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搭建张爱玲的世界

《缘起香港》的责任编辑陈甜认为,这本书本质上像是香港和张爱玲的对话,它不完全是以香港,也不完全是以张爱玲为目的的;书中的每一章都提炼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01

作者黄心村对《缘起香港》的责任编辑陈甜不吝溢美之辞。“在这本书还没有完全写完的时候,中文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陈甜自己找上门了,她问我说黄老师你是不是在写一本关于张爱玲和香港的书?她说她一直就想要出这么一本书,我本来是想写一组系列文章,因为我觉得(文献)展览里放不进去的内容,可以把它放到文章里,当时其实想可能会是本书,但被陈甜这样一问一逼,就逼出一本书来,本来想薄薄的一本就好了,没想到弄得那么厚一本。”

“80后”的陈甜二零一八年来到香港,之前她一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做历史编辑,出于对张爱玲、对香港的好奇,她很早就想做一本关于“张爱玲和香港”的书,“我们这个年纪的女生没有读过张爱玲、不喜欢张爱玲的很少,但我当然不能自诩是一个'张迷’,因为张爱玲的作品我读的不多也不深,只是模模糊糊觉得,如果我是读者,我会希望读到这样一本书。”

她曾经在网上努力找寻,发现对于张爱玲和香港这个题目,“大多数都是一些零碎的小文章,或者纳入到别的研究框架中去,甚至还有旅行社策划出一条'张看香港’的旅行路线,但是真正就这个题目往深了做的专书,好像还没有看到。”

二零二一年十一月,陈甜在网上又一次搜到文献展,这次她“脑子转了个弯”,终于对策展人好奇起来,“搜了一下黄老师,我发现她以前写过上海沦陷时期的张爱玲(《乱世书写》)”,陈甜试探性地给黄心村发了邮件,“哪知道黄老师就给我回信,她说我确实有这样的计划,现在写了三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三篇文章,我当时还不确定黄老师这个题目是不是我们想要的书,用了半天时间把这三篇很仔细地看完了,当时的一个感觉就是:我找到了!之后顺理成章跟黄老师谈起书稿的具体发展。”

让陈甜有一点意外的是这三章“很新潮的写法”,“我最初对书稿的想象,以为是由张爱玲引领,去探访一个昔日的老香港。但黄老师这本书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做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不是跟着张爱玲走,而是在搭建一个张爱玲的世界,她把这些内容很费劲地给还原出来,把空间搭建出来,在我看来很新鲜、很迷人。”

02

最初分别发表在台湾INK印刻文学生活志和香港明报月刊的这三章是《劫灰烬余:张爱玲的香港大学》以及《寻找佛朗士:张爱玲的历史课》、《我师落华生:张爱玲的文学课》。具体编辑了黄心村写佛朗士和许地山(落华生)这两篇文章的《明报月刊》执行编辑叶国威坦言,仅从这两篇文章看,它们对“张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文本的探讨, 如《茉莉香片》中言子夜的原形就是许地山,佛朗士除了在《烬余录》中出现,还在不同的小说中以不同的人物登场,“这可以认识张爱玲如何做人物取材,如何连结生活与小说,以至于从小说中读出大大小小的历史,以及一个时代”;还梳理了张爱玲的师承,“尤其是通过许地山未出版的手稿——但相信有在课堂中教授过,那份跟张爱玲写作哲学重合的世界主义人文观,可视为一代才女思想的原点,这是极其珍贵的。”甚而至于,他认为黄心村这两篇文章对历史学研究也有价值。至于张爱玲究竟是上海作家还是香港作家,叶国威称,自己一向认为,“用地域去规限张爱玲的作家身份并不理想,但香港对她写作哲学的影响,以及作为她的创作起点这一点,在这两篇文章中的确清晰而实在地勾勒出来了。”

这最初的三篇文章成为《缘起香港》头三章的基础,不过诚如黄心村所说的,“那发过的三章(成书后)变得很长,增加了不少内容,毕竟发表在刊物上字数受到限制”。写对张爱玲产生很大影响的Stella Benson的第四章,被陈甜认为是“这本书里最有分量的一个贡献”,不过她认为,“应该说书中的每一章都提炼出了一个新的世界”。她解释说,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就走出港大,到了一个殖民地香港,走进了一个世界文学谱系。“如果说前三章她是在搭建一个张爱玲一辈子随身带着流亡的小世界,到了第四章就开始慢慢地讲述这个世界怎样对张爱玲形成影响,实际上这个焦距又转回来了,转到张爱玲身上。这本书其实是有一种像香港和张爱玲的对话,它不完全是以香港,也不完全是以张爱玲为目的的。”

Benson,摄于1932年的伦敦

英国国家肖像博物馆

第五章《东洋摩登》与黄心村之前写李香兰的《光影斑驳:张爱玲的日本和东亚》有关,但在书里写得更充实。“这一章其实更多的是重新发现张爱玲的美学世界,以往对张爱玲的讨论比较多的侧重在文学方面,可是要知道视觉美学在张爱玲可能至少跟她的文字有同样的重要性,黄老师就把这一部分给还原出来了,这是另一个很大的贡献。”

陈甜认为,虽然书里的一些内容以前用英文或者中文发表过,包括第六章《隔世看红楼——文字家园与离散叙述》,之前在中大社出版的《零度看张》中发表过几千字,“但这次在书里黄老师根据手上占有的新材料,对这八千字进行了极大的扩充,有一些论点直接给推翻了,有一些论点又把它增补进去或者深化下去,最后大概到了两万字。试图帮助读者找到张爱玲的家园。张爱玲是上海作家还是香港作家,还是一个什么作家?张爱玲心中的家园是哪里?黄老师是觉得她心中的家园是《红楼梦》。”

至于第七章《改编张爱玲:银幕上的香港传奇》,最早的雏形是发表在“明报月刊”上关于电影《第一炉香》的一篇影评。“黄老师的想法跟大多数批评者不太一样,她很看重许鞍华导演在还原四十年代香港这件事上做出的贡献,就是当时殖民地那种文化杂糅的气息。影评出来后有一些争议,这些争议促使她回过头思考怎么将这个问题想得更深,到最后收入书中成为其中的一个章节,已经是从头到尾的张爱玲香港传奇的一部改编简史,起点是张爱玲自己的改编,接着推进到许鞍华在七十年代拍摄的《倾城之恋》、李安的《色戒》,还有比如林奕华、关锦鹏等所有改编张爱玲香港传奇的这些人的看法她都写进去了,梳理了这么一个(脉络),其实改编张爱玲本身也能够帮助成就张爱玲的传奇。”

03

作为观察者,陈甜发现,写作这本书时的黄心村,“其实它的主体论点,材料已经在她的胸中了,只是缺我这么一个不停地跟她去对话的编辑,其实有一点像她的学生,但如果只是她课堂上的学生,可能就缺少一个市场的角度。我在很多时候主要是在鼓励她,当你看到一个真正盛大的东西在你面前,你是没有办法去挑剔这个东西的,你只能说哪些内容我从来没有读到的,你给了我一个从未领略过的世界,把这个信息反馈给作者,她就能心领神会,就知道说有哪些方向可以再进一步去深化。”

回到黄心村一九九五年写的《乱世书写》,陈甜认为,横跨近三十年的两本张学著作,“在方法上有一些基本理念是一贯的,黄老师写书上来先搭空间,尽量地把整个思维框架给搭出来,再去看人物在其中的活动,就会丰富的多。当然在写法上,黄老师很努力地让《缘起香港》走向大众,没有很繁琐的考证,而关于一位作家和一座城市的这么一种互动关系,它走得更深更远,这在上一本书还不是很突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心村谈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
张爱玲的港大成绩单找到啦
闲话“读书与人生”
木心:所谓万丈深渊,走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黃心村、許子東谈:《 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民国这支歌:歌声里,愿世界和平、愿书香缕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