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下名门——太原王(下)
武平王氏宗亲

  二百年位列天下五大望族

  王慧龙,生于公元390年,卒于公元440年。在太原王氏遭遇灭顶家难之后,他以王愉之孙的名义逃至北魏,从而把太原王氏的火种嫁接到北魏的高门士族之列。到他的孙子王琼时期,孝文帝“分定姓族”,太原王氏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一起入选“四姓”;不久,陇西李氏也加入进来,共同形成天下五大望族。自北魏至唐高宗的二百年间,太原王氏的不坠声誉为这个姓族的发展提供了沃土。而之所以直到今天一直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说,这跟具有二千年发展史的太原王氏的吸纳力不无关系。
  1、王慧龙的真假身世
  经史家考证,王慧龙大约是在公元417年前后逃到北魏的,得见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他流涕痛陈,自述自己是王愉之孙、王缉之子,在404年的那次惨烈家难中,他的曾做过散骑侍郎的父亲王缉与祖父一起被杀,他本人在沙门僧彬的救助下,得以逃脱,几经辗转,来到北魏。他请求明元帝能让他带兵“效力南讨”,以雪前耻。
  明元帝很同情他的遭遇,但并未授予他实权。倒是当时位至宰相的崔浩十分看重他的太原王氏出身,在崔浩的主持下,崔浩弟崔恬把女儿嫁给了王慧龙,从而使得这个仅有“羁旅南人”身份的太原王氏之后,得以将根脉嫁接到北魏的上流士族社会。
  不巧的是,在王慧龙之后,一个叫鲁轨的南朝人也来到了北魏,他指出王慧龙不是太原王氏的子孙,而是王家的家奴,是僧彬与王家奴婢的私生子,僧彬之所以肯舍命相救,原因就在这。这一下,整个北魏上层都炸开了锅,王慧龙也无以辩白。好在崔浩出来打圆场,他的理由是,王慧龙的鼻子很大,这正是太原王氏家族中闻名于世的“齄鼻”。他在多种场合宣讲,“齄鼻”正是“贵种”的象征。崔浩这样说,除了基于“齄鼻”的本身事实外,他还要维护王家、尤其是崔家的颜面。毕竟崔家之女已经嫁入王家。
  那么王慧龙究竟是货真价实,还是假冒伪劣呢?今天,已经很难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了,我们只能作些正反两方面的猜想。说他是假冒,原因有两点:一是有鲁轨的揭发,二是他本人北奔时未带任何可资证明的信物,唯一依靠的就是那个“齄鼻”。
  我们再来看《魏书》的记载。《魏书》中提到,王愉崇佛,僧人跟他来往密切,僧彬算是他家的座上客。王家被满门抄斩时,王慧龙才14岁。他在僧彬的帮助下逃出魔掌后,即西上江陵,投奔叔父王忱在荆州担任刺史时的部下习辟疆。经过习辟疆的联络,几支力量聚拢起来,共推王慧龙为盟主,准备袭击江陵。事泄后,僧彬等人又护卫王慧龙北投襄阳刺史鲁宗之。这个鲁宗之就是鲁轨的父亲,应该就是在这时,王慧龙与鲁轨打了个照面。在鲁宗之的资助下,王慧龙到了后秦,公元417年,刘裕举兵灭掉后秦,王慧龙随后才进入北魏。
  从以上过程来看,说王慧龙系假冒,至少有以下几个疑点:
  第一,凭着僧彬与王愉的关系,这个和尚出力帮助王家留下一脉,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一种义举,而并非需要王慧龙是其私生子。
  第二,如果说王慧龙是私生子,那么鲁轨怎么会知道真相呢?鲁轨知道,那么其父鲁宗之也应该知道,习辟疆等人同样也该知道,这些人都知道,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先拥立王慧龙为盟主,后资助他出逃的情况呢?
  第三,如果只不过是王家的一个家奴,王慧龙在早期就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五世盛德”的家族气质和底气,他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他曾写过《国典》十八篇,专门论述帝王制度,这足见他的文才。在北魏任职,虽屡经沉浮,但他布衣素食,不参加任何吉庆之事,还撰《伍子胥文》,以提醒自己不忘“鞭尸吴市,戮坟江阴”之志。他死后,要求葬于南北对峙的前沿地带,也多少反映了这种至死不渝的复仇心态。
  当然,仅凭这些,还是不足以判断他的王家身份的。其实,对于历史来说,他的身世究竟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他让太原王氏重新崛起于北朝。
  2、三代单传下的重振家声
  太原晋阳王氏本起于晋阳,自王承追随司马睿渡江,至王慧龙只身北归,前后已经一百多年了。当时北魏的首都在代北(今大同),王慧龙的主要活动范围应该就是在他的祖兴之地。然而,此时他的境遇只不过是个“羁旅南人”,士族身份无可确证,于北魏又无尺寸之功,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直到明元帝末期,他才被征用为洛阳镇将,统领三千士兵。可是不到十多天,明元帝就死了,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太武帝认为,南人是不可以委任带兵打仗之职的,王慧龙的镇将被取消。不仅如此,南方刘宋政权建立后,刘裕之子刘义隆还曾派刺客来刺杀他。连立身存世都遇到了危机,王慧龙哪里还谈得上去实现挖刘家坟墓、鞭刘裕尸首的愿望呢?
  直到若干年后,在王慧龙的一再申请之下,太武帝才任命他为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的职务,开始掌握兵权。公元430年,王慧龙与自称是太原祁县王氏王允之后的刘宋将领王玄谟在中原展开大战,结果取得大捷。战后,被封为长社侯,龙骧将军、荣阳太守。在荥阳太守任上,他不仅继续取得武功,成为刘宋北犯的劲敌,在农战备修方面也颇有治绩。这样,虽然历经坎坷,在北朝,他总算获得了足以为当世人称道的功业。
  要巩固自家的地位,联姻世家大族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王慧龙本人与崔氏女结婚,迈出了重振家门的第一步。他生了一儿一女,儿子王宝兴娶卢遐之女,女儿嫁李宝之子李承。这样,仅以二代三人之族,王家既已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建立了紧密的姻亲关系。王宝兴也只生了一个儿子,叫王琼。王家三世单传,直到王琼生下四个儿子,分别叫王尊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王家的人丁才开始兴旺起来。以如此单鲜之势,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至少在王琼的手里,太原王氏已经获得与崔、卢、郑、李等平起平坐的的士族地位。
  在三代单传的过程中,王氏的家风也在悄悄发生转化。东晋士族盛行玄学,太原王氏也不例外,几代王家子弟都放任旷达,风流恣肆。而北方士族重儒学,尚礼法,王慧龙到了北魏,他既没有先祖们的那种闲适心情,更主要的还是要融入新环境的生活圈子中去。史载他“布衣蔬食,不参吉事”,从内心看,是为了不忘家仇,而外人则认为这是“古之遗孝”。王慧龙去世后,王宝兴对母亲极尽孝道。后来,崔浩因得罪太武帝被处死,卢家也受到牵连,王宝兴卖掉家产,来赎卢遐的妻子、也就是他岳母的命,被人称为义举。王琼虽然没有留下值得被人称道的品行,但当时有人评价他“东海之风,于兹坠矣”,意思是,先祖的那种风貌,到他这里已经完全消失了。到太武帝的儿子孝明帝之时,王琼的儿子王建业、王延业亲自为天子讲《孝经》,成为一件引以为荣的事情。一种崭新的以忠孝传家、礼义济世的门风在这支太原王氏中慢慢形成。
  而真正让太原王氏在法理上成为头等士族的,始于孝文帝时的“分定姓族”,太原王氏被正式列为“四姓”之一。
  3、被编入“四姓”的过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致力于汉化改革的一代英主,他分定姓族,从法理上确定头等士族的地位,是巩固以拓拔皇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利益的重要举措。
  根据史料推测,孝文帝分定姓族大概是在公元495年,这时,鲜卑贵族的多音节姓氏大都改为了汉姓。他首先确立鲜卑贵族中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八姓为一等士族,然后,对汉人姓氏也进行等级划分,分成甲乙丙丁四等,居于甲等的为最高门,总共有四个姓氏入选,谓之“四姓”。这“四姓”分别是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孝文帝还分别纳这四家之女为妃子,从法理和婚姻上确立“四姓”至尊的士族地位。作为王家,王琼荣幸地将他的女儿送入皇宫。
  孝文帝确定“四姓”的标准是什么呢?主要有两条:第一,有显赫的魏晋“世资”,即祖上在曹魏和西晋时期有着高贵的门第,且世代贵显;第二,在当朝拥有足够的官爵和权势。从这两个条件来看,卢、崔、郑三家是铁定具备的,唯有太原王氏显得有点不确定。在魏晋时期,太原王氏的显赫毋庸置疑,但王琼祖上的太原王氏身份,即使在隔了六七十年之后,还在被人质疑,且王琼的官职最高也就只做到并州刺史,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处在沉滞状态。
  那么,太原王氏为什么又最终入选了呢?这里,来自陇西李氏的李冲为太原王氏帮了大忙。李冲是李宝的儿子,与王慧龙之女的丈夫李承是亲兄弟。李冲家族出自西凉国主李暠之后。在孝文帝时期,由于活动能力极强,李冲备受宠信,官至尚书仆射,他的兄弟们也都在朝廷内外担任要职。李冲还特别注重与世家大族拉好关系,使得李家与崔、卢、郑、王等家都有联姻。尤其与王家,自王慧龙后,他们有着累世婚姻。出于共同提携的目的,李冲在孝文帝面前极力推崇王家,史料中甚至使用了“吹嘘”两个字来形容。就在李冲的“吹嘘”作用下,以王琼为代表的太原王氏进入了“四姓”之列,不过,从排序上来看,它不得不忝居豹尾。
  有趣的是,李冲为太原王氏的入选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不能让自己的陇西李氏入选。要论权势,李家在当朝的影响,即使卢、崔两家都不能比,只可惜他们没有魏晋“世资”,先天的不足导致他们在这场竞争中出局。但李冲的活动能力实在太强了,他最终说服孝武帝纳自己的女儿为妃,使陇西李氏获得了与“四姓”并列的特殊礼遇和地位。从此,卢、崔、郑、王、李成为天下五大望族,
  “四姓”的确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北朝,他们获得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尊崇,能够很轻易地掌握来自中枢的权力。他们不与低等姓氏通婚,只在“四姓”内部和皇族之间通婚,形成一个坚固的利益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被史家称为“山东士族”。所谓事有两面,山东士族到了唐代,实际上在政治领域已经不具备任何的优势了,但他们还依然抱残守缺,自视甚高。
  山东士族内部也有区别,像太原王氏,尽管它拥有世资、门风和声望,但由于它有一个由北而南、再由南而北的曲折经历,与世代居住在晋阳的太原王氏又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在北朝的一百多年里,它始终未能建立起足以依靠的社会根基和宗族势力,其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也很是有限。而与之相反,陇西李氏的作用却越来越大,到后来,李姓与王姓在“四姓”中的排序掉了个个儿,变成“四姓”是指“卢、崔、郑、李”,王姓在旁边陪座的格局。《唐国史补》中有一句话:“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之为汲镂王家,誉银质而金饰也。”由此可以看出,太原王氏虽然还依然美得像“银”像“金”一样,“四姓”争着与它拉关系,但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四姓”的装饰品。
  4、二百年和二千年
  自北魏时期到唐朝唐高宗时期,太原王氏以天下望族的身份平稳地发展了两百年,虽然望族身份的获得是由王慧龙这一支来完成的,但享用却是整个的太原王氏人。
  南北朝时期,除了王慧龙一支,陆续还有其他六支声称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并在历史上留下足迹。这六支,分别为南朝三支、北朝三支,他们大多说自己是太原祁县王氏王允的子孙,使得祁县王氏在消失了近两个世纪后又重新冒了出来。
  在南朝的三支分别是:
  王玄谟支,王玄谟就是曾经与王慧龙大战中原的刘宋车骑将军,经考证,他虽然不是王允的直系后裔,但有可能是王允的近宗,算是真正的祁县王氏。
  王懿支,王懿也为刘宋将领,曾任镇北大将军,他也自言是王允之后,究系如何,无以考证。
  王神念支,王神念是梁朝的右卫将军,《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古今姓氏书辨证》都认为他是太原王氏开基祖王霸之后。而今人姚薇元却在他的《北朝胡姓考》中指认王神念是假冒太原名望,实际上是乌桓族出身,理由是王神念的父亲冏曾在北魏任乌丸校尉,称乌丸王氏,直到王神念投奔梁朝以后,才改称太原王氏。
  在北朝的三支分别是:
  王思政支,王思政是西魏大将军,赐爵太原郡公,也许这个爵位让他在声言自己是王允之后时颇有几分底气,事实上他来自高句丽。
  王轨支,王轨是北周时期的徐州总管,这是又一个王允的冒牌子孙,他的先祖出自乌桓族。
  王庆支,这个王庆,从北周入隋,是隋朝的上柱国之一,封平昌郡公,究竟是不是祁县王氏,已经无法证明。
  虽然这些支派中,免不了会有冒牌之嫌,但他们与王慧龙支一起,壮大了太原王氏的声威,
  由于“四姓”耻于与其他姓氏通婚,到了唐代,唐太宗曾经想通过编修《氏族志》,来促使他们能够与新兴的皇族和贵族通婚,结果愿望没有达成。到了唐高宗手里,唐高宗就不吃这一套了,他下令禁止在山东士族之间互为婚姻。这一条命令着实厉害,它让山东士族彻底认清了自己的实际地位,从而使他们的联合体走向瓦解。
  从此以后,士族阶层退出历史舞台,士族意识也慢慢从士族子孙们的脑海里消失。作为“四姓”之一,王姓开始回归到普通姓氏的行列里,王姓人必须和其他人一样,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才能获得高位和厚禄。历史地来看,正是这一次的回归,让王姓人走向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从公元前后太原人王霸开基,一直到今天,太原王氏走过了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两千年来,太原王氏人已经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各个地方。两千年里,流传出来一句话,叫做“天下王氏出太原”。据说这句话是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为了笼络王姓人才喊出来的,但也有可能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形成的。
  理解起来,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说明绝大多数王姓人都尊太子晋为立姓始祖。传统意义上,认为太子晋死后葬在太原,因此他的子孙是从太原开始繁衍的。现在,这种说法遭到不少人的质疑,太子晋生前的活动地点在洛阳,他死后不可能远葬太原。尽管如此,大多数王姓人并不否认自己是太子晋的后裔,从这个角度看,“天下王氏出太原”这句话的实质含义并没有发生改变。
  第二,太原王氏两百年间位列天下五大望族的地位,形成了一种极强的吸纳力。应该承认,这种法理化的贵族地位是很能够感召人的,这是很多冒牌太原王氏支系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样,这也造成了很多其他王姓郡望的人愿意归属到太原王氏中来。当越来越多的王姓人自称是太原王氏时,自然而然地,“天下王氏出太原”这句话就流行开来了。

关注武平王氏宗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魏太原士族之崛起
东晋顶级门阀“琅琊王氏”北归后为何没被列入北魏四姓?
《天下名门——太原王》
古代历史上存在的门阀士族,昌盛数百年,难道只有五姓七家?
中国十大“名门望族”,其中有没有你的姓氏?
铁血北朝51:闹市处决,撒尿羞辱,第一汉臣崔浩为何落到这步田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