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川美女教授:20年课件不重样,是学生心中的女神,两个男孩的妈妈


唤醒孩子内心的动力,做有温度的教育。

文|金弋

编辑|金弋

图|受访者提供

陈滢竹出生于教育世家,受父辈影响,骨子里天生便带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育人情怀。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投身高等教育事业。
20年间,她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坚持课件不重样;不苛求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兴趣。
同时,她也是两个男孩的妈妈。作为父母,她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但她更相信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尊重孩子兴趣,鼓励孩子应对挑战,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陈滢竹与儿子们合照


传承家风,立志育人

陈滢竹出生在一个极具文化艺术氛围的家庭,父亲罗永超是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首届“美术暨汉语言文学系”学生,不仅酷爱绘画,对版画、油画、国画、水粉、水彩皆有探究;还潜心研习书法,长于篆、楷、行书;后来自学竹笛、二胡等乐器,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努力进取。母亲陈维仪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怀着对文学的热爱数十年笔耕不辍。

夫妻俩琴瑟和鸣,被称为诗画“夫妻档”,2014年成功举办“画境诗情——相伴45年诗画展”,为两人几十年风雨相伴画上一个完美的注脚。

陈滢竹和她的姐姐罗菁受父母影响极大,从小练就绘画和古诗文童子功。

父亲负责孩子的艺术培养,母亲负责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夫妻二人共同孕育出了两个优秀女儿。

陈滢竹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画画,一有空就趴在桌子上涂涂抹抹。父亲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的艺术天赋,开始手把手教她绘画、书法,“我每天都要画画,就连大年初一,也是早早起床画素描”。
 
在陈滢竹记忆里,父母秉承着“绝对不溺爱孩子”的传统教育理念,从小对她们十分严格,有时甚至算得上严苛。

母亲精心挑选诗词,抄在一个小本子上,要求孩子们每日背诵,由于长时间坐在桌子前画画,陈滢竹有点习惯性驼背,于是母亲规定她每天靠墙站立15分钟,一边站一边背诗。除了背诗,7岁起,母亲还要求孩子们写日记,记下每日所思所想,练习文笔,不可有一丝懈怠。

父亲罗永超与母亲陈维仪合照

父母除了学习上对孩子们严格要求,生活上还定下种种规矩,一旦犯错就要写检讨书,绝不姑息。

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陈滢竹养成了独立坚强的性格,在学业上一路披荆斩棘。199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年,成为四川美术学院的一名专业教师,主教视觉传达设计。
 
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很大程度是受到家中长辈的影响。

陈滢竹祖父曾任教于成都光华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父亲罗永超曾任学校美术教师;大舅舅是四川大学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小舅舅是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师从著名学者杜维明,2007年起任教于澳门大学。
 
从小,陈滢竹听得最多的便是父辈们传道授业的事,而她生日也恰好在教师节,于是不知不觉便把这一职业放在心里,后来选择做老师,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陈滢竹打心底里佩服两位舅舅,他们一生自律,将个人生活看得很淡,吃穿都不讲究。几十年来,只心无旁骛地做研究、教书,没有其他爱好,六十多岁退休了还在写书、锤炼专著。

受到舅舅们的影响,她决心向舅舅们看齐,“就算做不了像舅舅那样的学者,但可以以他们为榜样,严谨治学,做一个好老师。

一方面,把教书变成一种有趣的、有收获的劳动;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唤醒孩子的内心动力……

“图书馆里做不出来设计”

在教学上,陈滢竹承袭了父辈的认真严谨,对自己要求严格:她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堂课前重做课件,让教学内容符合当下最新的审美,保证设计案例的新鲜度。

 
她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设计案例,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大半天。

其实,陈滢竹也可以扔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自行发挥,但那样显然背离了她的教育原则。因为她始终相信,用心打磨出的课件一定能获得学生认可。
 
陈滢竹的授课方式灵活多变,会根据课程内容变化。课堂上,她常常鼓励学生走出去,走出校园、走出图书馆,她深知,图书馆里做不出来设计,善于观察生活,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设计。

于是,每当学生抱怨毫无设计灵感时,她就会建议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所能看到的一切。可以坐在咖啡馆或者露天公园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想象他们的故事……
 
最好的设计来源于生活,“越是好好生活,就越能认识生活,你的设计就会越加贴近生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滢竹也常常别出心裁。

在一堂设计思维课上,她曾经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看纪录片,然后根据纪录片做设计,设计形式不限,可以画画,可以做手工。
 
纪录片通过镜头将真实的客观事件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部好的纪录片,有一种神奇的张力,震撼着我们的生命与认知,看完之后,让我们不自觉的对生命进行省察,引发思考。陈滢竹认为,只有发自内心的感悟,才能设计出真实的作品,才能戳中人心。
 
作业的效果出乎陈滢竹的预料,短短两周的时间,同学们都拿出了非常有意思的设计。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同学看了农民工纪录片后,做了一个日历的设计,描绘了农民工真实的生活细节、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展示了一个“吃着简单的伙食,干着繁重的工作”,在社会底层坚韧挣扎,寻求生存空间、渴求身份认同的群体形象。

后来,这个作品成功入围2019台湾国际学生创意大赛。
 
不过,在她看来,自己做得还不够,为此陈滢竹经常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邀请国际、国内的设计师做课堂分享,竭尽全力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值得高兴的是,陈滢竹的潜心耕耘,终于有了回馈,学生们非常喜欢她的课,总是积极地与她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


“做一个不给学生压力的老师”

虽然在教学上陈滢竹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她从不给学生压力。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她更像是朋友。她给学生引荐合适的实习单位,和学生聊天,聊得更多的是爱情、生活和工作。

因为和学生的交流很多都在网络上,为此,她的手机微信置顶了一长串的班级群、论文群、课题群,保证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学生动态。

同时,学生有问题也可以随时联系到她。“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保证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都在。”在她心里,这样可以缩短和学生的距离。
 
除了与在校学生联系密切,一些毕业了的学生也会不时地联系陈滢竹,和她聊聊现在的工作、生活,把自己的困惑讲给她听,寻求建议;甚至一些学生结婚,也会邀请她参加。

虽然压缩了自己的时间,但陈滢竹乐在其中。她认为,能陪着学生走过大学时代,看着他们工作创业,组成自己的小家庭,一路见证成长,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我是一个不给他们压力的老师。”这是陈滢竹对自己的定位。在她看来,大学尊重自由,激发自觉,不需要像小学中学那样去管束学生。和学生相处,她更多的是观察。
 
对于成绩,陈滢竹并不苛求。她认为,分数只代表她的判断,并不能代表一切,所以她上课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学生,不要过分在乎分数,分数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

她认为,老师不应该以个人想法评判学生,让学生局限于教学标准之下,失了自己的创造力。

20年的教书生涯,她见过许多成绩平平,或者不太起眼的学生,后来,事业却做得有声有色。

如果学生对这门课实在没有兴趣,陈滢竹不会强求。

正如苏湛教授所说:“人各有能,不可强求。”每个人天赋、兴趣不同,强求不来,但作为学生要保证基本的学习态度,做到勤勉认真。

她也会仔细地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表达对他们的肯定和欣赏,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兴趣,并从老师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专业性的建议。
 
曾经有个学生向她倾诉,“陈老师,我虽然选择了视觉传达,但是我根本不喜欢做设计。”听到这话,陈滢竹并不生气,反而十分理解。她说:

不喜欢视觉传达设计,那就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坚持到底不放弃!

后来,那名学生真的一路坚持自己喜欢的写作,成为了一个畅销小说家。那个学生叫杨昌溢,代表作品有《飞机的坏品味》《香蕉哲学》等。
 
她还有一个学生,王娟。虽然学的是视觉传达设计,但却热衷于服装设计。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现在还创立了自己的原创亲子品牌。

乐中施教,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陈滢竹想让孩子在有趣的生活、学习中收获成长。

养育两个男孩,一个12岁,一个6岁。陈滢竹最大的感触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

 
两个孩子性格不同,爱好也不同。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她就发现,大儿子内向敏感,不善于表达,相较于呼朋唤友他更喜欢一个人待着。

小儿子开朗热情,表达欲强,喜欢带着电话手表跟人摇一摇,结交朋友。大儿子从小喜欢绘画、做手工;二儿子喜欢运动、社交。
 
但不管孩子的性格如何,陈滢竹始终全力支持孩子的兴趣,陪伴孩子坚持下去。
 
大儿子小时候喜欢画火车,于是,每个周末陈滢竹就带他去黄桷坪火车南站看,整个上午,孩子兴奋地跑来跑去观察火车,一会儿看看底盘,一会儿盯着车头,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画起来,他那安静专注的样子,仿佛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吸引他了。

为了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画火车,有一次,陈滢竹还粘了一张近5米长的画纸。
 
除了喜欢绘画,大儿子还是一个拼装控,从小玩乐高,4岁起又开始玩高达模型,那么一片片的小零件,大人看着都无从下手,可孩子偏能静下来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慢慢拼,一坐就是一天。

后来拼装难度增加,陈滢竹还给孩子找来教学视频,“听不懂英语解说,他就死死盯着老师的动作”,陈滢竹想起当时的情景,仍觉得有趣。
 
见孩子喜欢手工,四年级时,陈滢竹把孩子送去云朵实验室,锻炼孩子动手能力。

陈滢竹大儿子在云朵实验室做手工

在陈滢竹看来,那两年应该是大儿子最快乐的时光,在云朵实验室里,孩子如鱼得水,动手能力飞速提升,曾用小棍独立拼装特洛伊木马,不知怎样组装的,木马关节竟然还可以转动。

后来,这个作品被送去参加鹅岭二厂的儿童艺术展览。

 
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不是简单粗暴的给答案,而是教方法。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给答案”是枯燥的、死板的,而“教方法”可以创造趣味。
 
国庆节,幼儿园老师布置了一个“画桥”的作业,小儿子开始不会画。陈滢竹没有直接教孩子画法,而是带着孩子直奔大桥,实地观察。

期间,陈滢竹提醒孩子:先看桥梁轮廓,再观察细节,观察要细致,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后来就静静地等待。果然,回家后孩子可以大致画出桥梁的轮廓,高兴地一口气画了好几张。
 
有时,孩子的兴趣来的快,去的也快,就算是桥线画不直这样的小事,都可能是孩子兴趣骤减的原因,怎么给孩子的兴趣打一针强心剂,陈滢竹有自己的方法。

比如,画一条长长的桥线,孩子一个人很难做到,这时候家长将桥线分解为几个点,孩子只要简单连接几个小点,就可以得到一条又长又直的桥线。

这样不仅降低画长线的难度,保证孩子可以完成,还教给孩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画长线变得有趣起来。

陈滢竹小儿子在学习滑冰

教学中,陈滢竹擅长把情景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增加课程趣味性。

在旅游中用了这个技巧后,她惊喜地发现,孩子理解背诵古诗词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今年去新疆旅游,在浩瀚的大漠戈壁中,陈滢竹教小儿子背《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平时难以理解的边关、沙场、将军等意象都有了载体,孩子兴趣盎然,问题一个个往外蹦,一会儿问大将军走过这里吗?一会儿又问这里有没有战马?不一会儿就把诗句背得溜熟。
 
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携手同行,迎难而上

孩子渐渐长大,陈滢竹也面临新的挑战。

大儿子擅长绘画、手工,属于画得不错、有天赋的学生,因此她从来没有给孩子报绘画班,都是随着孩子的兴趣画画。

今年小升初考试,她才知道原来画得好没有用,考学只认可素描速写。于是她后知后觉地安排孩子上素描培训班,从1月到9月,直到大儿子顺利考上重庆市第一中学。

 
“我们六年级才开始知道,小升初美术特长要考素描速写,幸好孩子有些底子,上手很快,不然真要耽误了。”陈滢竹庆幸道。

后来她还了解到,儿子班上的同学从四、五岁就开始学素描,基础相当扎实。但是当她被问及,会不会让孩子四岁去学素描,陈滢竹又果断地说不会……
 
这次考学,让陈滢竹意识到孩子的学业竞争无可避免,而考学可能无关兴趣。未来她可能会调整孩子们的教育计划,提前做好准备。

“现在就是处在一个纠结的状态,一边希望孩子的学习是有趣的,一边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佛系了。”陈滢竹有些怅然。

现在的家长们正是在这种挣扎、焦虑、犹豫、不安中,被身边的规则、标准裹挟进去,不得不做出一些自己也很困惑的选择。
尽管学习很重要,但陈滢竹选择让孩子轻松一些。

今年9月,大儿子上初中,陈滢竹原本打算让孩子住读,但开学前一天她突然改变主意,在一天之内搞定租房事宜。

当被问及为什么改变主意时,陈滢竹说,不想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从早到晚把弦崩得紧紧的,租房至少可以让他回家放松一下,能“葛优躺”一会儿也不错。

这样做,陈滢竹也曾犹豫,一度认为是自己心不够硬,错失锻炼孩子独立性的机会,甚至心里会突然咯噔一下,担心自己做错了耽误孩子的成长,但最后,她还是决定陪读,“能陪着孩子,聊聊天也好。
 
入学一个月,大儿子作业多到写不完,国庆期间孩子基本上每天都在写作业。

显然,假期不能带孩子们出去玩了,但陈滢竹还是兴致勃勃地带着儿子们换了一个地方“做作业”。

一张大大的桌子上,她拿着一本书在看,大儿子认真写作业,小儿子画画,嘴里不时咕哝几句,或是跳下椅子在哥哥、妈妈旁边晃悠一下。

各自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都不说话,那样的情景几乎刻在她的脑海里,一种“岁月静好”油然而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教学反思
初中初三九年级下学期下册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总结下载大全
精品比赛Flash课件漂亮素材之梅花盛开
多媒体课件是什么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模式探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