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家桢 《太极拳精义》
沈家桢 《太极拳精义》

太 极 拳 练习 九项原则
太 极 拳 抽丝 简 明 表
太极拳技击上之九项原则
太 极 拳 行 功 心 解
太 极 拳 各俱 之 功 能
[专著] 何为太极拳与武当拳
第一章: 太 极 拳创造之原理
(一) 无 力 打 有力
(二) 手 慢 打 手快
第二章 太极拳架子三步 审查
第一步 :审查身 形 腰 顶 脊 步 六字
第二步 :审查运劲、接力、蓄力、发力四劲
第三步 :审查 顺 、沉 、轻、灵四字
第三章:太极拳推手三步审查法
第一步:审查推手者有无懂劲之资格
(一)开合阴阳 (二)沾粘连随
(三)刚柔顺随 (四)急缓沾走
第二步:审查推手者沾粘连随之姿势
(一)轻 (二)沉 (三)中正不偏
(四)不倚不垫 (五) 灵
第三步审查推手懂劲之方法
(一)称劲,(二)化劲,(三)牵引。
附表:走架子审查表
第四章:八门五步之分清
第一项:八门五步之分清
(一)掤 劲 (二)履 劲(三)挤劲(四)按劲
(五)采劲 (六)挒 劲(七)肘劲(八)靠劲
第二项:五步之分清
第三项:附表、河南陈家沟拳名称及劲路
第五章太极拳练习之程序
第一段:架子之学习。
第二段:抽丝之练习。
第三段:气功之练习。
第四段:精神之练习。
第五段:内外联合之练习。
第六段:劲别学习。
第七段:得机得势之推求。
第八段:舍己从人之详求。
第九段:知己知彼之要求。
附表:太极拳练习程序审查表
附:太极拳术语辞典

前 言

太极拳创造原理,系依据我国不败之大道而成立.孔孟以之用以心战,鬼谷用之以为口战,孙武用之以为团体战,张三丰用之以为个人身手之战.上列四者所用之工具,虽个个不同,而内中之原则系一致。故此拳不论学自何派,习之何人,多几着、少几着、高身段、低身段、或大圈、或小圈均无不可。如果能根据内中原理、而不丧失其精神均可收同一效果、以达到成功之地步。此项精义以太极拳谱之行功心解及太极拳专论强为准则,此二者一为练习之用(修正),一为技击之用(治人),凡习太极拳者,均不能离开此谱而另辟其说。能一切动作与拳谱有几成相似,即可呼之为几成太极拳,倘如完全抹杀、一切置之不顾,、即或技击相当、也只能称之为某一种拳则可,而不能称之为太极拳也、惟拳谱之篇幅甚繁、求其足以代表此拳之全部精神而显明,确实其意义则不易选定,且练习不尽为知识分子,则对推拳谱之曲解及违反其运技之处在所难免,兹以练习之余将拳之精义编为二项,一为练习时九项原则,二为技击上九项原则,果能把握此项原则比照意义逐一校正,各就个人需要,专心一致,实习一项或二项并习,则事半功倍,自不致有掘井不及泉之患。

南通沈家桢 35年重庆

太极拳练习九项原则

(一)运动抽丝太极命名之本
太极拳所有动作均以顺逆不同动作代表之,抽丝者旋转之来复线也。抽丝之根起于脚跟及腰脊而形于手指,经过全身九节,毋使有断续以引之,发劲可断续,抽丝之运动则不可有断续。举凡一切太极拳名之动作,非双顺既双逆,或一顺一逆,如果有一动作 ,既非顺又非逆则此动作为直劲,不得称之为太极拳拳运动。
虽然顺逆抽丝为二,内中方位与形势则有十,既大小顺逆,里外顺逆,进退顺逆 ,上下顺逆与左右顺逆是也。
拳谱云:运动如抽丝,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二)源动腰脊一动全动之本
腰之动为平行动之根,脊之动为竖行动之根。如求一动而全身均动必须联合腰脊以动之。因为太极拳所有动作均须以45度左右,联合腰脊以动之,因此动作于手足身方面,均易运行顺逆抽丝,而全身关节如踝、膝、胯、腰、脊、肩、肘、腕、拳之九曲珠亦联带为之伸缩而动,所以由脊背不可由胸腹是之谓节节贯串。如不由腰脊发动,则都系一部分动作,其他部分不过随之而行,非太极拳之所谓动而也。
拳谱云: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腰脊为第一主宰,命意源头在腰脊,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垂直走,平行走,不能全身俱动。

(三)折叠转换相连不断之本
折叠在手,转换在腿。折叠者每一动作至尽头时,既以折叠接之。一折一叠及延长其动于此,一动作不断,如此一动作,欲往上则寓下折叠之,往左则寓右等等。折叠之,则其动可以相连矣!且接头处亦须抽丝而非直接与硬接之也。转换者意义及手同,既在迈步之先,无论前进、后退必须转换其步法,以顾盼左右之,如此所迈方不致直进硬退,而腿内之劲乃能沉着稳定而不断也:
拳谱云: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四)身肢拔长产生掤劲之本
太极拳自始至终无论动静时均须有掤劲,如在某一动作过程中失去掤劲,既谓之缺陷、既所谓病。有掤劲既有弹性,无掤劲既无弹性。弹性生长于肢体之拔长,如弦在弓上、而生弹性之比。用此太极拳练习时,全身与四肢均须有拔长之规定。
一、沉肩垂肘乃手之拔长
二、含胸 拔背中部拔长、与虚领顶劲顶部拔长、气沉丹田下部拔长、三者连贯如一、及身之拔长。
三、开胯曲膝以抽丝、乃腿之拔长,惟拔长而有弹性是之掤劲。
四、 掤劲方位有八
一、向上向外运动,呼之为掤劲
二、向内逆行之掤劲、呼之为履劲
三、向下粘沾之掤劲 、呼之为按劲
四、双手掤劲内合呼之为挤劲
五、双手掤劲向外呼之为采劲
六、掤劲急速弹出呼之为挒劲
七、手出圈外以肘救将弹出之劲呼为肘劲
八、肘出圈外以身救将弹出之劲呼为靠
归纳八门之劲均系一掤劲,不过方位与作用不同而异其名耳,所以太极拳练习,必须在全身拔长以练之。呼之为松开及太极拳独一无二之劲也 。练习时如鼓劲则身肢缩短,与太极拳之拔长相反,及区别其他拳术之劲也。因此太极拳之运动时必须将此八门之劲,藏于身肢内以运动之,如某节有缺陷,既某处无掤劲,如果内中空空无有,何能称之为有弹性之百炼钢,何能号称八门五步之太极拳者。
拳谱云:运动为百炼钢,满身轻利顶头悬,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五)立身中正支撑八面之本
惟立身中正乃能各方兼顾,为此全身四面八方含有掤劲之功用。如前俯则后无掤劲,左斜则右无掤劲,如此类推。倘某一处无掤劲,则某处有缺陷,此处既为弱点,失其太极拳圆活之意矣。惟运动时身体转换甚繁,难免因扩大收放,腰之上或稍有偏倚,但腰以下至尾闾一段,则无时不中正,此段如不中正,则将发生弹性之根据失去,全身一切蓄发均不可能矣。
拳谱云:尾闾中正神贯顶、腰如纛,毋使有缺陷处。

(六)划分虚实上下相随之本
拳谱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有此一虚实,上下相随人难侵,意气更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凡能转换灵活而不滞住一点者,内中必须有虚实之分,太极拳练习时,先求分清大虚大实,次求小虚小实,至虚实只有微末之分。比如身重百斤,先求二手二足二十、八十之分,次求三七或四六。于至五十一比四十九则更佳。盖虚实愈小,则变换愈速。双足分清虚实,已有习惯后,最后求手与足之虚实。凡手之上掤为虚,下沉为实。如右手虚时,左足必实,右手实时左足必虚,以太极拳每一姿势,手之变换虚实无已,而足也随之而调换,是谓上下相随之动,如此久久行之,意气也随之变换圆活而有虚实,惟上下相随、乃能调正其劲于正中,而不偏于一偶,此上下相随之所以特别提出,非有相当时间练习与校正不易至此境也。

(七)沿地铲出迈步猫行之本
迈步如猫行,及指猫捕鼠之迈步,以足铲地前移,而图接近目的,并非喻其轻微。如沿地铲出并能跳动其足跟,则证明为弹性的迈步,可谓恰到好处。如加重铲出则生滞,提空迈步则生浮,均非太极拳之步法。凡太极拳之迈步,以虚迈步至地点再转为实。转时亦抽丝行之,则顾盼自在其中,万不可以直进,直接以蹈,上身太极、下身则否之病也。

(八)曲蓄九节开弓发劲之本
凡欲发劲必须加大其弹性,加大弹性之法,乃曲蓄其劲。蓄得紧、则发得脆。蓄者必须九节齐蓄,以脊为领导,蓄非直蓄。身手足亦须以抽丝旋转蓄之,其蓄行之松。感受压迫时,可顺以蓄之,或逆以蓄之,蓄得满后,微转方向,由脊脱扣以发之,则发时乃九节齐动,而发于一点。所发之劲,中正不偏。发时精神上须将其劲侵入物内之概。有如箭着箭靶之势,则其势乃沉着松净,全部达于一点,不致留于之身。发时以一方为主,其他之手为宾。用太极拳之发劲,双手均顺,同时间向相反之方向以发出,故须宾主之分,换言之发劲之手亦须虚实也
拳谱云: 劲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发进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蓄劲如开弓,发劲如如放箭、力由脊发、收既是放。

(九)神气鼓荡以心行气之本
凡太极拳运动,必须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不绝是说相连不断,滔滔是说波涛之起伏不已。由姿势起伏、可影响精神鼓荡,可使一切姿势均有起伏,此须起伏,必沉着起伏,否则飘荡。不能驱使其气敛入骨髓,以加强弹性,如空心橡皮管,必须贯之以气乃能宏大弹性也。
气受精神指挥,乃生理现象,若经常在顺逆姿势下锻炼之,则气能迅速受精神之所指,而普及全身及内脏之不随意肌,为延年益寿之根基,故练习时必须提起精神,使意气调换灵活,如车轮之旋转为必要,而后无微不至,以提高健康
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方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逆,方能便利从心,毋使有凹凸处,如长江滔滔不绝,劲如江河气如车轮。

《太极拳抽丝简明表》


------------------------------------------------------------------------------- -----------------------------------
抽 丝 方向 名 称 抽 丝 方向 名 称 抽 丝 方向 名 称
大小顺逆 转 揽雀尾 大小顺逆 分 单 鞭 大小双逆 合 提手上势
上下顺逆 分 白鹤亮翅 左右顺逆 放 搂膝拗步 大小顺逆 收 手挥琵琶
左右上下 发 搬拦捶 左右顺逆 接 如封似闭 左右顺逆 合 十字手
上里下外 转 抱虎归山 里外顺逆 合 肘底看捶 双 逆 退 倒撵猴
大小顺逆 开 斜飞式 双 逆 全下 海底针 顺 逆 开上 闪通背
双 顺 左右 云手 双逆转 开 高探马 双 逆 合开 分 脚
双 逆 蹬 转身蹬脚 双 逆 伏 栽 捶 上下双逆 起 二起脚
双 逆 开合 打虎势 里外顺逆 转 旋风脚 左右顺逆 旋 斜单鞭
双逆转后 发 撇身捶 大小顺逆 进 野马分鬃 顺逆双逆 转 玉女穿梭
上下顺逆 开 单鞭下势 上下顺逆 开 金鸡独立 上下顺逆 叉 十字腿
双逆转下 分 指裆捶 双 逆 进合 上步七星 左右顺逆 退分 退步跨虎
左右顺逆 转 双摆莲 上下顺逆 转 弯弓射虎
 
      太极拳技击九项原则(沈家桢)


(一)指掌捶手太极武装之本
太极以发劲用着为阴阳之双环,“闭着”在求伤而不仆、阳也;发劲在求仆而不伤、阴也;发劲属于四正(掤捋挤按),“闭着”属于四隅(采挒肘靠 ),四隅应用时有二,(一)在求敌自动迎拒以生粘(二)至本人四正已出圈外“闭着”以济其穷,此项指掌捶手乃补助四隅之用,均须专练以加强其硬度,乃成为武装之太极拳,否则乃系蜡枪头,敌尚不觉而己之指掌已感痛楚,自失去技击之功用。

(二)各别击发加强弹出之本
太极拳第二趟拳除破擒拿外,内中有各方面发劲之练习,乃用一手或双手向各方发出,系有习惯后才能渐次加强其弹出之劲。
等于有弹第之武装,方有临阵之可能也。

(三)紧敬径劲开门出手之本
紧者姿势紧凑不漏隙。敬者提起精神不外散。径者取敌最近之身之一点(不可舍近求远之意),劲者张弓蓄劲以待敌,此四字乃开门出手时之精神姿势,劲别与求粘之点,必如斯;乃无空隙为敌所谓。

(四)水磨比滴太极进圈之本
圈者一人手足所及之范围,如欲进入敌圈、必须一手攻、 一手防之,两手抽丝旋转而入之。如水磨之、一手转磨, 一手加水之姿势,并以中正之身段而入之。 至身段之高下以己肩与敌之肩平为合度, 则此既攻既防,亦防亦攻进入敌圈为最安稳之进圈法。

(五)采挒肘靠由击转粘之本
进入敌圈以后,以采挒为先,采者制住敌之手,促显敌之劲。挒者击发敌之身,诱引敌之劲,采挒运用之后,倘本人身出圈外,则以肘济之,肘出圈外则以靠济之。以后既不欲求粘敌之身手,乃因采挒所及、敌不得不动,以生迎拒,有迎拒则两者自然粘住,粘则太极拳之处显矣。

(六)沾粘连随缓急相应之本
沾粘在手,连随在步,沾者制住敌之一点而不移,粘者贴后转换,粘点如先用掌粘、后转腕粘、再转臂粘、虽转换而不离开谓之粘;连者敌劲来袭过猛时,退后足转化而不离之谓;随者彼此应迈步前进而不脱之谓;统此四者谓之功。然此功之得必经丢匾顶抗四病而来;顶者沾之太过而生硬,匾者粘之不够失其粘,丢者随曲太过而脱离,抗者就伸太快成撞碰。能得久于推手、肘之调整,则四病去而四功生矣!

(七)空洁挫揉调整粘走之本
凡初次用劲者,均须经过“顶匾丢抗”四病,而进于沾粘连随之四功。惟求四功有时不择手段,易犯“俯仰断接”之四病,因求与敌沾粘不脱为主,则身体不免发生俯仰二病;与敌连随相应为主,则沾粘之劲不免断断接接,有俯仰、则一面缺陷易为敌所乘,而变化无从。有断接、则敌可乘隙变化,或脱开无法与之粘走,则敌不易制,而劲不易懂。因此必须求沾粘连随于不断不接不俯不仰之中,则须采用空洁挫揉四字以调整之。空者转换沾点以深其劲、则不致生仰病;洁者紧粘加强以补其劲、则不致声俯病;挫者弯后腿顿挫以化之、而不必退,则劲仍沾粘而不易生断病;揉者用微圈紧贴随之以走,随时可发劲、则经毋须用接而无病;是则有空洁挫揉之调整,则俯仰断接之四病、而丢匾顶抗亦不致有。于是沾粘连随之十足功用生,以此粘走阴阳相济谓之懂劲。

(八)接骨逗榫指向发点之本
凡发劲须发在敌之垂心中,而后敌可整个为之跌出。故向敌发之点,必须在敌为进攻力的中心焦点内。如能针对此中心以逗之蓄转而发之, 然后敌有整个跌出之所能,是谓之接骨逗榫。

(九)如泉涌出发放用功之本
向敌发出之点既能接骨逗榫于先,惟对敌发劲上下线路,必须成为抛物线,如泉涌出、针对敌之后足跟方向以发之,则敌所浮起而根断,本人所用之劲须如切菜之切,切菜者先以半园游荡而后以力根切之,则此劲发出所谓恰到好处,使敌跌出而不失太极拳之义,且无虑对方顶抵之相衡。

 
       何为太极拳与武当拳

第一章太极创造之原理;

太极拳者形而上之拳术也;历史甚古,见于宋氏拳谱之十五篇中,最古之知名者为唐之于欢子、许宣平氏;以后代不乏人;追至张松溪时知名者有七,如宋远桥,余连舟,余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亭、莫合声;此七人中有师事夫子李授抑,为张授流称武当拳术焉(见于陈鑫所传之谱)谱中载明系王宗岳氏所著内中王氏叙述为张三丰所传留,并有张三丰自叙遗留等篇;云此拳乃许宣平氏所遗下,因是二种互为印证,此拳最后之知名者当为于欢子、许宣平氏矣,至王宗岳之谱,陈家得自何人,何时传入陈家沟未有记载。惟序文中载先生系崇祯时人耳,陈长兴所得之王谱,系从何时得来、是否为本人所得 ,仰或祖上遗留亦未叙明,此谱中所载计四十三篇理论,故为此拳之精华;但谱中并无第二趟之名称。然查王谱中所论,各种单着之名称,远超过现时流行之第一趟;内各项名称及唤呼太极拳之种种名称,除间有王谱所载之名词外,又与明之戚继光拳术相同者甚多,如拗鸾肘、顺鸾肘、井揽式,倒骑麟等是也;阅陈氏家乘中载,第九世陈王庭,乃明末清初人,与登封县武举李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变以际遇为首,公往止之,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时遇一敌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际遇后事败,有蒋姓仆于公,既当日所追者,其步技能百步追兔亦善拳者也,公际乱世扫荡群气不可胜记也;然皆散之只遗长短句一首,其词中有闲来造拳忙来耕田之句;由此观之陈王庭乃善拳者、蒋仆亦善拳者;若观夫遇敌手追之未及之句按此措词非败而逃之情形可比,则蒋仆拳术之相当在陈伯仲之间也,并观造拳词句与蒋仆轶事同列,显见造拳时蒋仆亦参与其事矣;或为蒋仆所改正者亦未可知。不然在家造拳时,蒋仆人姓名连于家乘之中乎!遥想此时陈家有蒋仆后,拳术当然为之一兴矣;所以陈家沟有新架老架之分,老架当然为陈氏原来之架子,新架当然为与蒋仆改之架子;如果蒋仆不及陈王庭之技,则陈家又何必无缘无故改造其所精之拳乎!再审新架有头套二套之分,头套既太极拳第一趟,按照八卦五行之意义,编成十三段,呼之为十三势也;二套既第二趟,系为实用之架子,注重在隅手为多;此项太极拳第二趟其编法,似系按照戚继光之意义,与太极二者互为相舍而成者,至戚氏之拳、是否根据古之太极拳或武当拳所编成者,因无记载不敢妄断;盖戚氏之拳只有架子名称之记载,而无运用之歌决,故不能辨明其动作是否为太极拳之运动也;如现时陈家沟陈鑫氏所著之太极拳图说,内中第一集所载之拳谱及各项歌诀说明等等篇幅甚多,然中无一篇与陈长兴先生所著之谱相同,亦也证明陈氏之王宗岳谱并非陈家故有此谱也;至如王宗岳先生与何代,按照叙文系明代崇祯时人,又有云清代乾隆时人,但此二者均系根据手抄本而来,何者为实、不易辨明。非起古人于地下设熟识某人而问之不可得也!此外为李亦畲之谱计十篇,所载拳术均授自舅氏武禹襄,而从学于陈家沟邻近赵家堡镇之陈清平者,此谱为李氏所自制,而非传之上代;故无从考证以往事实。又如杨家拳谱计九篇,多系门内弟子中本师之心得口授而编成者;又浙江张松溪一派百家拳之谱,号称武当计十一篇,谱中字决四言五言七言个叙及擒拿等歌决;虽未言及太极拳之名称,而所谓之精华与运用,方法均与太极拳同一原理,可以互相参用其谱以资改错;虽欲否认武当拳不是太极拳,而亦无法证明其不是,因此拳谱上代已有出版物非如太极拳谱,系私人手抄。可比如手抄本,无论言之如何,人亦将疑为杜选,倘能研究武当本谱之精华,现其运动之根本,规定原理及应用之法则,若系完全一致,则此种反证较为准确矣。总计宋、王、陈、杨、李、黄六谱各有其价值,说明不同,然可根据之原理及运用之精义,则如出一辙;其中有论初步入门之法、亦有说进步后再进之用者、有述其一部分姿势如何样式者 、有述其精气神应如何运用者、各有所指,合之则为完全无缺之论文,可供初学及高深二者之参考,而内中毫无抵触之处,是为生于一派之证。惟此六种谱所载之架子,其结构与名词决非一样,可以断言试思一师所授者倘不能一样,既同一人其老年之架子,与少年时不同。何况此六家各自传播,一再远转至数十百而千乎,然其中运用之精神与攻守之方法,决不可不一样,倘系两歧,则不够太极武当派目之矣!

若将以上六家近百篇之谱,综合以细研究;能以一篇代表太极拳全部纲领者,当推武当黄谱之四言歌诀;若以精辟论文,当推王谱之太极拳论,及行功心解二篇;此二篇比较进步,可以完全包括太极拳全部运用之精神;其太极拳系用于推手,行功心解系用于走架子无所异言,此二篇早于公布于世;近代太极拳家莫不知而采之;凡练习太极拳者、均不能违背其定理而表示异议,亦可说此拳能遗留至今,而不为它项拳所同化,多赖此二篇作中流砥柱。若进一步研究此二篇创造之原理,则系根据技击之要求,内中有云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快何能为!云云;因此可以证太极拳创造之原理,欲以学习超过天然力量,变成无力打有力,手慢打手快之功夫;并因欲实现此种功夫,变成无力打有力,必须有一种锻炼之法,以限制其动作,然后本此种限制之原则,制成拳谱以范围一切,使所有动作不违背此种要求,而后可若以现时证之此二种原则之运用。

(一)无力打有力
按照力学原理必须具有螺丝形之运动,方能得之内中,并须含杠杆之作用以牵引而后可试观铁路机车有时越出轨外,一人用螺丝形之名千斤顶者,既可由杠杆旋转之力量,将机车搬上轨道,此乃以轻制重之实证,此拳谱所以规定运动必须如抽丝,及偏沉则随作牵引之原理,亦既以曲取直以柔克刚之法也!

(二)手慢打手快
按照力学原理必须走内圈,运用离心力方能生效.试观三尺之轮,其中有一尺之车轴,其车轴一转45度,所移之弧形为一尺一寸八分是三与一之比也;换言之以三秒钟走中心一尺之弧形者,可以与一秒种之外廓具同等功效之速度,此乃以慢制快之实证,但以到达其点之速度而强,仍是捷克迟也,此拳所以规定“气如车轮”,而所以说必须如车轮之原理,亦后其所发先其所至之法也。

以上两者乃太极拳确定之原则,如欲由车轴牵动对方以旋转,必须两者之间发生摩擦力始生效,此履劲 ( frietionalforcei)之所以必要也,如对方以动相加,若被压匾又易生硬力以相抵,二者互相抵住,则螺丝滞住又不能旋转也 ;因此 二者之故若欲去弊收功,必须具有内刚外柔之性质,而富有弹性者乃合,宜有如钢丝作中心,外包之橡皮胎然,倘以为是材料视之,则摩擦力可生,而不匾不顶旋转之功自生矣,此掤劲(Ebastioioity ) 之所以重要也,倘逢坚硬之物尤须钻进以行旋转,务须加重掤之量,方可成功;所谓加重掤者,既将二手不同方向之掤劲交叉聚于焦点,始能增加掤力;此挤劲所以必要也;凡人身立根均在足下,欲求旋转以牵动其根或钻进以旋转其身,当以斜向引之为有效。故抑而捺之,加于对方之上为有效之作用。倘能范定对方之一点使之发生微微反应性则对方不致滑脱人而乱舞矣!此按劲所以为要也。

有此四劲“掤履挤按”则螺丝由车轴以旋转之效验,可以用于对方之身而无碍矣!虽然用此四字可以循常行之而不足应特种之作用者;设对方系坚定不移之身,存在不来不去之心;按之不生反应,履之又不响应,则须加强劲度以制之,使之非表示其劲之方向不可。对方动作有方向,而后乃能行沾粘连随,此时如误用拉扯之病,是使对方有连随之机矣。故须用采劲使其不得不出,此采劲(comeponentforce )作用之理也,采劲系两力分之劲乃反方向之挤也,在采中因地位之不同又生出拿擦节等之分,如果用之对方之劲不能不出出则与之沾ROOTIN如系移动,则属之于粘(togtyostickyaronnd)若欲动步以随之进退则属于连(tonyiren)随(tofonone)矣。人之所以能连随之故,纯靠个人之一举一动处处有虚实之分,可以倒换手足身也,换言之虚实既重心偏差之劲也Eoentricityofgranity在个人身体之中,尤须节节贯串之能sofeofgranity而后方可迎合于人,在迎合之间尤须得机得势gefhollonejapeofcaranity则此沾粘连随乃为有用之沾粘、不然既或行之乃是病手耳,何影响于对手沾粘,决非一触既能正确,既能与对方合而为一;技在中间不免有过轻过重之弊,仍不得到沾粘之效用也。故须另有法则以调整之,此空、洁,挫、揉四字所以必应知也,空乃以劲渊人之劲,洁乃以劲补人之劲也,挫乃以姿势逆转下得其劲也,有此四种之作用,呼为劲之调正器,寓于其间方可生沾粘合宜之效;且此四种动作既藏之于卷放之中,卷为大圈再为小圈,放为小圈化为大圈,卷放二字既是牵动之本,因卷放中含有沾粘连随也,而又须以立身偏沉之功主之,故偏沉之劲为虚实,乃旋转之发动机,是可发动之之卷放,以牵动一切外来之劲也,若卷放达于极点既为蓄发矣。蓄乃弯弓加强其弹性,发乃脱扣放其物也;在蓄中因方位之不同而生滚挪牟等名词之分别,在发中亦因方法与用法之不同而生挒肘靠等名词之不同;蓄以腰脊为主宰,系本乎弹性之作用乃脊发而胯摧脱扣以放箭也,然发须在对方重心之中乃能生效,以接骨逗榫以寻求向心力为主也。在寻求之中,己身尤须中正。以得势而后方有平整在,乃可称人之劲。能称人劲之轻重及感觉,粘当之路线方能接劲也。总之太极拳若以科学眼光分析之,不出下列之项:

1:离心力为太极拳动作之枢机。
2:来复线为太极拳动作之路线。
3:摩擦弹性太极拳动作收守配备之兵力。
4:重心偏差太极拳动作之发动机。
5:卷蓄与发放太极拳动作之谋略与武装。
6:向心力太极拳动作攻击之地带。

其余行功心解内之种种说明,亦无非辅助之原则之需要也,惟现时学此拳者甚为繁杂;问于甲则甲是其他为非,问于乙则乙是而甲又为非矣,入主出入,先入为主。所以不能判定何者为是也。若细究其繁杂之故,此拳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时髦之运动,则与太极原理相反之。他项拳术家亦都学习此项架子,以供知识阶级学习之需要,因其原来他项拳术功夫甚深,虽学太极拳而得无几,亦能用其原来功夫应用于人。设有疑问而驳诰者,则以能用是正字之说明以回答之。因此无法辩明其所用之劲及动作、系属何种拳术,自然不易断定。是否你无力打有力或手慢打手快矣!有此种情况,则疑问者自不敢再批评其架子好坏及是非矣。有此种情况则太极拳种类更加多矣。若观此拳在古时支派之多,今日有此现象因无是怪。惟稍学此拳者或者入门以聘请教授者则甚难矣!盖鉴于现时派别之多,个执一是,则无法选择优良教师,既无标准可守。问津无门、安能循大道以前进乎!料想此时同具此若者大有人在,若以他种拳术设或发现此种现象诚无人敢制其是非矣。惟此拳为古之知识阶级所锻炼者,大半遗留此多数之拳谱、可作练习之南针,如将代表走架子之心功解,先事熟现于脑中,则练习时自有规模范其前进,能将拳中着着本心功解所规定加以审查。不合者改之,合者努力追求之。将功夫进境至七八分时,再行练习推手,该时自可用太极拳论再为指示前进,亦不致误入歧途矣,有此两项之原则标准在,则刚功太极拳柔功太极拳之说,自可不攻而破矣!黄百家之四无歌诀或王宗岳之功心解及太极拳论之合,则为正宗,不合则否,中间无丝毫之犹豫 余地也。

 

第二章 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

太极拳之行功心解与太极拳论意义深奥各有所谓,最容易为字而所误解,因该篇作者文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审查,架子者有无处下手之苦,致练习时与功心解常发生相背之情形。兹归纳其意、简单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审查之法,想亦为学习此拳者所乐谈也,兹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步审查身形腰顶脊步六字

(一)身——拳谱云,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既尾闾中正神贯顶也,乃表明太极拳之身以中正为主也,因中正则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应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则后不应,倘左倾则右不能应,故必须中正、乃系预立安舍之地。有如车轮可以四面八方转旋也,尾闾以上腰椎以下,尤须中正不动如大纛,此太极拳必须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松开其劲得到安而不滞、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后车轴平正,可以支撑八面之劲,则四面俱有掤劲,可以面之应人也。倘有前俯后仰、左倾右斜等弊病发生,必有一处无掤劲,则此处当然为一缺陷矣,则车轴弯矣,其何以生旋转哉,故走架子时应注意身之易犯病,举例如下:1:如搂膝拗步有无前俯,2:如似封似闭有无后仰,3:如野马分鬃有无倾斜,4:如单鞭下势下坐时有无倾斜。如有上列各病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身矣。

(二)形——拳谱云: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气鼓荡,先要周身无缺陷处也。总计以上所载,精气神系表现与形之内,练习太极拳者必须提起精神而鼓荡之,并使神聚意活,然后一气鼓荡、练习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牵动此车轮旋转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则现呆形,目定神散,游荡滑溜。所有动作内无意识可言,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随手走,手以外不复见,如是种种,岂能称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则气不能鼓荡,而劲亦不能转换,则气不能车之转旋哉,故走架子时应审查变化之处问之如下:1:精神能提得起否?2:精神能否活泼而贯注、如猫之捕鼠否?如能符合以上所问则为太极拳之形矣!

(三)腰——拳谱云:腰如车轴,腰为大纛,既气贯于顶、力运与身、回环腰际立定足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内松净气腾然也。总计以上载,太极拳一切前后左右之运动,必须以腰主宰,如车轴旋动之离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则也,倘若尾闾不能中正,则车轴弯而不能旋转,既动乃身之摇动,非由腰轴以发动也,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旋转动作是否由车轴以发动,并观腰劲有无松开如带束腰之意,并观腰至尾闾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立不动,此为审查腰之唯一条件。兹举例以问之:
1:如抱虎归山之拧腰否?
2:如撇身捶之塌腰否?
3:如玉女穿梭之松劲否?
4:如十字摆莲腿使腿时之转腰劲否?
5:如双摆莲使腿时之发腰劲否?
以上所问均能以腰为发劲之中心,乃可称太极拳之腰也。

(四)顶——拳谱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则无迟滞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泼,势如车轴,头容 夸气贯顶,手容轻处顺应人也。
总计以上所载顶劲必须虚以领起,则精神自振,自然减去动作滞重之病矣。若顶不能领起,悬顶无上掤劲,势必俯仰倾斜,而身亦不能中正矣。因此连带形不活,而现呆板形矣。腰轴弯而而连滞住不转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动作之转换,举例以问之;
1:如斜飞上步之顶劲倾否?
2;如云手换步时之顶劲摇?
3:如海底针下插时顶劲前倾否?
4:如撇身捶转身时之顶劲倾斜否?
5:如倒撵猴之转身之顶劲摇动否?
如无上例之病乃可称为太极拳之顶也!

(五)脊——拳谱云: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脊骨,既命意源头在腰脊也,脊上也,因能如是,方可以腰为轴以手为轮也,倘气不贴背,则胸弹矣,而肩耸矣
既有动作乃手之动,而非全身之动矣,因为运动能感觉在脊背,自然为腰之劲。其弹胸耸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牵动往来时,脊背有无波动之感,背之皮是否紧贴脊骨,发劲有无削肩,如有之则发劲当然可以从脊发矣,举例以问之:
1:如野马分鬃之开时有无贴背?
2:如搬拦捶之发劲时有无由脊而发?
3:如揽雀尾之揉手时有无揉背?
4:如闪通背之转身时有无通过其背?
5:如海底针之下插时有无拔背?
如是有之乃可称为太极拳之背矣。

(六)步——拳谱云:迈步如猫,又云步随身转,既不八不丁两股收其夹劲也。总计以上所载迈步必须如猫之行,以足跟前进虚设以放之,达到后再转实。必须身转而后随之,万不可步先转而后身随,以造成外摆裆之病,步步适合与否,足以影响脚、腿、腰之完整,故步之位置尤须放在不丁不八之间,若用丁字步则易顶裆,若用八字步则荡裆。因步之关系尤须注意于胯,若胯开则腿劲贯穿于身腰腿间,完整一气而裆园矣。园裆为太极拳独一无二之裆,如裆园则自易如猫之行矣,而放置地点也极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转时自然身先转而后步转,遇进退时自然步先进而后身进,其腰劲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觉得有得势之意
倘步不能如捕鼠之猫行先虚后实。则迈步中生顶胯之病,不易展开其劲,比如一块无蓬勃之势,内中气不易行,其腿中自无掤劲可言矣,走架子时应全力注意在步,因步为身之根,审查时应观其步是否虚领实放,乃放之位置为何,兹举例以问之:
1:如单鞭时后胯有无顶胯?
2:如手挥琵琶之步后胯有无折胯?
3:如搂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虚虚铲出而后实之?
4:如搬拦捶之转步有无身随步之弊?
5: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出之弊?如有之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步矣。
以上身、形、腰、顶、脊、步六项为审查太极拳第一阶段之注意矣。

(一)运动——拳谱云:运动如抽丝,又云运动如百炼钢,总计以上二则,一切运动均须如抽丝,以出入如百炼钢以运动也。
1:查抽丝而字非仅指缓缓直立而出,乃指旋转出入如来复线之徊丝形也,出为顺抽,入为逆抽,一切运动概不外乎顺逆抽丝也。其顺抽乃由足跟至手指之轴,其逆乃由手指回归至足跟之抽,其挤线乃交叉而出,交叉而出既左足右手,右足左手之谓也,其顺抽又呼之为开,逆抽又呼之为合。太极拳无一运动可离开开合二劲,既无一非逆抽顺抽也,因为如是运动以出入内劲乃为真正之园劲,深合太极拳义也。
2:查运动如百炼钢,系运动刚柔度而言,因百炼钢可成绕指之柔,惟钢之本质因柔而更加坚刚矣。可见钢愈炼,外形愈柔,而内部则愈刚也。此所谓极柔软而后极坚刚也。所以太极拳之柔并非棉花之意,此应极端分别之处也,是外柔而内刚,系生于气功,而造于掤劲,掤劲愈足,则内刚愈甚,而外面运转更柔矣。能柔能刚乃为二仪之用,方适合成为太极拳之定理也。换言之,此运转之车轮必须以钢质作之,外包以打气之橡皮圈,乃为弛驱坎坷不易折之车轮也,车轮不折则车轮自固,如是乃能以慢制快。倘能兼之,以旋转抽丝如来复线,自能以轻制重,故走架子时应审查,一切动作是否遵守此徊丝形以出入,并须观察此徊丝形,有无在中途折断之处。此审查运动线路之如何也,尤须审查内刚外柔之刚度是否为筋直之刚抑为筋涨之刚。再审查其柔是否为掤劲之柔,抑为棉花之柔,既身手内有无掤劲之谓,及掤劲之度数是否够数也。若一切动作均有掤劲,且遵徊丝形以出入,有内刚外柔之意,而后方可呼为太极拳真正运动法也,举例之说:
1:如野马分鬃之顺逆抽丝在进退时有无折断?
2:如云手之双顺抽丝在左右转换时有无折断?
3:如倒撵猴双逆抽丝在里外时有无折断?
4:如揽雀尾只顺逆抽丝在大小时有无折断?
5:如搂膝拗步之双逆抽丝在上下时有无折断?
6:一切运动有无松开其劲既不准起努实作用也。
7:一切运动有无使劲骨起延长心意否?
8:一切运动转之刚,为长筋之刚既掤劲乎!抑为鼓劲之刚既僵劲否!
以上举例乃太极拳之十二抽丝及外柔内刚之法,如具此抽丝之劲无折断之处,并须抽达至其他,方可得到真正抽丝劲矣。如根本只会圆形园走,如平面之园,而非立体之园,则不能成为球形,何能以轻制重,此不得以太极拳运劲目之矣,或者身手内空空如也,毫无掤劲可言,此为棉花之车轮,毫无用处。亦不得以太极拳运劲目之也,故柔无掤内中不含坚刚,园形圈去内中不行抽丝,均非太极拳运动也。

(二)接劲——拳谱云:往复须有折叠,既意欲上既寓下,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后,有左既右也。换言之,既每一抽丝自始点时接续其他方面之抽丝,必须有折叠以弥补其间,既承上启下之接劲也,倘运动而无折叠,势必硬其内中之劲不免直矣而且断矣,太极可以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者均此折叠之功,使节节贯串,着着相连也。如遇发劲或抽丝至尽头时此折叠尤不可少,有此折叠则可得断而后连之功矣。收既是放,放既是收,亦能做到矣,故走架子动作变换时,每一着与下一着之接头处,如欲向上接先寓下以折叠之,如欲向左接先向右折叠之以此类推,四面八方以行之,则掤劲永远不断,既发劲须断亦可因此连之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其运动是否绵绵不断,再审查其发劲,是否断而能接,为最主要之注意点,因能接己之劲,待有经验方可进而接人之劲,以成太极拳之接骨逗榫之功也举例以下:
1:如提手接白鹤亮翅乃意上寓下之折叠。
2:如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乃意下寓上之折叠。
3:如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乃意后寓前之折叠。
4:如十字手接抱虎归山乃意前寓后之折叠。
5:如琵琶手接搂膝拗步乃意前寓后之折叠。
6:如抱虎手接归山意左寓右之折叠。
以上所举六项乃因折叠可以接上着之劲,使之连贯如一,如能在一切往复处有此项折叠,弥补其中,则太极拳运动乃能圆满而绵绵矣,凡太极拳动作每一着点须慢终点须快,可以增进掤劲加大气度,至折叠时又转而为慢矣。其折叠须同一慢度,用着之快像用同一快度,走架子时其中快慢相间而不乱谓之匀清,若所有动作不分折叠与抽丝,均是同一速度,则劲别不分神朵矣,意不活泼而义无矣,何匀清之有,是以车轮不能具速慢二者之劲。何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哉。

(三)蓄劲——拳谱云:蓄劲如开弓,乃劲以曲蓄而有余等句,乃指凡欲称为弓料必须有弹性,无弹性之物,决不能作弓料也。
人之一身手足如欲有弹性,必须身手足内有掤劲也,并须全身节节能贯串如一,而内信者以气中,则弓料方可能也,若一节不能贯通,或一节内无掤劲,则开弓时,必在该节插折断矣,则开弓不能称为有弹性之弓矣。
蓄劲之路线系用与卷劲,既裹抽丝之劲也,身体各节同时以缓和之曲丝收卷其度,以脊背作弓把为领导之蓄劲,若折断一节既偏矣,不能呼之为蓄,不但不能增加弹性,反将弹性摧去无遗,走架子时应审查一举一动有无掤劲,如得俱有之功。再审查能否贯串如一此三步审查法,倘均有其功,乃可开其功,卷蓄其劲使之弹性增大,谓之张弓以待发大也,如上面三步未曾练到,则无弓料之可言,亦说不到能开不能开,举例问如下:
1:如手挥琵琶之换蓄,里顺抽丝,有无右领换之做蓄之劲也?
2:如搬拦捶之突蓄,里顺抽丝,有无由脊领起突然而蓄也?
3:如打虎式之缓蓄,里顺抽丝,有无曲转而蓄之势也?
4:如高探马之分蓄,里道顺抽丝,有无前后分蓄之劲也?
5:似封似闭之双蓄,里道顺抽丝,有无双双兼蓄之劲也?
如有之则观其弹性之大小,曲蓄之深浅,以审定弓料之强弱,及开弓度数之大小,惟无掤劲,则不易贯串卷之功效,当然也不能性矣。所以在走架子时,若只看出有运动之功,而未藏有蓄劲之势,则此种走法,可谓无技击之意矣。既或为表示儒雅起见亦有卷之意,如卷亦不具可为空空洞洞,不能称为蓄劲之架子矣。

(四)发劲——拳谱云:发劲如放箭,力由脊发等等,其发劲之作用,与蓄为连带之关系,因蓄而后发,发由蓄而生也,发得脆系由于蓄得足,以弓料强弱为断也。劲由曲蓄而有余,乃指示既用卷亦须使之有余不尽,不然易遭偏之病,故发劲时,亦须本其理以放出,而有余裕,乃为太极拳之发劲,此与其他拳术,发劲不同之点也,虽说曲中求直为奉谱所规定,乃指求直其性,非十足伸直其手也。若伸直其手则下着之劲接不上非断不可矣,若发劲后仍不直其手,则发劲虽失掤劲仍在,可以接劲以续之也。故发劲不可不断,若不断,则劲不能越出本身外,不能称发矣。但掤劲无时可断,若断势必身体俯仰无着落,有空隙易为人乘矣。开弓既由脊以领之,则放箭亦须由脊脱扣以放之,此所谓力由脊背发也,由脊之脱扣而发,乃全身中央之发也,此太极拳蓄发之定理,不容丝毫假借者也。惟现时之走架子者,多数喜将发劲隐藏于内而不显出,以示儒雅。因于表演时未尝不可,若自修时久,久行之极易养成不能发之习惯,则有害矣。既发劲不须显乎外但发之意不能不备,而放之劲不可不有也,虚则失去走架子之意义矣,走架子时应审查发劲是否走外抽丝而发出,出后有无余蓄,并审查发劲有无箭穿靶垛,以入内之意,若三者具备是为真正太极拳之发劲矣。举例于后:
1:如野马分鬃之外门上发劲。
2:如手挥琵琶之外门中发劲。
3:如单鞭下势之外门下发劲
4:玉女穿梭之内门上发劲。
5:如搬拦捶之内门中发劲。
6:如栽捶之内门下发劲。
以上四项为劲之练习标准,为太极拳特殊之情形,因此拳所以异名家之处,不在姿势之相异,乃在此项劲之运用不同耳。如运劲乃化劲之功夫,如接劲乃沾粘之功夫,如蓄劲乃引之功夫,而发劲乃击劲之功夫,四者缺一不可。在太极拳内无一动作可离此四劲也。如果接劲不上,则运动不能连贯如一;如运劲不连而无掤劲,则蓄劲不能卷;此审查如蓄劲无加重弹性之能,则发劲亦属无效矣。此审查架子最重要之阶段,如能得之,则太极拳基本功夫已经树立,不愁功夫不进,有此一步然后方可再进一步,以审查架子之全盘动作也。

第三步审查顺、沉、轻、灵四字

(一)顺字——拳谱云: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方能便利从心,在运劲功夫中最为明显者,乃抽丝施转是否顺利以出入也,此顺字乃指左足跟至右手指,乃左手指至右足跟之二条线交叉路线而言也。凡拳术之动作,大都超过平日起居之动作。初学必不便利,久练之后,由不便利而进于便利,此处所云顺字,乃指此两条交叉路线之顺遂,不凹不凸,不断不续,毫无缺陷以行其顺逆两抽丝为主也,能顺遂其气以运其身,而后身可从心,以园转方也。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抽丝出入,是否顺遂。既视察其进退左右,有无将劲转换过来也。若身有缺陷处既无掤劲,无掤劲之抽丝,既在缺陷处以滞住矣,有滞则不能顺遂,以转换其劲,自不能顺遂以运其身矣。

(二)轻字——拳谱云: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换言之既顶头有掤劲,可以领起全身之劲,以减轻动作移动之重量,容易变换一切姿势此蓄劲时尤为必须之方法,盖在蓄劲时能轻,则易知人而不易为人知,可以引出对方之劲,因是自己方面变化容易,转换灵活,自无迟重之虞矣。舍己从人本为太极拳根本精神,非由轻不能感觉得重,能感觉及可懂对方劲之变化如何也,而后可以从人。在发放时,方不致发生顶抗之病也,走架子时应审查全部蓄劲时,有无减轻之功,尤须在轻中不生虚浮之弊,则头顶之掤劲亦日增矣。

(三)沉字——拳谱云:以心行气务须沉着,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等句。盖人之气功之满,则掤劲足矣,其气敛入骨髓。则身手内自觉沉重矣,故沉之主要在掤劲,掤劲之主要在气受心指挥,心者精神意志之总称也。心使气往下沉,则一切举止,乃能有沉着之功。太极拳之震足,乃试验此下掤劲之功,用心丹田作领导,使气徒然下降,沉着以落地,闻其声既可知其劲,是否沉不沉,与整不整也,能整及全体气向下沉之功已得矣。故行震足之先,必须先领全身有上掤之劲之公用,换言之欲沉必先轻,欲轻必先沉,是一举而之备。憎为现时表示儒雅者所减除,以意行之,不复震脚以验之,甚可惜也!只有前后左右之掤劲,而缺上下之掤劲,安能成球形之太极拳乎?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动作,是否沉着而行在发劲之时,是否松静其气沉着发放。如无之非迟重既虚浮,而所发之劲决不能如放箭以着靶之功矣!

(四)灵字——拳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既一举一动变化虚实须灵敏也。太极拳初练时,多操大虚大实,功夫渐进,则相差虚实之点愈微,因虚实渐微,变化愈灵,此定理也。第一步求两足虚实之分,凡学习太极拳者,多能注意及之。第二步求两手亦有虚实之手,右手在前意贯于右手,若右手转后,则左手在前,既须将立时致贯于前之左手,是为灵,若仍意贯于在后之右手则为滞。第三步求右手右足,左手左足之虚实也,既将处处有一虚实也,此行为最难练习,亦既车轮旋转自如之原理也,其舍己从人,偏沉则随之句,均为此项虚实之功也。在一着之内,手之缠丝上掤而转下掤,或下掤而转上掤甚易。须求其足亦能上下相呼应,在上掤时则足实,下掤时则足虚,其变换之灵敏迅速可知,此所以为难行也。走架子时应第一步审查双足变换之虚实,再审查双手变换之虚实,又再审查手与足变换之虚实。若能处处有虚实,善变换,则灵字可谓之臻上乘矣!

以上四字为太极拳走架子最上之精华,非按序而进,不易收其效,在运动中能顺遂,则为化人之劲,是为得机得势。在接劲中能灵,则可能左右逢源,是为舍己从人,在蓄劲中轻者可引人之劲,是为引进落空,在发劲中能沉,则可击人之劲,是为四两拨千斤。所以练习者,须在第一步有规模后,方可进于第二步,待到二步练习纯熟,已有习惯后,乃可进第三步,以变化第二步之劲。迄至变化灵敏,方能算已具懂人之劲之资格矣,有此资格然后才能学习推手,练习懂劲之法 待多得经验后,能熟悉人之应有习惯及技击上常用之法,至此方可明白。以慢胜快,以无力胜有力之理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引用 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引用)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太极拳修练原理精讲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太极拳“运劲如抽丝”在演练中如何掌握?
这位太极拳老师傅告诉了我们什么?(配语音讲解)
陈式太极拳八个特点(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