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词汇专题】足是如何从“脚”变成“满足”和“足够”的?

转自

天是倒过来的海的博客

在现代汉语中,“足”是为一词多义字。它可以表示人身体的一部分“脚”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充足”、“满足”和“足够”的意思。那么单音节名词“足”是如何演变成含有“充足”意义的形容词和副词的呢?这取决于汉语语言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

“足”的名词性意义是为脚。人知足也,在下,从止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口字象征着人的膝盖,下面的止字象征人的脚,口加上止,合起来就指整个脚。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的含义,而“脚”则表示小腿。在魏晋之后,三者都可以用来表示脚。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足”的本意仍然在使用。例如:足球,足迹,手舞足蹈等等。后来,“足”出现了词性的变化,从名词变为形容词,例如:“国无九年之蓄不足”——《谷梁传》;“兵甲不足”——诸葛亮《出师表》,“民不足而可知天下者自古及今未止尝闻”——贾谊《论积贮疏》。“足”在这些例子中皆表示“充实、完备”之意。另外,“足”还从名词词性转化成副词词性,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足够;足以等等。

汉字“足”的以上三类词性意义之是如何演变的?谁是本意,谁是后起意义?这需要运用汉语语法化的知识。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仅表示语法功能成分的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实词虚化就是语法化的一种现象。如动词转化为介词,形容词转化为副词等等,表明从词汇领域跨到了语法领域,是一种词汇的语法化过程。

首先,当做为“脚”的意义来说,“足”是实词——名词。同样,当“足”表示“充足、完备”之意时,“足”也是实词——形容词。只有当“足”表示“足以,足够”时讲,才是虚词——副词。从语法化过程理论来看,应该是从实词转化为虚词而非从虚词转化为实词。所以,副词“足”应该是后起之意。

第二,词汇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人类最先关注的应该是自己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物体,其次才是对该物体的描述。而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人体本身。所以最先出现的词汇应该是名词。德国语言学家BemdHeine认为,作为语法化的输入成分,人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认识是最基本的参照点。当“足”表示“脚”的含义恰好表示人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名词“足”应当是其原始意义。综上,“足”的词性演变过程应该是名词>形容词>副词。

第三,语法化过程中不可避免有着语义的改变,它是由认知力驱动的。Bybee和Pagliuca认为“语义的变化导致语法意义的改变”。Traugott则认为语义的变化通过语言使用体现出来,表现为语用的不同。Heine认为,虚化的先决条件是实词的词义本身。某种涉及基本概念范畴的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下,其非焦点意义成为主要意义,经过比喻,隐喻,引申,导致词性发生改变。人们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所以这决定了人们会用具体概念表达抽象概念。Heine认为,隐喻是虚化最主要的驱动力。

在“足”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以“足”指代自己身体的最末端“脚”。在某种程度上,脚的地位远不如身体其他部位重要。所以人们会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以“足”的这个意义来指代地位低下。例如“足上首下”。脚在上,头在下,比喻长幼尊卑颠倒。“无立足之地”,没有立脚的地方,形容再某处无法生活或工作下去,也形容惭愧的无地自容。根据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隐喻是促进语法化进程的手段。据此推断,“足”的这种隐喻意义会随着人们的交流和沟通被人们普遍接受,于是产生了复合词“足下”表示对别人的尊称。在别人脚的下面,可见说话人的地位远远不及听话人。说话者通过贬低自己达到赞扬别人的目的。“足”在这一阶段虽然仍然是名词性质,表示“脚”的意义,但已经过隐喻,发生了意义上的转变,包含有“地位低”的概念。

再由这一“低,小,少”的概念继续演化,衍生出“满”的概念。例如“知足常乐”,表示人没有过多的要求时才能时常感到满足。这里的“知足”告诉人们不要要求太高,能有“足”就够了。到此阶段,人们开始使用“足”的这一种意义来表示“知足即满”的含义。到此,“足”由名词意义“脚”转化为形容词意义“满”。因此,古文中开始运用形容词“足”,例如:“杀所不足”——《墨子》;“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司马迁《史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足智多谋;自给自足等等。后来,人们又通过复合词“满足”“充足”来表示“足”的这一意义。“足”在这里已经不具备任何实词意义,完全虚化成形容词词缀。接着,由“满足”的意义演变为副词“足够”之意。如“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语言的变化过程是长期持久的变化,在“足”转化为形容词之后,它并没有停止演变,而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沟通和交流中继续进行着语法化的改变。“满”和“足够”的意义不断变化,衍生出“值得”之意。这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满”了,才会“值得”。如《桃花源记》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意为不值得告诉外面的人。也就是桃花源里的情况也不太美好,不值得让其他人知道的意思。

综上所述,“足”的意义演变过程是通过隐喻,社会交流等手法,经过语法化,由本意“脚”转化为“满足”,“足够”和“值得”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词的分类标准)(第四节)
一个简单易行的好办法,让你轻松学会分清词性|常清君|动词
再不看就来不及了!(第三集)
结合语法巧解高考文言实词题
“名词作状语”现象探微
万法归宗之英语语法速成全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