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才训:张竹坡小说评点的八股思维及其得失

摘 要:八股文是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要理论资源,他认为《金瓶梅》在情节安排上借 鉴了八股文“股法”中的对称原则;他还以八股之“起承转合”、“钓钩渡挽”、“草蛇灰线法” 来分析小说情节的衔接与照应;他借用八股文代言理论提出了“情理说”,用以分析人物形 象;并以八股“主脑”的统摄功能来分析小说主旨的创设。

张竹坡完全摒弃了以往重道轻文 的小说批评倾向,注重探讨小说的艺术形式技巧,使小说评点向文学批评靠近,但其评点文 字却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八股文是文法派小说评点家的主要知识资源。对于张竹坡的 小说评点理论与八股文之间的关系,个别学者虽有所论及【1】,但其研究的幅度与深度存在明 显不足。主要表现为论述多流于表象与浮泛,缺乏具体而微的深入分析;对其评点的得失更 是缺乏明确辨析。有鉴于此,本文试择其要者论之。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的强势文体,就张竹坡而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经史八股是其主要 知识资源。张道渊《仲兄竹坡传》云:“兄一生负才拓落,五困棘围,而不能博一第。”又云:“兄既殁,检点行橱,惟有四子书一部,文稿一束,古砚一枚而已。”【2】
显然,和当时所有读 书人一样,为了科举功名,张竹坡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八股时文上。一部四子书,一束时 文稿,既昭示着张竹坡穷愁悲苦的一生,也表明他对八股时文用力之深。
在《批评第一奇书 〈金瓶梅〉读法》中,张竹坡回忆了自己幼时在学馆中接受八股教育的情景:

幼时在馆中读文,见窗友为先生夏楚云:“我叫你字字想来,不曾教你囫囵吞。”余 时尚幼,旁听此言,即深自儆省。于念文时,即一字一字作昆腔曲,拖长声,调转数四 念之,而心中必将此一字,念到是我用出的一字方罢。犹纪念的是“好古敏以求之”一 句的文字,如此不三日,先生出会课题,乃“君子矜而不争”,予自觉做时不慎怯力而 文成。先生大惊,以为抄写他人,不然何进益之速?予亦不能白。后先生留心验予动静, 见予念文,以头伏桌,一手指文,一字一字唱之,乃大喜曰:“子不我欺。”……今本不 通,然思读书之法,断不可成片念过去。岂但读文,即如读《金瓶梅》小说,若连片念 去,便味如嚼蜡,止见满篇老婆舌头而已,安能知其为妙文也哉!夫不看其妙文,然则 止要看其妙事乎?【3】


从中我们可以获知,张竹坡自幼便接受了正规而严格的八股文教育,而且他的八股文做 得不错,深得先生赞赏。他学习八股文的秘诀就是“一字一字作昆腔曲”的“唱文”法,其 实这是当时八股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梁章钜《制艺丛话》载:“阮云台师最笑近人之读时文 者,谓之'唱文’。而福州人尤喜拍案豪吟,几有击碎唾壶之概。”【4】
正因浸润八股既久且深, 所以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时自然而然地按照“读文”的方法来“读《金瓶梅》小说”, 认为这样才能体会到《金瓶梅》果为“妙文”,所以他主张应把《金瓶梅》当做文章看,应 “看其妙文”而不能“止要看其妙事”。可见,八股思维主导了张竹坡的小说评点。

《仲兄竹坡传》

一、“股法”与小说情节安排的

对称性 


  张竹坡从八股文理论出发,认为《金瓶梅》在情节安排上借鉴了八股文“股法”中的对 称原则。八股文是一种非常讲究程式的文体,其主体部分四比八股的写作必须做到对称,故 刘熙载指出,“文之有出对比共七法,曰:剖一为两,补一为两,徊一为两,反一为两,截 一为两,剥一为两”,“柱分两义,总须使单看一比则偏,合看两比则全”【5】。
也就是说,对 称性原则是八股文“股法”的基本要求,它要求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的每两股(前 比和后比)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对仗工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章的结构平衡。
由此出发, 张竹坡认为《金瓶梅》借鉴了八股文写作的对称性原则,他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 法》中说:

《金瓶》一百回,到底俱是两对章法,合其目为二百件事。然有一回前后两事,中 用一语过节;又有前后两事,暗中一笋过下。如第一回,用玄坛的虎是也。又有两事两 段写者,写了前一事半段,即写后一事半段,再完前半段,再完后半段者。有二事而参 伍错综写者,有夹入他事写者。总之,以目中二事为条干,诸回细玩即知。《金瓶》一回两事作对固矣。却又有两回作遥对者,如金莲琵琶、瓶儿象棋作一对, 偷壶、偷巾作一对等,又不可枚举。《金瓶》是两半截书。上半截热,下半截冷;上半热中有冷,下半冷中有热。【6】


“两对章法”乃属八股结构章法,这里张竹坡用它来指代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所体现的对 称原则,他认为《金瓶梅》在宏观和微观上普遍采用了这种两两相对的情节设计方法。例如,作为“两半截书”,小说前半部分写西门庆生子加官等“热”极之事;后半部分则写他纵欲 身亡后众妻妾风流云散,以及十兄弟作鸟兽散的情形,可谓“冷”极。
在具体评点中他也经 常对小说情节所体现的“股法”对称原则予以揭示,如在第一回评中张竹坡有这样的观点: “一回两大股文字,'热结’'冷遇’也。然'热结’中七段文字,'冷遇’中两段 文字,两两相对,却在参差合笋处作对锁章法。”(第一回总评)此下共作四扇股法,色一股,财一股,看破的财一股,看破的色一股。而上二股内, 乃各插入酒、气二种,……股法生动不板也。(第一回旁批)
这里张竹坡以八股写作常用的“对锁章法”来指称小说情节的对称性结构,并更为鲜明 地以“股”为单位来界定小说情节单元,以八股文“合笋”技巧来分析小说情节单元之间的 过渡衔接,以八股文“股法”审视小说情节安排的灵活多变。
他所谓“四扇股法”,也是八 股写作专门术语。八股文中有一种题型是双扇题,即题目中的两层意思并列,可作为文章的 两大股。按照张竹坡的观点,从宏观上看,所谓“热结”、“冷遇”就是整部《金瓶梅》的两 大股;从微观上说,每回中相对的两个情节单元就是两小股。
可见,无论是从措辞用语看还 是从其批评逻辑看,张竹坡完全是以八股“股法”中的对称原则来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与结 构布局。

《艺概 · 书概》



二、八股结构技法与小说情节的

衔接与照应 


  张竹坡在小说评点中还将八股文起承转合的章法理论用于结构分析。
八股文对结构程式 要求极严,每部分都承担着特定功能,故刘熙载云:“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 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7】
“起承 转合”主要指的是八股文各部分之间的转换递接。张竹坡认为永福寺与玉皇庙在小说中就起 着结构枢纽作用,如他在第一回批云:“玉皇庙、永福寺,须记清白,是一部起结也,明明 说出,全以二处作终始的柱子,乃俗批伏出。” ②此处的“起结”即相当于八股文的“起合”。
在其他地方张竹坡也多次强调永福寺、玉皇庙在小说中的结构功能,说它们是全书“大关键 处”、“大起结”,乃一部书所有人物“结穴”处(第四十九回、八十八回回前评)。张竹坡又用 “脱卸”、“入笋”、“曲笔逆笔”、“直笔顺笔”等词来指代小说情节单元之间的过渡衔接,这 些术语也经常出现于八股文评点中,主要是就“承”、“转”而言。
如其《批评第一奇书〈金 瓶梅〉读法》云:“读《金瓶》,当看其脱卸处。弟子看其脱卸处,必能自出手眼,作过节文 字也。”又云:“读《金瓶梅》须看其入笋处,如玉皇庙讲笑话,插入打虎;请子虚,即插入 后院紧邻;六回金莲才热,即借嘲骂处,插入玉楼;借问伯爵连日那里,即插入桂姐。……露痕迹处,总之善用曲笔逆笔,不肯另起头绪,用直笔顺笔也。”
可见,八股思维 已贯穿于其小说结构分析的方方面面。 八股文中的“截搭题”特别讲究“提”、“挽”、“钩”、“渡”之法,张竹坡认为《金瓶梅》 故事情节的巧妙衔接与自然过渡也得益于此法。
清人梁章钜指出,明清文人在写作八股“截 搭题”时,“但讲钓钩渡挽机局”①,这里所谓“钓钩渡挽”就是指文章各结构单元之间的衔 接与过渡。
《金瓶梅》作者也确实有意识地运用了“提”、“挽”、“钩”、“渡”等八股技法, 因为在《金瓶梅》作者生活的明末,八股文坛尤其崇尚此法,因此吕留良曾云:“庆、历后 用挈绾钩锁,其讲究益细巧。”【8】
于是,张竹坡便结合小说情节说明这些八股结构技法在小说 中的巧妙运用,如他在《金瓶梅》第二十八回总评中云:
“人知此回为写金莲之恶,不知是 作者完一事之结尾,渡一事之过文也。盖特地写一蕙莲,忽令其烟消火灭而去,不几嫌笔墨 直截,故又写一遗鞋,使上文死去蕙莲,从新在看官眼中一照,是结尾也。因金莲之脱鞋, 遂使敬济得花关之金钥,此文章之渡法也。”【9】
他所谓“渡法”乃直接取自八股文论。 在行文中做到前后照应以达到密合针线的目的,也是八股文写作的重要原则,故刘熙载 《艺概》云:“有文法之关键,如前伏后应是也。”
张竹坡在小说评点中也将这一原则用于小 说结构分析,他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说:“我喜其文之洋洋一百回,而千 针万线,同出一丝,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盖其书之细如牛毛,乃千万根共具一体, 血脉贯通,藏针伏线,千里相牵,少有所见。”
这里他以“血脉贯通,藏针伏线”来称赞《金 瓶梅》情节结构的严谨周密,其参照体系仍是八股文理论。
张竹坡认为某些小说人物的设计 也着眼于结构的严密,他们只起着叙事工具的作用,如其《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 云:“先是吴神仙,总揽其盛;便是黄真人,少扶其衰;末是普净师,一洗其业,是此书大 照应处。”
张竹坡屡次提及的“草蛇灰线法”也是典型的八股文法,明人张溥这样解释八股 文中的“中比式”: 中比当知起承转合之法。几句起,几句承,几句转,几句合,此章法也。毫不可紊。 旧多立柱,今则不然。然不旧不俗,柱亦何伤?但遣词各亦联络照应,须如灰中线,路 里草蛇踪,默默相应可也。【10】
 所谓“须如灰中线,路里草蛇踪”指的就是“草蛇灰线法”,其主要担负着“联络照应” 的结构功能。对此,张竹坡熟谙在心,故他在第二十八回总评中说:“此回单状金莲之恶, 故惟以'鞋’字播弄尽情。直至后三十回,以春梅纳鞋,足完'鞋’字神理。细数凡八十个 '鞋’字,如一线穿去,却断断续续,遮遮掩掩。”【11】他在第二回总评中亦云:“篇内写叉帘, 凡先用十几个'帘’字一路影来。”【12】
他如第三回总评的“吾不知其用笔之妙,何以草蛇灰线 之如此也”;第二十回总评的“试看他一部内,凡一人一事,其用笔必不肯随时突出,处处 草蛇灰线,无一直笔、呆笔”【13】等等,都是以八股之“草蛇灰线法”作为批评话语。

《竹坡闲话》



三、“代言”、“主脑”与小说人物塑造

及主旨创设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张竹坡则借用八股文代言理论提出了“情理说”。
八股文讲究代圣 贤立言,董其昌《文诀九则》论“代”云:“代者,谓以我讲题,只是自说,故又代当时作 者之口,代写他意中事。”【14】(卷三)可见“代言”是八股文的重要文体特征。
其实小说家在塑 造人物形象时也离不开“代言”,他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揭示人物心理,表现其性格特征, 于是张竹坡便据此提出了“情理说”。他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第四十三则中 说:

“做文章不过是情理二字,今做此一篇百回长文,亦只是情理二字。于一个人心中讨出 一个人的情理,则一个人的传得矣。虽前后夹杂众人的话,而此一人开口,是此一人的情理, 由于讨出这一人的情理方开口耳。是故写十百千人皆如写一人,而遂洋洋乎由此一百回大书 也。”【15】(P38)


这里他所说的“文章”即指八股文,从“开口”二字可以看出,张竹坡认为作 家替小说人物立言,与八股文代圣人立言属于同一机杼,即圣贤与小说人物的“情理”皆需 作者揣摩而得。
张竹坡从“情理”论出发,对《金瓶梅》作者代小说人物立言的技巧多有论 述,他尤其喜欢用“声口”、“口气”、“口吻”等用于指代八股代言的术语来分析小说人物的 声情面貌。
例如,他在第二回总批中说:“写王婆的说话,却句句是老虔婆声口,作老头子 不得,作小媳妇亦不得,故妙。”【16】
他认为小说人物语言符合其身份,能揭示其心理,乃源于 作者能“代写他意中事”。其他如“出口便是一字不差,口气的是金莲也”(第七十八回夹批);“是大老官口吻”(第一回夹批)等,都是从八股文代言角度分析来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同时,张竹坡还说:“自家作文,固当平心静气,向人情中讨结煞,则自然成就我的妙文。” 【17】
他让文人从《金瓶梅》中学习代人物立言的技巧,将其用于自己的八股文创作,这也表明 他在小说评点中提出的“情理说”,是受到八股文代言理论的启发。张竹坡还按照八股文“主脑”理论来分析小说主旨的创设。
八股文写作特别重视“主脑”, 刘熙载指出:“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 谓主脑者是也。破题、起讲,扼定主脑;承题、八比,则所以分摅乎此也。主脑皆须广大精 微,尤必审乎章旨、节旨、句旨之所当重而重之,不可硬出意见。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
他认为作文必须 “主意要纯一而贯摄” 【18】,这里所谓“主脑”、“主意”均指文章主旨,按照八股写作原则, 它应经由破题后得以确立。
张竹坡认为《金瓶梅》第一回就相当于八股文之破题,它隐括了 整部小说的命意,所以他在第一回总评中云:“开讲处几句话头,乃一百回的主意。一部书 总不出此几句,然却是一起四大股,四小结股,临了一结,齐齐整整一篇文字,段落皆详批 本文下。”
他强调第一回在整部小说中的提纲挈领作用,认为以下所有情节都围绕“冷热” 二字阐发小说“主意”,显然其评点话语是对刘熙载“主脑”理论的借用与发挥。
其实第一 回相当于楔子,特别是其中那段流露出强烈的色空观念和幻灭感的文字,是对全书主旨的隐 括,故张竹坡评曰:“此一段是一部小《金瓶》,如世所云总纲也。”【19】在第一回“如梦幻泡影, 如电复如露”一句下,张竹坡又批云:“是一部大主意、大结果。”【20】也是认为它隐括了小说 主旨。
在八股文中,起讲部分须进一步发挥题意,自此开始便进入代圣人立言的部分,武之 望在《新刻官版举业卮言》之《支论》部分指出,“起讲如人说话开口处,不可突然遽及其 事,亦不可泛然不切于事”,具体说来就是“隐括题旨,而不伤于露”【21】。《金瓶梅》第一回 正是以“热结”与“冷遇”来含蓄地概括了小说主旨。

《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

四、得失论


在张竹坡生活的年代,中国古代小说本身文化地位轻微,缺乏独立的话语理论资源;而 南宋以来,像《古文关键》、《崇文古诀》、《文章轨范》等服务于科举考试的古文选本十分盛 行,它们融选、评为一体,旨在揭示可资八股写作的古文笔法,从而促使文学评点由此逐渐 脱离了传统注释学框范,而具有了文学批评的性质。
其后,金圣叹、毛宗岗等文法派批评家 成功地将文章学理论引入小说评点领域。张竹坡本人熟谙八股文法,加之他对金、毛二人的 小说评点理论有着深入的接受,自然会以八股理论作为其小说评点的重要理论资源。
张竹坡以八股理论作为《金瓶梅》评点的重要话语资源和知识参照体系,由此进一步壮 大了文法派的声势,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重内容而轻形式的小说批评传统,使古典小说的艺 术形式批评得到空前重视。
以往由汉代班固确立的小说批评传统,多以儒家与史家话语为批 评理论资源,他们从文体尊卑角度出发而视小说为“小道”,主要以载道补史、劝惩教化为 标准来衡量小说的存在价值,完全背离了小说作为文学的审美属性。
而张竹坡的小说评点也 完全摒弃了以往那种“重道轻文”的批评倾向,注重探讨小说的艺术形式技巧,使小说批评 进一步向文学批评靠近。
然而,毋庸讳言,张竹坡的小说评点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因为他仅仅以自己所偏爱的《金瓶梅》为批评依据,其理论观点当然也局限于对《金瓶梅》的解读这一基础之上,所以 其批评文字因寄生依附于《金瓶梅》而缺乏独立性。
且不说只有随着《金瓶梅》的传播其评 点文字才能得到传播;更重要的是,只有结合参照《金瓶梅》这一具体的小说文本,他的的 理论观点也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否则它们便会因脱离具体作品而失去实际价值。
而且,其 小说评点也因过多承袭金圣叹、毛宗岗的小说批评话语而缺乏个性色彩。

本文作者    陈才训  教授

1、专门论文只有两篇,二文实际上作者相同,内容完全相同,只是题目稍异。它们是:钱成《论八股 文法对张竹坡批点<金瓶梅>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2009 年第 11 期;钱成、顾宇《论张批<金瓶梅>对 八股文法的借鉴与运用》,《怀化学院学报》,2009 年第 9 期。
2、黄霖《金瓶梅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 23 页。 
3、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44 页。
4、梁章钜《制艺丛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71 页。
5、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第 171 页。
6、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26-46 页。 
7、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第 177 页。
8、 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19 页。21 其所以不
9、 梁章钜《制艺丛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8 页。
10、 李光摩《论截搭题》,《学术研究》,2006 年第 4 期。 
11、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420 页。
12、张溥《新刻张太史手授初学文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本。 
13、 袁修容整理《金瓶梅》(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 388 页。 
14、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39 页。
15、 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299 页。
16、 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42 页。
17、 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2 页。
18、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第 173 页。
19、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13 页。
20、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1 页。
21、武之望《新刻官版举业卮言》卷一,明万历绣谷周氏万卷楼刊本。

文章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刊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转发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贺根民|《金瓶梅》评点的八股技法
从张竹坡评点看《金瓶梅》中 “炎凉”的审美意蕴
一个人的“金学”史记——王汝梅先生访谈录
《金瓶梅》之奇(5)
孙爱玲|千秋苦心递金针——张竹坡之《金瓶梅》结构章法论
宫晓卫:齐鲁书社《明代四大奇书》出版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