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禹治水碑与罗塞塔石碑哪个更古老? 马贺山

(2017-07-18 17:51:23)


原文地址:
夏禹治水碑与罗塞塔石碑哪个更古老? 马贺山作者:
马贺山我发现了夏朝文字

夏禹治水碑与罗塞塔石碑哪个更古老? 马贺山

 

 
 

距今一千二百年前,文学家韩愈只身从京都长安来到了湖南衡山寻访闻名遐迩的【岣嵝碑】,仰慕已久,千里迢迢,远道而来,可见心有多诚,志有多坚,可天不作美,寻访未果,却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名诗:“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  鸾飘凤泊拿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  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刘禹锡也写了一首诗:“ 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碑,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



唐朝韩愈和刘禹锡寻访的岣嵝碑,中国文献是有记载的,最早的记载有西晋和南北朝时罗含的《湘中记》:岣嵝山(古指衡山)有王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赵晔的《吴越春秋》郦道元的《水经注》,徐灵期的《南岳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张世南的《游宦纪闻》,王象之《舆地纪胜》,刘显的《粹机录》:萧齐高祖子铄封衡阳王,有山人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而献之,王宝之,爰采佳石翻刻,始见于世。等。多年后,南宋人何致却在云密峰找到了禹碑。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何致于嘉定五年(1212)游南岳,至云密峰下,遇一樵夫说见过一石碑有数十字,于是樵夫作导,过隐真坪,复渡二小涧,攀萝扪葛,找到石刻。何致摹刻石碑于岳麓,自此禹碑遍天下。

 
 

 

 

 

明朝文学家杨慎正流放在云南保山,当他看到友人从湖南带来的【岣嵝碑】拓片,非常激动,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翻译工作,他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和郭沫若是四川老乡,古文字功底不如郭沫若,因为杨慎在古文字的破译上,没有下过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破译【岣嵝碑】77个文字上,要远胜于郭沫若。据说湖南文物部门的同志将岳麓山上的【禹王碑】的拓片,送到京城的郭沫若手里,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只破译了三个字,并回信给湖南的同志说:秘不可究。郭沫若为什么用三年的时间,最后才破译了三个字。因为他太忙了,做领导工作,日理万机,他无暇旁顾,完全可以理解。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新中国成立前,郭沫若在重庆曾写过一首诗【水龙吟】,原句有:商盘孔鼎无存,禹碑本是升庵造。郭沫若是一个多疑的人,将【岣嵝碑】稀里糊涂的按在了杨升庵头上。这种张冠李戴,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不止这一次,在他的【青铜时代】一书里,他就曾说过,尚书里的【尧典】、【舜典】、【禹贡】等篇都是子思伪托的。文献记载,孔子整理、讲授尚书百二十篇,到郭沫若那儿,就成了孔子孙子子思的伪作,哪在前哪在后,郭沫若真有点颠三倒四了。

笔者则认为郭沫若在杨慎造禹碑的问题上,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属于业内人士说了外行话。众所周知,造字是需要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的,不是谁想造字就造得了的,武则天造字失败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天下谁能与武后相比,他造的字能让天下读书人认可吗?离开具体时间具体环境,即使是造出的字,也是无意义的,也不会流传的,文字是需要朝廷审批,通过,推广的的,文字的发明创造,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么简单的道理,到具体事情上,竟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思维方式太单一了吧。顺便说一句,禹碑的文字是后人造不了的,古代的学者不都是白痴,任人造假,无人揭露,无人拆穿,也只有近代和当代的疑古派,才会有如此奇怪的逻辑思维。杨慎是破译禹碑第一人,功不可没。他的释文如下:

杨慎禹碑释文: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堙。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由于杨慎所处时代的局限,当时他还未见过甲骨文,他手头的古文字资料又不多,正遭贬在云南保山,所以有些字他释得不准,或有错误,都是难免的,我们不该苛求古人。笔者在古今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尤其是在杨慎释文的基础上,我才得以完成破译禹碑这一工作。

[禹王碑]释文:

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洚矢发,沮恒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姒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应该说明一点的是,杨慎破译的【禹王碑】,是当作夏朝文字进行破译的,文中记录了大禹治水的前因后果及整个过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扑在为百姓治水上,最终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制服了水患,乡亲们又搬回了家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大禹,我们现在可能都变成鱼虾了。这代表一代人对大禹治水功绩的崇高赞扬。【禹王碑】,确实是夏代人用夏朝文字,记录夏朝的历史,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这是古老的东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

 

公元前196年,即汉高祖十一年。这一年,梁王彭越被告发谋反,为汉高祖刘邦所杀。

1801年,清仁宗嘉庆六年,英国人在埃及打败法国人,并从法国人手里抢来了罗塞塔石碑和其它文物,送到了大英博物馆,当作战利品展出至今。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发表了一篇论文,给出了罗塞塔石碑的译文,并提供了一本早期的埃及象形文字的字典。根据这篇译文,这块石柱上写的是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在公元前196年颁布的一道法令。

 

 

公元前196年,在中国是汉高祖十一年。这一年,梁王彭越被告发谋反,为汉高祖刘邦所杀。

法国学者破译的罗塞塔石碑铭文的刻写时间为我国汉朝刘邦十一年,与夏禹治水碑相比,已经相差近两千年,两者相比是小巫见大巫,绝对不在一个水平上。罗塞塔石碑是用三种文字写成,有一千多字,可以比对进行翻译,较容易,而【夏禹治水碑】尽管只有七十七个字,对那些黄头发,蓝眼珠的西洋人来说,识汉字难,难于上青天,研究甲骨文,就够他们喝一壶的,如若再研究比甲骨文还难上加难的夏朝文字,就等于破译天书了。他们知难而退,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书籍,他们选择埃及历史研究,是明智之举。

为什么【夏禹治水碑】不如【罗塞塔石碑】闻名于世,影响那么大,究其原因是中国有一批吃里扒外的疑古派,认洋人为干爹,千方百计的压制和贬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而中国学界的学者疑古思潮十分严重,他们受疑古派的影响很大,挺不起腰杆,在西方学者面前矮三分,就是这种情况,才导致学界今日的乱象丛生。

夏禹治水碑共77字,是科斗篆,又称蝌蚪文,由于年代久远,很少有学人认识,不知其内容是什么。学界长期将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将夏朝文字【禹王碑】、【夏禹书】、黄帝文字【仓颉书】视为伪书,或后人伪托,又拿不出任何证据,就这样信口雌黄,以讹传讹,影响了几代人。应当看到,疑古派的影响是很恶劣的,肃清疑古派的余毒尚需时日,我们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从炎黄始祖算起,文字发明时间的长短,决定文明的长短,黄帝让仓颉造字,仓颉受鸟迹的启发,发明了象形文字,这之后,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仓颉又发明了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假借字,转注字,即六书,仓颉用六书完成了汉字系统的发明创造,六书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有学人非要将六书改成三书,两书,请问两书,三书能够完成汉字系统的发明创造吗?有学人别出心裁,哗众取宠,将两书张冠李戴,搁在劳动人民的头上,说是劳动人民造字,想以此取代传统的仓颉造字,说汉字是由图画和刻划符号演变而来,经过五千年的漫长时间,经过千百万人之手,汉字系统到了商晚期才发展成熟,才进入文字的应用阶段。这种说法纯属个人的主观臆测,属于天方夜谭,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假说,得不到任何古代学者的文献印证和支持。有人会说,那是田野考古挖出来的,有测年。田野考古挖出来的,也不见得就是科学的,也有一个认证问题,主观主义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会做出主观主义的判断,远离事实真相,将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当作原始文字的孑遗即是一例。

西方人为什么看准了埃及的古文化古遗址古文明,进行研究,进行探讨,并建立了埃及学,这是因为埃及的上古历史处于一片空白,适合西方人的考古,从新起家。而中国则不然,中国的文字相当复杂,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难弄清读懂庞大的汉字系统,况且中国已有五千年用文字记载的历史,白纸黑字,言之凿凿,谁将篡改中国的历史,谁想将自己的私货,塞进中国历史,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被历史所遗忘。疑古派是近代当代新形势下的一只怪胎,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不会得逞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朝存在文字吗?这4篇无法释读的神秘文字,比商朝甲骨文更古老
论山东昌乐“骨刻文”与半坡遗址的刻画符号
夏禹书(三)
(1)[转载]夏代的文字是这样的
禹王碑传奇(二):碑文为何在宋代突然出现?
湖南现77字上古“禹王碑”,被誉天下第一碑,古今无人能破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