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方甲骨里有夏朝甲骨文吗?望烟堂 马贺山
南方甲骨里有夏朝甲骨文吗?
望烟堂  马贺山
内容摘要:如果要探讨南方甲骨里有没有夏朝甲骨文,首先要弄清夏朝有没有文字,现在学界有几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没有,如郭沫若先生,徐中舒先生,主张没有,他们一致认为,商朝晚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最老的文字。李学勤先生则认为,将商朝晚期的甲骨文当做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不对的,他认为,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可能是文字。而裘锡圭先生则认为文字可能产生在夏末商初之际。而在望烟堂收藏的一批带有篆字的甲骨文里,笔者经研究之后,认定是夏朝甲骨文。
关键词:南方甲骨、夏朝甲骨文、望烟堂、比较、鉴别、夏篆
自古作学问,则是信者则信,疑者则疑,学术可辩论,可质疑,可批评,可指正。真理与谬误,是与非,阴与阳,正确与错误,总是共生共存,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相互走向死亡。真理会死吗?真理再向前跨进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我们希望真理永恒,这也是仅仅希望而已,真理也会遭到事过境迁的时间考验,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世界在变,真理能不变吗?对于夏朝历史和夏朝文字的认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术问题没有必要非得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道大师的论断就一定是真理吗?况且那些离大师水平还相差甚远的专家学者的一些观点和主张,离真理遥不可及,在此种情况下,笔者对夏朝文字、夏朝甲骨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分析、认定,最后的结果是:夏朝的文字是客观存在的,夏朝的甲骨文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近百年来,被历史的尘埃和厚厚的历史火山熔岩所掩埋,只要铲去厚厚的熔岩和拂去上面的灰尘,历史的真相就在下面,历史的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笔者认为,夏朝甲骨文的发现,一定会为尽快地揭开尘封多年的夏朝历史夏朝文明的神秘面纱,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的不当和错误之处还望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关于夏朝有没有文字
如果要探讨南方甲骨里有没有夏朝甲骨文,首先要弄清夏朝有没有文字,现在学界有几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没有,如郭沫若先生,徐中舒先生,主张没有,他们一致认为,商朝晚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最老的文字。
【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又强调了一次:‘我们根据周初的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周书。多士],可以知道夏代先人无册无典。典册就是记录,,夏代既无记录,则夏民族是否已经发明文字,还是一个问题。’
【2】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说::‘我们中国的历史起源于什么时侯?尚书是开始于唐虞,史记是开始于黄帝,但这些都是靠不住的。。。。。。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夏朝是传说时代,大禹是神不是人,‘当时连文字的有无都还是疑问’。
【3】郭沫若一生论断很多,其中一个是谈论禹碑的,这也是郭老唯一谈论禹碑的文字,在[水龙吟]一诗的开头写道:‘商盘孔鼎无存,禹碑本是升庵造’
【4】[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74页第一行说:‘凡商书以前的帝典、皋陶谟、禹贡都是孔门做的历史小说。在商代以前绝对不能有那样完备的文字,这由卜辞的发现已成为一个铁案了。’
【5】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在275页第一行写道:‘我现在想对这夏禹问题,提出我的见解。照我的考察是:。。。[三]禹当得是夏民族传说中的神人’。
【6】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写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起源于什么时侯?尚书是开始于唐虞,史记是开始于黄帝,但这些都是靠不住的。。。。。。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夏朝是传说时代,大禹是神不是人,‘当时连文字的有无都还是疑问’。
徐中舒则在[夏史初曙]一文中,也作出了夏朝无文字的结论:他说,‘传说中虞、夏文化分布之区,原与仰韶文化为近,古代虞、夏两族从黄土高原逐渐发展到河西、河东以及伊、洛、汾、沁之间,乃受龙山文化影响而形成二里头文化,当时应当还没有文字。不然,为什么他们的后裔,如匈奴,如越,都没有文字保存下来呢? 文字滥觞于大汶口文化,后来为殷商所继承,由巫卜这个集团的人,世代相续,沿袭使用,在使用中才逐渐发展起来。由于殷王每事都要一再占卜,无日不卜,无事不占,每次占卜都要把卜兆和所卜之事记录下来,以观验与不验。文字就是在这一班巫人手中,日趋纯熟,以至完备。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已备六书条例,这是武丁以后二百七十余年的卜辞。这已是殷代晚期,文字到这个时期才能达到成熟阶段。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文字出现,也是夏代没有文字的默证。”
徐中舒先生和唐嘉弘先生曾合写过《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的文章,再次强调了夏代无文字的观点:“夏代历史,文献多有记录,全盘否定夏代的存在,是没有根据的。夏代没有文字,人们靠结绳、刻木和流行图象符号记事和帮助记忆。《左传》上所说的夏代“百物而为之备”的图象符号,是象形文字的前身,正在向着象形文字迈进,这一过程,即把社会的全民的形态各殊的图象符号逐渐规范化和稳定化,往往需要几百年的时间,甚至更长一些;殷商的贞人集团就属于完成这一任务的人群。这件事本身亦可说明夏代尚无文字。殷墟甲骨文字的书法与结构,一方面体现出它的成熟性,距离原始的图象符号,已有相当距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它的省型与变型的分化过程,仍有一定的原始性,从这里亦可反证夏代尚无文字。”
古文字专家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书中写道:“商以前的文字,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见过,岣嵝碑是假的......”岣嵝碑究竟假在什么地方,谁做的假,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人揭露此事,对于岣嵝碑上的文字,作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认识几个,如果在不认识的情况下,就判断真假,岂不跟儿戏一样。唐兰在对【岣嵝碑】所做的结论,是草率的,是极不负责任的。
顾颉刚在《古史杂记》第3册的《夏王朝》条笔记中写道:夏代虽成立了一个国家,但文化尚低,没有创造文字,所以现在发现的古器物中找不到夏王朝的遗迹。猜想起来,它相当于龙山文化的黑陶阶段,所以《礼记》上说“夏后氏尚黑”。
童书业在【春秋史】中说:“第二,夏氏族的文化一定是相当野蛮的。据现在考古学家考古的成绩,有文字可以确实证明的夏代遗物一件还没有,虽说或许隐藏在地下,但何以至今还不曾出现一件呢?所以我们假定:夏代或许还没有文字,即有文字,一定很幼稚而通用未广,这似乎不是很武断的结论!”
从以上著名的古文字专家、历史专家的论述中,都作出了否定夏朝有文字的结论,夏朝真的没有文字吗?夏朝没文字有这个可能吗?他们把夏朝,古代东方的一个大国,当成了一个部落联盟,把一代帝王当成了部落酋长,把一个已经能制造九鼎的青铜时代仍看成是石器时代,在他们的思想影响和指导下,考古专家在河南二里头遗址挖出的那些简单的原始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被当成了夏朝的东西,夏朝的文字是那样的吗?我们的考古专家和古文字专家究竟搞没搞错,从般庚上推到夏桀不过才三百多年的时间,文字的演化轨迹及发展过程,一点也看不出来,这是夏朝的东西吗?笔者认为,我们的考古专家和古文字专家一定搞错了,他们把民间陶工用的陶片上的记号,当成了夏朝的文字了,二里头的陶片片上的刻划符号跟后来的文字没有多大的关系,商朝后期武丁时的甲骨文并不是由刻划符号演变而来,这种提法已经违背了文字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被古文字界普遍认为是正常、合理的事情,从而达到共识,岂非拙拙怪事,其实说来也不算怪事,这正符合当代古文字大师的一贯理论,汉字到商朝中后期武丁时才成熟,夏朝无文字。而笔者则不敢苟同,原因有二,一是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仓颉造字,文字成熟在黄帝时代,我同意古代专家学者的结论,他们的结论是事实求是的,是科学的,是符合文字产生发展的规律的,而当今的古文字大师则把仓颉造字当成神话传说,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文字非一人一时所造,文字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他们认为:夏朝是神话传说时代,夏朝没有文字流传下来,这有可能吗?这个观点能站住脚吗?我们还是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吧:
1,《荀子·解蔽》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2,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字的发展:“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垂现象。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
3,五子之歌: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册】,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4,《墨子.明鬼下》:「此吾所以知周书之鬼也,且周书独鬼而商书不鬼…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故尚者《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这是墨子对于夏、商、周三代书籍的评论。
今文《尚书》有《虞书》,古文《尚书》有《唐书》和《虞书》。
5,《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尽管两者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这说明两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献记录为依据的。
6,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多士》中有这样一段话:“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是武王灭商后,周公对殷商贵族的训话,大意是:你们殷的先人,在推翻夏朝时,已有典籍,记载了这段史实。
7,夏代,人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总结并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以十二个月为一年,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还懂得了十九年置七个闰年。夏代的历法称“夏历”和“夏小正”,夏历以寅月为岁首。春秋时,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
8,在《竹书纪年》和《世本》等古书中,有“夏发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等记载,这也是世界上关于地震和陨石雨的最早文字记录,可作为夏代有文献记录的旁证。
9,《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而泣之——乃出奔如商”。该书写成之后。曾公布于咸阳城门,声称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干金。可见这段史料的来源不会毫无根据。
10,《国语.晋语》载:晋文公时,阳人犹“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国语》亦是一部严肃的史书。上述诸条可作为证据,这足以说明夏代已有典籍。
11,春秋说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并举出“夏虚都三玺”即“夏虚都司徒”、“夏虚都左司马”、“夏虚都丞”三方印为证。
12,《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左传》《国语》等古籍中多处引证了《夏书》。
《尚书》中《夏书》,其原始材料可能取之于夏代档案。其中《甘誓》《禹贡》学术界认为比较可信,基本上有真实的夏代书籍作为依据。
《左传》中征引“夏书”、“夏令”,“夏训”共有15处。
《国语.国语下》与《禹贡》记载十分相似。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尚能见到一些经辗转抄录的《夏书》残篇断简。
13,{汉·崔瑗·草书势}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14,[晋·索靖·草书状]
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
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15,[魏晋·成公绥·隶书体]
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
16,[晋·卫恒·四体书势]
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 成公绥《隶书体》:“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
卫恒《四体书势》:“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
17,  索靖《草书势》:“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之为。”
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意即记载唐尧、虞舜、夏禹事迹的《虞夏书》深厚、严肃而质朴,记载商代事迹的《商书》则是漫漫而已,周书严肃正大,周朝以后的秦,言酷烈也。
18, 虞龢《论书表》:“臣闻爻画既肇,文字载兴,六艺归其善,八体宣其妙。”
19, 江式《论书表》:“臣闻庖牺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纪事。
20,  虞世南《笔髓论》:“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
21,唐刘知几的《史通.六家》中说:「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刘知几则说孔子得四代典籍,集为《尚书》百篇。
22“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这是《四库全书荟要》对夏朝文字的肯定及有关记载。
以上的引文中,古人讲的很明白,夏朝有文字,夏朝有史官,夏朝有史籍,为什么到今天夏朝什么都没有了呢,那是由于有些人是疑古派,有些人头脑里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疑古思潮,有时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疑古派,他们将有说成无;将真说成假;将有文字记载的信史,说成神话传说;不顾历史记载,硬要创造一套新的汉字起源的理论。笔者认为,创造新理论是可以的,要实事求是,一切违背客观实际的东西,都是站不住脚的,将仓颉造字说成劳动人民集体造字,将文字起源于鸟迹说成起源于刻划符号,或图画文字,都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史书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而大家的说法很值得商榷,他们的观点远离历史的真相,主观色彩很浓,都是在象牙塔里杜撰出来的东西,不可信,尤其关于夏朝文字的一些观点,主观臆测色彩非常明显,此说不可取。
【二】夏朝有没有祭祀占卜
如果认为夏商周文化是一个体系,那就是说,商周有祭祀占卜,夏朝就有祭祀占卜,当初夏朝是一个文明大国,商周两民族还是两个诸侯兄弟,在朝里做官,侍奉在天子左右,商周的祖先契、稷也都辅助大禹治水,禹贡九州,按现在的话说,都为有功之臣,都立下过汗马功劳,商周小兄弟的祭祀占卜都是受了夏天子的影响,都是后学。既然夏朝的祭祀占卜在先,何以为证?《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兵戎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一文一武,文攻武卫,有张有弛。关于虞夏人的祭祀占卜情况,史书有如下记载:
1,《墨子·耕柱篇》:“昔者夏后开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乙卜于目若之龟,龟曰:鼎成,四足而方”。
2,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
3,《国语·鲁语上》称:“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禘、郊、祖、宗、报,都是国之祭祀大典,规模宏大。与此同时,社稷之神、“五行”之神,已转化为代表国家、王权,因此年年举行,以求国运昌窿。
4,舜禅让给禹时,禹提出由占卜决定。舜声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即我之意愿已定,又获众人赞同,则鬼神必定依从,龟筮也将符合。这就是“先断人志,后命元龟”,占卜之术已演化为维护政权统治的一种手段。夏代是一个崇尚鬼神、重视宗教祀典的国度,因此,祭祀礼典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6,《国语?鲁语上》记载古代圣王制祀:“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扜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右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鮌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鮌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鮌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武王而宗文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商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
7,《世本》称“巫咸作筮”。
8,《国语?楚语下》“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离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德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夏代是一个崇尚鬼神、重视宗教祀典的时代,因此,祭祀礼典也是夏王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9,《左传·哀公十八年》引自《尚书·夏书》记载“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讲述夏后有专司占卜卜筮的官员——官占。占卜时,先由官占发布命龟之辞,向天神表达祈求的意愿,而后再用龟甲进行卜筮。
10,《周礼.龟人》中有:「凡取龟用秋时,攻龟用春时。各以其物入于龟室。」
11,《孟子正义.告子章句下》与《史记.龟策列传》中分别提到:「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高庙有龟室」。
12,《论语.公冶长》刘宝楠注中亦说:「凡卜皆在庙,故藏龟亦于庙」。
13,《史记.龟策列传》记载:“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不灵,蓍久则不神.”
14,太史公说“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卜”,
15,《史记封禅书》:“古者天子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日郊。”
16,《史记封禅书》又引《周官》的记载:“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可见郊祀在黄帝时代,虞夏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且形成了完善的制度。
17,《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时候,祭祀主要指的是由国家举行的重大祀典,其礼仪形式比民间的祭祀活动要讲究得多,规模和场面也大得多,态度也庄重得多。
18,“国家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与军事是天子的一项重大国事,夏王在进行重大的征伐打仗之前,都要举行祭祀神灵和先祖的隆重典礼。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知,夏商周三代的宗法祀典是一样的,具有传承性质。祭祀,让夏人可以寄托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崇拜,同时也可让今人和后人以启迪和教育。祭祀,让夏人皆汇集在宗族信仰的大旗之下,维护王权,维护贵族利益,实行统治的一个极有力的手段。夏人只有“禘黄帝而祖颛顼”,是因为黄帝为人文之祖,“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夏人报杼,是因为季杼能兴夏道,使衰微的夏世能出现中兴的局面。所谓“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扞大患”,这样才能遵守孝道,传国于万世,辉煌于千载。
综上所述:从历史文献看,夏代是有文字的,夏代是有祭祀占卜的,夏代是有占卜的官员的,一切条件都已具备,夏代应该有甲骨文流传后世,为什么至今发现不了,笔者认为,这肯定问题出在了某个环节上,甲骨文发现了一百多年,目前考古学家只挖出了商朝甲骨文,西周甲骨文,而对夏朝甲骨文一无所获,一无所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盖房修高速,修铁路,取土挖沙,仅此一项,要比我们有限的考古工作量不知要大几千倍,几万倍,如果我们的专家学者,能够眼睛向下,到民间去走一走,看一看,也不会闭塞到如此地步,如果我们的专家学者到互联网上,看一看民间收藏的甲骨文,会不会有真品,也许能有所发现,有所探索,遗憾的是,一些民间的收藏家主动地送上门的甲骨文,请专家给鉴定一下,都被拒之门外,而讥讽为假货,嘲弄一番。就这种态度,能发现夏朝甲骨文,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此情况下,笔者下决心,只有自己动手,自己分析,自己研究,一定要分清子丑寅卯,弄个水落石出。
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我们在望烟堂收藏的一批甲骨文里,将带有篆字的甲骨文分离出来,破译,分析、比对,研究,最后我们认定:这是一批非常宝贵的夏朝甲骨文,请看下面的原文。
0093释文:
我一牢在二月
我惟小  己丑卜  其有十人辛  惟众风
封上辛用兹卜氏辛在  王贞  昔尤奂
往田亡灾乙酉卜王小牢我事  岁庚众{} 以{}
伐于父丁羌在卯三牢三牛  亡{}{}其雨
暨从其蒸黍  暨从蒸  甲辰鬼雨亡
释义:王用一牢祭祀  在二月  王用小牢祭祀祖宗乙丑日占卜,用十羌人祭祖      王问:田猎往来无灾?乙酉日占卜王用小牢祭祖,能得到神的佑助吗?王有事父丁前去征伐羌人,在卯用三牢三牛祭祖无雨  用黍蒸祭能得到神的保佑  甲辰日无暴雨
0097释文:
施癸  黍来文祭 娩大辛
册蛛羌妣乙乎人方来刈辛子吏乘右
不田姜子戊从田癸呆灾眉有日王征从
文惟西方水率允占燎御癸  止捍
立羊燎受我来戊令羌东古妇御
归其南亡灾从南惟南归来惟亡
释义:祭祀癸祖用牲,来父用黍祭娩,用羌人祭妣乙,会吉利吗?令人方来祭辛祖,乘会得到保佑吗?不田猎,用姜祭可以得到佑助吗?与王田猎,会无灾吗?眉天晴会随王出征,到西方用率祭水,果然洪水平定。用燎祭癸祖,能阻止外族来犯。用羊进行燎祭,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吗?用羌祭祖,东方能无事吗?王从南方归来无灾吗?从南归来无灾。
0105释文:
冓雨田从矢苜田匝
其负甲戊其燎向丁灾其多雨从燎
若丙艮它夕惟比伭我具父
旬树兹从燎去其燎佑伭雨夕日
乙亥卜惟祟允它惟己酉大右雨
惟杏允它兹用乙亥卜
释义:田猎会遇雨吗?用弓箭打猎,会跑很多路吗?
甲戊日用燎祭,丁祖会免灾吗?不会下雨吧,用燎祭,燎祭祀能保佑王,傍晚有雨。乙亥日鬼会作祟吗?己酉日会有大雨吗?乙亥日占卜,用燎祭祀,会得到神的保佑。
0107释文:
示弗佑师  王子若贞多各日 其乙子
丙申卜夬贞其祭中子惟木子古大
戊寅卜亜侯允来戊寅来癸丑束夕至
燎父令女几梦西专止戊允
向辛辛争祟丁亥卜丙祸吔
释义:神不保佑军队吗?王令若问:落日时,乙子会来吗?丙申日占卜,夬问:祭祀中子。。。戊寅日占卜亜侯能来吗?戊寅日能来吗?癸丑日晚上能到?用燎祭祖,不会有鬼作祟吧?丁亥日占卜,无祸吧?
0115释文:
羊用擒
辛巳卜大贞翊佑其凡卜
贞自弗其子辛甲癸卯甲  疹甲
甲卯卜悫辛亥卜悫甲寅王于田亡
疹辛卜作贞丙戊卜擒贞己辰卜
辛卯卜己贞乎关一日
释义:用羊祭祀在擒地,辛巳天占卜,大问:次日能得到神的佑助吗?凡进行占卜,问:自己不受佑助吗?子辛甲癸卯甲三天进行了卜问,王不会得热病吧?甲卯辛亥甲寅三天,由悫占卜,王田猎,没得热病。辛日占卜,作问,丙戊日占卜,擒问,己辰日,占卜,王无事。
0122释文:
共围于翊告于令【】卜其贞戊王
羊羊【】身令盟祭申卜辛【】少
黄父戉王宫伐灾我羌鬼卯羌
田食于麦女贞乎令妇姜卯旨【】
惟彻王其田来于王其涉于西食
释义:次日去田猎围擒,王令。占卜,其问:王无祸?用羊盟祭,除却宫灾王命令杀羌鬼祭祀祖先,田猎在麦地用餐。女问:命令妇姜用麋鹿祭祖,会得到神的佑助吗?王田猎,到了彻地,王涉水,到西地用饭。
0123释文:
伐灾 七羊 雨方赐
七古四少公率佑丙翊古蛛向共
南旁旬王父来舟儿袡簋娩
昔启日立乎在东西祟占祸酉在
三月贞袡木妇迄甲受  少亡燎立日
土卜辛邑卯受酉甲四丙申明
释义:用雨方送来的七只羊,祭祖,能驱灾吗?用牲祭祖能得到神的保佑吗?次日,办事会大几大利吗?下个十天,王父能坐船来吗?簋要分娩。昨日早晨有命令吗,在东方西方有神祸作祟?占卜有灾。祭祀在三月。问:木妇能得到神的保佑吧。日出时用燎祭祀无灾,在辛地占卜,杀牲祭祀,会吉利。
0124释文:
受弗 黄卜东子使虎旬庚死旬
祟雨申辛兹率射汁弗蛛
赐擒唐西古高来方公丧御
匕启田翊上受亡辛自虎祸亡
羌在贞申丙令卜在木古令
释义:王受不受年  黄占卜东受年子用虎祭祀,下旬庚会死吗?下旬会有不好的雨吗?申辛。。。。。。神会赐田猎祭祀的物品吗?唐从西至,高从方来,参加公的葬礼吗?用御祭妣母,开始田猎。次日 ,王会得到神的佑助吗?无灾。辛用虎祭祀,无祸?羌问:申丙日占卜令古在木地祭祀先祖。
0129释文:
祖惟旦南庚幼姜妇捍系蛛
向冢卯至晋受止擒服射御
羌日犬登虎辛【】去祭用旨小西
奠亡灾贞王宾夕丙戊卜行丙癸簋方至
丁牛幼  贞古于庚戊卜五月贞从甲贞
惟贞中妃妣庚兄束祖庚今御
释义:
早晨用姜祭祖,会得到神的佑助吗?停止田猎,用捕获的野兽祭祀神仙地祗,能无灾吗?用羌用犬用虎作蒸祭,祭奠无灾吗?问:王要亲自祭祀吗?丙戊日占卜,丙癸日出行,到簋方。用壮牛祭牲行吗?问:能得到保佑吗?庚戊日卜,五月能得到保佑吗?问:今用御祭妣庚、祖庚行吗?
0312释文:
介安燎舟令卯出卜子辰悫
毕弃犬晋杉五辰羊于燎今一月
今日公生献以公死少御鬼祟午
癸祸燎也悫关五丁佑娩祭贞服
甲辰翊辛见邑蛛庚子卜  三辛
释义:王为祈求平安,在舟地进行燎祭,命令卯占卜。子辰日,悫用五羊进行燎祭,在今一月。今日公死日少用御祭,鬼会作祟吗?午癸有祸吗?用燎祭能无灾吗?悫攻伐丁能保佑分娩吗?祭问:能降服鬼作祟吗?甲辰日,次日辛见到都邑,庚子日占卜,最终辛无灾。
跟四千年的古人对话与沟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时间久远,还有一个用字习惯的问题,表述内容存在巨大差异的问题,尽管困难重重,由于汉字从古至今,从未断代,保持完整,所以今天我们能破解和读懂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文。文字作为一种传媒工具,本身蕴含着极大的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军事法律等社会信息,为今日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史料。古人说:今人识古,其载籍乎!今人要了解古代,是离不开这些古书的。许慎也说: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离不开文字这个媒介,文字同古达今,承上启下。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宝贵的文字,才了解到四千年前夏朝王室的一些情况,他们的生活,信仰,文化,习俗,以及夏王的出行,田猎,征伐,生老病死,吉祥祸福,还有多种多样的祭祀占卜活动,通过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看到了历史的进程和演变足迹,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夏朝历史夏朝文明的长青之树将因夏朝文字的发现而鲜活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南方甲骨里发现的夏朝甲骨文看,夏朝文字有以下特征:
[一]夏朝文字都是夏篆,夏朝的官方文字,规矩,讲究,美观,方正,统一.
学界认为商朝甲骨文之前不会出现篆字,是主观的片面的臆断,缺乏调查研究,因主流学人长期对夏朝认识上非常模糊,而又故步自封,固执己见,所以对武丁以前的文字至今还处于一个未知数,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夏朝文字为什么是篆字?
1,商朝甲骨文是一种民间使用的俗体字,被裘锡圭先生称为:“特殊的俗体字”,它是用刀刻的,显得自由、草率、随意,文字形体不固定,异体字很多,在五期的商朝甲骨文中,尽管大小不一,风格各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商朝甲骨文里不应该有,也不可能有官方文字——篆字出现。
2,将所有的带篆字的甲骨文,从十五万多片的甲骨文里,细心的剥离出来,给归入夏篆或古篆的范围之内。
3,从历史文献上看,甲骨文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有过各种篆字出现,其中包括仓颉大篆[又称古篆、古文篆]、夏篆、蝌蚪篆、鼎彝篆、倒薤篆等。
4,中国的文字的产生和推广始终是由上到下,由官方到民间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而不是象某些人讲的那样,文字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成篇了。这是对文字的产生和推广的一种错误推导,是违背历史真相的。文字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这样一个过程顺序进行的,而非象学界主流主张的那样,文字是由繁到简的顺序产生变化,文字一出现就已经是白胡子老头。
在已发现的夏朝文字中,无论是传世的夏朝文字【夏禹书】、【禹王碑】、【莱丘铭】;还是出土的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夏朝玉版文;甚至是黄帝时代的【仓颉书】、曾力先生收藏的三碑书,也都是篆字,这让许多人迷惑不解,认为在商朝甲骨文之前,出现篆字,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按一般人的思维是,尽管商朝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但它却保持了文字产生时的一些特征,象形、原始、简单、异体字多,一字多形,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等。那么夏朝文字应该什么样?夏朝文字应该比商朝甲骨文还象形、还原始、还简单,就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一样。我国著名的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在【辉煌的中华早期文化】中讲到:“经过多年的发掘和调查,对二里头的面积、内涵都比较清楚了,它符合文明的条件。二里头有大型宫殿,还有很多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上刻着可能是文字的符号,已经是一个文明社会了。它的时代、地理位置和我们文献记载的夏相吻合,多数学者同意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在这里,李学勤先生判断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是“文字的符号”,而李伯谦先生在《夏文化探索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说:“考古上发现了不少的夏代城址,一些城址内还有宫殿基址,发现了随葬铜器、玉器、陶器的墓葬,还有非正常死亡的墓。在一些陶片上有刻划符号,已经是文字,有一些文字甚至可以和商代的甲骨文对照出来。所以可以肯定夏文化是有文字的。”从以上的两段的引文中,二位首席科学家已将二里头遗址的一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当成夏朝文字了。
实际上,这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都是单个出现的,一件陶器上只刻一个符号,它的作用就像结绳记事上的疙瘩一样,它代表什么意思,只有当事人知道,别人的猜测都是不准确的。我可以告诉广大网友的是,将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研究,是学术主流的最大失误,将不是文字的东西,说成是原始文字,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明智行为,根源就在于古文字界的学人,不清楚文字是谁造的?如果真的很清楚,那也是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完全受郭沫若先生的影响,在刻划符号的沼泽地里挣扎,他们究竟还要挣扎多久,笔者推测不会太久了,山东昌乐骨刻文的悲剧下场,预示了刻划符号将偃息旗鼓,尽快退出文字的历史舞台。
对于刻划符号,那是特殊年代的特殊发现,当年无人敢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今天再保持沉默,就会令今人后人贻笑大方了。为了揭开历史的真相,为了恢复夏朝文字的本来面目,笔者不揣浅陋,将望烟堂收藏的夏朝甲骨文公布于众,供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夏朝文字究竟是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还是夏篆---夏朝的官方文字?
主流认为:商朝甲骨文之前的文字还未发现,如有一定比商朝甲骨文还简单,还象形,还原始,就如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
笔者认为:夏朝文字应该比商朝甲骨文还成熟,还讲究,还进步,为什么?原因在于商朝甲骨文是民间的俗体字,裘锡圭先生说:商朝甲骨文是特殊的民间的俗体字。而夏朝文字则是官方文字,是夏篆。打一个通俗的比喻,比如衣服,商朝的甲骨文象民间老百姓穿的褡裢,由两块布缝成,很简单,可以搭在肩上,也可以拎在手上,很随便。而夏朝文字则如官服,有官帽,官袍,官袜,官靴,不管天多热,只要一出门,就要正衣冠,重仪表,举止讲究,官服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什么是篆字?启功先生说,就是将笔道拉长。{其中还包括将笔道拉齐,达到整齐、圆润、对称、美观,是一种很讲究、很规矩的字体}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中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实际上秦制大抵沿袭华制,周制大抵沿袭夏制,夏制大抵沿袭华制,这里的华制实指黄帝时代的官书。
学术主流认为:文字产生在民间,萌芽在劳动人民的土壤上,由史官采集、整理,发布推广,据为己有。它的顺序为由下到上,由分散到集中。
笔者认为: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国家已形成,阶级已出现,社会有明确分工,朝廷庶业其繁,饰伪萌生,结绳记事已满足不了需要,在此情况之下,黄帝命左史仓颉造字,命右史沮诵造云书,最后仓颉受鸟兽蹄迒之迹启发,创造象形字,指事字,而后又造会意字,形声字,又有了假借字和转注字的用字法。文字从产生到形成系统文字,推广文字,都是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经朝廷发布命令逐级逐州施行的。这样有力度,有广度,有深度,能全国普及。
所以仓颉造字始,就有篆字,并不是笔者的杜撰,史书记得清楚,被主流忽视了,或者主流根本就不相信,那时候会有什么篆字,仓颉造字不过是神话传说而已,文字产生在夏末商初之际。
请看《吕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记录了后人俗称李斯《用笔法》的文章:“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斯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籍笔力轻健。蒙将军恬《笔经》,犹自简略,斯更修改,望益于用矣。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思之,此理可见矣。”
李斯秦丞相李斯曰:“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译。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的史书,李斯是先秦时的人,他曾是吕不韦门下的食客,曾帮助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他清楚【吕氏春秋】内,说仓颉造大篆,应是他的观点的体现。对于文字与书法,他的认识与观点,要高于其它写手。尤其他根据仓颉大篆,“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李斯所说的“上古”不是指500年前的西周,而是指距秦3000年前的黄帝时期,西周周平王史籀时期,是公元前827后,距李斯创小篆时,仅六百多年。如果以千年为一阶段,进行陈述的话,从李斯到仓颉时,已有三千的时间,可以称为上古,从李斯到夏商两代,已有两千年的时间,可以称为中古,从李斯到周宣王史籀时期,还不够一千年,才六百多年,只能算近古。这么一算,我们就会知道李斯所说的上古造大篆,实际上是指黄帝时代仓颉所造的大篆,而不是指西周周宣王时期的史籀所造的15篇小学教材,对西周史籀所写的籀文15篇,先秦人只称复篆,对仓颉古文才称大篆。李斯作【仓颉篇】,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仓颉作书,以教后嗣”。而无一句涉及史籀,也可说明问题。再说籀文15篇或石鼓文,是一种十分繁琐的字体,将它省改成小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等于新造一种字体,而李斯不会干这种事情,李斯只能选择笔画简单通俗易改的仓颉大篆,省改一二,保留八九,这就是李斯创造小篆的情况,李斯还强调了一点,上古离今很古远,很多字已不可识,他删改略繁者,取合体字,为小篆之本。李斯介绍的情况,很明确,其中无一点涉及史籀和他的15篇籀书。另外,我们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看,隶书的发明创作过程。唐张怀瓘《书断》:“案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中所作也。案《序仙记》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杰,早年入学,屡有灵奇,年未弱冠,变仓颉书为今隶书。始皇时官务繁多,得次仲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然长引,至于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水经注·灅水·清夷水》记载:“大翮小翮山,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改文字,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冲出车外,翻飞而去。”
清乾隆《延庆州志》载:“王次仲,性能窥测造化,变通无穷,隐上谷居庸山中,不为禄仕。上古仓颉观鸟迹创出大篆书,历代用之,然其文繁复,难以学习。次仲用其意更为新书,简略径直,可速成奏章。时秦方焚书废古训,官狱事多,始皇得次仲书大喜,遣使三召次仲,皆辞不至。始皇怒,因令下杜(今陕西西安)人程邈增损其书行之,名曰隶书。后世说隶书为程邈所作,其实本于次仲云。”从以上的引文中,可以看出,王次仲所作的隶书也是来源自仓颉大篆,而非取材于李斯小篆,李斯和王次仲的发明创造,为什么都出现了舍近求远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仓颉大篆与小篆、隶书很接近,改着方便,用着方便,两者之间很接近,稍作修改,即可完成。
元代书家郑杓、刘有定在《衍极并注》一书中指出:“曰复篆,亦籀所作,因大篆而重复之,其法类夏篆。。。”这里郑杓刘有定肯定史籀作复篆,在此之前有大篆,有夏篆。史籀所作复篆,“因大篆而重复之”这里的大篆,显然是指仓颉大篆,因为“其法类夏篆”,夏篆也来自仓颉大篆。当时能够称大的只有皇或夏及禹,成汤和周武王都不称大,一个史籀更不敢称大,他的籀文15篇是在仓颉大篆的基础上,将字形从简单的搞成复杂的,将通俗易懂的搞成深奥难解的,被周用作官方文字,所以又称周篆,这就是史籀15篇来龙去脉。后来仓颉大篆哪去了?《尚书正义》:“自仓颉以至今,字体虽变,此本皆同,古今不易也。自仓颉以至周宣,皆仓颉之体,未闻其异。字有六义,其文至于三代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代典籍,古文绝矣。”原来上古的仓颉大篆、夏篆都被独夫民贼秦始皇焚书坑儒毁了。到了许慎写【说文解字】时,只见到史籀的籀文15篇的残缺断简,许慎连商周甲骨文、金文,很少见到,故称史籀的复篆为大篆,致使许慎以后,人们将错就错,一直错到今天,今天的学界从不提也不相信仓颉大篆和夏篆,致使仓颉大篆和夏篆被历史尘埃和厚厚的火山熔岩所掩埋,才造成今日不被人知晓的结局。
[二] 从字体上看,夏朝文字要比商朝甲骨文成熟,进步.学界认为,夏朝如果有文字,要比商朝甲骨文还原始,还落后,还象形,还简单.就象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一样,李学勤先生,李伯谦先生认为,二里头出土的刻画符号就是夏朝文字.二位首席科学家为什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就是因为他们对夏朝历史夏朝文化夏朝文明缺乏真正的了解,而对夏朝文字一无所知,让二位大学问家如履薄冰,摔了一跤,人摔跤很正常,爬起来就是了.
[三]夏朝文字之前,已有近一千多年的发展时间,从仓颉造字始,到夏桀灭亡,期间未发生毁坏文化文字的不文明现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书],[莱丘铭],[刺血亭铭],[暴寒亭铭],不管通过什么渠道,都保存下来了.这说明夏人重视文化文字,他们的文明程度要高于其他民族,其中也包括商民族,商民族为什么没有流下传世文字,因为商民族对汉字重视不够,他们往甲骨上刻字的人,往青铜上铸字的人,笔者认为用的都是夏人,夏人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而商人是东夷民族16支中的一支,人口数量所占比例与夏人相比,微乎其微.
[四]夏朝甲骨文上的字体,有一部分文字刻成之后涂墨 ,显得鲜艳、醒目,易于辨认。
[五]夏朝文字的载体多种多样,有龟甲,有象牙,有虎骨,有犀角,有玉石,有贝壳,有树皮,有简册,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有的学人主观认为,夏朝的文字载体都腐烂了,其实,夏朝的先人的头脑没有专家想象得那么单纯,仓颉发明文字其中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流传后世.
[六]夏朝甲骨文字,是用陀机旋出或金属棒加热烫的,笔道圆润,修长,多圆笔,商周甲骨文则是用刀刻的,笔道尖直,瘦硬,多方角,两者之间风格大相径庭.
[七]夏朝甲骨文内容丰富,文例复杂,同是王室卜辞,夏朝的要讲究,繁复的多,而商朝卜辞要简单一些,草率一些.
[八]夏朝文字,无论是传世文字,其中包括[夏禹书][禹王碑书][莱丘铭][刺血亭铭][暴寒亭铭]等,还是出土的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夏朝玉版文等,都是以成文历史的面貌出现,每一书,每一铭,每一版,都记录了一段十分宝贵的夏人的足迹,透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影象,可见一个完整的夏朝兴亡历史.夏朝文字已具备六书特点,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文字体系.学术主流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片片上刻画符号,就是夏朝文字,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夏朝文字的发现,象一把金钥匙,它能打开尘封多年的夏朝文明的大门,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盛景,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令人为之一新,光彩夺目.
美哉,壮哉,夏朝文字!
2012-10-16 07:52 [编辑] [删除]
参考文献: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
许慎【说文解字】
【尔雅】
高明、涂白奎编著:【古文字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1956年版
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徐中舒: 【夏史初曙】
徐中舒唐嘉弘著作《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
唐兰[中国文字学]
顾颉刚在《古史杂记》第3册的《夏王朝》
童书业【春秋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的来龙去脉(上)
汉字:最早起源比仓颉出生早5000年
马贺山:夏朝文字的特点
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中国五千年文字史 马贺山
[转载]造字圣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