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溥仪的老师,任教清华北大,却自沉颐和园湖底

天“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 与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

学者一生的坎坷对于自身是磨难与悲哀,对于学术界或许就是最幸运的所在,这一点在众多近现代学者中尤为凸显,要说中国近现代多领域的学术发展与这些学者的坚韧不拔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说起中国近现代国学领域的发展,有很多响当当的人物存在,而真正做到纯粹研究学术的学者却寥寥无几,而那些一心专研国学的学者往往有着一身傲骨与清风,王国维就是最经典的一位。

有人说王国维是生不逢时的学者,否则,50岁的他为何要在人生安稳之时选择在颐和园投湖自尽呢?或许,王国维到底为何以如此方式了断一生永远是个谜团,可当年越发世风不古的年代给如此傲骨的学者造成的冲击也是不可小视的,就如他始终保留着的辫子一样,王国维在他所处的年代始终都是一位格格不入的存在。

即便是这样,王国维在我国的近代文史等领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更是穷尽一生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学术遗产,他的一生充满悲情色彩同样值得后人深深的敬仰。

1、出身书香世家却历经磨难,偶遇贵人开启多彩人生

1877年,王国维出生在浙江,字静安,所在家族也是时代的书香门第,可谓人才辈出,这一点在王国维幼时起就对他有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而王国维从幼时起就显露出了很是不凡的才华,更在父亲的培养下博览群书,所以,父亲一开始对他未来的仕途抱有很大的期望,只可惜,参加科考的他却一再落榜。

在1894年,王国维考入崇文书院开始修习,而他并没有将全部精力用在应试科举,相反,当时的他在博览群书后开始对于史学、新学等等领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而且,当时的晚清国势动荡,王国维更是对于政局以及西方传来的新思想更为关注。

对于当时的王国维来讲,科举早已不是梦想,相反,他更希望能够通过游学了解全新的世界,苦于家道中落,他的父亲也仅仅能够帮助他去往上海求学。幸运的是,1898年王国维来到上海后结识了罗振玉,当戊戌变法中的六君子被害之后,王国维也在罗振玉的帮助下通过出洋考试远赴日本。

可惜的是,那一次王国维来到日本仅仅停留了半年时间就因病不得不返回家乡养病,不过,从那之后,王国维开始公开展现了自己对于文化领域卓越的才能,他一方面继续在日本留学开始就持续进行的在罗振玉主办《教育世界》的翻译工作,一方面在国内开始了伦理、国学、文学、哲学的教育工作,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国内的学生们也开始对各类文化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

2、一生专注为人师表,专注育人更在多领域成就非凡

1911年,清政府解体,王国维再一次携全家跟随罗振玉去往日本,这一次,王国维有了很长时间安安静静研习学问的时光,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在学术造诣上有了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他来讲,从1911年到1916年的五年时光中,日子虽过得很清贫还要靠罗振玉的资助,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却是不言而喻的。

在1916年回国之后,王国维开始公开展示自己的学术言论,尤其是对于甲骨文以及商周历史的研究领域,他取得的成就可谓超越前人,而王国维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观堂集林》也是在当时完成的。在国内有了名气,王国维也就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邀其讲学的人越来越多。

1921年,王国维受邀出任北大文科教授却被他拒绝了,次年,他接受了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的职位,但却没有接受酬金,1923年,末代皇帝溥仪公开海选硕学之士,而王国维经过推荐成为了南书房行走,就在当时,王国维也得以阅览清宫中更多的珍贵藏书,对于他的学术开拓更是大有裨益。

1924年,因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王国维也就结束了自己短暂的南书房行走职务,当时的王国维因家人阻拦才没能殉清。此后,在胡适等人的力邀之下,王国维终于答应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职,而王国维也将自己对于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的诸多研究与理论传授给了更多的清华学人,一时间,王国维的声望更是享誉海内外,而他在传授学问的同时,自身的学术造诣也是突飞猛进。

就这样,王国维终于可以在清华大学开始自己难得的、安稳的学术生活,1925年,在得到溥仪同意之后,他正式成为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而在名义上,他还是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6年,因为长子的离世对于王国维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他的学术生活还在继续,可他的内心貌似从那个时候起开始发生了更多的转变,多年的压抑最终使得一代大师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3、意外赴死发人深省,悲剧学者更是学术巨人

对于王国维的离世,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今,很多人都表示无法理解,即便他早年历经坎坷,可在他离世之时,人生的确进入了平坦阶段。要知道,在他离世的1927年6月2日当天,他还很认真地进行着试卷评定工作,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平静,可在11时,他却独自一人选择在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对于王国维的死,外界众说纷纭,主要倾向于“殉清”与“文化殉节”两种说法,而纠其一生对于文化的坚守以及在世俗面前展现出的不屑,我们至少可以发觉,王国维一直都是一位极为纯粹的学者,他对于古老文化有着极度的热爱与坚守,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纯粹才让他越发与新时代格格不入。

即便最后在清华大学度过了受人敬仰的安稳时光,可王国维始终感觉自己与时代的渐行渐远,而诸多牵绊在心中,或许,离开人世对他来讲才是最好的解脱,这也注定了这样一位悲剧学者同样是学术巨人的存在。

小结:对于王国维的死,无数学者都是无比惋惜的,他不介入政治、不营生计、不交权贵,唯一的人生享受就是学术研讨,要说王国维是近代学术界大咖,不如说他更像是近代学术界精灵一般的存在,就如他始终留着的辫子一样,对于很多社会问题他都有着自己的坚守。所以,面对时代巨变,也就注定了王国维感受更多的是无奈与悲愤,可无论如何,王国维极具悲情色彩的一生却创造了中国多个文化领域不可多得的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27年6月2日,国学大师、清华大学教...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丨王国维诞辰145周年
王国维之死
陈寅恪三悼王国维
国学大师陈寅恪,为什么要跪拜王国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要自沉昆明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