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湿邪

1、湿在人体的轻重不同的表现,如五脏六腑的湿气,怎么辩证?

2、三焦的湿等怎么辨别?湿是在五脏六腑当中吗?如在脾胃,在肝胆,在心,在肺、肾的湿。

3、在表的湿是在表吗?在里的湿都是在脏腑吗?

4、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祛湿方剂?祛湿的方剂很多?如肾的代表方真武汤,如水饮上冲的代表方苓桂术甘汤等等,我们临床要怎么去详细的辨证处方?

【马家驹博士答疑解惑】

第一个问题是湿在人体的轻重不同的表现,如五脏六腑的湿气怎么辨证?

湿是我们临床当中比较关注的一点。我们知道,湿呢,它是津液代谢失常所导致的;我们也知道津液代谢失常之后的病理产物,有痰、饮、水、湿的不同。痰饮水湿四者之间是有所差异的。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属于津液代谢失常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是把痰、饮、水、湿放在一起来说的。所以在《金匮要略》里面有痰饮篇、有水气篇、还有痉湿喝篇。

第二个问题是三焦的湿等怎么辨别?

湿是在五脏六腑当中吗?如在脾胃、在肝胆、在心、在肺、在肾的湿。

说到湿邪,我们绕不开的是温病学。我们知道温病学所研究的两大主题:一个是热,一个就是湿。湿和热相合就是湿热。所以温病的两大病种就是温热和湿热。《温热论》采用的是卫气营血的辨证,是辨热在卫分、气分、营分还是血分。那么湿热在一起的时候呢,我们辨别的是湿重热轻,还是热重湿轻,还是湿热并重。要辨的是湿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这是三焦辨证。

对于湿邪论治,一般是采用温病的三焦辨证原则,基本上不谈五脏六腑的湿气。当然在这个《金匮要略》里边,有五脏水的说法,比如说心水者、肝水者、脾水者、肾水者等等,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好像我们很少听到五脏湿这样的说法。没有听说过心湿、肾湿、肝湿、肺湿这样的说法吧,可能“脾湿”有这样的词。所以,湿我们不说五脏六腑的湿,而基本上是看湿重,还是热重,还是湿热并重;是在上焦,在中焦,还是在下焦。我们是这么来辨的,并不说湿在五脏六腑。

当然,湿呢,从表里角度而言,又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当然是由外而来,感受的是湿邪。湿邪也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中的一个,我们可以感受外湿。有的时候呢,湿邪又可以和其它邪气相互夹杂,比如说冒犯暑湿、感受风湿、湿热等等。

湿邪在里的话,属于内伤疾病之一,属于内湿。内湿的生成往往是归属于太阴病的范畴,从脏腑角度而言,往往和脾是有关系的。比如说脾虚不健运的话就容易产生内湿;有内湿的情况下呢,又容易招引外湿,这就是“内外合邪、同气相求”理论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第三个问题:在表的湿是在表吗?

当然从表而言,湿邪可以在表,比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篇的,我们提到了麻黄加术汤,那就是湿邪在表,当微微发其汗,使风气与湿气从表而去。那在里之湿呢,它的治法也是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因为痰饮水湿都是属于痰饮,这种以痰饮来概之,都是属于津液代谢失常所导致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同样,病湿邪者,也是用温药和之的。所以,临床上我们会发现半夏,比如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例,既是化痰饮的、又是利水的、同时也是祛湿的。再比如陈皮,二陈汤、平胃散,痰饮水湿都是可以治疗的。所以有的时候痰、饮、水、湿四者有所不同,但治疗的方法和药物,大体上是一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临床当中,我们常常把痰、饮、水、湿放在一起,说它们是“四歧而一源”。一源指的就是都是属于津液代谢失常所导致的。

第四个问题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祛湿方剂?

首先临床当中先辨证出这是一个湿证,有湿证的情况下,当然就采用祛湿法。祛湿法后世有很多,比如说有芳香化湿的、有健脾去湿的、有淡渗利湿的、有行气化湿的、有解表化湿的,还有温阳化湿等等,但整体原则都还是围绕着祛湿。

那么在《金匮要略》里,给我们提出了几个原则,“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那治疗原则是什么呢?既然提出来了是“当汗出而不汗出”,所以治疗原则是发汗,所以后面提到了“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汤亦主之”,这就是汗法在祛湿当中的应用。在《痉湿喝篇》提出的麻黄加术汤,也是使湿邪从表而走,所以重点提出来了,我们有这样的治法,就是“邪在皮者,汗而发之”。就是“腰以上肿者,当发其汗,腰以下肿者,当利其小便”。当然还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就是关注从汗、从下、从吐来祛湿;胸膈以上,我们可以采用吐法,腰以下肿者,我们需要采用利小便的方法。如果湿邪在肠,我们可以采用从肠来祛湿。最典型的莫过于清法频下的枳实导滞,是属于湿热胶结于肠。

在湿邪治疗当中我们需要关注,一个口腔部的症状,还有一个大肠的症状。口腔的症状,有湿邪存在情况下,我们说,湿为阴邪,所以以温药和之。因此湿邪存在情况下,口腔部的症状有三种情况:第一口不渴,第二口干不欲饮,第三口渴喜热饮;通过三种情形,我们判断出来是一个湿重的局面。

所以,在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条提到的“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是不是提到了“口渴不引饮”?我们在《温病条辨》'三仁汤”条文里,提到的“舌白不渴”,也是口腔的症状。一个“口渴不引饮”,一个“不渴”,都是口腔的辨证。

那么在大肠的辨证,问诊,我们需要关注几点,是大便不爽、还是大便溏、还是大便腹泻。这就是湿邪的三种轻重不同的局面。所以,有一些细节的问诊,能够体现出湿邪的轻重。那么湿邪的常见症状,一般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的胸闷,脘痞、呕恶、纳呆这样的情况。

再比如痰饮在里,痰饮水湿停聚于里,势必要阻碍气血的运行。同时导致痰饮水湿和气相互夹杂,可以往上攻冲会有“起则头眩,振振欲瓣地”,甚至头晕目眩、耳鸣这样的孔窍症状。那么还有胸闷脘痞,纳呆,凌心则悸、射肺则咳、甚至则喘的表现。当然还有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这样的表现。痰饮水湿下迫于肠,下迫于大肠就下利,下迫于小肠就小便不利。如果泛溢于肌肤呢?就四肢颤抖、肌肤水肿等等。

在第四个问题当中提到了两个方,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当然,说问题中提到如:“肾的代表方是真武汤”。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没有这样的说法,没有说肾的代表方是真武汤,也没有说真武汤是肾的代表方。因为我们在学习经方当中是很少用到这种脏腑概念的,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用脏腑来帮助我们理解。真武汤在我们看来,它是属于太阴病的痰饮水湿证。和苓桂术甘汤的共同点,都是它们属于太阴病的痰饮水湿证。都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法则。真武汤和苓桂术甘当中都有苓和术,但一个是用附子,真武汤,说明阳虚的程度更重一些。正是因为阳虚的程度更重一些,所以真武汤可能会出现大便、小便的异常。所以,在条文当中才会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因为阳虚程度更重一些。但是在苓桂术甘汤当中,它有苓、术和真武汤是一致的,但剩下的其实是一个桂枝和甘草的区别。桂枝和甘草呢,又属于桂枝甘草汤,它的主要症状是“其人心下悸,欲得按者”。所以苓桂术甘汤的主要症状是心下痰饮往上攻冲的,所以,常见的有什么症状呢?胸胁支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这样的上半身的症状。所以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症状是不一样的。

共同特点,都是属于太阴病的痰饮水湿证。但真武汤的阳虚更重一些,所以用附子,而且症状偏重,已出现大便、小便的异常。但苓桂术甘汤呢,是水气互结往上攻冲,所以更加容易出现人体上半部的症状。

再补充一点,在(金匮要略》里边,经方没有提五脏湿的说法,虽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篇》里边有五脏水的说法,但其实它更多的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那么每一个饮其实都是有它的病位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痰饮是在肠间,悬饮是在胁下,溢饮是在四肢。同时呢,还有隔间支饮,心下有痰饮,心下有支饮等说法,还有留饮,里水等等。有这样的一个部位的描述,但是并没有我们五脏湿的说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辨证施治技巧
头痛 及小儿发热辨
秦伯未中医入门(五)
从三焦理论看上焦宣痹汤的灵活应用 杏徒 2016-06-24 (上焦)宣痹汤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故称上焦宣痹汤),由郁金、枇杷叶、射干、白通草和香豆豉等五味药组成,原为太阴湿温,气分痹
[转载]【祖上】温暑指归第五
温热经纬卷三卷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