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肖复兴:纪念我和我的同伴一起去北大荒五十年丨荐书《北大荒断简》


作者自序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边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这话说得没错。这个地方,对于我就是北大荒。


这本小书写的就是这个地方。说北大荒,其实有些笼统,北大荒很大。这一次,我将我的笔集中在北大荒的一个点,一个很小的点,就是大兴岛,一个被七星河和挠力河环绕的小岛,面积只有八百平方公里。1968年,我到那里的时候,只有几千人。真正如福克纳所说的,只是一张邮票那样小的地方。


这一次,我很明确,靶向性很强,只写这个地方;只写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知青、复员军人、当地老乡;只写我曾经见过的,知道的,经历的人与事,以及更为重要的命运。


对于写作的人而言,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还乡。之所以将大兴岛作为我自己的故乡,因为整个青春季节在那里度过,青春的故乡,有时胜过童年的故乡。


学者赵园曾经说: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价值态度。这种态度,标志着作者在这样的写作中,融合着一种对故乡的土地和人、对曾经的生活和自己的经验的体认和回忆。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无形中暴露自己的情感与立场的前后差异变化,乃至隐秘矛盾或纠结。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还乡的价值态度。在态度中体现价值,在价值中审视态度。这样的写作,是一种还乡,也是一种对故乡的重构。


因此,文本中的文学性,带有人为性。个体化的回忆和写作,成为一把筛子和一把斧子,会对原本的生活与人进行筛选和斧削,让一切变成文学的文本,不完全等于现实。这本小书,也可作如是观。会有很多似曾相识,也会有很多似曾不识,甚至陌生。当然,这不仅缘于我的写作,而且缘于对于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一切,烟笼寒水月笼沙,其实并不完全知晓。你需要怀疑和质疑的,不是曾经生活的本身,而应该是自己。时过境迁之后,这本小书或许能够多少揭开时间的面纱,抹去生活的尘埃,让我们更能接近一点儿真实,触摸到荒原萋萋荒草下湮没的我们的青春,和世代零落成尘的比我们知青更多人更苍凉的人生。



这本小书,不是朱颜辞镜花辞树顾影自怜式的怀旧,而是直面我们人生唯有一次的青春。无论什么时代的青春,都会有美好的一面,也会有残酷的一面,青春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刺伤他人,更可以刺伤自己。在这里,没有回避我自己所做的好的和不好的一切,没有视而不见青春美好娇颜下滴血过后结痂的伤口,没有欲言又止不该在青春花季中的死亡,以及日后“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的悲伤。


马尔克斯在谈到他自己的写作时,曾经说:如果一个想法经不起多年的丢弃,我是绝不会有兴趣的。而这种想法确实经得起考验,那么,到时候就会瓜熟蒂落,我就写出来了。


今年年初,《我们的老院》出版之后,书的责编之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副总编,也是我的老朋友章德宁对我说:希望你的下一本书也能交我们这里出。我一口应承了下来,不仅在于她的友情、信任和鼓励,也在于我想好了下一本书写的就是北大荒,就是大兴岛。就如马尔克斯所说的,这个想法早已经翻腾在心里很久,一肩行李尘中老,半世琵琶马上弹,到了该写的时候了。


因为,明年,即2018年,是我去北大荒,到大兴岛整整五十年。这本小书,是给自己,也是给和我一起同去北大荒,同到大兴岛的知青朋友的一个纪念。


五十年前,1968年7月20日上午10点38分,我们离开了北京。这时候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这个抖动,这个疼痛,一直绵延到五十年后今天的这本小书中。


2017年岁末于北京

《北大荒断简》

作者:肖复兴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8-9


作者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北大荒插队六年,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一百余部。曾获全国、北京及上海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近著有《肖复兴文集》十卷等多种。


编辑推荐



《北大荒断简》:在回忆里遥望青春故乡


文/陈玉成


1968年7月20日上午10点38分,北京站驶往北大荒的列车,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时间与地点,却是一个故事的原点,记忆的序言。五十年后,当作家肖复兴回想起当年出发时心底骤然而起的一阵疼痛,深埋心底的旧年思绪不断涌现,最终写就了这部散文集《北大荒断简》。断简,是老人对于那段血色黄昏蹉跎岁月的回望,更是将散佚在荒火与流沙中的意识重新唤醒,写下的回忆篇章。


在《我们的老院》一书中,作者曾经写下少年时代在老院生活时最柔软与温暖的一片记忆。作为记忆的续篇,《北大荒断简》中的故事与前传一脉相承,只不过,当初懵懂纯净的少年如今早已独立自觉,在时代的熔炉中追求着属于青春流浪的自由。生活的淬炼改变得又何止容颜。“每个人都有一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对于作者而言,这个地方就是北大荒。自1968年插队至1974年返城,作者在此度过了六年的知青生活。他说,青春的故乡,有时胜过童年的故乡。对于写作的人而言,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还乡。因此,这部描写上世纪后半叶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作品,本身便是一部还乡之书,作者将此作为送给和他一起同去北大荒的知青朋友的一个纪念,同时也是对我们这个国家一段历史风潮的追忆与缅怀。


三十余年前,作家梁晓声深情写下《今夜有暴风雪》,第一次以北大荒为背景,以疾风骤雨大开大阖的笔触记录了一代知青作家对于历史的沉痛思辨、对于人与土地的命运及其精神的诚挚赞美,情感喷发如歌如泣。时过境迁,对于而今的年轻一代人来说,“知青”二字已觉隔膜,遥远的“北大荒”更是恍如隔世,在年轻人看来,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总是带着几分怀旧的温情,青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便是诗和远方的代言。可以说,当北大荒再次以“知青文学”的面貌出现在这样一部散文集时,我们发现,这里的青春尽管也曾涌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世事人情,是生存的沉重对人的命运的改变。爱情故事里尽管也多浪漫,期间却夹杂着情与性的矛盾与撕裂。在《北大荒断简》中,作者将写作的靶向聚焦于北大荒一个名为大兴的小岛,生活在这里的知青、移民、军人与当地乡亲等普通人的生活图景成为了这段故事的主角。烟水茫茫的雁窝岛、冬雪消融的林子、九月瑟瑟的秋风、漫天皆白的北大荒的年……作者将北大荒广阔天地里的空间意象融进消逝的流年,覆盖在时间深处的物事从而呈现出一种宇文所安所谓的“断片的美学”。尽管当今,人们对于知青赋予了太多想象中的浪漫情调,但在这部作品营造的美学世界里,北大荒的知青生活,见得最多的是荒草,无边无际翻滚至天边,时间则如荒原一般无边无垠。被广袤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放大的,是人心底永恒的孤独、青春境遇的苦涩伤感和知青梦想一去不返的无奈。去国怀乡千里之遥,站在萋萋荒草覆盖的原野遥望天边,任何一个人的心底想必都会浮现出一种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感怀。当这种个体经验融入滚滚向前的年代,历史戏剧和精神创伤所带来的反思与不安则更加剧了这种孤寂的重量。


人生最难迈过的永远是生活。“在质朴的生活感方面,老农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因此,在这样一部怀人之书中,作者记下了与北大荒多位乡亲、朋友清澈如水的情感。在《黄檗罗镰刀把》《椴树蜜》两章中,作者与患难之交——木匠赵温、铁匠老孙之间,没有功利的予取予求,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天寒地冻的年三十,赵温徒步三十多里,跋涉没膝的雪地,只是为了给作者送去一顿年夜饭;作者在遭遇不公正的批判与排挤之时,老孙旁若无人地与之交好,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刻选择站在他的身边。而《麦秸垛和豆秸垛》《杨海洋和罗亭》《借书奇遇记》等篇章中,平凡的人们或是面对土地充满艺术感、或是面对生活身不由己却饱含希望、或是身处天远地遥却从未放弃对于文明与知识的渴求。这是“北大荒精神”中最易被人忽略却又是最触动人心的一节。历史的断简中铭刻着国家的宏大书写,却也有属于个人的微弱残篇。在《北大荒的雪》一章中,作者坚定地说:“我说过,并且我一直坚信,来自北大荒这块土地上培育的真挚情感,和来自北大荒这里乡亲培养我们的民间立场,是我们知青岁月里最大的收获。”这种来自民间的立场,同时奠定了作者在青年时代面对生活的基本价值态度,这是人对于土地和家园的眷恋,对于苦难生存命运的不屈与不甘,对于道德是非底线的坚守,对于困境当中同行者的扶持与陪伴。


福克纳曾在《野棕榈》中写下一对在苦难生活中挣扎的男女,“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自1974年返城之后,作者曾两次重返北大荒,往事碾落成尘,交游多半零落,重过南楼式的悲伤自然难以抑制。在悲伤与虚无之间,作者情愿选择悲伤,选择不愿遗忘。他希望借由这样这部小书,存下一代人微薄与沉重的故事,而不至于当“当所有人的老人死去的时候,曾经发生过的令我们眼湿心跳的故事,曾经浸泡着血泪与生命的传奇,便都会渐渐地失传”。这样一种纯粹的写作态度,昭示着作者在写作时,无意于在知青文学史或是个人的写作地标中有所开拓,老人只是在为自己的青春故乡留下几段文字的影像,也为后来人留下几段先辈的过往。能够抵御衰老与死亡的唯有人的回忆。因此,这也是一部回忆之书。回忆是文学永恒的母题。


(本文载2018年10月22日《文艺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肩行李尘中老——我写《北大荒断简》
(金用)(临用)肖复兴:七星河往事
青春留在北大荒,肖复兴的文字还乡
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 《2019年知青典藏日历》面市
悦读丨乔欢:打磨生命的珍珠——读肖复兴《平淡生活里的光:暖心回忆散文》
200多名知青们回到阔别50年的第二故乡,感受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