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与蔡元培丨两个绍兴人的交往史

文丨张家康

“鉴湖越台名士乡”,这是毛泽东《纪念鲁迅寿辰八十》中的诗句,说的是浙江绍兴多出名士。这是个有着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思想文化的厚重积淀,蕴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大师。鲁迅和蔡元培可谓是近现代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相继走出绍兴,走向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中心,并由相慕相识而交往共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 

蔡元培聘请鲁迅为教育部佥事

蔡元培长鲁迅十三岁,在科举取士的那个年代,作为读书人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经历。蔡元培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四岁被录为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二十六岁升补翰林院编修。此时,鲁迅正遭逢家庭的大变故,父亲病逝,祖父因考场舞弊案而“斩监候”。少年鲁迅正面临人世冷暖的考验,如同他后来所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涂路中,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家里长辈对鲁迅的科举入仕有着殷切的期待,指望他顺利地通过“秀才”“举人”“进士”的“三考出身”的“正道”。少年鲁迅早就知道蔡元培的大名,对他十分仰慕。可鲁迅终究没有走科考的“正道”,那不是因为他没有应考的“学力”,而是家境衰变再也不能坐守等待了。十七岁那年,他来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后又入附设的路矿学堂。1902年,他又被公派日本留学。期间,他认识了同乡学长许寿裳,而许寿裳又是蔡元培的朋友。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满清王朝惨败,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血洒菜市口,蔡元培深受刺激,决心与传统的士大夫决绝,发愤研究西学,提倡新学。1902年,他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自此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1904年11月,他又在上海与陶成章等成立光复会。陶成章也是绍兴人,也是鲁迅的朋友,还是鲁迅加入光复会的介绍人。同在光复会,鲁迅也与蔡元培由认识而有了往来。

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许寿裳最早收到蔡元培聘请。许寿裳入教育部后即向蔡元培推荐了鲁迅。蔡元培欣然答应说“久慕其名”,并让去信鲁迅催其“早日来京”。此时,鲁迅任山(阴)会(稽)初级学堂监督也不过两个月,接许寿裳信后,立即辞职来到南京,在教育部做部员。

新成立的教育部一改封建衙门的陋习,新订了一些规章制度,工作效率极有提高。蔡元培更是以身作则,每天上午九时上班,下午五时下班,照学校成规,以摇铃为号,分工任事,行政效率极高。鲁迅由此似乎看到希望,他说:“说起民元的事来,……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往北京,教育部也要北迁,部员因此而有所调整。此时,教育部次长景某乘蔡元培北上期间,大力安置亲信。鲁迅与景某不和,景某便乘教育部北迁之际,把鲁迅列入部员的裁减名单。蔡元培在南京看到这张名单后,立即予以制止,并致电鲁迅,让他“即日北来”。鲁迅来到北京即被聘为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这是鲁迅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官职,一干就是十四年。

蔡元培毕生注重美育,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他派王家驹筹办“北京夏期讲演会”,以“从事学问,阐发理术,宏深造诣”。他知道鲁迅对美学有独到的见解,便指派鲁迅讲授《美术略论》。鲁迅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蔡元培长提出小学废止读经,大学取消经科等废除祀孔、革故鼎新的主张。一时间,社会上的守旧势力如丧考妣,群起而攻之,惊呼:“其祸我国民,岂有极哉?”在各方压力下,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据鲁迅日记所记,在此前后,他与许寿裳都曾访问蔡元培而未遇。7月22日,一个黑云压城的傍晚,鲁迅和许寿裳几个朋友,为被辞职的蔡元培饯别。

“世味秋荼苦,人间正道穷。”蔡元培辞职而去,新任教育总长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鲁迅后来说:“我身做十多年官僚,目睹了一打以上总长,”说白了,这些官僚不是来办教育的,“说得露骨一点,就是做'官’。”教育部内充斥着一片污浊,无聊的气氛。

鲁迅已无正经事可做,只能用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辑录和校勘古书来消磨时光。蔡元培也有此爱好,他们之间常有切磋和交流。蔡元培将自己收藏的《赞三宝福业碑》《高归彦造象》《丰乐七帝二寺邑义等造象》和《苏轼等仿象老题记》拓片赠送于鲁迅。


蔡元培器重和厚待周氏三兄弟

1917年1月,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首从文科进行改革。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陈独秀带着《新青年》由上海来到北京,于是,发端于上海的新文化运动,其战斗营垒已由上海迁来北京大学,这所弥漫着封建衙门的腐败、陈旧气息的全国最高学府,开始呈现生机和希望。 

此时,鲁迅在沉重、黑暗的社会机制的压抑下,感到孤立和郁闷。他一个人躲在补树书屋,整日整日的抄写古碑。后来,在陈独秀、钱玄同的催促下,也走进《新青年》营垒。于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白话小说,才得以由《新青年》而面世,中国知识界的批判封建礼教、鞭笞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思想文化革命,也因此而真正展现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这一切得益于蔡元培在北大实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新青年》在北大这才有了存身之所,鲁迅也就有了发表白话小说的地方。否则,他可能仍在补树书屋内“失望,颓唐的很了。” 

蔡元培对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向有倚重,刚刚履任北大校长便给鲁迅去信,只是由于鲁迅已在教育部供职,而未聘其到北大任教。但是,却和鲁迅多次谈起欲聘其二弟周作人的事。1917年3月8日,鲁迅在致蔡元培的信中说:

“前奉书,屡告起孟,(即周作人,作者注)并携言语学、美学书籍,便即转致。
顷有书来,言此二学,皆非所能,略无心得,实不足以教人。若勉强敷说,反有辱殷殷 
之意,虑到后面陈,多稽时日,故急函谢,切望转达,以便别行物色诸语。今如说奉闻,希鉴察。”

周作人与鲁迅为应聘之事多次与蔡元培磋商,根据周氏兄弟意见,蔡元培聘周作人为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教授欧洲文学史和罗马文学史。蔡元培知道鲁迅有相应的美学知识,便委托其为北大设计校徽。1917年8月7日,鲁迅日记记:“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迈过百多年的历史风尘,这枚鲁迅设计的校徽,至今仍在北大师生的胸前佩戴。

1920年8月2日,鲁迅也收到蔡元培的聘书:“敬聘周树人先生为本校讲师”。鲁迅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他的课讲的很生动。冯至先生回忆说,听鲁迅的课,“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鲁迅还在讲义的基础上完成《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曾高度评价说:“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


五四运动时期,北大之所以能开风气之先,成为新文化运动之先河,纯是蔡元培广泛延揽人才,集中一大批思想新进、学术扎实的知识分子所致,鲁迅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人物。 

1927年6月,蔡元培就任大学院院长后,满怀信心和希望,要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兴起一股改革之风。他还象十五年前长教育部时那样,很快便给鲁迅发了聘书。12月26日,鲁迅被聘为大学院特约著作员。据鲁迅日记所记,蔡元培曾专程拜访过鲁迅。在居于主流地位的当权者的衮衮诸公中,唯有蔡元培能够认识到鲁迅的文化学术地位,也唯有他能够接纳鲁迅,并为其提供一个位置,以展示其才识和水平。

蔡元培不仅对鲁迅,对周氏三兄弟都是尽其所能予以帮助。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炮火焚毁,员工失业,三弟也因此而生活无着,鲁迅为此很着急。3月2日,鲁迅给他的好友许寿裳写信说:“商务馆虽云人员全部解约,但现在当必尚有蝉联,而将来且必仍有续聘,可否乞兄转蕲蔡先生代为设法,俾有一栖身之处,即他处他事,亦甚愿服务也。”

蔡元培对此事很热情,立即往商务印书馆与王云五相商。后来,书馆因裁员而发生纠纷,鲁迅又去函许寿裳说:“但今兹书馆与工员争持正烈,实亦难于措手,拟俟馆方善后事宜办竣以后,再一托蔡公耳。”希望事态平缓后,再去找蔡元培请托王云五。

商务印书馆内部纠纷平息后,蔡元培又去与王云五相商。周建人这才再次与商务印书馆签订聘约。鲁迅对此事十分感激,和三弟周建人专程往蔡宅面谢,因蔡元培外出而未遇。鲁迅在转托许寿裳代致谢忱的信中说:“弟本拟向蔡先生面达谢忱,而又不遇。大约国事鞅掌,外出之时居多,所以一时恐不易见。兄如相见时,尚乞转致谢意为托。” 

蔡元培称鲁迅为一代文宗

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鲁迅病逝于上海寓所。这天,宋庆龄特意来到中央研究院,告诉鲁迅去世的消息,并请蔡元培参加鲁迅治丧委员会。次日,蔡元培前往万国殡仪馆吊唁,并挽以一联:

“著作最谨严,岂惟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在万国公墓为鲁迅举行葬礼时,蔡元培亲为执绋,并致词说:“我们要使鲁迅先生的精神永远不死,必须担负起继续发扬他精神的责任来。” 

他还发表《记鲁迅先生轶事》,回忆起两人交往中几件影响深刻的事情:一是,鲁迅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二是,鲁迅进教育部后抄写“从图书馆借来的善本书,”后来便发表校订本《嵇康集》;三是,鲁迅“注意美术,但不喜音乐”;四是,鲁迅喜爱搜罗汉碑图案的拓本,“已获得数百种。”

蔡元培最为称道的是鲁迅的人品风范,他说,鲁迅在教育部供职时,同事齐寿山“对他非常崇拜。”教育部免鲁迅职后,齐寿山也因之而辞职于教育部,蔡元培说:“这是先生人格的影响。” 

1937年3月,《鲁迅全集》已经编定,许寿裳便为书稿审查一事去函蔡元培。5月20日,蔡元培在致许寿裳的信中说:

“鲁迅先生遗著事,弟曾函商于中央宣传部邵力子部长,力子来谈,称:内政部已转来呈文,当催促部员提前检查,现尚未断言是否全部都无问题,万一有少数在不能不禁之列,止可于全集中剔除几部,俾不致累及全集云云。” 

书稿终于通过了审查,许广平给蔡元培去信说,《鲁迅全集》将由复社印刷发行,并希望先生为之作序。蔡元培很想写一篇好的序文,可又觉得对鲁迅还是缺乏了解,写起来难以下笔。他是个认真、慎重的谦谦君子,不会轻率作文,何况又是写鲁迅呢?他想起了许寿裳便去信说: 

“接马孝焱兄函,说关于《鲁迅全集》作序问题,先生有与弟商酌之处,敬希不及。
弟曾得许广平夫人函,嘱作序,已允之,然尚未下笔,深愿先生以不可不说者及不可说者详示之,盖弟虽为佩服鲁迅先生之一人,然其著作读过甚少,即国际间著名之《阿Q正传》,亦仅读过几节而已。深恐随笔叹美,反与其真相不符也。” 

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浏览了鲁迅的主要作品后,才为《鲁迅全集》写出了序,他在序文中说: 

“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说、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许多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何等学力!” 

他称赞鲁迅著作“方面较多,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 

1938年6月间,《鲁迅全集》20卷本终于出版了。鲁迅纪念委员会为答谢他,让沈雁冰转赠一套《鲁迅全集》纪念本,可他早已按价付了一百元钱的订金。许广平知道此事后,立即让鲁迅纪念委员会干事王纪元将钱退还,并说,赠送先生一套《全集》,为纪念委员会中所议决,望先生万勿推却。他却坚持将钱交于纪念委员会,并复函说:“鄙人对于鲁迅先生身后,终不愿毫无物质之补助,请以此款改作赙敬”。

他和宋庆龄还以鲁迅纪念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的名义,发表《征订〈鲁迅全集〉精制纪念本启》,这则启事说:“鲁迅先生为一代文宗,毕生著述,承清季朴学之绪余,奠现代文坛之础石。”编印《鲁迅全集》的目的,“欲以唤醒国魂,砥砺士气”。许广平对蔡元培为鲁迅所做的一切极为感谢和崇敬,特别撰文赞扬说: 

“至蔡先生文章道德,海内传颂,鲁迅先生一生深蒙提掖,此次更承为全集作序,知何宗尚,鲁迅先生有知,亦必含笑九泉,岂徒私人之感幸。”

原载《名人传记》5期,《作家文摘》6月4日,有删减

作者简介
张家康,文史作者。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福建《党史月刊》特约作者。著有《新青年 时代巨变中的人与事》(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诸多文章。这些文章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网络版)》《新华月报》《作家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文摘报刊和栏目转载。一篇获《作家文摘》主题征文三等奖。三篇获华东地区党史期刊优秀文章二等奖、三等奖。多篇被一些丛书收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蔡元培就没有鲁迅
鲁迅简介
鲁迅的饭局:不只饕餮一餐,碗里盛的更是独特的文学交往 | 此刻夜读
十大先生之蔡元培
古城漫步之鲁迅故居-在北京的第二处故居八道湾胡同11号
鲁迅的收入到底有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