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杲——宋代崇明行政长官
杜杲(1173—1248),字子昕,号于耕,福建邵武人。生于南宋孝宗乾道九年,卒于南宋理宗淳祐八年。参考《宋史》卷四百一十二《杜杲传》以及明正德《崇明县志》等记载,他在南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因两浙转运使朱在(南宋理学家朱熹之子)的辟荐,“监崇明镇”。从而成为现存史志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在崇明(时称崇明镇、天赐盐场)任职的地方行政长官,早于元初首任崇明知州薛文虎50多年。杜杲后来历经磨练,成了朝廷大官员,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一个人物。

      崇明镇镇监

杜杲出生于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京兆万年”杜氏家族,是“唐相宣献公黄裳(杜黄裳)之后”。曾祖父杜圯,因提举江西常平,始自京兆万年迁居邵武。父亲杜颖,字清老,江西提点刑狱、郎中,传记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杜郎中墓志铭》。杜杲“少与兄东、第、来场屋齐名,而独见礼于礼部”。依照宋代“任子”制度,他以父亲的恩荫踏上仕途。历任建阳尉、闽尉、“通州海门买纳盐场”场官、江淮转运使李珏的幕僚、江山丞。期间,曾任“通州海门买纳盐场”场官,一说“待通州海门买纳盐场阙”。刘克庄《杜尚书神道碑》中说他“秩满”,《宋史·杜杲传》中则说他“未上”,两者不一致。兹采纳刘克庄《杜尚书神道碑》中的说法,碑文中说他担任场官,“与盐使丰有俊引为知己”。任满后,在南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他因两浙转运使朱在(南宋理学家朱熹之子)的辟荐,“监崇明镇”,成为镇监。在他人生前期为官的经历中一度与通州海门一江之隔的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崇明与海门均位于长江入海口。民谣中有“自有崇明在宋朝”“沉东京,涨崇明”等说法。《元史·地理志》中记载南宋建炎时因姚、刘两姓避兵于长江口的沙洲而得名姚刘沙。但据明、清《崇明县志》记载,今崇明岛的前身——东、西沙形成于唐武德初年。又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淮南东路通州”注引《通川志》记载,五代时,西沙又名顾俊沙,杨吴改顾俊沙为崇明镇。则得名当在五代杨吴统治时期。从北宋初年起,崇明镇隶属于通州海门县,据王存《元丰九域志》“通州海门县”记载,崇明镇是海门县“三乡一镇”之一。镇的建置已从原先五代杨吴时期偏重军事攻防转为偏重民政,如商贸、渔盐、税收等。

保存至今最早的崇明县志、明正德《崇明县重修志》卷第四《天赐盐场》记载,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将浙西清浦、江湾亭户调拨到崇明三沙原韩侂胄庄煎盐,因盐灶靠近天赐港,于是盐场得名天赐盐场。到了宝庆元年(1225),崇明天赐盐场拨隶淮东总领所。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又改属两淮运司。

民国《崇明县志》则记载,早在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改崇明镇为场,设提举司署”,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场为州,即改司署改为州署”。民国县志又说:“宋嘉定十五年,改韩侂胄废庄为天赐场,移浙西清浦、江湾亭户到场煎盐,始设盐课提举,属淮东制置使。”民国县志模糊了南宋崇明沿革的这段史实,且“升场为州”的说法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质疑,县志译者认为:“恐场不是行政单位”,应为升镇为州(1985年版《崇明县志译本》上册第257页)。但限于史料缺乏,仅知杜杲“监崇明镇”期间监收“芦”课的部分史实,至于他作为“督盐官”“主收场课”的详细情况无从查考,仅知当年崇明“额盐荡九百二十四顷二十亩有零,盐课正银六百十五两八钱”。

杜杲在崇明镇任镇监前后仅3年,崇明镇就改隶淮东制置司了。淮东总领(财赋)兼制置使岳珂,以杜杲向崇明百姓征收的“芦”课不足为由,弹劾杜杲。杜杲表示:“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勿为。可劾者文林,不可强者杜杲!”愤然辞职。“朝廷察芦无亏,三劾皆寝”(《宋史·杜杲传》)。

杜杲的这段表白,翻译成白话,那就是:“如果背离正道,即使我俩合作能猎获堆积如山的禽兽,也不愿去干。可以被任意弹劾的是那些读书人,可我决不!”杜杲表示出了不屈从的态度。

总领为管理财赋之官,负责提供军需财赋。南宋绍兴年间始设置于淮东、淮西、湖广、四川。岳珂又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孙,据《宋史·徐鹿卿传》称,他“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另据宋人袁甫揭发,他“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四面环海”的崇明镇,因是“新沙浮土”,仅为芦荡、盐荡,民力、财力有限,作为岳珂下属的杜杲,当然无法满足上司的贪欲。芦课一项,直到清代仍然延续。据清许惟枚《瀛海掌录》卷第二《芦课》条目:“芦课系摊派,通邑包赔完纳,故凡属有粮之户,无不带有芦课之征。”

因此,“崇明改隶淮东总领,杜杲与总领岳珂议不合,慨然引去”。杜杲就此永远离开了崇明沙洲。

杜杲由此成为现存史志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在崇明(崇明镇,天赐盐场)任职的地方行政长官。

《宋史·宁宗本纪》记载,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乙亥,天赐盐场被“罢”。后来又被恢复了,明代《两淮盐法志》中有相关的记载。崇明盐业历经元明,直至清末,一直保持延续。元末知州刘秩任内,“提点盐法”,因触犯了地方上豪强势力的利益,“以诬被谪”,见其《听雪蓬诗集》及明清崇明县志的记载。明崇明知县郑特任内,鱼、盐、芦仍是大计。万历《黄岩县志·郑特传》:“崇居环海中,民以鱼盐为计,芦洲为产”。清末崇明东部还爆发沈秀之反官盐暴动,迫使朝廷下诏永远取销盐局。

杜杲丢弃崇明镇镇监一职之后,在入仕的道路上反而不断攀升。历任庐州节度推官,六安、定远知县,壕州、太平知州,建康知府,淮西安抚使、沿江制置使。领兵、作战,运筹帷幄,成为抵御蒙古军队入侵,控制江淮地区的大官员,堪称封疆大吏。南宋理宗亲笔御书“安淮”以表彰他保卫边陲的功勋。接下来杜杲进京入朝,成为京官。历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华文阁、敷文阁、徽猷阁、宝文阁、龙图阁学士。

通史、擅文、善书的朝廷官

有关杜杲在朝廷的为官履历不作详细展开。但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历史上大官员中以通经史、擅文章、善草书著称的一员。

据《宋史·杜杲传》、《寿州志·杜杲传》称,杜杲“淹贯经史”,“为文丽密清严”,晚年专于理学,“善草书”,“善行草急就章”。可惜的是有关他的书法真迹难以寻觅了。现存元至大《金陵新志》卷九收录杜杲所撰《南轩书院记》,另外,元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四、卷三十一分别收录杜杲所撰《学斋记》《重修南轩先生祠堂记》。《全宋文》收录杜杲的《谏北伐疏》《父令子违判》等,《南轩书院记》《重修南轩先生祠堂记》等《记》都完整保存了下来,限于篇幅,不作转载。

所谓南轩先生、南轩书院、南轩先生祠堂,纪念的是生活在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张栻(1133—1180)。张栻,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他生前曾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因张栻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曾提举武夷山冲祐观,与杜杲老家也搭上了关系。杜杲追崇距他生活年代不是那么遥远的先贤,敬仰先贤,应友人请求撰写了两篇《记》,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他的文彩。

杜杲在南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因年老而病逝,享年76岁。遗诗有“父子俱开国,朝廷不负人”。诗中提及他的儿子杜庶,也曾在长江口任职,“特授两淮制置使、知扬州”。

明嘉靖《邵武府志》记载杜杲被安葬于老家邵武县城东首。入祀乡贤祠。城内原有他的府第,即安淮堂,自宋代一直延续到明代,只是在明代已改为寺庙了。保存完整的古民居今已改为邵武市民俗博物馆——福建第一座以展出当地民俗的专业博物馆。位于邵武市五四路中段的道佳巷内。

有关杜杲的传记资料,详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一《杜尚书神道碑》、《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南宋书》卷五十、《宋史新编》卷一百五十八、《南宋制抚年表》卷十六、卷二十九、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之十三、嘉靖《寿州志》卷五、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九,等等。

来源:《崇明历史名人传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崇明档案”微信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海故事】崇明的特色地名(三)
崇明岛千年大开发
对不起!我要搬去崇明区了!
被《色戒》看中的古镇
【崇明】2016崇明县幼儿园招生最新地段划分出炉!
杨六郎与山东无棣河西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