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老雄心在 高歌入云端——介绍李和曾及其演唱艺术

李和曾(1922—2001)

  1982年春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演员与听众的联欢会》上,群英荟萃,名角如林。李和曾演唱了一段《逍遥津》。“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一句[二黄导板],唱得高下起伏,层波迭浪,大气磅礴,动人心弦,把汉献帝悲、愤、哀、怨的感情宣泄无遗,得了个“炸窝”的满堂彩。

《逍遥津》 李和曾 饰 汉献帝

  《逍遥津》是一出难度很大的唱功戏,而这段[二黄]唱腔又是重点唱段,长达十几分钟。当时,李和曾已是花甲之年,仍唱得满宫满调。哀伤处千回百转;激越处高响入云。不能不令人惊叹、佩服!

《逍遥津》 李和曾 饰 汉献帝

  《逍遥津》是李和曾近几年来常演的剧目之一。他不服老,不怕难,在上海、南京、香港等地都曾演过此戏,甚至抱病演出,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他还把另一出难度更大的《哭秦庭》教给他的学生辛宝达,演出时轰动了上海。

《哭秦庭》 李和曾 饰 申包胥

【音频】李和曾《哭秦庭》选段

  《哭秦庭》是高派戏,描写忠于楚国的申包胥在楚国灭亡之后,感到万分悲痛,徒步到秦国借兵。开始,秦王不肯出兵,他在宫庭里痛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王,答应发兵帮助他收复楚国。这出戏里有很多唱段,如“修书”的一段[西皮导板]转[原板]唱腔,“行路”的[二黄原板]唱段,还有最后“哭庭”的大段[反二黄]唱腔,都很精彩,也很见功力。李和曾在中华戏校就学过这出戏,小时候演出便很成功。

【音频】李和曾《哭秦庭》选段

  《哭秦庭》不仅是难度很大的唱功戏,还有“甩发”、“吊毛”等动作,很难演。演唱力度很大,有刚有柔,没有好嗓子,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很难胜任的。“哭庭”的一句[二黄导板]“申包胥,站立在,秦庭之外”以及[回龙]“想起了,楚国事,好不伤怀”,唱得高亢激越,充分体现出一个亡国之臣的沉痛心情。接下去是长达几十句的[反二黄]。象“伍子胥,报父仇,身为元帅”,音区很高,越唱越高,是非常吃重和见功夫的;“传到了,平王爷,朝中败坏”一句唱腔,劲头很足,味儿也浓。李和曾演唱的《哭秦庭》感情充沛,酣畅淋漓。

  人们公认:李和曾有一副好嗓子。

  戏曲艺术讲究唱、念、做、打,唱是第一功。有一副好嗓子,再加上其他的条件,这是李和曾所以能成为高派传人、成为群众喜爱的艺术家的重要原因。

《赠绨袍》 李和曾 饰 范睢、赵德钰 饰 须贾

  李和曾没有什么祖传和家学。1922年,他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贫苦职员的家庭。小时候,李和曾念了两年私塾,九岁就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开始练武功,跟着程砚秋在《汾河湾》《三娘教子》等戏里演过娃娃生。因为他嗓子好,后来又转入二路老生。有一次,天津中国大戏院落成,因为王和霖变嗓,就由李和曾接替了他。那时,李和曾十岁刚出头。从此以后,他就正式唱老生了。

  提起老生行当,三十年代,戏曲界有“三大贤”、“老生三杰”——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之称,后来又有“四大须生”——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的说法。李和曾就是高庆奎的弟子。

高庆奎

  高庆奎嗓子冲,戏路宽。他以演唱刘(鸿声)派戏而成名,又兼学各家各派,不仅能唱老生,而且武生、红生、花脸、老旦的戏都能演,所有有人称他为“高杂拌”。高庆奎唱腔的特点是腔调质朴、酣畅、遒劲,唱来响遏行云,亢奋刚烈。高庆奎唱得好,表演也好,曾经红极一时。不幸的是,他四十岁就“塌中”了,不能登台演出,后来到中华戏校任教。这是,李和曾刚十三岁。李和曾的天赋好,学习又刻苦。高庆奎一下就看中了他,并且对他格外器重,课余常给他进行个别辅导,甚至通宵达旦地为他说戏。李和曾原来跟别的老师学过高派名剧“三斩一碰”,即《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和《碰碑》。高庆奎为了使李和曾学得更扎实,特地重新教了他这些剧目。不久,高庆奎嗓音变哑,说话已基本失音,但仍然一字一句地为李和曾说腔和作示范动作。在名师的精心培育下,李和曾技艺大进,尚未出科,就与当时京剧界另外两位新秀——赵金年(余派)、王和霖(马派)同时被称为“三小贤”。

  1939年,李和曾出科不久,高庆奎辞职离校,正式收李和曾为徒弟。此后,高庆奎对每出戏都重新教,李和曾也更加认真地学。过了两年半,高庆奎贫病交加,不幸离开了人世,幸好他的艺术得到了流传。从李和曾演唱的高派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没有辜负老师的厚爱和期望。

【音频】李和曾《辕门斩子》选段

  《辕门斩子》是高派名剧之一。“见娘”一场有一段[西皮]唱腔。唱词是这样的:

  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

  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

  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

  问老娘驾到此所为何来?

  李和曾唱的这段《辕门斩子》,头一句[西皮导板]“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从高音起唱,接着在“老娘亲”三个字上使了个委婉的腔,在“来到帐外”的“帐”字上,又使了个迂回的腔,情绪既激动又婉转,表现了杨延昭对儿子生气,想惩罚他,又怕母亲阻拦,不得不应付的心情。接下来的[慢板],前两句用的是[娃娃调],也是为表达这种感情。“躬身下拜”的“下”字和“拜”字,用了高派著名的“疙瘩腔”,千回百转,优美动听。这段唱虽然不长,但是可以听得出来,李和曾继承高派是很传神的。

李和曾与夫人李忆兰

  李和曾得到高庆奎的亲自传授,在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解放前,他经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搭班演出,以唱高派戏见长,享名南北。可是,在旧社会,演员被人瞧不起,到处受欺侮,生活上也很困难,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他在大城市待不下去了,就到山东高唐县一带唱“野台子戏”。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他到了晋冀鲁豫解放区。这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新的天地:司令员和士兵、干部和群众都是革命同志,一律平等,真诚相待。在这里,他接触到《白毛女》《血泪仇》等革命文艺作品,使他开始认识到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他懂得了演戏不光是让人消闲解闷,更重要的是还要起宣传作用。从此,这个在旧社会没有出路的穷苦艺人开始了新的生活,获得了真正的艺术生命。李和曾多次参加宣传队到前线慰问演出。后来和南宫民主剧团同台演出,并担任副团长。他带着剧团经常到冀南一带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最使他难忘的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开会期间,他带着剧团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

《斩马谡》 李和曾 饰 诸葛亮、景荣庆 饰 马谡

  李和曾长期在冀南一带演出,同这里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把冀南地区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那里的群众不仅把他看作一个著名的京剧演员,更把他看成是同志、朋友和亲人。1981年,李和曾又带着剧团去冀南,演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人们要看戏,还要看看这位老朋友。就连街上卖瓜籽的,只要听说是李和曾剧团的人,买瓜籽都不肯要钱。我们电台也常常接到那里听众的来信,他们怀念李和曾,热爱和赞扬他的艺术。这些信措词恳切,感情真挚,读后令人久久不忘。冀南的群众也经常给李和曾写信,还经常来探望他。李和曾和当年冀南解放区群众感情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李和曾在解放区参加了冀南七军分区文工团,以后又和延安平剧院合并成立了华北平剧院。他任副院长。

《除三害》 李和曾 饰 时吉、景荣庆 饰 周处

  从1947年到1966年的十几年中,李和曾除了演出优秀的传统剧目以外,还演出了《三打祝家庄》《中山狼》《河神娶妻》《红娘子》《嵩山星火》《红巾起义》《除三害》《生死牌》《朱仙镇》《彝陵之战》《詹天佑》《白云红旗》《春到格隆湾》《节振国》等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在京剧改革的道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

《三打祝家庄》

李和曾 饰 宋江

张云溪 饰 石秀

景荣庆 饰 李逵

【音频】李和曾《三打祝家庄》选段

  《三打祝家庄》是当年延安平剧院继《逼上梁山》之后演出的又一个优秀剧目,李和曾后来曾多次演过这出戏。解放后,这出戏经过加工、整理,内容紧凑了,演员的阵容加强了。李和曾在这出戏里扮演主要人物宋江。戏里有一段[二黄]唱腔,论板式,和《逍遥津》里“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那段差不多。但是,宋江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而汉献帝是一位没落皇帝,两个人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唱法和表达的感情也不大一样。宋江两次攻打祝家庄没有成功,在一个静静的深夜,他苦苦思索对策,总结经验教训。李和曾的这段唱,虽然表现了宋江的思索和彷徨,但也表现了他指挥若定、胜利在握的壮志豪情。

  李和曾在旧社会和许多穷苦艺人有着同样的命运,但是到了解放区以后,加入了革命的队伍,自有一番经历,这在戏曲演员中是不多见的。新的天地,新的斗争生活,为他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李和曾注意向新生活汲取营养,也十分注意继承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朱仙镇》 李和曾 饰 王佐

【音频】李和曾《朱仙镇》选段

  李和曾师法高派,但他没有门户之见,不死守一家一派,而是兼收并蓄,博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很多剧目里,他大胆吸收、融化了许多流派的唱法,在根据《王佐断臂》改编的《朱仙镇》里,创造了[二黄快板]的新板式。1963年,在他早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演员之后,还拜周信芳为师,学习麒派艺术。高派和麒派,论嗓音,似乎大相径庭;但论刻画人物、表达感情,论革新创造,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和曾师法高派、学习前人,并不是亦步亦趋地简单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

《夷陵之战》 李和曾 饰 刘备

  拿《夷陵之战》来说。这出戏是由传统剧目《连营寨》改编的。它批判了刘备不以统一大业为重,而从“兄弟义气”出发,一意孤行,要为关羽、张飞报仇,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的严重错误,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推陈出新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音频】 李和曾《夷陵之战·哭灵牌》选段

  这出戏的唱腔借鉴了麒派艺术。在“哭灵牌”、“哭马良”的唱段里,都吸取了周信芳的唱法。“哭灵牌”的[反西皮]唱腔,原来都是整齐的上下句。为了准确地表达词义和更好地表现刘备当时的感情,李和曾的演唱就既有整齐的上下句,也有不整齐的长短句,唱法上也打破了原来的板式。原来的唱词有许多也改了。比如,“大、小三军哭嚎啕”改为“孤王心恸哭嚎啕”,这样就腔调了刘备的感情用事。李和曾吸取麒派的唱法,唱得夸张、奔放。再有象“不幸今朝分别了,眼望黄泉去路遥”中的“今朝分别了”几个字,又吸收了孙菊仙的唱法。本来高派和孙派就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逍遥津》就是孙派的代表作。李和曾还唱过孙派的《上天台》《取成都》和《取帅印》等戏。所以,他吸收和运用孙派的唱法就很自然了。另外,在“匹马单刀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擂鼓三通把蔡阳的首级枭,可算得盖世的英豪”里,“可算得”三个字起伏变化大,感情强烈。李和曾还糅进了程砚秋的伴奏方法,用弹拨乐烘托过门。这段唱最后叫散、翻高,更上一层楼,把情绪推向高潮。李和曾在这段唱里,既发挥了高派善演悲剧的特长,又吸收、融化了其他流派的长处,把刘备哭关羽时那种肝肠寸断的深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和曾的创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年过花甲,仍壮心不已。他不仅在新编的戏里要锐意求新,就是这段“哭灵牌”,他还准备进一步修改,重新录制。

《逍遥津》 李和曾 饰 汉献帝

  李和曾擅长表演悲剧人物,善于表达人物激昂的情绪。象“三斩一碰”,《哭秦庭》《哭灵牌》《哭马良》《逍遥津》等,唱腔起伏大,感情强烈。李和曾引吭高歌,唱得一波三折,荡气回肠。有人觉得高庆奎四十多岁就“塌中”,担心李和曾到了一定的年龄,也不能再唱了。事实上,李和曾年过花甲,仍能高歌入云,不减当年。这说明唱戏不能光凭好嗓子,还要有科学的发声、用气的方法。李和曾的唱,就很强调字头,咬字有力,这和用气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字未出口,气已经给足了。他善于运气。明气口、暗气口、偷气的方法都有。

【音频】 李和曾《逍遥津》选段

  戏曲演唱很注重节奏。为了符合剧情,突出人物,李和曾常常改变一般的程式。如《逍遥津》里“曹孟德与伏后冤家作对”一句的“德”字,就不按一般的[二黄原板]去唱,而是有意强调,所以一张嘴,观众就叫好。“二皇儿,年幼小”一句,突破了原来的节奏,不是唱“六字调”,而是唱“正宫调”,但是没走板,没跑调。先憋足了劲,然后爆发,这就是先抑后扬。“父子们,在宫院”的“父子们”三个字,李和曾不唱虚字,唱实音,而且音不散,使之成为一个音柱,很有力度。“在宫院”三个字拉长腔,揉了几揉以后,就更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这句[导板],李和曾唱来既有准确的节奏,又不死唱。[导板]本来也是散板,李和曾却能把[导板]唱出准确的节奏来,唱成无板即有板。

《碰碑》 李和曾 饰 杨继业

【音频】李和曾《碰碑》选段

  李和曾的演唱有刚有柔。他还强调“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象是“抻面条”,腔能拉得很长。像《碰碑》里的“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一句里的“大宋扶保”的“保”字,就是这样。这种“粘”的唱法,表达感情更强烈,更能给人以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感觉。

  作为一个老艺术家,仍然保持着艺术青春,尤其还能有那样高亮的嗓音,实属难能可贵。这已经引起许多人的注意,甚至连一些唱西洋歌剧的人希望能从李和曾的演唱中得到启示。戏剧界就更有必要研究了。

  (摘自 《戏曲群星》(四) 广播出版社1987年12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大须生——高庆奎
【流派名剧汇编】京剧“高(庆奎)派”《哭秦庭》
高派传人李和曾《逍遥津》,得高庆奎、周信芳两位大师真传
高庆奎亲传弟子李和曾《逍遥津》父子们在宫院,太过瘾了
高庆奎
《幻视》2018韩国悬疑 / 惊悚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