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间穴,行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行间穴的作用功效好处
行间穴位位置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行间穴位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患者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行间穴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趾趾缝端凹陷处取穴。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穴。
穴位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踇趾近节趾骨基底部与第二跖骨头之间。
行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布。趾蹼外足背与足底的皮肤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针由皮肤、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短伸肌腱的外侧,穿经腓深神经的末支(或经其内、外侧;第一跖骨动脉行于该神经的外侧,跖背、趾背动脉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动脉吻合),继入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足底外侧神经的深支支配。
行间穴的功效
行间穴意义: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
功能作用:生风化火,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的作用。
按摩行间穴在春天保健视频
主治疾病
行间穴主要作用为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喁斜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等。
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阴茎痛,疝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精神经分裂症,神经衰弱,脑血管后遗症。
泌尿系统疾病:遗尿,淋疾。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胀痛,呃逆腹胀。
运动系统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齿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刺激行间穴祛心火之法视频
人体穴位配伍
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行间配睛明、太阳,有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行间配气海、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
行间配百会、风池,率谷,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治疗方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足背。
2、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足背部。
灸法
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行间穴的作用
按揉行间穴改善女人脸色发黄。
中医认为,我们的脸色是身体健康情况的晴雨表,我们的脸色红润,就代表内脏是健康的,但是如果脸色发黄,可能我们的肝脏存在健康问题,那么按摩行间穴可以疏肝理气,尤其是女人,脸色发黄看上去不精神,所以女人脸色发黄就可以按摩行间穴。
脸色问题对于女人来说绝对是个大问题。眼角的一道皱纹、脸颊的一个斑点、额头的一颗痘痘都会让女人紧张不已。可是,很多年轻女性却面临着脸色发黄的问题,尤其是为人妻、为人母之后,一边要忙着工作,一边还得带孩子家里、单位大大小小的事都会让女人心力交瘁,脸色不再红润,并且失去光泽,成为“黄脸婆”。很多女人狠下心来,每个月花掉一半薪水买来美白护肤品,想要补救一下自己这张脸,却往往收效甚微。
在中医看来,脸色发黄一般跟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有关。而不管是气血还是脾胃,都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如果肝血不足的话,血液可能流不到脸部,从而引起脸色的变化。肝血不足或肝火过旺还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使气血化生不足,同样会影响到脸。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脸色发黄的人往往是那些工作压力大、心情郁闷的人,而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又是造成心情不畅的重要原因。肝气郁结会使气血瘀滞,脸色也会发黄。有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女性,遇到事情总是闷在心里,不会倾诉出来,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感到胸闷、不想吃东西、肚子胀,甚至经常打嗝、叹气,脸色也慢慢变得暗沉发黄,有的人甚至还会长出色斑。这种斑中医叫做“肝斑”,因为长出斑的原因在于肝气郁结。
肝经不顺的人也会经常生闷气,感觉心情郁闷,当然也会有“面子”问题。肝经的路线从足至头,行经面部,肝经不通,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脸色也会慢慢变黄,最终变成“黄脸婆”。那么,脸色发黄要怎么调理呢?其实,有一个穴位能够帮助我们解除这个烦恼,那就是行间穴。
按摩行间穴方法
按摩行间穴对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很有帮助,比较适合肝郁气滞或肝火旺的人。脸色发黄的女性经常按摩这个穴位,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对于肝病患者来说,按摩行间穴虽然不能根治肝病,却能疏通肝经,调畅气血,改善肝功能,对于缓解病情具有很好的作用。
按摩的时候,用大拇指点按在行间穴的位置,轻轻按揉3分钟左右,稍微用力,以感觉压痛为度。如果是懒得用手按,也可以光脚,用一只脚的拇趾去踩另一只脚的行间穴位置,这样时不时踩一下,也能够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经常抽烟喝酒或者患有肝病的人可以点燃艾柱来刺激行间穴,每天把点燃的艾柱挂在行间穴上方,停留10分钟左右,每天热灸1次。这种方法对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行间穴解析
行间为经穴名(Xíngjiān LR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荥穴,五行属火。行:行走;间:中间。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
行间,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荥(火)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主治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痫,瘈疭,小儿惊风,胸胁痛,口眼歪斜,遗尿,癃闭,疝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以及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附注:肝经荥穴。
实验研究
针刺行间穴,可使不同代偿功能的原发性青光眼的眼压在短时间内下降;若与人中、后溪配伍,针治因血钙降低而引起的手足搐搦症,可使血钙增高,症状消失。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然终日不得太息。
《针灸大成》:主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医宗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癥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间穴 功能 主治疗疾病
行间穴的准确位置及按摩行间穴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行间穴位位置图及功效
肝经穴位
行间穴位位置图_按摩行间穴的作用与好处_穴位密码网手机版
太冲穴的作用功效和穴位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