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建:后疫情时代——创伤、疗愈与可能的蜕变

本文作者:西泽研究院院长 赵建 教授
进入六月,疫情明显缓和,各地的情况都在好转,上海也初步走出围城状态。主因可能并非防控,而是天气进入夏天,火热的太阳成为最好的杀毒剂。然而,病毒的残余仍然留存,白衣人,核酸检测,健康码,铁丝网,隔离板,白天四处的应检尽检,晚上可见的萧瑟灯火等。就像被占领过、洗劫过的城市——病毒的确是一个无形的侵略者。而在另一个数字防疫构建的世界里,我们成为了“装在套子里的人”、“透明的人”。
这很可能将成为一段时间的新常态,我们称为后疫情时代。在这段从抗疫到正常社会回归的阶段,我们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治愈这一段创伤。这段时代的痕迹,终会被时间冲淡,但藏在集体潜意识里的东西,会给这个社会带来深刻的改变,虽然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意味着后疫情时代终将过去,但之后的一切都将变得大不同。
德国知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说,“后”这个词缀意味着一种难以名状、茫然无措与逡巡不前。后现代性、后工业化、后启蒙主义等等,表明一种我们常说的“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的代际叠加状态;或者是一种被过去和未来同时抛弃,只留下孤零零的现在——既想走出过去,又不敢完全面对未来,在时间荒原的沼泽地里茫然四顾。
中国的后疫情时代,恐怕就是处于当前这么一种暗昧幽深、错综复杂的过渡状态。疫情三年,倾全国之人力物力财力鏖战,病毒基本被打败,但仍有众多残余流毒流窜。这里的流毒,并非仅指新冠、德尔塔、奥密克戎等生物病毒,还有在与病毒对抗过程中,激发出的人性里面最隐秘的部分。人心惟危,是善是恶,在大事件比如战争面前会被放大。由此,人们也看清了一些东西,发现了繁华背后的脆弱与贫瘠,看到貌似强大的实则弱小,而貌似弱小的实则强大。有些变化是肉眼看见的,由此而感到窒息;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正在至暗的角落里酝酿,并不被人察觉,但最后终究会成为文明社会的主导。看不见,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所谓道心惟微。
我们这一代人将因此长留特有的时代创伤,并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完成蜕变,走向成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要在不凡的、峥嵘的,甚至是危机重重的岁月里激发潜在的能量。最伟大的管理是危机管理,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卓越的领导力才会塑造。从此以后,事业的创造不要再奢望时代红利给的“贝塔”,而是全力转向自己奋斗而来的“阿尔法”。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命运,我们这代人已经享受了四十年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时代红利,接下来可能要习惯一段“伟大斗争”的岁月。茨威格说,“我们活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他那一代人经历了欧洲20世纪初的工业繁荣、政治自由和生活美好,然后陡然直下,又不得不面对人类最残酷最至暗的时间,一战和二战。1942年,流亡在他乡的茨威格无法走出时代的创伤而选择了自杀。
我们可能需要用比我们想象的更长的时间才能走出这场战疫,而需要更长的时间走出这场战疫带来的创伤。一段与病毒,更多的是与自己做抗争的伟大历史。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段伟大斗争的历史。
后疫情时代的复杂之处在于,疫情处于即将结束但是不知道该如何结束的状态,本质上并非科学意义、流行病学意义上的结束,而是政治学、社会学、卫道士学意义上的结束。德劳塞维茨认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在战争的开始就要想好如何结束。或者说,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如何更好的结束。而我们这场战役,即使在所有的人都打了疫苗,世界上其它所有的国家都走向了结束,我们也仍然无法结束。现在是夏天,天然的阳光在阻挡着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如果现在这几个月不想办法结束,那么等到冬天来临,可能要面临更加严重的“疫情”。这会让我们的后疫情时代看上去永无止境
因此,必须要在这几个月的黄金窗口期结束这场战疫,否则等到冬天来临,又是草木皆兵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时要重视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创伤,尽早进入疗愈状态。有些创伤会带来成长,也有一些创伤会带来扭曲,但终究会回到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方向。不用多少宏大叙事、大话空话,对具体的个人来说,生活就是具体的,是日常的工作学习、吃穿住行、柴米油盐,教育医疗养老等等。若越来越多的个体面对现实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年轻人的就业难问题。在这些现实问题面前,再宏大的话语建构,都会被解构被虚无化。毕竟,老百姓并非仅仅靠话语活着。
因此,越来越多的稳增长政策在发力,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对个体来说,就业非常重要,一个工作岗位对于个体尤其是年轻人的意义,不仅是可以定期得到养家糊口的货币工资,还是一种社会价值的认可。他(她)有自己的单位,岗位,自己的同事和客户,这是直接发放失业津贴所无法补偿的东西。就业的社会价值早就被社会学家所重视,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没有正经的工作,那么无处安放的青春将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这个问题已经被一些动荡不安的国家所证实。后疫情时代,若社会处处充满伤痕,但官方的话语体系依旧在大叙事里铿锵嘹亮的循环,社会大众得不到慰藉,这样的反差带来的后果可能恰好相悖。

单纯回到后疫情时代经济层面的创伤,我认为以下几个是在短期内很难治愈的:
1,企业家的预期紊乱。若疫情总是反复,时常发生静态管控,企业的生产连续性被打断,订单没法按时交付,上游原材料无法按时到库,那么理性的企业家就会压缩生产,甚至是关门歇业减少成本和运营风险。至于何时重开,并非看疫情何时结束,而是看当前的防疫政策何时真正的转变。
2,外资流入的减缓和外资企业的撤离。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外资流入依然稳定,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如很多地方招商引资的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香港某公司,内行一眼就知道这种类型公司的成色和猫腻)。如果海内外防疫政策不能接轨(实际上国外已经取消防疫,包括俄罗斯),外资企业家不能来内陆实地考察调研,就不可能真正的大规模在内陆投资。另外,已经在国内落地的企业,包括经营了十几年的外资企业,如果海内外没有办法顺畅通航,外资高管不能定期来华视察与交流,会干扰日常的经营管理,因此也会考虑转移海外。这些都是常识。
3,整个房地产行业民营企业的债务危机。从现实角度看,疫情时期建立的双循环体系,外部循环主要靠净出口,内部循环主要靠房地产及其整个延伸产业链(土地财政 主要抵押信用)。疫情第一阶段(2020—2021上半年),由于中国率先恢复生产,其它国家因防疫国内供应链受到冲击,只能从中国大幅进口。加上全球央行印钱刺激的需求,导致中国的净出口出奇的好,外循环力度十足。这让政策层产生了可以摆脱房地产的错觉,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严厉整顿房地产,最终在三条红线加一系列整顿措施下,几乎所有的民营房企陷入债务危机。当前,由此触发的失业和财政问题还在发酵中,很多地区基层公共部门的收入捉襟见肘,连日常的支出都难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前所未有的低迷,失业率也随之大增,财政再融资出现断层,导致风险开始向金融领域传染,其后果的严重性可能超出预想。
4,社会大众对治理体系的信任裂缝。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央对防控原则有明确的指示,即把对社会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是在对基层执行部门的考核中,还是以感染人数为主要指标,导致基层防控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为了防控而冲击民生的次生灾害,有些甚至发生重大事故。这些问题通过数字网络和自媒体在社会上引发舆情,导致社会大众对当前的治理体系产生不信任。这种信任裂缝在各种事件不断发生的累积下变的越来越大,要进行缝合也需要一段时间。
5,防疫应急行为对法治体系的伤害。由于疫情防控是一种战争应急状态,很多行动为了保持机动灵活性以应对突发状况,无法完全控制在法律的框架内,造成了对法律程序和体系的破坏。这种行为多了,就会伤害到法治体系的根基,让人们对法律的持续性、严肃性、公正性产生怀疑。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如何修复法治法律体系的伤痕,重新巩固法治中国的建设成果,也是一个异常重要的课题。
6,数字防疫体系对个人隐私侵犯的可能性。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数字体系展现出了强大的能量,但同时也将个人的隐私数据暴露无遗。这些个人数据如何处理,产权边界如何界定,如何防止被滥用等等,都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会成为社会集体焦虑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当然,凡此种种问题,疫情也并非根本原因,疫情只是加速了问题和矛盾的暴露,从这个角度看可能并非全是坏事。一个发展中的社会,要想获得真正的进步,绝不可能仅是坦途。制度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阶,绝非天上馅饼,纸上谈兵,一定要在危机和大多数人的痛苦中,发现并突破认知和忍耐的边界,然后才能凝聚改革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不会浪费这一次集体创伤,才能对得起众多人在这次疫情中受的苦难。这可能是后疫情时代,我们这一代人唯一的安慰。

【西泽研究院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构社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
依法战“疫”,坚决遏制疫情蔓延
来不来都赋黄码?抓防疫别搞“大呼隆”
新闻1 1丨上海:重振经济“50条”
十项措施!
检察日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