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钟繇的书法有多好?看看祝允明是如何继承的
祝允明(1460—1526)一生的小楷作品表现出来的面貌众多、风格多变,是因为祝允明师法众多,如锺繇、二王、永师、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赵孟等,诚如文彭评其“(祝京兆)少时于书无所不学,学亦无所不精。”但在其众多的小楷面貌中,用笔浑厚、形态略扁的特征跟随他小楷艺术的一生,主要原因便是对锺繇书法的学习。祝允明本身对锺繇是极为推崇的,“书理极乎张、王、锺、索”,他认为书法在张芝、王羲之、锺繇、索靖时达到极致,结合他的其他论述,他认为汉魏书法形与神俱备,因此,祝允明的师法观念是不但要得其形,还要得其神。以他的这种书法观念作参照,考察他对锺繇的师法,可以发现,祝允明基本恪守锺繇法度。
傅申先生将祝允明的楷书分为了三类:一是小楷,主要仿锺繇、王羲之。二是欧体正楷,此类作品严整工谨,笔法坚挺,严峻的风格来自欧阳询或虞世南,有别于其他书体。三是赵体行楷,结体宽绰,点画舒展,有赵孟书法的影子。
按照傅申先生的此分类方法,结合祝允明传世的小楷作品进行比对,有助于把握祝允明小楷风格的变化,客观的研究锺繇书风在祝允明小楷中的体现。
锺繇书风可以说是贯穿了祝允明小楷创作的一生。本文主要选取祝允明《千字文》、《出师表》、《和陶饮酒诗卷》(见表 4-3)此三件作品作具体分析,选取其中的字例,通过笔法、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祝允明小楷与锺繇书法之间的关系。
祝允明《千字文》书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为其二十八岁时所书,是其传世早期墨迹之一,凡一百十三行,计一千六百三十七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出师表》书于正德九年(1514),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陶饮酒诗廿首》书于正德十五年(1520),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首先就章法的形式而言,通过字距、行距的对比,发现《千字文》、《出师表》、《和陶饮酒诗卷》在行距上大体类似,约有一字至半字宽。其中《出师表》是应华中甫之请所书,用以搭配赵孟所绘的《武侯图》,因此在书写时应当是较为谨慎和正式的态度,从图中可以看到《出师表》在书写时有界格,因此显得更为整齐、规矩,不若《千字文》、《和陶饮酒诗卷》显得自由。但是从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和疏密度来看,此三幅作品在字与字之间的轻重、大小、疏密上表现基本一致。从整体的视觉效果上看,此三幅作品皆以扁势为主,《千字文》与《和陶饮酒诗卷》在风格上更为接近,字形较为圆润,方笔较少,《和陶饮酒诗卷》在用笔上更加浑厚,提案变化少,使整体显得更加古朴茂密。而《出师表》则显得较为方正。此三幅作品与锺繇《荐季直表》在字法和章法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下文对《荐季直表》和此三幅作品中的同类型字,从笔法,结构来具体探讨祝允明对锺繇的师法与创新。
从选字对比看,首先祝允明小楷的结字与锺繇《荐季直表》一致,都表现出了宽扁的体式,虽然都是包围结构的字形,但是内部空间都能处理的宽博大气。其次对于转折的写法,锺繇的《荐季直表》特征较为突出,具体又可分为包围结构和半包围结构中横折钩的写法,此笔画的粗细变化也是最为明显。从表中的“困”和“国”字来看,锺繇在处理包围结构的字时,体态更丰富,如“困”字,去掉横折钩看的话,中间的“木”与左边的半包围形成一个整体,有向右上方上升的姿态,而在写横折钩时,通过横画向下、转笔向左的运笔以及最后的按笔,把左半边向上的姿态下拉,使“困”字中同时存在两股不同方向的力量。
而对“国”字的处理则又不然,横折钩向右上行笔,写折时用提按出现较为方折的停顿然后折下。综合起来,可以看到锺繇对横折的两种处理方法:在转折处一种是直接圆转向下,如“困”字;另一种是稍加提按停顿后折下,如“国”字。两个字在横折钩的书写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粗细变化,折比横粗了将近四五倍。最后从笔画的起笔动作来看,《荐季直表》并没有明显的起笔动作,笔尖入纸即走,未做过多停留。

其次分析祝允明的写法,显然从图中可以看到祝允明在三幅作品中其横折的写法都采用简单的圆转,以圆润的方式转笔。在粗细对比上,《千字文》最为明显,《出师表》最微弱。在起笔的动作上,《千字文》和《出师表》相比锺繇来说有一定的用笔动作,笔尖以侧锋入纸后,先按后提的方式行笔,在《和陶饮酒诗卷》中这种起笔方式显得更加明显,先侧锋顿笔再行笔。
总的来看,可以发现祝允明对横折钩的写法完全继承了锺繇笔法中圆转的写法,祝允明的早期作品中除了上表所列出来的《千字文》外,还有《高唐赋》、《唐宋四家文》、《林酒仙诗》等作品,中晚期除了《出师表》和《和陶饮酒诗卷》外,还有《临王羲之法帖卷中款识》等作品中都采用了这种写法,可见祝允明对锺繇横折钩圆转的写法几乎完全继承,体现在他所有的小楷作品中。
关于竖和竖钩的表现形式,《荐季直表》中比较特别的写法如“剧”、“年”,“剧”字右边的竖钩起笔动作比较明显,收笔挑钩的时候没有向上挑,而是顺势往下连带下一个字,这种参以行书笔意的写法在荐季直表中经常出现,如“年”字最后一竖的写法,也是直接顺势往左下带出。祝允明继承了此种写法,在《出师表》中运用的最多,而在《和陶饮酒诗卷》中则相对较少,仔细考察其中原因,《和陶饮酒诗》是祝允明晚年的小楷作品,此时他对锺繇和唐楷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可以随意变换,因此在这件作品中,除了有对锺繇的继承外,于某些笔画和字形上亦能看到祝允明在书写时对唐楷的运用。
对于捺画的写法,袁泰称锺繇《荐季直表》:“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盖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以“荒”、“能”、“复”三字为例,锺繇在末笔的捺画写法上,先下压后上扬挑出,带有典型的隶书磔意。除此之外,在体态上表现出左低右高的势态,形成一种向右上方顾盼的视觉动态,具有袁泰所说的点画之间的异趣。再看祝允明的小楷,显然将这种隶书笔法运用自如,在字形的体式上亦能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
综合来看祝允明的小楷作品,在笔法、线条形态和结构章法上都有对锺繇书法元素的运用,共同造就了祝允明小楷中的锺繇风格。在祝允明广博的学书经历下,他能够熔铸各家面貌而自出新意,从他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锺繇的选择和转化。《林酒仙诗》、《千字文》与《和陶饮酒诗卷》类似,以肥曲外拓的笔画表示锺繇的特色,《高唐赋》《洛神赋》《黄庭经》等兼容了王羲之的结字平正特点,却在用笔上向锺繇靠拢。
对王羲之《黄庭经》的临写,目前所见到的有四个版本:一是成化丙午(1486)本,现藏于日本澄怀堂文库,是祝允明二十七岁时所书。二是弘治庚申(1500)本,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美术馆,是祝允明四十一岁时所书。三是正德庚午(1510)本,五十一时所书。四是嘉靖丙戌(1526)本,崑山魏诚甫乞书所作。从此四幅临本来看,祝允明在二十七岁时的临本,严格照临,之后的临本中,点画较厚,线条粗细变化明显,已经开始参入己意,表现出对锺繇的学习。
因此,纵观祝允明的小楷,无论是平正一类还是参以行书笔意的作品,均能看到浓厚的对锺繇风格朴拙的追求,以圆笔为主,泯去棱角,线条中的提按,结体的欹侧变化,字与字之间的大小错落等,将锺繇书法特色与个人风格融为一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硬笔书法的学习中,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临帖水平?
赵佶 真书 《千字文》《秾芳诗》
竖弯不能带钩,撇点要注意提按把握,书法与规范字有哪些区别?
文徵明小楷书千字文四种
千字文系列七:米芾小楷《千字文》
千年来,只有一人学成了兰亭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