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州古代书院调研

福州古代书院调研报告

 作者: 李长潞  

指导教师:琴谷子    

有专家形容道:“书院文化”是福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耀眼风景线,但身陷岁月云烟,已不为人所关注,宛如一座正在废墟下沉睡的文化富矿。据了解,清代史料记载福建有400多个书院,福州书院起源较早,唐代860年就有德成精舍,宋朝年间就有廉江书院的出现。清代福州有23所书院,其中鳌峰书院,凤池书院,正谊书院,致用书院四所书院,尤享盛名,被誉为“省城四大书院”。不知这些在历经百年风雨变幻之后的福州书院今何在?

一、风光绝闽——鳌峰书院

福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鳌峰书院。鳌峰书院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的曲折历史。鳌峰书院位于山北麓白塔之侧,1707年清康熙年间由世称“天下第一清官”的理学大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是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书院名声很大,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均有御匾及经书赐授。康熙至道元年间,正值鳌峰书院的兴盛发展时期。书院大门悬康熙御书“三山养秀”匾,内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讲堂,敦复斋,五子祠,笃行斋,正谊堂,贤王先生祠,张公祠等计125间。院后花园有鉴亭,亭前悬乾隆御赐书匾“澜清学海”。雍正11年(1733年)清廷改变了以往对书院,要求每省须在省会确立一所面向全省招生员的重点书院,所需银两均由国库补贴,或为福州历史文化特定高峰时期的标志,是清代福州名人的摇篮。

鳌峰书院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宗旨。以教、学、研、编为经,以出当世名士为维。定期从省择优录取秀才,聘各方名士讲学。每逢月初和中旬,山长主持学习和测试,山长高座堂上,命是宣讲或讨论经义,学生环坐静听共学。此书院培养出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林则徐,赵轩波,蔡世远,蓝鼎元等都是当时“第一流人物”,所以鳌峰书院久享“文薮”美誉。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止,书院改为“校士馆”,后又改为福建法政学堂。辛亥光复时学堂毁于火,书院原有设置,除一座假山外,荡然无存。而后,鳌峰书院经历了重建,重建后的鳌峰书院坐落在与书院原址紧邻的原国民党海军上将李世甲故居处,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前部按福州清代建筑结构重建,后部则在保留李世甲故居民国西式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今为福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二、百年名校——凤池书院

凤池书院创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距今(2020)已203年,由闽浙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建,原名圣功书院。历清朝五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书院位于三牧坊(今为福州一中),有讲堂学舍40余间。书院早期经费短缺,难以为继。至道光元年(1821年)由盐法道吴荣光积极筹措,并以其地处凤池里(状元许将居所之地)为名,改称“凤池书院”。书院主持称为“山长”,历任山长多为名人,由其出面聘任名师。第一任山长赵在田,主张学生以修养品德为先,其次才是道艺、文章。至清光绪27年(1901年),各地兴办新式学堂,乡绅潘炳年、叶在琦等闻知山西等省已设立“省立大学堂”,培养新学人才,于是向当局建议将“凤池、正谊两院合并”,创办一所公立的新型学校“全闽大学堂”,于1902年3月正式开学。1904年清朝学部颁布学务纲要,规定只能在京师设立“大学堂”,各省只能设立“高等学堂”,所以改名为“福建高等学堂”,叶在琦担任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后,书院停办,改成新式学堂或学校。全部学舍划归“福建高等学堂”使用。1915年,福建高等学堂改称“福建省立第一中学”。1951年8月定现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并沿用至今。辛亥英烈林觉民出自该校。新中国成立后,是福建高考红旗之首,走出12位院士。现在,凤池书院被追认为一中前身。

三、共筮云雷——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是清代福建四大书院之一。正谊书院的前身为“正谊书局”,在福州新美里,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5年(1866年)创立。曾刻印书籍525卷,取名《正谊堂全书》。后由乡绅杨庆琛、船政大臣沈葆桢等建议将书局改为书院,购买原东街口省立图书馆旧址的民房改建书院,到清穆宗同治9年(1870年)建成,其名出自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语。最早正谊书院大门上青石所刻的横匾“正谊书院”4个斗大字,是郑世恭所书(郑孝胥之叔父)。首任山长林鸿年(道光16年,1836年状元),他曾任云南巡抚,在书院主讲19年,造就了一批人才。叶大焯、陈宝琛、林纾、陈衍、吴增祺等近代名人皆出其门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谊书院同凤池书院创办“全闽大学堂”。书院改为全闽大学堂后,首任山长叶在琦。1904年改名福建高等学堂。1912年1月后民国教育部令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一律改称“校长”。1915年改名“福建省立第一中学”,后又数易校名,至解放后1952年改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沿用至今,福州人在习惯上均简称为“福一中”。人们皆知正谊书院同凤池书院一样都是“福一中”的前身。

四、梅花香远——致用书院

致用书院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福建巡抚王凯泰创办。他认为闽中缺少专门研究经史的书院,于是参照浙江诂经精舍、广东学海堂的规制,在福州西湖旁的西湖书院内设致用堂,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专习经史、古文,聘林寿图为首任山长。数院建筑一所十三本梅花书屋。栽种梅树,后面建屋,称为“十三本梅花书屋”,山长谢章铤曾楹联:“青山本是吾家物,老树不忘天下春”。次年,正式称为“致用书院”。致用书院从成立到停办(1873—1905),仅历32年,山长只有林寿图、郑世恭和谢章铤3任。书院虽小,办学不长,但小而精,培养不少出众人才,如研究经学、文学的黄增,研究史学的张亨嘉(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光绪31年(1905年)废科举,书院改为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福建师大前身)。在西湖原址重修,乌石山原址无存。

五、濂江书院

廉江书院创建于宋朝年间,迄今已历经千年岁月。南宋年间,朱熹侨寓建阳,云游福建各地,讲学论道、著书立说,与其弟子曾来廉江书院讲学。据史料记载,福州古代书院颇多,然而廉江书院确是福州唯一一个保护最为完好的、且办学从不间断的一所由近千年历史的古书院。书院坐落于福州仓山林浦古村内,这是福州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朱熹讲学的古代书院。书院北临闽江,面对鼓山,风光秀丽,环境幽静,是古时学子求知问道、修身治学的绝色场所。曾经的林浦村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福州水产地的主要集散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廉江书院就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

廉江书院坐落于林浦村中心,是一栋双层楼阁。书院面积不大,但内里清净敞亮,阁楼呈杉木单檐歇山顶构造,独具匠心的建筑形制,尽显古朴,庄重之感。书院内的文昌阁前平台上有笔洗石臼,上刻“知鱼乐”三字,表达了当时学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得以实现后的快乐感受。文昌阁是书院的主体建筑,又叫“朱子厅”,文昌阁面阔三间,为两层木构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幽静。楼下是学生书斋,斋内供奉朱熹画像,摆设古时师生的书桌,文房四宝等。朱熹对这里的学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题写了“文明气象”题词赞扬这里的师生。朱子的品德思想为书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廉江书院因此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六、德成精舍

德成精舍始创于唐咸通元年(860年),由八闽文化先驱,福建历史上第一位历史家林慎思创建,坐落于闽江口第一名山筹峰山筹岩之畔,是海滨邹鲁吴航古邑的儒学文化发源地。福州长乐地方史籍从宋代《长乐园经》,明代《闽都记》及各种版本的《福州府志》无不记载详备。而《八闽通志》、《闽书》、《福州通志》也无一不载有德成精舍的美名。

有大量文献资料记载:德成书院见于康熙《福州通志》卷十四长乐书院条目下:德成书院、龙风书院俱在安方里。宋乾道间建。为唐水部林慎思读书处,后人构堂祀之,宋朱子尝寓其中,以为先生德成于此,因名其室曰“德成”。可见,德成书院位于福州长乐,朱氏考证德成精舍不但福建福州地方史籍记载完备,而且全国性的史籍《大清一统志》等都有记载。

林慎思友人参军陈京《赠伸蒙子读书处》有:学讲河汾开后进,道明洙泗绍前人。可知当时德成精舍是讲学之地,德成精舍不但是林慎思的读书处,祭祀处,还是讲学处和学术研究处。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福州的书院众多对福州文化的影响深远,为福州创造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福州文化源远流长,福州清代的“四大书院”、朱子讲学的廉江书院、历史悠久的德成精舍.........书院是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教育传统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教育的宝贵历史财富。直至今天,古代书院对我们的影响依然深刻,并将一直影响我国的文化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福州的四大书院
星河璀璨 道不尽侯官风流
越山书院曾是南宋丞相张魏公读书处首任院长是林则徐的同学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叔叔!!
徜徉鼓楼,读不完的历史故事
福城高教三百年,从四大书院到国科大福建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