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门弟子:王金璐(百年诞辰纪念)


    1934年12月29日,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焦菊隐为尖子生王和霖、王金璐举办的马门拜师会上,报界巨子徐凌霄做出了发言,将马氏的艺术道路总结为“融合众家之长、发挥自己的优长”,并引入传艺标准。在旁观者眼中,马连良自然是将培养出两位“小马连良”作为课徒的最终目的。然而彼时已独领风骚、自张一军的他,反倒对徐“深以为然”。若非这“和而不同”的艺术观,令今人仰望的“武生泰斗”王金璐,或许会走上一条截然相反的艺术道路。值得探寻的是,何以在教学理念上,马先生追求因材施教、自我成才,而非简单“刻模子”。这对于研习、继承马派而言,是一个应当明晰的概念。


王金璐说《战宛城》

(时年95岁)

2014年4月21日摄

   王金璐(1919年11月22日-2016年6月1日)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为第三科(金字科)学生,定名王金禄,后末字又改为“璐”。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原牌

      青年时期的王金璐本工老生兼老旦,不久便成为校方的重点培养对象14岁即拜马连良先生为师;得获此殊荣,艺事精进。马先生既喜欢王和霖“小马派”的马腔马调、马形马状,又喜欢王金璐演戏的直呼直令、人小显大气,焦校长属意“二王”,恰与马先生不谋而合。当金璐得知马先生要收他为徒,雀跃不已,这回运气真的轮上了自己,拜上马先生无异撞上了大运,可“二王”马门立雪,校长下了大本,和霖、金璐穿上了全新的袍子马褂,换下了原先的中山装和大壳帽,洋学生装束一下改成了传统披挂,这是出于对名家礼仪的尊重。校方还在王府井南口东边路北的长安饭店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一切开销全由学校负担。


京剧

《清风亭》

王和霖饰张元秀

王金璐饰贺氏(抱演老旦)

      戏剧界、新闻界受邀前来参礼的名人不少,除了本校老师,另有杨宝忠、马春樵、马富禄、凌霄汉阁主、萧振川、张验年等,还有几位北平城支持中华戏校的“大少”。拜师典礼由校长主持,为尊重校规,废除磕头大礼,改由鞠躬礼作代。师生当场作了即兴表演,金璐唱了《群英会》中孔明的四句〔原板〕,使的全是马腔。马连良当天十分高兴,对这二位新弟子他当然是满意的。

拜师留影

      “二王”拜师的1935年,正当马连良如日中天。马连良自1927年以来一直挑班领衔、誉满南北。“二王”的确是得马先生亲授,《清官册》、《四进士》、《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等无一不是实授。老师偌大身价,从不训斥徒儿,态度之和霭可亲简直让两个孩子受宠若惊了。平时每逢老师上戏,二人必去后台侍候,他尤其注意老师的化妆,淡淡的、匀匀的、柔柔的,不张扬、不过火,和谐而中看。至于老师家里送到后台精美可口的清真点心,可解了二位“小王爷”的馋。马先生不但不生气,反让家人多送几份,老师真好,金璐愈发的毕恭毕敬了。只要马师在座,必垂手侍立、拘谨端肃,不敢调皮捣乱。对“二王”而言,马演戏则熏聆于剧场,马居家则习曲于门墙,王金璐几乎天天上门,学马派艺术可谓虔诚。“二王”结成和霖应正角、金璐应副角的演出对子,《四进士》和霖扮宋土杰,金璐则毛朋、杨春兼演;《珠帘寨》和霖扮李克用,金璐扮程敬思;二人最卖座的是《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和霖前鲁肃后孔明,金璐一赶三,前孔明,后鲁肃,再接关云长,成了当时戏校出热门戏。马先生心里惦记着他们,还常赶去戏园子现场指点。

王和霖 王金璐

      马师教戏绝少大道理,有时短短数语,却耐人咀嚼。“小角色只要用心,也能演出彩来。”马先生的学戏过程,就是从底包零碎起步,当初也曾在公案戏中演施仕纶、彭朋、王殿臣,直到《金雁桥》饰孔明始露峥嵘,从此开始学上了正角戏。“至于能否崭露头角,就看是不是可造之材了。”马师当年也曾是偷戏高手,这对习惯于平时偷艺的王金璐可是不小的鼓舞。平日耿耿于怀的“杂拌”雅号,此时也竟释然了。

       王金璐嗓音原本高亢浏亮武艺超群,腿功尤为突出更有丁(永利)、李(洪春)两位宗师的合力栽培,技步步登高、拾级而上

      王金璐在研习京剧的同时,亦从大家曹心泉学习昆曲。后因嗓音关系,发生变化后改习武生,继承“杨派”艺术很有造诣。尚未出科,已颇具神韵,获“戏校杨小楼”之美誉。1937年,北京《立言报》举办的童伶竞选中获生部冠军。1940年后,搭李玉茹“如意社”及宋德珠“颖光社”抗战胜利后,1947年参加焦菊隐、翁偶虹等组织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友剧团”,在《百战兴唐》一剧中分饰南霁云、郭子仪两个角色,演于北京、上海,轰动一时。1948年,王金璐随李洪春组“共和班”,到天津“天华景”演出,戏码天天翻新,创下日夜两场由初秋到初冬整整三个月持续满堂的记录。在近百天内贴戏七十余出,为京剧史上所罕见。

京剧

《翠屏山·杀山》

王金璐饰石秀

宋德珠饰巧云

关德咸饰杨雄

      1958年,调任陕西省京剧团,享誉大江南北与祖国边陲。1959年,因于河北邢台演出《七侠五义》时,机关布景师傅操作失误,导致其腰部严重受伤,不得不黯然身退,回京休养。“你打小就是我的徒弟,我不能不管”——马连良毅然向爱徒施以援手、“以工代赈”:疗养期间,王金璐与夫人(马连良先生秘书)参与恩师《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一册)的出版任务,协助吴晓铃教授进行编辑、整理工作,成果卓著。至今仍为研习马派艺术不可或缺的必备宝典。

前排左起:马连良 吴晓铃

后排右起:王金璐 李墨瑛夫妇

      1966年,马先生含冤去世。王金璐感念师恩,仍将安葬事宜负责到底。夫妻虽勉强糊口,仍时常探望师娘陈慧琏。病患十八年,在伤痛中的王金璐仍未忘练功、默戏,韬晦磨砺。1977年,受聘为北京京剧团《逼上梁山》艺术顾问;1978年恢复演出,技惊四座;1979年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桃李满天下。同时登上了中央戏剧学院于北京舞蹈学院的讲台,对戏曲表演身段于舞蹈领域的传承,有着独到见解和教学经验—— 

     “我连续看了几次舞蹈学院教育系古典班的水袖、剑和把子等专业课,对古典舞蹈艺术训练方面约略有了个概括的认识,尽管舞蹈和京剧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但对于舞蹈我毕竟是个外行,发表看法就自然免不了有不恰当的地方。我不能不佩服和祝贺舞蹈学院教育系领导及专家们为进一步扩大古典舞蹈的表现内容、为培养造就古典舞的艺术人材,努力提供多种舞蹈表现手段的勇于探索、不断改革的精神及由此而收到的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安排水袖、剑、把子等项目的课程是很必要的。


王金璐、王展云父子把子示范

2011年5月

夏源摄于中国戏曲学院

       用这些项目作为中国古典舞蹈的基础训练是过去人们所没有想到,也可以说是没有先例的。的确,运用民族舞蹈形式去表现古代生活内容,必须先打好这些基础。从舞蹈学院安排的这些基础训练,可以看出领导和专家们在保存和发扬祖国的传统舞蹈艺术方面的决心和进行的努力。他们清楚地知道学习把子并不单纯是为了舞台上对打的熟练,更重要的是打好把子,能使上下身配合一致,步法简练。练水袖并不单单为表现广袖罗衫的古代妇女服饰特点而把它加以舞蹈美化,而是使被训练者支配动作的劲头儿能刚柔相济地控制四肢和全身,从而达到周身动作的启承转合适度合法。舞剑也不等于只为学会武术里的几套剑法,主要的是用剑来带领眼神与动作,最终作到神形齐至。任何优美舞姿一没有神,也只是形式而已。因此,我说选择和安排这些课程从多方面来增强古典舞的基础,是很有价值的。这是舞蹈学院成功的尝试,是一条正确而必要的训练途径。我相信他们定会出好成绩,我期待着这个好成绩。”

      王金璐的表演,重视深刻细腻的内心表现,务求神似,是公认的文武老生。次,剧作家苏雪安先生收听电台实况京剧,听到王金璐《阳平关》赵云的念白,当时即十分惊讶,表示:赵云虽是武生,扮演者嘴里却比老生还讲究,后因此与王氏夫妻成为挚友。马先生为之打下的夯实积淀与先期素养可见一斑。在得马氏真传、亲炙的门生中,王金璐与李万春均为专攻武戏的“双子星座”,契合乃师的教学理念。其在武戏的人物创造上,也有马连良的教学成绩,马先生并不以他不直接继承马派而不愉快,相反却很高兴。

李万春 王金璐

       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王金璐不断从“马派”表演中摄取营养,使台风和身段大方飘逸,寓文于武、别具一格。这便不能不提他的两部代表作:《战宛城》与《八蜡庙》。

   

      《战宛城》是其“武戏文唱”、“马派杨用”的代表作。虽然大多场次扎靠,但《观操》一场确为忠纱青素的文扮相。通过观摩学习,王金璐得知张绣在一段心声表露后的下场,杨小楼处理为手指三下令旗,叹了一口气,一跺脚,然后右手拿着令旗走下场去。

      王金璐又从“老三麻子”王鸿寿“晃令旗”的表演受到启发。在张绣送走许、典后,自己方才对于许、典的骄横竟然不能当面表示丝毫的反抗情绪,反倒要表面恭顺地应付,他的愤怒,羞愧和郁闷可想而知。此时借助令旗确实可以更好地展现他的内心状态。于是,多年来王金璐一直不断琢磨、设计这段身段动作,又在实践中不断地增删、取舍、修改和完善,让动作既不能少,也绝不能多,力求使舞旗的动作和人物内心密切配合、入情入理。

京剧

《战宛城》

王金璐饰张绣

       王金璐增加了两个“执旗亮相”:张绣看着许、典的背影,手执令旗快速从头上右旋至背后,右手推髯口亮相,再反方向旋转令旗半圈至胸前亮相——这两个朝下场门的侧身亮相表现了张绣愤愤然望着许、典确实是走远了、自己终于可以一个人一抒怨气的神态。紧接着是“卷旗亮相”:一看许、典已经真的走远,转过身来看着右手的令旗,左手颤抖着在仓仓仓三下锣鼓声中一指令旗。这时“咳”地一声长叹的同时跺脚,右手顺势把令旗卷起,左手接旗背至身后顺势转身,右手翻绕袖子也至身后,与此同时甩髯低头亮相——我把卷旗的动作用在这里去表现张绣此刻的思想活动和郁闷无奈的心情。紧紧接着的就是“舒旗下场”:这是与前边亮相连贯下来的。令旗暗交右手,一边微微摇头,一边无声地叹息着向下场门迈步,背后的右手将先前卷起的令旗反方向地一圈一圈舒展开来,走下场去——此刻观众看到的是张绣的背影,微颤的帽翅、微摆的官衣和徐徐展开的令旗”。张绣那种愤怒却又暂时无计可施的郁闷、无奈也就由他下意识地弄旗的动作中无声地表现了出来。

       结穴甩髯口亮像,最后边摇头边晃旗,走着马派的台步在唉声叹气中走下。令旗到了王金璐手里,如高手拨古筝,巧妇揉面团,用在戏中,描摹一种无奈的难言之隐,神妙真到了秋毫之颠。不须多费口舌,张绣内心之忿、之恨、之怨、之羞尽在令旗上得以渲泄,如此画龙点睛的一笔,让人能不眉飞而色舞?有人认为“王金璐'观操'一场,非细为咀嚼者,不足以辨其毫厘”;“其《战宛城》一戏之精到,看'观操'一折足矣!”

京剧

《战宛城·观操》

王金璐 景荣庆 王云鹏

        “定计”是最后一场官衣戏,他的下场步飘逸而酒脱,官衣下幅左右微摆,纱帽翅上下微晃,真好一派马连良风采,故而每当他的官衣下场,常会激起阵阵掌声。北京大学教师吴小如认为,这两场“背后有戏”的深度刻画,即得乃师三味、无疑马派法乳,所谓——“当今也仅王金璐一家了”。弟子董玉杰、常东也先后继承了这种演法,成为“传得开、留得、叫得响”的保留段落。

       《八蜡庙》一剧原为黄(月山)派“老头戏”,马连良、马崇仁曾分饰褚彪一角,引以为民国佳话;而白鬓发、老斗衣的扮相,亦为马派的发挥,提供有的放矢之可能。1945年1月,王金璐曾与金少山合演此剧。晚年于1981年中国戏校与舞台生活七十年纪念时露演,兼具马派风格的做功与白口,蔚为“老来红”的扛鼎之作。而2008年雪灾义演的再次献艺,无疑是其舞台生涯最后的绝响。

京剧

《八蜡庙》

王金璐饰褚彪

(时年89岁)

       王金璐为人古道热肠,乐于提携后进,分明是乃师风范之继承。2005年,时为青年花旦演员的常秋月,即由王介绍,随陈永玲问艺。终凭《翠屏山·思春》斩获第五届CCTV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花旦组金奖榜首。

京剧

《战宛城》

右起

景荣庆饰曹操

王金璐饰张绣

陈永玲饰邹氏

      2009年后,九旬开外的王金璐,依然坚持练功教徒,为京剧艺术发挥一切余热,直至生命最后一瞬,可谓艺苑常青树、菊坛不老翁。

王金璐 王展云父子

为韩巨明说《战宛城》

摄于北京京剧院

      2016年6月1日王金璐于家中逝世,享年97岁。2019年为先生百年诞辰。北京马连良艺术研究会特意制作了这期推送,谨以此缅怀、追思!

编审:马龙

编辑:丁嘉鹏 罗兰

照片来源:刘连伦 丁嘉鹏 筱灵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京剧【战宛城】王金璐
王金璐:我心目中的“活曹操”
谭元寿:景荣庆先生的戏品和人品
京剧 战宛城 王金璐景荣庆陈永玲王云鹏艾世菊老夏上传
武戏这么绝美的艺术实在不该消亡
父亲·马连良——马小曼口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