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青年朋友谈谈我的青年时期

李霁野

1904年4月6日 -1997年5月4日

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安徽霍邱人,与韦素园、曹靖华、韦丛芜、台静农等同为未名社主要成员,鲁迅的学生和研究专家。

代表译作包括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吉辛的《四季随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著有《回忆鲁迅先生》《给少男少女》等小说散文集多部;学术著作《近代文学批评片断》等。

大家

我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假如我再做大学一年级学生》,大意是说他想要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以获得最大的益处和成就。这篇文章对我有些帮助,就是我因此想了想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帮助不大,因为他的理想同我大不相同,我的生活和学习多半靠客观环境决定,而环境是很不利的。我想,我首先要靠主观努力,才可以争取到生活和学习的条件,这在那时候要比现在艰苦多了。

我的家庭人口众多,几乎只靠父亲一人经营小商业维持,真是家无隔夜粮,地无半寸土。我勉强从八岁开始,在一处私塾寄读,小学成立时转入小学。连读本都是由父亲抄写,没有什么学费,所以读毕业了。

我的家乡霍邱县,同其他7个县,属于阜阳,那里有个第三师范学校是公费,管伙食住宿。这是我惟一可以入得起的学校,连川资每学期三五元钱就可以了。父亲让我进这个学校,第一次就考取了。我想成绩所以较好,与私塾小学的语文教学很有关系。教师讲得十分生动清楚,听的人自然很有兴趣,学的积极性自然很高。那时读的都是文言文,讲清楚后,一要求朗读,用一种颇为特殊的声调,我觉得比现在一般朗诵好听多了。二要求背诵。我认为朗读和背诵都是很好的。还有一点最有益处,就是从塾师起,鼓励我们课外自己阅读小说。塾师教我从《三国演义》开始,一读就兴趣很浓,真是废寝忘食。读完《西游记》、《水浒》、《今古奇观》等之后,就读《红楼梦》、《西厢记》。乡间书少,幸而门前有个卖书租书的老头,对我很客气,很愿借书给我看,什么《七侠五义》、《济公传》等等,读起来也津津有味,不肯释手。这些课外的自由阅读,对我很有好处,特别是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5月发生的,我9月到阜阳第三师范时,那里已经受到影响了。文学革命开始还要早些,所以一开学,学生就有文言和白话两派,但对立还不很显著。李何林和韦丛芜比我迟去一年,比我早一年的有陈素白,我们志同道合,赞成白话,拥护新文化,新文学。那时阜阳很落后,完全没有卖新杂志和报纸的地方,我们几个人凑点钱去订购,记得有《新青年》、《少年中国》,有副刊《学灯》的《时事新报》,有副刊《觉悟》的《民国日报》。新书凭广告去邮购,有时很上当。教师几乎全反对白话文,所以我们求新知识的活动完全是自发自觉的。

《给少男少女》

作者: 李霁野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 2016-7
定价: 32.00元

我觉得“自觉”对青年很重要,但也不要排除适当的指导,有机会时也不要放过。我有一些小学同学在武昌读书,从通信知道,他们有一位很好的热心教导青年的教师——在中华大学附中教书的恽代英先生。我写信向他讨教一些问题,他很快复了一封长信,主要教导我们要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思想发展史;读书的范围要广泛些,不要只限于文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都应该读。为解决我们买书的困难,他说可以向他们所办的利群书社去购买,不仅可以八折,不合适的书还可以退换。这封信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可惜信早在兵灾中丢失了。

我上三师第3年,陈素白和韦丛芜都病了,住进疗养室,这是正常的规定,我一人护理他们,常常不能上课,更不用说别的活动了。学期快结束时,他们总算好了,这时有些同乡常来看看,当然不免欢笑。有一天晚饭后,突然钟声大作,有人通知我去开会,原来是对我声讨,说我们“霸占疗养室,阴谋要将洪水猛兽引进三师”。那时所谓“洪水猛兽”就是“共产共妻的共产主义”的代词。这倒是太恭维我们了,我们对此连一知半解还谈不上。发言的只有一个刘某,无人响应。多年后我们曾在北平相遇,听别人说,他已经做了国民党的特务;但我无法也无兴趣去核实。韦丛芜和我愤然退了学。我们当时不是,以后也不是参加实际革命斗争的战士。我当时的兴趣与志愿是小学教育。

对我那样处境的青年说,失学是一大不幸;但我一点也不悲观失望,真正处之泰然。我的父亲丝毫没有责难我。那时我们从要去苏俄的韦素园得到一些共产主义宣传品,连我父亲读过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这对于我是很大的鼓励与安慰。但是眼前有一个实际要解决的读书问题,父亲为此很费思索,有点感到苦恼。但是他为我讲解了《孟子》里的几句话,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我为这样教诲,很感谢我的父亲。

三师的生活很艰苦,伙食费还要被剥削。学生每周打一次“牙祭”,一人可以吃到一片薄薄的米粉肉,一碗黄豆芽汤煮面,我多年不忘它们的鲜美味道。我想这就是青春的魅力吧——它将生活诗化了,美化了,留下些甜美愉快的回忆。这并不是伪化捏造,这是大自然惠赠给人的礼物,不知珍惜,对过去一些艰苦或不如意的事情还在记忆中怨天尤人,顾影自怜,那就免不了笨伯之讥了。

我父亲的教诲和我自己的这点体会,似乎还可以供青年同志们参考。

我的身体很瘦弱,引起不少人的关怀。体育老师王益恭技术极好,也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受他的影响,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打八段锦拳,做柔软操,也玩球类。我在不同的时期总坚持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就是这时候打下的基础。我离开三师后就和这位老师失去了联系,我至今觉得是一大憾事。

我从三师带回一本简写的《天方夜谭》,一本简单的英汉字典。我查字典硬读,居然看懂故事的梗概,真是别开一个天地,比《三国演义》等还引我入迷。我决心自学英文,读文学书,从这里开始,虽然我对小学教育还并未谈漠。

当然,学外国语能有很好的教师,有多听的条件,自自然然循序渐进学习最好;但是我那时并没有这样条件,我觉得自学达到畅利阅读并非难事,只要肯切实用一年功,多数人都可以办到。

韦丛芜的大哥在安庆做教育工作。我1922年春天到安庆,师范学校公费,学生有地区限制,转不成,中学自费,入不起。那时到处军阀专横,兵即是匪,即举二事,就够令人寒心。学生为教育无经费和平请愿,军阀开枪打伤些人,打死一人,虽然抬着血衣游行,也只是叫几声,空走一趟。紧靠城外,一个女校被军队强奸,自杀的人很多,社会默然无声。在这样环境中,个人失学也就算不了什么大事了。韦丛芜和我受五四运动和文学革命影响,虽然对反帝还不甚了解,对反封建倒很热心,我们为此办了一个周刊《微光》,主要写些反封建的文字,我也写过些首小诗。我们悲观,但不绝望,我们努力探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但并未参加实际革命斗争。当然,那时共产党成立不久,我们也无法接触,得不到组织领导。我们只纸上谈兵,读些能得到的宣传文字。

韦丛芜的大哥组织了一个商品陈列所,商务印书馆在那里设了一个售书处,我做义务的小店伙替他们卖书,因此颇有机会读到些新书刊。我想,一个青年处境无论怎样不好,若是自觉努力,总可以找到时间和机会自学点什么。时间越少,机会越难得,就越有价值,利用好了,就越有收获。

我在安庆练习冷水浴,一直到水面结了碎小的冰屑,我也没有停止。可惜以后到北方没有坚持。

1923年春,因为韦素园苦劝,我和他同阵到北京读书。川资是从故乡的亲戚借的,还有一个小学同学倾囊相助。春季没有什么学校可入,便借助字典自学英文,秋季才入了崇实中学。自学期间和入学费用全靠自己想法了。外文还很半瓶醋,可用的只有一支笔,我便编译点短文投寄报纸,居然被刊登了,每千字得五角钱。一上来学校功课很吃力,稿费也不是总来得很顺利。记得有一次春节后,实在山穷水尽了,对于北方的天气也不了解,一时觉得还暖,便把惟一可当的大衣当了几元钱。这以后3个月出不了门。我们以后只作为谈笑的资料,并不以为苦。我想这也是青春的魁力发生作用吧。

我虽然还坚持体操锻炼,身体依然瘦弱,有大夫预言我活不到四十岁。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传言。说韦丛芜和我是出席过全国网球赛的选手。体育教师不相信我们的解释,我们表演一番出出丑,传言才平息了。

1924年暑假前,我得到一本《往星中》的英译本,读了很喜欢,便想将它试译出来,素园有这本书的原文,他也鼓励我一试。我利用暑假译完,很想向鲁迅先生请教。我的小学同学张目寒是先生的学生,由他将译稿送去。先生很快就看了,并因此建议成立未名社,印行青年人的译著。我得到先生的鼓励与教导,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1925年在崇实毕业后,我上了燕京大学,和韦丛芜同住一屋。他患肺结核,那时迷信新鲜空气,严冬也开窗睡觉,终夜寒风拂面,我倒也并未感冒过,可见严格锻炼很有用处。二年后我就休学边办未名社,边在孔德学校教书,因为韦素园已经病倒了。从这时起,除教书外,兼从事译著,一直如此。1928年因为出版我译的一本书,未名社被查封,我被捕关了50天。燕大不准我复学,我也不想再上,不能再上,因为只有我可以接办未名社了。教书几乎拿不到工资,在未名社是尽义务,几年就债台高筑了。韦丛芜又开始走入歧途,时时闹些无聊纠纷,我看未名社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了。这时我到孔德学院教书,一边译《被侮辱与损害的》,得稿酬1600元,一半给大家庭维持生活,一半作为存社版税,代素园还了从未名社的借款。我的心里轻松多了。

经李何林和朱肇洛介绍,我1930年秋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英语系主任。我自觉很难胜任,基础功太差,只有拼命努力,边教边学。第一二年无暇译作,以后经鲁迅先生督促,利用部分时间和寒暑假期译书。现在回顾起来,我用于切切实实打好基础,系统学点专门学问的时间,被译书占去的大多,结果两方面都没有做到好处。一有机会,我就劝勉青年莫学我的办法,就是为这个缘故。

我的身体仍然瘦弱,工作也比较繁重,但是我能坚持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在女师院时及在以后,每天必午睡后散步,也喜欢划船。即使在严冬,每晚工作后,我必在户外快走20分钟,直到全身凉透,然后洗脸漱口才睡觉。我几十年中几乎没有生过病,与这种生活习惯很有关系。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我的青年时期也就结束了。

我在文章开始时提到一篇文章,那是“事后诸葛亮”,自然也可供参考,但总不如当代人所写的青年时期的回忆亲切,作为借鉴更有用处。因此,我也滥竿充数,写一篇这样的文字。

推荐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郁:旧京的漂泊者(3)
祝贺叶集荣获“中国文学之乡”美誉[七律]
未名社
在“阴冷”中抱团取暖的鲁迅与青年 | 大圣·早茶夜读
鲁迅和韦素园 韦德锐
韦素园墓记(鲁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