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智度论 白话译(83)
     大智度论 白话译(83)
              卷第十九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问道人

摘自中国佛教印经网


复次,新苦为乐,故苦为苦:如初坐时乐,久则生苦;初行、立、卧亦乐,久亦为苦。屈伸、俯仰,视眴、喘息,苦常随身;从初受胎,出生至死,无有乐时。

(又,新苦是乐,久苦是苦:如开始坐时乐,久就生苦;开始走、立、卧也是乐,久也是苦。屈伸、俯仰,视眴、喘息,苦常随身;从初受胎,出生至死,无有乐时。)

若汝以受淫欲为乐,淫病重故,求外女色,得之愈多,患至逾重;如患疥病,向火指炙,当时小乐,大痛转深。如是小乐,亦是病因缘故有,非是实乐;无病观之,为生慈愍。离欲之人观淫欲者,亦复如是,愍此狂惑为欲火所烧,多受多苦。

(如果你以受淫欲为乐,因为淫病重,求外边的女色,得到的愈多,苦患来的时候逾重;如患疥病,向火指炙,当时小乐,大痛转深。这样小乐,也是病因缘而有,不是实乐;没有病的人看见他,为他生慈愍心。离欲的人看淫欲的人,也是这样,愍念这些狂惑的人为欲火所烧,多受多苦。)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身苦相、苦因。行者知身但是不净、无常、苦物,不得已而养育之;譬如父母生子,子复弊暴,以从己生故,要当养育成就。身实无我。

(象这样等种种因缘,知道身的苦相、苦因。修行的人知道身只有不净、无常、苦物,不得已而养育它;譬如父母生子,子又弊暴,因从己生,要当养育成就。身实无我。)

何以故?不自在故。譬如病风之人,不能俯仰行来;病咽塞者,不能语言。以是故,知身不自在。如人有物,随意取用;身不得尔,不自在故,审知无我。行者思惟是身,如是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有如是等无量过恶。

(为什么?因为不自在。譬如患病风的人,不能俯仰行来;病咽塞的人,不能语言。所以,知道身不自在。如人有物,随意取用;身不得如此,因为不自在,祥审知道无我。修行的人思惟此身,象这样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有如是等无量过恶。)

如是等种种观身,是名身念处。得是身念处观已,复思惟众生以何因缘故贪著此身?以乐受故。所以者何?从内六情、外六尘和合故,生六种识。

(象这样等种种观察身,这叫身念处。得此身念处观后,又思惟众生因什么因缘而贪著此身?因为乐受。为什么?从内六情、外六尘和合,生六种识。)

六种识中生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乐受一切众生所欲,苦受一切众生所不欲,不苦不乐受不取、不弃。如偈说:

(六种识中生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乐受一切众生想要,苦受一切众生都不想要,不苦不乐受不取、不弃。如偈说:)
  
若作恶人及出家,诸天世人及蠕动,

一切十方五道中,无不好乐而恶苦。   

狂惑颠倒无智故,不知涅槃常乐处!

行者观是乐受,以实知之,无有乐也,但有众苦。何以故?乐名实乐,无有颠倒。一切世间乐受,皆从颠倒生,无有实者。  

(修行的人观察此乐受,因为真实知道它,没有乐啊,只有众苦。为什么?真乐叫实乐,没有颠倒。一切世间乐受,都从颠倒生,没有真实的乐。)

复次,是乐受虽欲求乐,能得大苦。如偈说:  

(又,此乐受虽欲求乐,能得大苦。如偈说:)

若人入海遭恶风,海浪崛起如黑山;

若入大阵斗战中,经大险道恶山间。   

豪贵长者降屈身,亲近小人为色欲,

如是种种大苦事,皆为著乐贪心故!

以是故,知乐受能生种种苦。 

(所以,知乐受能生种种苦。)

复次,虽佛说三种受,有乐受,乐受少故名为苦;如一斗蜜,投之大河,则失气味。  

(又,虽然佛说三种受,有乐受,因为乐受少而称为苦;如一斗蜜,投之大河,则失气味。)

问曰:若世间乐,颠倒因缘故苦;诸圣人禅定生无漏乐,应是实乐。何以故?此乐不从愚痴颠倒有故,此云何是苦?  

(问:如果世间乐,颠倒因缘而苦;众圣人禅定生无漏乐,应是实乐。为什么?因为此乐不从愚痴颠倒有,此为什么是苦?)

答曰:非是苦也!虽佛说无常即是苦,为有漏法故说苦。何以故?凡夫人于有漏法中心著,以有漏法无常失坏故生苦;无漏法心不著故,虽无常,不能生忧悲苦恼等故,不名为苦,亦诸使不使故。

(答:不是苦阿!虽然佛说无常即是苦,为有漏法而说苦。为什么?凡夫人于有漏法中心著,因为有漏法无常失坏而生苦;无漏法因为心不著,虽然无常,因为不能生忧悲苦恼等,不称为苦,也因为众使不使。)

复次,若无漏乐是苦者,佛不别说道谛,苦谛摄故。

(又,如果无漏乐是苦的话,佛不会别说道谛,因为苦谛就包括了。)

问曰:有二种乐:有漏乐、无漏乐。有漏乐下贱弊恶,无漏乐上妙。何以故于下贱乐中生著,上妙乐中而不生著?上妙乐中生著应多,如金银宝物,贪著应重,岂同草木? 

(问:有两种乐:有漏乐、无漏乐。有漏乐下贱弊恶,无漏乐上妙。为什么于下贱乐中生著,上妙乐中而不生著?上妙乐中生著应多,如金银宝物,贪著应重,岂同草木?)

答曰:无漏乐上妙而智慧多,智慧多故能离此著。有漏乐中爱等结使多,爱为著本;实智慧能离,以是故不著。 

(答:无漏乐上妙而智慧多,智慧多而能离此著。有漏乐中爱等结使多,爱是著的根本;实智慧能离,所以不著。)

复次,无漏智慧,常观一切无常;观无常故,不生爱等诸结使。譬如羊近于虎,虽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如是诸圣人虽受无漏乐,无常空观故,不生染著脂。  

(又,无漏智慧,常观一切无常;因为观无常,不生爱等众结使。譬如羊离虎近,虽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象这样众圣人虽受无漏乐,因为无常空观,不生染著脂。)

复次,无漏乐不离三三昧、十六圣行,常无众生相。若有众生相,则生著心;以是故,无漏乐虽复上妙而不生著。如是种种因缘,观世间乐受是苦,观苦受如箭,不苦不乐受观无常坏败相。如是则乐受中不生欲著,苦受中不生恚,不苦不乐受中不生愚痴,是名受念处。

(又,无漏乐不离三三昧、十六圣行,常无众生相。如果有众生相,则生著心;所以,无漏乐虽然上妙而不生著。象这样种种因缘,观世间乐受是苦,观苦受如箭,不苦不乐受观无常坏败相。这样乐受中就不生欲著,苦受中不生恚,不苦不乐受中不生愚痴,这是受念处。)

行者思惟:以乐故贪身,谁受是乐?思惟已,知从心受,众生心狂颠倒故而受此乐。当观是心无常生灭相,一念不住,无可受乐;人以颠倒故,谓得受乐。

(修行的人思惟:因乐而贪身,谁受此乐?思惟后,知道从心受,众生心狂颠倒而受此乐。当观此心无常生灭相,一念不住,没有可以受乐的;人因为颠倒,认为得受乐。)

何以故?初欲受乐时心生异,乐生时心异,各各不相及,云何言心受乐?过去心已灭故不受乐,未来心不生故不受乐,现在心一念住疾故不觉受乐。  

(为什么?初想受乐时生的心异于前面的心,乐生时的心异于初生时,各各不相及,为什么说心受乐?过去心已灭所以不受乐,未来心不生所以不受乐,现在心一念不住所以不觉的受乐。)

问曰:过去、未来不应受乐,现在心一念住时应受乐,云何言不受?  

(问:过去、未来不应受乐,现在心一念住时应该受乐,为什么说不受?)

答曰:我已说去疾,故不觉受乐。  

(答:我已经说去的快,所以不觉的受乐。)

复次,诸法无常相故无住时。若心一念住,第二念时亦应住,是为常住,无有灭相。如佛说:一切有为法三相。住中亦有灭相,若无灭者,不应是有为相。  

(又,因众法无常相而没有停住的时侯。如果心有一念停住,第二念时第一念应该还在,这就是常住,没有灭相。如佛说:一切有为法三相,住中也有灭相,如果没有灭的,不应该是有为相。”)

复次,若法后有灭,当知初已有灭。譬如人著新衣,初著日若不故,第二日亦不应故,如是乃至十岁应常新;不应故而实已故,当知与新俱有;微故不觉,故事已成,方乃觉知。

(又,如果法后来有灭的时候,当知开始的时候已经有灭。譬如人穿新衣服,初次穿的那一天如果不变旧,第二天也不应变旧,象这样乃至十年应该常新;不应变旧而实际已经旧了,当知道旧与新一起有;变化微小所以没有觉察,衣服变破已经很明显了,方才觉知。)

以是故知诸法无有住时,云何心住时得受乐?若无住而受乐,是事不然!以是故,知无有实受乐者;但世俗法以诸心相续故,谓为一相受乐。

(所以知道一切法没有住时,为何心住时得受乐?如果无住而受乐,此事不然!所以,知道没有实际受乐的;只有世俗法因一切心相续,说是一相受乐。)

问曰:云何当知一切有为法无常?  

(问:如何当知一切有为法无常?)

答曰:我先已说,今当更答。是有为法,一切属因缘故无常,先无今有故,今有后无故无常。  

(答:我先已说,今当更答。此有为法,一切属因缘所以无常,因先无今有,今有后无所以无常。)

复次,无常相,常随逐有为法故,有为法无有增积故,一切有为法相侵克故无常。

(又,因为无常相,常随逐有为法,有为法没有增积,一切有为法相侵克所以无常。)

复次,有为法有二种老常随逐故:一者、将老,二者、坏老。有二种死常逐故:一者、自死,二者、他杀。以是故,知一切有为法皆无常。于有为法中,心无常最易知。

(又,有为法因为有两种老常逐:一、将要老,二、坏老。因为有两种死常逐:一、自死,二、他杀。所以,知道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在有为法中,心是无常最易知道。)

如佛说:凡夫人或时知身无常,而不能知心无常。若凡夫言身有常犹差,以心为常是大惑!何以故?身住或十岁、二十岁;是心日月时顷,须臾过去,生、灭各异,念念不停,欲生异生,欲灭异灭,如幻事实相不可得。如是无量因缘故,知心无常,是名心念处。

(如佛说:凡夫人有的时侯知道身无常,而不能知道心无常。如果凡夫说身有常还差不多,认为心是常真是大迷惑!为什么?身住世或者十岁、二十岁;此心日月时顷,须臾过去,生、灭各异,念念不停,欲生异生,欲灭异灭,如幻事实相不可得。象这样无量因缘,知道心无常,这叫心念处。)

行者思惟:是心属谁?谁使是心?观已,不见有主;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若无我,谁当使是心? 

修行的人思惟:此心属谁?谁使此心?观察后,不见有主;一切法因缘和合而不自在,不自在而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无我。如果无我,谁当使此心?

问曰:应有我。何以故?心能使身,亦应有我能使心。譬如国主使将,将使兵;如是应有我使心,有心使身,为受五欲乐故。  

(问:应该有我。为什么?心能使身,也应有我能使心。譬如国主使将,将使兵;象这样应有我使心,有心使身,为了受五欲乐。)

复次,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以是相故,各各有我。

(又,因为各各人有我心,知道确实有我。如果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的话,为什么不他人身中起我想?因此相而知,各各人有我。)

答曰:若心使身,有我使心,应更有使我者!若更有使我者,是则无穷。又更有使我者,则有两神。若更无我,我能使心,亦应但心能使身。

(答:如果心使身,有我使心,应更有使我的!如果更有使我的,是则无穷。又更有使我的,则有两神。如果更无使我的,我能使心,也应但心能使身。)

若汝以心属神,除心则神无所知;若无所知,云何能使心?若神有知相,复何用心为?以是故,知但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烧物,不假于人。  

(如果你认为心属神,除心则神无所知;如果无所知,如何能使心?如果神有知相,还用心干啥?所以,知道但是心识相,自能使身,不待神啊。如火性能烧物,不假于人。)

问曰:火虽有烧力,非人不用;心虽有识相,非神不使。  

(问:火虽有烧力,不是人没用;心虽有识相,非神不使。)

答曰:诸法有相故有,是神无相故无。汝虽欲以气息出入、苦乐等为神相,是事不然!何以故?出入息等是身相,受苦乐等是心相,云何以身、心为神相?  

(答:众法有相而有,此神无相所以没有。你虽想用气息出入、苦乐等认为是神相,此事不然!为什么?出入息等是身相,受苦乐等是心相,为什么把身、心作为神相?)

复次,或时火自能烧,不待于人。世但以名故,名为人烧。汝论堕负处。何以故?神则是人,不应以人喻人。又复汝言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不他身中起我。汝于有我、无我未了,而问何以不他身中起我?自身他身皆从我有,我亦不可得。

(又,或有时火自己能烧,不待于人。世间但以名字称为人烧。你的论点堕负处。为什么?神就是人,不应该用人比喻人。又你说因各各人有我心,知道确实有我,如果只因身心颠倒而计我的话,为什么不他人身中起我想。你于有我、无我没有真正明白,而问为什么不他人身中起我想?自身他身都从我有,我也不可得。)

若色相、若无色相,若常、无常,有边、无边,有去者、不去者,自在者、不自在者,如是等我相,皆不可得;如上我闻品中说。如是等种种因缘,观诸法和合因缘生,无有实法有我,是名法念处。

(或色相、或无色相,或常、或无常,有边、无边,有去的、不去的,自在的、不自在的,象这样等我相,都不可得;如上面我闻品中说。象这样等种种因缘,观众法和合因缘生没有实法有我,这叫法念处。)

是四念处有三种: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云何为性念处?观身智慧,是身念处;观诸受智慧,是名受念处;观诸心智慧,是名心念处;观诸法智慧,是名法念处。是为性念处。

(此四念处有三种: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什么是性念处?观身的智慧,是身念处;观各种受的智慧,这叫受念处;观各种心的智慧,这叫心念处;观一切法的智慧,这叫法念处。这是性念处。)

云何名共念处?观身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是身念处;观受、观心、观法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是名受、心、法念处。是为共念处。

(什么叫共念处?观身为开始因为观身的因缘生道,或是有漏,或是无漏,是身念处;观受、观心、观法为开始,因为观受、观心、观法的因缘生道,或是有漏,或是无漏,这叫受、心、法念处。这是共念处。)

云何为缘念处?一切色法,所谓十入及法入少分,是名身念处;六种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念处;六种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名心念处;想众、行众及三无为,是名法念处。是名缘念处。 

(什么是缘念处?一切色法,所谓十入及法入少部分,这叫身念处;六种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这叫受念处;六种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这叫心念处;想众、行众及三无为,这叫法念处。这是缘念处。)

是性念处,智慧性故无色,不可见,无对。或有漏,或无漏;有漏有报,无漏无报。皆有为因缘生,三世摄,名摄,外入摄。以慧知。有漏是断知,无漏非断知;有漏是可断,无漏非可断。是修法,无垢,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

(此性念处,因智慧性而无色,不可见,无对。或有漏,或无漏;有漏有报,无漏无报。都是有为因缘生,三世摄,名摄,外入摄。用慧知。有漏是断知,无漏非断知;有漏是可断,无漏不可断。是修法,无垢,是果也有果,一切不是受法,不是四大造,有上法。)

有漏念处是有,无漏念处是非有。皆是相应因。四念处摄六种善中一种行众善分,行众善分摄四念处;不善,无记漏中不相摄。或有四念处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有漏,或非四念处亦非有漏。

(有漏念处是有,无漏念处是不是有。都是相应因。四念处摄六种善中一种,行众善的部分,行众善的部分摄四念处;不善,无记漏中不相摄。或有四念处不是有漏,或有漏不是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也有漏,或不是四念处也不是有漏。)

有四念处非有漏者,是无漏性四念处。有漏非四念处者,除有漏性四念处,余残有漏分。四念处亦有漏法者,有漏性四念处。非四念处非有漏法者,除无漏性四念处,余残无漏法。无漏四句亦如是。

(有四念处不是有漏的,是无漏性四念处。有漏不是四念处的,是除有漏性四念处,剩下的有漏部分。四念处也有漏法是有漏性四念处。不是四念处不是有漏法,是除无漏性四念处剩下的无漏法。无漏四句也是这样。)

共念处,是共念处中身业、口业,是为色,余残非色;一切不可见;皆无对。或有漏,或无漏。皆有为。有漏念处有报,无漏念处无报。因缘生,三世摄,身、口业色摄,余残名摄。

(共念处,此共念处中的身业、口业,这是色,剩下的不是色;一切不可见;都是无对。或有漏,或无漏。都是有为。有漏念处有报,无漏念处无报。从因缘生,属于三世,身属于口业,色剩下的属于名。)

心意识内入摄;余残外入摄。以慧知。有漏是断知,无漏非断知;有漏可断,无漏非可断。皆修法;皆无垢。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身、口业是四大造,余残非四大造。

(心意识属于内入;剩下的属于外入。用智慧知道。有漏是断知,无漏不断也知道;有漏可断,无漏不可断。都是修法;都是无垢。是果也有果;一切都不是受法。身、口业是四大造,剩下的不是四大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修中产生的智慧: 十六观智
禅修世界--定06
闻思修入三摩地
解脱道论卷第十
谈六身修习
引用 禅法要解(下) - 果明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