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谭富英的大智慧

梨园界中,谭富英是有名的大度和谦让之人。他的大度和谦让不仅是人品和素养问题,有戏迷说的好,那是他的大智慧。这种难得的智慧让他规避了风险而平平安安地唱戏。远的不说了,1949年后,他和裘盛戎组建太平京剧团,后改名北京市京剧二团,两人挂双头牌,这里当然有谭富英提携之意,故合作十分愉快。谭老板并不在意“牌位”,有时让裘盛戎唱大轴《姚期》,谭在前边垫一出《桑园会》,观众很满意,裘盛戎在谭后边唱自然很卖力气,而谭轻轻松松唱出小戏,结果皆大欢喜。谭富英用人的精明之处就在于此。

谭富英的戏离不开大丑,聘马富禄花费太大,于是听父亲谭小培的话,用了孙盛武,价格较低,但傍的挺严实。后来在二团则长期用慈少泉,武生用杨盛春、谭元寿,老旦用的是李多奎、何盛清,架子花是张洪祥,里子老生是马长礼和高宝贤,旦角先后是杨荣环、陈永玲和梁小鸾。这个班底相当硬整。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领导提议,马连良剧团和北京市京剧二团合并组建北京京剧团,实现强强联合。想法很好,但操作起来困难不小。马连良和谭富英都位列“四大须生”之中,各自挑班多年,谭富英愿意被“收编”吗?在这个新团里,马谭如何合作?双方要进行沟通,马甚至亲自到谭府上说合。谭富英见到师兄后直截了当地说,“今后我就傍您唱了!”,一听此话,马大受感动,北京京剧团也就顺理成章地成立了。谭富英这种开明态度来自他的审时度势,合团之设想来自高层,由市文化局主导,强强联合也是大势所趋,谭富英何苦从中作梗,倒不如顺水推舟,成全这件好事。所以谭富英的高姿态实属明智之举,而马连良倒似乎欠了师弟一个大人情。客观地说,组建北京京剧团对马连良更为有利,北京市京剧二团并入进来,配角力量大为加强,马连良的戏,演员阵容极为完整,所以有人说马连良占便宜了。北京京剧团成立后,相继排出了多部合作大戏《赵氏孤儿》《秦香莲》等,谭富英均扮演配角,但他全力以赴,精心塑造角色,提高了剧目的整体质量和号召力。一次团里新来的领导要求把马派名剧《四进士》重新排演,四大头牌全部上阵,于是由谭富英扮演毛朋。毛朋在戏中是个硬里子的活儿,一直由马连良的徒弟马盛龙扮演。谭富英顾全大局接受这一安排,他找到马盛龙说,“这个活儿你比我瓷实,有准谱,所以我得跟你学……”。再说马连良,当了北京京剧团的团长,能够多排新戏,但是大有大的难处,马连良最窝心的是,建团之初,裁剪冗余人员,留下者的工作量必然加大,马连良的鼓师姚占琦跟随马多年,是马离不开的搭档。姚因新分配的工作太重,要求涨薪。团里领导认为不合理,要求马连良“杀一儆百”,裁撤姚占琦。结果马连良为顾全大局“挥泪斬谡”,把多年的老搭档辞掉,又重新培养马派戏的鼓师。马连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当然不止这些,马连良去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回来,有一次军队部门邀请马连良剧团给解放军做一次演出,结果管事的以商业惯例收取了演出费。这一下引起舆论强烈不满,指责马连良贪财,慰问亲人解放军还要收钱。这叫马连良抬不起头来,最终公开道歉并撤换了那位管事的才平息了风波。六十年代初,京剧舞台上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马连良作为团长还要特别注意紧跟政治风气,那时正鼓励学习海瑞精神,他接到《海瑞罢官》的本子,剧本出自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之手,尽管本子不成熟,但他和裘盛戎等依然排演出来,很快公演。谁也没有想到《海瑞罢官》后来竟成了文革导火索,马连良为此受到牵连,最终把老命搭了进去。谭富英很少排新戏,像《海瑞罢官》这样的政治戏,他大概不会接。谭富英1962年患病退出来舞台,很早就离开了是非之地,反倒落得个清静。文革期间甚至还能出席人民大会堂的国庆宴会,名字见诸报端。有人说,谭富英安然无事是得到上面的特别关照,不知真假,但京剧界能够如此平安度过十年浩劫的人真是不多。谭富英的大智慧似乎在其子谭元寿身上也体现出来。谭元寿根据上级安排参加了现代戏《芦荡火种》的创作演出,此后这出戏改名《沙家浜》,谭元寿出演的郭建光成为第一主角,后来拍成电影。谭元寿也一举成名。文革“旗手”最初很看重这棵苗子,力图政治上扶持他,拉他进入文化部领导班子,然而谭元寿就是脑子不开窍,就知道精力集中唱好戏,而对政治无动于衷。最终旗手放弃使用他的念头,而和他一起演样板戏的钱浩梁,他政治上开窍,对上亦步亦趋,不仅被赐名“浩亮”,而且提拔为文化部副部长,成为一颗文化领域政治明星。两厢对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是政治上是否投机使然。谭元寿在最红的时候,没有忘记落魄的同行前辈,他去武汉演出,特别为高盛麟老先生说话,高最终得以平反。他不忘李少春教授之恩,应李之请求把李之子李宝春调入样板团,李少春感叹说,“谭家的家风好啊!”当然文革后谭元寿也因演样板戏受到十个月的审查,而始终没有任何结论和解释。于是,谭元寿的一个举动令人惊讶。八十年代样板戏又恢复演出,谭元寿坚决拒绝再演,他说,“我一个字也不唱!”大家都不理解。其实这是他对产生样板戏那个年代的抵触情绪。上面叫我演我就要,不叫演就不演,我何最之有?现在又要叫我演,那再以后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再也不演了。紧跟形势随风倒,难免要吃大亏。面对不确定的形势,不演这大概是一名退休老艺人自我保护的唯一办法。看来,谭门七代延续流传至今并非偶然,对同行谦和大度、不忘旧恩情的谭门家风正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样板戏”《沙家浜》中的主要演员今何在?(附《沙家浜》全剧欣赏)
样板戏电影《沙家浜》的演员们现如今怎么样了?!
老沈聊戏:忆北京京剧团十年
谷曙光:“朝霞映湖”成绝唱 —— 一代艺人谭元寿
老沈聊戏:说谭孝曾
【人物】谭元寿先生的艺术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