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石撑起洮州的天

1

西凤山上毛松多,洮州城里凤凰落,江淮后裔盘腿坐,三石支起一顶锅。

  这是一首地地道道原汁原味释放忧伤和思恋江淮故地的洮州花儿。生为江淮后裔的洮州人,人人对洮州花儿都有一种天生的偏爱,田间劳作时唱,放牛牧羊时唱,旷野里走路时唱,谈情说爱时更会唱。听多了各种内容的洮州花儿,就是不会唱花儿的人也会哼几句歌词,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听过像这首花儿那样忧伤和遐思的歌。

  最早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是儿时的一个夏天,在山野里帮家里放牛羊时,一起的一个小伙伴唱的,唱得稚气十足,不过那时的我心思不在花儿上,觉得他唱得还没有飞旋在花草上面的一只蜜蜂或是一只云雀唱得悦耳动听。那个时候花儿的意韵对我还没有形成太强的感染力,听了也就听了,勾不起我任何的思恋,花儿的意韵也不会给我留下太深的记忆,那怕是一点模糊的记忆也罢。再一次听到这首花儿是在工作之后。那年秋天,带着妻女和朋友们上到西凤山上去野炊,听到一位放羊的老者唱这首花儿。他唱得高亢辽远,荡气回肠,又铭心刻骨,欲罢不能,忽地勾起我儿时的记忆来,也一下子听出了这首花儿深藏的意韵和思恋之情。我心里随即荡漾着一种难以表达的激动,泛起难以自抑的涟漪来,泪水禁不住倾眶而泻。我递给老者一瓶水,老者摆手表示不渴。我向他求教这首花儿的意境。老者抬眼望着远方的山场,或是飘荡的云朵,笑着说,一介草民,乘兴放羊,随口乱唱,排忧解闷而已,谈不上什么意境,不过,我喜欢这首花儿,尤其是最后一句:“三石支起一顶锅”,它说的是我们洮州的汉回藏各民族就像三块独立又不能分离的石头,三块石头离了那一块都不行,都不会独自支起一口大锅。洮州有新旧两城,是草原深处江淮人家的团结之城,友爱之城,和谐之城,是三石支撑的稳固之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民众,就这样相亲相爱幸福安逸地居住在这稳固之城。我惊讶老者的睿智,我相信他绝不是一个俗人,而是一个智者。我无声地望着他,希望他能自己解开这个谜底。他盯着我看了一眼笑着说,一个唱花儿的牧羊人,有啥稀罕的?你只要理解这花儿的意思就够了。老者说完又看了一眼远处撒开的羊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正月十五洮州城,街道里面人挤人,绸缎白帽西番客,扯得都是一条绳。然后起身拾起挎包,拄上赶羊鞭,腰杆直挺脚步轻盈地又唱着这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花儿,收拢他的羊群,慢慢地走远了。望着他的背影,我明白,他的基因里有着江淮文人傲然不屈的谦逊和异于常人的对生活的理解,更有一种平常心。

  我知道,洮州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既经历了烽火迭起、兵戎相见、金戈铁马、建置多变的纷繁岁月;又创造了民族融合,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茶马互市的独特历史;更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保留了绝版的江淮遗风和纯朴的民俗风情。在这样一个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是不缺读书人和智慧之人的。时常和那些个放牛牧羊或是农闲的长髯老者们交谈时,他们总会说出一些朴素但一语惊人的哲理来。就像那位放羊的老者用三石一顶锅解释洮州的汉回藏三个民族的关系是那样的恰如其分,无可替代。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是洮州的万人扯绳(拔河)活动,这让我真正理解了这首歌,理解了三石一顶锅。扯绳每晚三局,三晚九局。那三天的白天,洮州各族壮后生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姑娘们也从四乡八路结伴而来。他们踏着积尘,顶着昏日,任凭寒风吹彻,但欢快地嘻笑声飞翔在空寂的山野里,朴实得像远山里不甘寂寞的风笛,吹奏着欢愉的乐章。她们踩着冰雪,迎着疾风,轻溜溜地像一群飞翔的哨鸽,狂舞在空旷的山野里。飞扬的流苏,飘扬的丝带,点燃红红绿绿的生命,弹奏起一曲曲动听的轻音乐。

  傍晚,华灯初上时,洮州城南北走向的主街道早已人如海声如潮,花灯耀人。两条早已准备好的“绳”横铺在街心,犹如游龙似地头碰头静卧十字街中央,正在等待那千钧一发的时刻。夜幕降临,比赛开始,参赛者按居住地域呼拥而上,迅速分成上下两片,分挽绳的两端,双方连手将刚硬的桦木楔子串在龙头中央,以鸣炮为号,开始角逐,此时月华东升,皓月当空,霎时,爆竹声、哨子声、呐喊声、音乐声、观众的喝彩声融为一体,山岳为之震动!大河为之沸腾!人心为之震撼和颤荡!此时此刻,雄健的后生们齐吼着舞耍着的龙头翻涌着起伏着相吻相拥。一捶下去木楔紧扣龙头相连,一根绳,一条心,向各自的方向奋力拼搏,数万个服饰各异但神情一致,目标一致的后生们就发狠了,忘情了,疯狂了,忘记了往日的辛劳、疲惫、忧愁、烦恼,充分体现着洮州人的粗犷、豪放与执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站客们,握了手咬着牙鼓着劲观望着,起初保持着江淮人的那种柔情和娇羞,但在那些后生发狠的呐喊声中顾不得秀丽端庄温柔可人的动人形象了。各族后生们吼出了他们的心声,吼出了他们的团结和目标,也吼出了一方水土的韵致。那博击的众吼,震撼着你我,烧灼着你我,激励着你我,它让你我以撼天动地的姿态如此鲜明地感受生命的存在、活跃、奔腾和强盛。也会让你我在瞬间惊异于他们居然能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撼天动地的能量。让挥洒的汗水化卸了洮州人遥远记忆的苦恋,把思恋江淮故地的念想化成了一种团结的力量。

  三块巨石支起了一口坚固的“大锅”。

2


  其实,在洮州人家,三石一顶锅在处处体现着。

  在洮州谁家都有各族亲戚朋友往来走动着,谁家都有一个远方的藏族“主人家”。“主人家”来了,堂屋炕准会让给“主人家”,炕上的被褥换成了崭新的带着香皂味的没挨身的新被子;喝的茶是绿得诱人的毛尖,糖是净得发亮的冰糖,馍是新烤的加了苦豆的青稞面或是白面的馍。这时候的“主人家”和主人用藏语交流着开心的事,说到开心处,都咧嘴笑了,笑得灿灿的;不多时,又和炕下的孩子们磕磕绊绊地说上几句笑话,拿上个东西考考孩子们的藏语水平。其实,孩子们的藏语都是这时候学的。我小的时候,村子里邻里之间的感情很好,要是谁家来了“主人家”,那他们骑的马就会被邻居们牵去喂着,青草、饲料样样不缺,“主人家”也不管自己骑的马去了哪儿,几天里不管不问,直到临走才通知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把他的马牵来,孩子们就又争先恐后地去牵马,有调皮的孩子竟耀武扬威地骑了马,让一些孩童们咧了嘴傻傻地笑着用羡慕的眼神注视着,在村街上走上几圈,过过骑马的瘾。对于放惯了牛羊的农村孩子们来说,骑上大马就有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当然我也不例处。

  我家的“主人家”巴桑一家世代深居北山草场一处向阳而遮风的山洼,搭了低矮的像窝棚一样的房子,院墙是低矮的石墙,只能挡住牛羊而已,院墙外面是圈牛羊的栅栏。这种低矮得像窝棚一样的房子在冬天是非常暖和的。父亲在每年农闲的时候定期要到草原上去几趟的。早些年,父亲去是贩卖牛羊和皮张的,顺便给“主人家”巴桑叔叔一家带些茶叶、清油、馍馍,擦脸用的棒棒油、照明用的煤油之类的东西。当然,父亲回来时必带几坨子酥油的,酥油是我们一家的最爱。在冬天,父亲一般不会领我们去的,因为冬天路上太冷,骑在马上会冻脸冻脚。只有夏天放暑假的时候,天蓝云淡,气候温润,草原上绿茵如毯,各色野花争奇斗艳。这时候我们在家里是坐不住的,闹着要到“主人家”去一趟,去了可以约上“主人家”的儿子小格桑和女儿琼达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趟子撒野,耍乏了的时候再煮上一锅奶茶大口灌进肚子里,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惬意和愉悦。顺便还可以捡一些蘑菇,晒干了带回来炒菜吃。在草原上玩上几天,我就和小格桑及琼达商量好了,到我家去玩几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就央求父亲带小格桑和琼达到我家去玩。当我们央求的时候,父亲会和巴桑叔叔瞪着眼假装生气而一声不吭,等我们拉上哭声时才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巴桑叔叔早已和父亲商量好了,说是要领上那两个调皮的马驹子到我家住上几天的。那个时候,地里大豆和碗豆都嫩嫩的,绿绿的,正是豆角吃起来香甜可口的时候,煮的新洋芋也是散着诱人的味道。我们和小格桑、琼达尽情玩耍的时候,父亲和巴桑叔叔则去了县城的集市,卖掉赶来的几头牛和几十只羊,再置办些草原上生活必需的东西。几天后,在某日里的晨曦,巴桑叔叔和小格桑、琼达吃了母亲做的早饭,带上母亲专门油炸的吃食恋恋不舍地走了,我的心里一下就变得空落落的。那个时候,忽儿汉语,忽儿藏语,说得也挺流畅的。但是若干年后的今天,当用藏语来表达一件事时,却想不起那时学会的一个词儿来。当年那个时候没有谁刻意教我们学藏语,也没有谁刻意教小格桑和琼达学汉语,但我们说着说着就会了。但今天狠着劲教我们的孩子藏语时,却就是学不会那些简单的词,教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父亲七十多岁了,已经有几年没有去北山草原了,原因是巴桑叔叔去世之后,那个家就不在了,格桑后来读书有了工作,在另外一个县上工作,琼达也嫁到了另外一个场子上。巴桑叔叔走了,北山草场那儿就没有了父亲的牵挂,虽然格桑有时候路过或是专门来看父亲,和父亲一起回忆一些过往的事儿,但隔代的话题总是提不起父亲的劲,只有说起那片草原和巴桑叔叔时,父亲才会精神抖擞,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当把话题扯远时,父亲即刻耷拉下眼皮一声不吭。格桑只好嘿嘿地笑上几声,默默地坐上一会,然后告别。

  格桑前脚刚走,父亲就摇着头说,怕是和你巴桑叔叔家的路要断了,地不犁不酥,人不走不亲。你们来了尽说的是书上的,从来不说心上的。那个时候,我们从来不说书上的,说上三天三夜也是说的心上的,现在的人不掏心窝子说话了,唉!父亲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有时候也是没道理的。格桑和他那是隔了辈的,和我说话就不一样了。我们俩天天一个电话打过来,一个电话打过去,哪次说的不是心上的。不过,当年格桑小的时候说话是很小心的,但现在就不一样了。他说话的语气里带着藏民族的豪爽和豁达,想说啥就说啥,从不藏着掖着。

  格桑有正式工作,是国家公务员,生活上不用愁。但琼达没有工作,也没有读过书,长大后嫁到了另一个牧场放牧。我约格桑看过几回琼达,琼达的生活比较枯燥,也很辛苦。家里养了三十多头牦雌牛和二百多只羊,每天要放牧挤奶,忙得团团转,男人却游手好闲,游山玩水,总是不着家。我心疼琼达,总要埋怨几句琼达的男人扎西。格桑说草原上男人的生活就这样,当年我阿妈还不是这样过来的,我阿爸还不是照样不着家。面对格桑的辩解我无话可说。只是觉得草原上的妇女们太辛苦了,而且琼达更辛苦。还好琼达把唯一的儿子旦珠寄养在了格桑家,和格桑的女儿一起上学,小家伙书读得还算可以,不需要太操心。只是琼达的皱纹已爬满了额头,脸上过早地露出了与她那个年龄不相符的老相。

  只要从琼达那里回来,我有一段时间总是高兴不起来,总是把她和农区悠闲的妇女们作比较,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琼达劳累的身影和疲劳的眼神。

图片来源:花盛

图文编辑:敏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原歌曲大合辑《格桑花儿开》
格桑花儿开
(14291)美丽的格桑花
美丽的格桑花
格桑花儿开,尽情的绽放!
那些花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