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崇仁:博采众长 一生梨园总关情

 
尽管已经88岁高龄,马崇仁老先生依旧嗓门嘹亮、字正腔圆,多年的京剧功底在言谈举止中展露无遗。他静静地坐在沙发里,点燃一根香烟,时光似乎就在眼前流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马崇仁与父亲马连良同台演出的照片,而父亲对他的影响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越发浓厚。梨园世家的一幕幕往事,在氤氲的烟雾中,一唱三叹地呈现出来。

2011年2月马崇仁在家中接受记者麻雯采访
 
京剧情缘父子情
 
京剧泰斗马连良先生共有11个子女,但他对孩子们极为民主,从未强迫他们继承自己的事业。真正进入京剧王国的,只有长子马崇仁和幼女马小曼。似乎是父亲的耳濡目染,又仿佛来自一种神秘的召唤,马崇仁从小便对京剧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投入劲儿。

一日,他主动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学戏。父亲思索片刻,只简单问道:“你吃得了苦吗?”年幼的马崇仁旋即回答:“吃得了。”父亲微微笑道:“傻小子,你知道当一个京剧演员要吃多少苦!普通人的生活享受,你必须放弃。每日必须早起练功,吃东西要忌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365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你行吗?”

不谙世事的马崇仁满口答应:“行。”一字千金,从此,马崇仁踏上了京剧艺术之路,有辛酸困苦有掌声鲜花,却始终无悔。
   
11岁的马崇仁进入中华戏校坐科学习花脸,当时学校没有回民食堂,家里总是派人送饭过来,几个师兄也跟着一起吃。马连良知道了,总是吩咐多做一些,让大伙儿吃得更舒心。一日,马崇仁第一次登台演出,忽然父亲不期而至。当时,马连良的名气如日中天,众人前呼后拥,“马老板来了!”父亲用一贯亲切随和的口吻告诉他:“你呀,好好跟老师学,切勿擅作主张,凡事要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4年后,由于身体原因,马崇仁离开中华戏校,来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的班社,“练功、演出、效力”。父亲教导他说:“你到李万春大哥那儿练功去,同时你也上台,一别挑角色,二别挑挣钱多少。增长舞台经验是最重要的,往后上台就不怕了。”

18岁那年,父亲请他从前在富连成时的同科师兄何连涛老师为马崇仁讲武生戏。马崇仁管何先生叫师大爷,当时,师大爷也是红极一时的武生名角儿,但他仍然每天早上都来马崇仁家为他说戏。师大爷也曾是红极一时的武生名角儿,他每天早上都来马崇仁家为他说戏。半年之后,马崇仁便开始扮演《铁笼山》中的姜维一角。父亲观看后却不甚满意,“你的腿功太差,唱武戏没腿怎么成?请何老师给你撕腿!”

这是一段让马崇仁不堪回首的经历。“撕腿”本是七八岁小孩儿练的童子功,当时马崇仁已经成年,“腰腿都硬了”,一切谈何容易。“两腿劈叉坐在地上,成一字形,腿两旁码上砖头,控时间。”马崇仁疼得连哭带叫,浑身汗水和泪水湿透了。每次撕完腿后,为了“不存筋”,已经动弹不得的马崇仁还会被人搀起来,在大院里跑上十几圈。家里人看着心疼,母亲也为他求情,可父亲却不为所动,“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日后的京剧生涯里,“撕腿”的痛苦经历已转化成一笔财富,让马崇仁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从容不迫。
 
丰富多样的戏路
 
后来,富连成武生、外号“小老虎儿”的黄元庆与马崇仁的姐姐结亲。班社里不能有两个武生,父亲经过深思熟虑,与马崇仁谈心:“你改老生得了,守着我跟我学,另外还有其他各位老先生,谁都会教你。”

于是,马崇仁又拜雷喜福老师学习老生,同时在父亲创办的扶风社唱戏。由武生转变为老生需要一个过程,“武生老得架着,老生却格外注重松弛”。马崇仁由小角色一点一滴开始锻炼,注重手、眼、身、步的结合,汲取马派风采,“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

马崇仁赠送给师兄马盛龙的《铁笼山》剧照

1940年前后,马崇仁开始跟随父亲搭班演出,并经常与父亲一同登台。舞台上,两人依旧扮演父子,如《四进士》中的杨春、《盗宗卷》中张苍之子张秀玉等,令观众们耳目一新,往往以热烈的掌声回应。其间,父亲对马崇仁的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几乎每天都会详细询问当天演出遇到的问题。父亲一再叮咛,不要忽视“小角色”和“跑龙套”。

“原先,父亲在科班里扮演过许多小角色,小角色只要用心,照样能演出彩来。无论是《斩黄袍》里的只有两句唱的苗顺,还是《临江会》里上来就下去的诸葛亮,这都是很小的角色。可仔细琢磨人物的扮相,尽可能地扮出来不一般,在有限的唱或念中,发掘出一点亮光来。只要能找出其中的精彩,同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马崇仁如是说。

从1948年开始,马崇仁在上海中国大戏院长期做班底演老生。一日,南派武生泰斗盖叫天出演《史文恭》(《一箭仇》),“盖老要求特别高,挑了好几个扮演卢俊义的都没挑上。”中国大戏院的经理连忙叫马崇仁过去一试。因为马崇仁学过武生,“手里功夫比较好,脚底利落”,被盖老相中,获得了与大师同台演出的机会。两人的此番演出,震动了整个上海滩,马崇仁也从中获益匪浅。1953年赴朝慰问回到祖国后,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也曾给马崇仁说过戏,指点了《走麦城》中关羽的几个身段。“我在艺术生涯上,能够跟这两位先生学过戏、演过戏,我很骄傲。”马崇仁说道。
   
尽管马崇仁涉猎了花脸、武生、老生等行当,但他内心深处仍对花脸情有独钟。有一次,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先生看了马崇仁演的《一捧雪》中的戚继光和《恶虎村》中的濮天雕后,恳切地对他说:“我看你的脸型和气质演花脸比老生要好,以后可以专攻花脸!”1956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梨园界举行了一次大合作演出,马崇仁出演了《八蜡庙》后半出的费德功。侯喜瑞先生看了后非常惊喜,对马连良说:“我看崇仁的条件是唱花脸的材料,不如让他改花脸吧?”马连良高兴地说:“那好啊,就让他拜您吧!”就这样,1957年,马崇仁拜侯喜瑞先生为师,学习侯派花脸。从11岁在中华戏校学习花脸,绕了一大圈回来,如今终于确立了最终发展的方向。这段少有的经历无疑奠定了马崇仁“博而精”的京剧风格。
马崇仁跟随侯先生多年,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深得侯派花脸的精髓。工架强调“力”与“劲”,讲究“手、身、步”,更注重“眼”法,用侯先生的话说,“眼是心中苗”;唱腔追求“沙、低、沉、宽、厚”, 独具风韵,别具一格;念白张弛结合,舒疾自如,语气、吐字有棱有角,富于韵律之美感。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音配像工程

马崇仁与李世济在录制音配像后合影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马连良先生因出演《海瑞罢官》而遭到迫害,整个家庭也受到严重冲击。马崇仁被发派到小汤山的五七干校种地种菜,十年浩劫,马崇仁与京剧完全脱离,心中的痛苦不言而喻。

“四人帮”倒台后,传统艺术的春天开始复苏。马崇仁重新回到北京京剧团(北京京剧院前身)担任主管业务,逐步恢复传统戏。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许多珍贵的资料在“文革”中摧毁殆尽,马崇仁凭借多年丰富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护传统京剧贡献了一份力。

淡出舞台后,马崇仁也并未离开京剧事业。1994年,因为“肚囊宽”,在京剧领域涉猎范围广,曾与众多名家同台演出,马崇仁还受邀参与主持了“京剧音配像”工程。该工程是由李瑞环同志创意策划并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旨在京剧艺术的抢救、传流和振兴。

上世纪20~50年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是京剧艺术的鼎盛时期。经历这段时期的老艺术家多数已经过世,有的还健在。音配像就是要抢在这些老艺术家健在时把像配完。然而,困难重重,一是有的录音质量太差;二是生戏、难戏较多;三是有些戏配像演员难找;四是担任传授、指导的老艺术家日益年老体衰。音配像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无先例可循,没经验借鉴,工作人员只能在摸索中不断总结、前进。经过十多年的努力,460出京剧,115位著名艺术家的音配像终于完成。从1907年谭鑫培的《洪羊洞》《卖马》,一直到20世纪末的作品,几乎囊括了近百年来京剧各个行当、流派和名家的代表剧目。对梅、尚、程、荀、张,马、谭、奚、杨、周等开宗立派的15位大师,凡是能找到的录音,统统配了像。
马崇仁作为导演之一,把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精力和心血都给予了音配像工程。从始至终,呕心沥血,只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了一套完整的、高水平的珍贵资料。如今,各大剧团排戏,都会将“音配像”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凭借其在京剧艺术上的杰出贡献,2011年1月11日,马崇仁荣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11年马崇仁获得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终身成就奖

直到今天,马崇仁一旦有空闲,便会在家中义务辅导学生,侯派花脸、马派老生都不在话下。由于眼睛不好,马崇仁最大的爱好便是听收音机,每当听到连丽如讲《三国演义》关羽败走麦城一段,马老便有点“受不了”。想起周信芳先生的指点,想起悲情的关羽,还是那么容易动感情。
    
生于梨园世家,有父亲马连良的带领和提点,在众多名家、老师的教导中,马崇仁悠然自如地游弋于京剧艺海里。他博采众才,戏路宽而精,对京剧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毫无保留地与后辈分享自己的经验。舞台上的悲欢离合,人世间的苦难沧桑,马老笑容以对。
 
作者:麻雯
原载2011年《北京纪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朴素但又颠簸不灭的教导——京剧名家马崇仁采访录
马连良:台上不认亲戚
【往事】须生泰斗的京剧之家
京剧里生旦净丑究竟长什么样?(一)
《中国京剧百美图》名单
1961年的那一次马连良、谭富英等京剧名角大反串,难得再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