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条文章
userphoto

2024.03.28 浙江

关注

中国历史进入唐代末年,建立唐朝的鲜卑贵族势力早已被清洗一空,所谓的七宗五姓已经是名存实亡,这意味着在顶层垄断权力的家族已经在物理上消失。而在底层,士绅小地主阶层也就是乡绅群体已经崛起。他们非常容易的就在地方这个层级联合起来,与中央政府争夺对地方的治理权力。中央派下来的流官,当然不是乡土士绅群体的对手,所以很快的只要是离京城稍远的区域,皇权不能直接干预的区域,士绅群体就实际把控了地方上的财政和司法大权。征税、劳役和司法等等具体大事,全都要由士绅群体集体决定。而中央派下来的封疆大吏往往都只能作为吉祥物存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转变。士绅群体以集体决策的模式治理地方,大概可以算是一种民主的雏形,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制度慢慢完善,中央和地方建立起成体系的权力分配模板,地方上的士绅群体决策也制度化和流程化,说不定就能发展成为大一统的王朝之下的士绅民主模式,与古罗马的议院民主模式分庭抗礼。

不过中国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每一次出现民主和文明的曙光,就一定会出现不可抗拒的反派力量将中国带上歪路,带进深渊,带进走不出来的黑暗。在士族阶层被整体消灭后,中央对权力的控制能力必然大幅下降。于是,一方面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乡绅群体兴起。另一方面,对边境上的军队中央的控制力也大幅下降,而边境上的军人群体到大唐末年已经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终大唐一代,边境上就没有安宁过。军队里的贵族势力被清洗干净了,剩下的人都是苦出身,都得从小兵干起,一点一点积累功劳,在与叩边的游牧民族军队厮杀之中慢慢成长。大唐皇室长期采取优先提拔混血胡族将领的政策,即使在安史之乱后也没有改变,也就是血缘越复杂的胡族越容易积功而为大将。毕竟混血的胡族,一般都没有杂七杂八的社会关系的牵连,也更愿意安心的留在边境地区打一辈子的仗。

然而这些将领从底层厮杀上来,往往都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在唐朝后期100多年的历史里,这批将领里面总能够出现一批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很强的野心家。如果他们有意识的和边境地区的乡绅群体进行联合,军权叠加地方上的财权,那就可以将中央的势力完全架空,变成事实上的藩镇割据。这种情况本来也没有到致命的程度,藩镇割据就割据,无非就是在边境上多了一方豪杰,真心想要取李氏而代之的藩镇军事领袖根本就不存在。在游牧民族虎视眈眈的边境地区,军队讲究的是真的能打仗,藩镇的军事领袖也搞不了世袭。新一代的领袖,也必须从军事团体里最能打的将领里选出来。并且边境地区物力贫乏,依然需要中央的物力供应,因此藩镇的军事领袖固然跋扈,也不敢真的拒绝中央的命令。按这样的模式博弈下去,中央和边境的藩镇之间说不定也能博弈出一种全新的权力分配模式,从而削弱王朝的集权特征。但是最悲剧的事情发生了,历史没有留给大唐王朝以时间。

大唐末年,整个国家遭遇了连年的自然灾害,水旱蝗灾不断,连黄河都是经常性的大规模溃堤。终于带来了全国性的饥荒,这种等级的灾难超出了任何农业时代王朝的应对能力极限。于是民乱四起,其中规模最大的黄巢乱军,于公元882年攻入首都长安。大唐王朝,自此丧失了中央的治理能力,再继任的皇帝也都是傀儡皇帝,苦苦维持到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王朝,大唐王朝就此灭亡。再此后,这个国家在极度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经过了整整五十年的战乱,号称五代十国。一帮从社会底层挣扎出来的平头百姓建立起各种小国,然而在酷烈的气候条件下,它们始终无法长久的维持秩序。于是旋起旋灭,中原地区的梁唐晋汉,周边的后蜀南唐等等小国都没有任何值得讲述之处。第三次小冰河期的冲击,完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原本有望在集权体制之下孕育成熟的地方和边境地区自治的幼苗已经完全夭折。诡异的中国历史仿佛遭受了诅咒一般,注定要一步步的走向极端的集权体制。

五代末期,郭威和柴荣这一对养父子横空出世。郭威家族世代为将,秉承了家学渊源的郭威本人也很能打仗,对社会动员的那一套知识了如指掌。公元951年,郭威建立了后汉政权。这个时候小冰川气候已经结束,天下亟需重新安定。于是郭威一方面招抚天下流民,分配土地,兴修水利;另一方面则简化税赋,统一各地相互矛盾的政令。这些措施,事实上就是大灾后重建经济秩序的措施。在此期间,有谁不服,郭威就派干儿子柴荣去把谁打服。公元954年郭威去世,柴荣继承皇位,建立后周政权。柴荣对内继续了郭威的治理政策,也就是坚持灾后重建,恢复秩序。对外,则南征北战,试图重新建立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整体来说,柴荣的皇帝干得不错,国内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对外则胜果不断,东南西面的小国全都被柴荣纳回了版图。最关键的是,柴荣连续北伐契丹,把凶悍的契丹骑兵打得溃不成军,差点就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然而天意弄人,公元959年,在收复幽州的最终战役之前年仅39岁的柴荣病逝,庸人赵匡胤自此粉墨登场。

赵匡胤此人此前可以说一点存在感都没有,从来没有展现过任何独当一面的能力。他刚刚出场的时候是郭威身边的一名小亲兵,然后被派给柴荣做亲兵,在柴荣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赵匡胤慢慢的升官,做了一名亲兵小将,主要职责就是跟着柴荣跑来跑去,担任保镖工作。所以史书上,在当时的很多历史事件的记载里可以看到赵匡胤的名字。然而再仔细一看,他其实啥也没干,只是作为人肉布景板出现。在绝大部分战争中,作为柴荣亲兵的赵匡胤都没上过战场。北伐契丹的时候,赵匡胤倒是上过几次战场,那也只不过是因为情势危急,柴荣自己都被逼的挥刀子上场砍人了,赵匡胤作为保镖头子被迫也要跟上,就这么立了一点所谓的战功。柴荣在病逝之前,看到皇子年幼担心皇位被抢,于是狠狠的打压了当时真正的大将群体,李重进和张永德都被圈禁起来夺了兵权,李筠则被远远扔去守边境,再把看起来一直都平庸无能的小将赵匡胤提拔起来做了禁军统帅。柴荣的想法也很明白,无非是让一个庸人掌了军权,总能平稳过渡个十年,闹不出抢权的乱子来。等皇子长大,从赵匡胤这个庸人手里把军权拿回来也容易得很。

然而历史在这里出现了重大转折,赵匡胤这种平庸的人突然展现出了与实力完全不相称的巨大野心。公元960年,也就是柴荣死后一年,赵匡胤编造了一个契丹犯边的借口集结大军出兵。就在大军离开京城的当天晚上,他就在距离京城仅仅只有20里的陈桥驿自立为帝,回头就逼着柴氏退位,建立了赵宋王朝。赵匡胤如此一个庸人,暴得大位,后周重将们当然不服气,李筠和李重进纷纷起兵反对。然而赵匡胤虽然打仗不行,但是玩弄政治手腕却非常在行。他迅速看清了局面,当时的大势就是重建社会秩序,因此要坐稳江山靠的并不是武将的支持,而在于文官群体的倾向。赵匡胤以“优待士大夫”的承诺,迅速团结了后周的文官群体,他们集体转投赵宋,一点反叛的心思都没有,并且赵匡胤以及后来接任的帝王也确实没有待薄过这些后周臣子。此后终宋一代,赵宋王室对武将群体极尽打压之能事,对文官确实一直都非常优待,犯了重罪真正被处斩的文臣数量非常少,一般都是发配了事。

中央没有文官配合后勤根本无从保障,李筠和李重进的起兵根本就属于孤军奋战,属于无源之水。李筠尝试了跟敌国北汉联合组成联军,结果连自己的儿子都跳起来反对。李重进则困守孤城,军队每天都在逃散,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这两个人毫无办法,于是先后自焚而死,赵匡胤就此坐稳了皇位。在这个事情背后有着历史的必然规律:在经过唐末和五代的百年冰川期之后,中原大地重回风调雨顺的气候,那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恢复秩序。老百姓并不在乎坐在皇位上是姓郭姓柴还是姓赵,只要能够恢复秩序那就行了。郭威和柴荣已经在极力恢复秩序,他们用了差不多十年时间重新在中原大地恢复了农业生产。但是他们做得还不够,作为纵横天下的大将,他们没有给天下一个明确的交代:在没有了高贵的士族之后,权力,到底要如何分配?从乡绅群体中走出来的文官和边境地区的武将到底要怎样分配权力?中国的权力游戏,到底要怎么玩下去?郭威和柴荣在骨子里都是将军,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很难给出不利于武将的答案,限制武将的权力这件事当然不可能由武将自己来做。

而赵匡胤就完全没有这种负担,他虽然一直在军队混,但一直都是在柴荣身边担任保镖职务,从来都没有真正独立的带过兵打过仗。要说他对军队真有什么感情那还真谈不上,更何况赵宋刚刚立国就遭遇后周大将们的集体作乱,如果不是赵匡胤及时拉拢了文官群体,那赵家上下死都不知道怎么死。在这样的角度上,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赵匡胤会选择的秩序:他所建立的王朝一定会大幅提升乡绅群体的地位,并大幅遏制边境上的武将的权力。而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平凡的庸人,赵匡胤一定要想尽办法稳固自己的统治,他一定会建立一套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秩序。在这样的秩序之下,他自己作为一个庸人,乃至他平庸的子孙都能享受天下万民的拥戴。于是,赵宋王朝的两大恶政就此出炉。

第一条,就是将军队污名化。招募乞丐和盗贼这种社会最底层的渣滓作为军队的主力,同时搞以文御武,剥夺将领对士兵的训练、组织和定策的权力。这些统统交给了文官,武将剩下的唯一职能就是带着一群乞丐和盗贼机械的执行文官的既定战术,一丁点都不能违背。倘若稍有违背,即使打赢了仗,那也必然被处斩。当然了,完全遵循文官在千里之外臆想出来的所谓战术同样也是必败无疑。没关系,文官会认定你执行不力,照样会砍你的头。这样的搞法,赵宋军队的战斗力很快就被败光。有宋一朝,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上就是一只纯粹的弱鸡。也就是当时小冰川时代刚刚结束,草原的气候同样温暖宜人,游牧民族并没有强烈的长期占领中原的欲望,长期满足于抢一把就走,这才让北宋王朝延续了167年的国运。后来北方草原的气候开始变冷,女真军队坚定的南下,北宋王朝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于是亡国。

第二条,赵匡胤大刀阔斧的改革了科举制度,以儒学作为科举的唯一标准学科,这就是在事实上确立了儒学的地位,儒学当然就此上升为儒教。我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下: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虚的,并没有用于实践。汉代当官就两个途径:察举和征辟,也就是有名望的人士相互推荐做官。整个汉代,官员们的师承其实以道家学说为主,而儒家法家墨家的大师们都能在官场占据一席之地。至于此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战乱频仍,学问当然是以实用为主,像儒家这种虚头八脑的烂玩意恨不得饭都混不上一口饱的。由唐代完善起来的科举制度,天文地理无所不考,其中考经史的部分就是非常简单的填空题,并且10道题能出来4道都算合格,核心的考题还是考实践知识。然而庸人赵匡胤改变了这一切,科举考试,从赵匡胤开始变成了机械的、臣服式的测试。他就是要从茫茫的学子之中,挑出最守规矩、最没有质疑精神的那一批人,他也成功的做到了。由赵匡胤一手推上神坛的儒学本质是什么?是规矩,每个人都要懂规矩守规矩。君臣之间有规矩,父子之间有规矩,上下之间有规矩。遵守规矩就是守礼,这就是把人限制在了一个固定的身份之下,绝对不能逾越。凡是逾礼之人,就要遭受惩罚。以儒家治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制定规矩、划分等级,乡绅地主自然要比农户匠户高一级,官僚又比乡绅高一级,皇帝位于最高位,这就是一张严密的社会等级网。所有的官僚都来自于科举考试,考试内容就是纯粹的儒家经史。没有通过科举的人,连皇帝都不能轻易的赐官。而系统的学习儒家经史知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普通的农户匠户其实支持不起这样的投入。因此,能够通过科举的人基本上也都是各级乡绅地主的子弟。而反过来,没有通过科举的人,连皇帝都不能再轻易的赐官。

儒家升级为儒教,对古老的中华帝国来说这就是一次自我阉割,全社会被严密的控制起来,禁止任何改变,任何创新。因为哪怕一丝一毫的改变都可能会破坏规矩、破坏规则、破坏礼制,所以一定要防微杜渐,将任何创新扼杀在萌芽状态。庞大的乡绅阶层的影响力当然足以渗透到这个国家的任何一处田间地头,这个国家也不再有任何一处法外之地。然而这种渗透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的增强,恰恰相反,这意味着社会抑制能力的加强,意味着自我阉割,所以中国社会逐渐丧失了活力,将要遭遇刻骨铭心的痛苦:所有的王朝都将要亡于外患,并将被异族长期的占领。而在宋代之前,在具有强大动员力的大一统的王朝面前,外患只不过是癣疥之疾罢了。异族冲进来抢掠一番,很快也得走。不然紧急动员的王朝拼着农田抛荒放弃当季生产,总是能动员出几十万军队,即便是靠最简单的对填人命也能耗死对方。宋代之前的大一统王朝总是亡于内乱,而异族只能借着中原内乱的时机才能突进中原。然而完成了自我阉割的大宋丧失了战争动员能力,出身儒教的文官群体对武官群体严防死守,绝对不许武将有任何主观能动性。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严禁武将的任何随机应变,所有的将军都必须严格遵守千里之外的文官制定的应敌方略。从行军路线,到遇到敌人时摆出的阵势全都有严格规定,并且这个方略还不保密通报得天下皆知,无论西夏还是契丹在战前恨不得都已经是人手一份。然后照着这份方略出兵,把宋军打得狗血淋头。你们还真别笑,这种扯淡的事情就是整个宋代的军事常态。而到了明代中后期,儒家重新掌控话语权之后,军事领域同样也是这样的扯淡状态。面对军事上的连续失利,大宋的儒官们还要异口同声:诸将无能,未能贯彻文官集团的光辉指令,必须直接杀掉,以振纲纪。

将军队污名化,同时将儒家提升到儒教的地位,这就是平庸的赵匡胤在骤得大位之后所建立的扯淡秩序。他从根子上破坏了中华帝国的战争动员能力,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所犯下的千古大罪。这个皇朝在严密的地主士绅网络的支持下,传袭了很长时间,南北两宋加起来,超过了三百年。然而在赵氏的庸才血统之下再没有出过任何英烈之辈,南北宋的所有帝王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愚劣短视之相。不过在这帮白痴之中倒还出了几个书画天才,这种情况就跟严重的自闭症患者之中往往很容易产生艺术天才一样,乃是对皇室的最大讽刺。更可笑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大宋皇室还要主动挑起官员们的内斗和党争,美其名曰“驾驭之术”。整个国家因此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扯皮之中,士绅群体被人为的撕裂,以致大宋帝国的战争动员力更加孱弱。

赵匡胤在皇帝位置上坐了16年,因为讨好了天下的士大夫群体,所以他很容易就平定了中原以南的各小国,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波澜不惊。往往宋军还没出发,对方就内讧了起来。然而,当他将视线转向北方,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候,他就惊讶的发现那里实行的是另外一套规则。北方地区依然还实施贵族治理模式,对赵匡胤推行的那一套东西不屑一顾,当地根本就没有可供拉拢的士大夫群体,只能打硬仗,而赵氏最害怕的就是打硬仗。公元968年和969年,赵匡胤尝试了两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公元976年,赵匡胤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军队出发还没两天,还没跟北汉军队接触上赵匡胤就突然在宫中暴毙,时年刚满50岁。史书对此事的记载疑点重重,所谓烛影斧声、以弟弑兄,弟弟赵光义为了抢夺大位,杀了哥哥。我对此事的推测是:赵宋皇室的后人,只要年龄稍大就都有中风、脑梗等脑血管疾病。宋真宗、仁宗、英宗和神宗都因为脑中风而死,这应该就是他们的家族遗传病。此时正值北伐,弟弟赵光义就北伐的战略问题与哥哥发生了争论,在过程中赵匡胤心情激动,突发脑溢血身亡,这算是一个相对符合逻辑的解释。对于赵匡胤,对赵宋这个自我阉割的王朝,我没啥更多可说的了,就让历史尽快的揭过这一页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国之君系列】赵匡胤——自卑的帝王
赵匡胤登基后,命人在密室修建了一块石碑,神秘碑文护佑大宋百年
那些正在给大宋王朝洗白的人,我请你们换换水好吗?
明清易代没有中断中国文化
刘著民:“杯酒释兵权”的功与过
中国古代唯一没有太监兴风作浪的王朝为何是宋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