我们都能感到他通过手指所传达、所歌唱的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那难以测试的哲理意味。他的高人之处,正在于他是站在古代与未来之间,以现代人的观念审视表演艺术的一切;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界线上,从两大文化体系的对接、交流、冲撞的大背景上去把握作为特殊的“这一个”的琵琶演奏;从生活的哲学意味去控制、冰释大大小小的技术和艺术关节。以这种情怀对待手中的琵琶,必然有一种博大、醇厚的精神倾注于其中。以“流派”而言,有人崇拜流派,故一切囿于流派,并终生为其所困;有人轻视流派,故艺无所依,技无定法。而刘德海一向重视流派在某一艺术领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他才认真地学习每一流派的代表作,并在音乐会节目单上──注明传派但他又不是独尊一派,而是博取众长,熔于一炉,努力创造新学派。所以,他才又在传派之下一一标出是他自己的演奏谱。这是他尊重传统文化中的任何创造、又不忘记他自成一“家”的艺术中含有得益于前辈艺术家某种养分的自谦精神的体现。又如“古今关系”,他是拥戴“厚今薄古”的。但这里的“薄”、“厚”只表示一种倾向。薄,绝不是轻率地否定了“古”。这只要听听他弹的传统乐曲就清楚了。可以说,所有的“古”曲无论文套武套,在他的手下,都是沉郁顿挫、气韵皆佳,显示了极深的功力,但他从来也没有就此满足,而总是利用自己技术上的优势,使之显露出新意。从战略上看,这对琵琶艺术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所谓“厚古薄今”是在处理“古——今”这一对立统一关系时提出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口号。正因有了这一观念,才使他在每一个时期的创作,无论是意识上的追求,还是技术上的突破,都有某种“超前“趋向;也使他在演奏传统乐曲时,总要融入一些现代人的理解,而演奏新曲目时,又处处添进一些传统色彩。从而使“古──今”、“传统──现代”关系在他的艺术中实现完美“对接”。这也许是他的作品中的“新颖”感的奥秘所在。在历代艺术家中,只有少数大师级的人物才能迈入这一境地。听众也注意到,台上的7位中青年演奏家绝大多数都有过师从刘德海的历史,他们也的确从刘德海的艺术中获益匪浅。但他们学“刘”又不全像“刘”,而是程度不等地努力在自己的艺术中寻找“自我”,即各自的艺术“个性”。显然,这正是刘德海所希望的结果。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刘德海演奏艺术的一名老听众,我衷心祝愿已成一家的“刘琵琶”以大海般的胸怀接纳、吸收、溶解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为中国和人类的音乐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杨靖、吴蛮、吴玉霞(左至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琵琶新声(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独奏12首)
琵琶曲《大江东去》?
他是国宝级“琵琶大师”,称自己是“爬坡人”,一首首作品震撼世人……
专辑:B11刘德海 “霸王卸甲” 琵琶独奏音乐会
十大青年琵琶演奏家音乐会
国乐艺术家方锦龙 (上海)专场音乐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