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斋|迦陵诗词:从肺肝中流淌出来的文字
一、带着一本书去西藏


又到暑期,稍有闲暇,按照惯例应该有一周左右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盖高考中考相继结束,中招录取工作尚未开始,只要把值班工作安排妥当,履行好请假手续之后,是可以安享几天清静的日子的。到哪里去呢?夫人说:“到西藏去吧。雪域高原,天蓝水碧,那可是上帝留给人间的一方净土啊!” 夫人的话语霎时唤起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十年前的暑期也曾与友人结伴去了一趟西藏,雄伟的布达拉宫,幽静的罗布林卡,湛蓝的纳木错湖,广袤无垠的牧场,棉絮一般的云朵……都是平时经常咀嚼回味的美好场景。

然而,十年过去了,逝去的不仅是光阴,身体素质也发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化,以现在的身体状况,还能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吗,实在是一个问题。当我将疑虑告诉一位医生朋友时,他说:“严格来说,高血压症患者是不能前往西藏的,但是,按时服药,保持心境平和,缩短来回时间,应该没有问题。”闻听,信心倍增,便收拾行囊,规划行程,准备出发。


乘坐飞机先到西宁,然后坐火车直奔拉萨,返回时再乘坐飞机,让身体有个逐渐适应气候的过程,应该是最佳方案。为了消解旅途的寂寞,照例会携带一册最为喜爱的书籍。晚间,徘徊书斋,逡巡书架,再三斟酌,最终将一册心仪的书抱在了怀中:叶嘉莹先生的《迦陵诗词稿》。于是,在飞往西宁的万米高空,在候机候车的大厅长廊,在灯光朦胧的车厢之中,在仅可容身的逼仄卧铺,特别是在结束了一天的行走回到拉萨宾馆小憩于“24小时氧吧”时,我手持书本,沉湎其间,清词丽句,供我品赏,旁若无人,自得其乐。


从阅读中我深切感受到,一部《迦陵诗词稿》就是叶嘉莹先生心灵的发育史与情感的成长史,是叶嘉莹先生一生的交游史与诗教事业的传承史。她在诗词中抒写的少时所经受的失恃之痛与晚年所遭遇的丧女之悲,令我泪眼迷离;她早年身陷囹圄与寄人篱下时哀哀无助的酸辛,令我悲愤填膺;她置身讲台兼任数职的拼搏精神,令我肃然起敬;她面对新的学术领域勇于担当的豪情与睿智,令我感奋不已;她回到祖国畅游胜景时的欣喜,令我不禁莞尔;她与学术名家交往过从中的愉悦,令我展颜浅笑;她誉满天下之后毅然回国执教传道授业的壮举,尤其令我嗟叹景仰。而这一切,都在《迦陵诗词稿》中有所题咏,有所记录,有所呈现。完全可以说,一部《迦陵诗词稿》,不仅是叶嘉莹先生个人的成长史,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一代华裔学者励志自强、爱家爱国、自呈丹心的奋斗史与奉献史,将其称之为新时代的一部“史诗”性作品,当不为过!


二、诗词皆从肺肝中流出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曾说:“文不可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宋史·李格非传》)同样的意思,近代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也有过明确的表达,他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披阅整部《迦陵诗词稿》,我认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真”,是“诚”,是发自肺腑,表达的是自己对于社会人生与生活际遇的切身体会。叶嘉莹先生也不止一次地说过,她的诗词不是“作”出来的,是它自己从胸臆中“跑”出来的,正如同王国维所说的那样,“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譬如,她在经历了失恃之痛后,曾写有《哭母诗八首》,可谓字字由血泪浇铸而成,不假雕饰,真挚感人。“八首”之六、之七写道:

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
凄凉莫怨无人问,剪纸招魂诉母亲。

年年辛苦为儿忙,刀尺声中夜漏长。
多少春晖游子恨,不堪重展旧衣裳。

当时,叶嘉莹先生还处于青春年少阶段,平时有母亲的百般呵护与怜惜,无忧无虑,一片烂漫;忽然之间母亲撒手人寰,自己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当时身陷沦陷区内,而父亲又远在后方,环顾左右孤独无助,举目所见一片凄迷,其情何堪。通过丧母前后自己身份的对比与一系列生活细节的描摹,把心中无限的哀伤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尽情地抒发了出来,出自肺腑,感人至深。


叶嘉莹先生随夫君辗转来到台湾之后,长女刚出生三个月,夫君即以“思想问题被捕入狱”,第二年她也受到牵连,带着未满周岁的女儿被警方拘留,后来虽然“幸获释出”,但在彰化女中教书的工作因而丢失了,走投无路,居无定所,“天地茫茫,竟不知谋生何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赋诗道: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讬,翻惊祸又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后来她自己说,在当时那种悲苦的环境中,生存都成了大问题,哪里还有什么诗情,根本没有写诗的欲望,都是它自己“跑”出来的。恰是这种从肺腑中流淌出来的诗篇,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当我读着“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的诗句时,脑海里涌现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漆黑喑寂的夜里,寄人篱下,忍气吞声,怀抱幼女,一灯如豆,希望渺茫,不知何之。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地?绝非“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语,而是“多少事欲说还休”的哽咽悲恻之声。


这种真挚的情感,不仅随着个人的生活际遇而存之于感时伤事之中,而且,还表现在对于祖国的刻骨铭心的热爱与思念之间。1974年,当她终于有机会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其欣喜欢抃之情何如哉!长诗《祖国长歌行》开篇即写道: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
长街多少经游地,此时重回白发生。
……

后来,她向朋友介绍这首诗时曾说:“飞机到达北京已经是晚上掌灯的时候,那时灯火还没有现在这么亮,我在飞机上远远看见稀稀疏疏的灯火,真是激动啊,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当时,虽然处于“文革”后期,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对于一位饱受战乱之苦且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来说,看到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仍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诗中除了抒写见到亲人之后的惊喜欣慰之外,还细腻地描述了参观北京郊区的工厂与农村、山西的大寨、陕西的延安与西安以及上海、杭州、桂林、广州等地的见闻,对于祖国优秀而灿烂的文化、勤劳朴实的人民、秀丽壮美的风光等给予了热情的讴歌与礼赞。至今读来,仍然觉得情真辞美,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溢满胸间。

叶嘉莹先生不仅工诗,并且还是词坛妙手。她的诗词创作随着岁月的增益与阅历的丰富,大致说来,经历了三次变化:早岁以抒写个人悲喜情感与描摹自然风物为主;青年时代饱受战乱与颠沛之苦,诗词境界亦随之为之开阔,由个人的情感抒发进而扩展到对社会苍生的思考,风格也越发顿挫而深沉;中年之后,涉世更深,特别是由于学术研究与讲学的需要,经常往来于世界各地,见闻逾广,感受逾真,诗情逾浓,无论是记游、叙事、写景、酬答、抒慨、言情,形诸篇章,更加汪洋恣肆,笔力纵横,天然浑成,不求工而自工。如《水调歌头·秋日有怀国内外各地友人》一词,云:

天涯常感旧,江海隔西东。月明今夜如水,相忆有谁同。燕市亲交未老,台岛后生可畏,意气各如虹。更念剑桥友,卓荦想高风。

虽离别,经万里,梦魂通。书生报国心事,吾辈共初衷。天地几回翻覆,终见故园春好,百卉竟芳丛。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

此词填于1978年秋天。当时,国内四害既除,一派祥和,人心思变,朝气蓬勃,人的思想与社会生产力都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国际形势也朝着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一面发展。叶嘉莹先生虽然还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任教,但她同时还与美国哈佛大学的同仁们做着学术研究工作,且经常应邀外出讲学;她分别于1974年和1977年两次回国旅游探亲,接触到了许多亲友和学者,对于国内外形势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深有了解;对于祖国发展的美好愿景,寄予厚望;对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有着认真的思考。于是,作为一个极具有爱国情怀的学者和诗人,于秋高气爽之际,月色皎洁之时,不免触动了游子思归的情绪,便念远怀人,抒情言志。这就是此词创作的大致背景。

上阙写景,从大处着墨,而归于怀人。所怀之人,既有燕市亲交,也有台岛后生,更有剑桥友人,他们共同的特点则是卓荦不凡,高风亮节。下阕怀人,颂真挚友情,而期以报效家国。所怀之人虽关山隔阻,万里迢迢,但心志相同,灵犀相通;如今故园春好,百花竟放,我辈欣逢盛世,当不负韶华,有所建树。填此词时,诗人虽已年过半百,经历过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但丝毫没有衰暮之气,而是深情款款,英气逼人,豪情满腔,喷薄而出,故吟诵词作之后,令人血脉贲张,催人奋起。

这是文学的力量所致,这是诗人的情怀所致,这是叶嘉莹先生的人格魅力所致!


三、值得提及的一件往事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我尝邀请知名学者、作家李欧梵先生到海南中学衍林讲堂和三亚学校鳌山讲堂作学术报告,分别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与评价问题作了两场专题演讲。一时听者云集,盛况空前。

12月20日傍晚,我从海口赶到李欧梵夫妇下榻的三亚南山迎宾馆,茶叙聊天,并为他们饯行。谈话间李欧梵先生忽然问我:“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呀?”我急忙从提包里拿出一本书来,说:“两天前从京东网上购置的,来时乘坐动车,读书两个小时,基本上读了一半。”说着,将书递了过去。“《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人生》,中华书局出版,叶嘉莹先生著。”李欧梵先生念道,瞬间睁大了眼睛,也提高了声音,道:“叶嘉莹先生可是我的老师啊!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台湾大学读书时,选修过叶先生的古诗词欣赏课。那时候,她读诗,解诗,也作诗。她的课讲得好极了,她也漂亮极了!在台大的校园里,她一路走过去,简直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说着,眼睛凝视远方,沉浸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我们也都不再说话,顺着李欧梵先生的眼光向窗外望去:高高地耸立在海面上的是一尊观音菩萨像,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沉静如水的眼睛和温暖如春的面容,尤其慈祥可亲。


“叶先生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呢?”过了许久,李欧梵先生才回过神来,轻声问道。

“是叶先生对自己诗词的解读。说得更具体一些,应该是叶先生对自己诗词创作的背景及其表达的内容,向读者所作的一个说明。从中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叶先生的思想历程、情感历程和心路历程。”我回答说。

于是,座中的几位友人也纷纷插话,根据各自的阅读范围与价值取向,表达了对于叶先生的理解、认同和真诚的敬意。特别是对叶先生渊博深厚的学识、捐献资金帮助学生不断发展的博大境界、对于恩师顾随先生的深情厚谊、执意回国讲学且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等,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没有想到,在南国海岛上,在普通民众间,叶先生竟然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拥有如此众多的粉丝。受这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

我也不甘落后,谈了自己的一些见解:“1935年,南开大学校长张公伯苓先生在开学典礼上,曾追问学生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热爱中国吗?你希望中国好吗?’极大地振奋了师生们的爱国斗志。其实,张公三问至今都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如果一个人真的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弄明白了,那么他的价值取向就不会发生错误,他的人生道路就不会出现曲折,他也一定能够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考察叶先生的人生道路和她对于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她就是张公三问的最有力量的回答者,也是最好的践行者!”我的话音刚落,顿时茶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我感到,这掌声不仅是对我的话语的认同,更是对于叶嘉莹先生的敬重与赞佩。


临别时,李欧梵先生向我说:“能把这本书送给我吗?明天返程途中正好可以通读。虽然不是耳提面命,不过,阅读着先生的文字,也应该说是心领神会,就等同于再次接受先生的教诲了。”我颔首致意,双手呈送。次日,送别李欧梵先生回到海口后,一走进办公室,就发现办公桌上有一个来自南开大学的包裹,拆开一看,是一册熟悉的书影,翻开扉页,竟是叶先生亲笔题签的《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人生》,中华书局2017年11月第一版。顿时,我的心头一热,一句名言从脑海里流淌而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从西藏返回海岛椰城后,不仅雪域高原的壮美风光时常映现于脑海之中,旅途中对于《迦陵诗词稿》的阅读感受也时常澎湃于胸臆之间,于是,不揣简陋,率意为文。书写至此,胸中似有诗情涌动,吟诵成句,笔录于下——《沁园春·南开大学百年志庆并颂叶嘉莹先生回国执教四十周年》,云:

渤海之滨,巍巍名校,南开百年。看夙夜在公,大师荟萃;宵衣旰食,代有俊彦。智圆行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天下传。尤堪颂,有张公三问,柱立擎天。

虽经风雨摇撼,初心在,使命扛在肩。喜迦陵学舍,馨香四溢,传道受业,春诵夏弦。师弟因缘,书生志意,情逾骨肉育群贤。共祈愿,祝叶师康寿,更谱新篇。

——————————————————————     

           这是“HN野菠萝”推送的第79篇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薪者》第四集:《诗词留香—叶嘉莹》 (11月1日)
【中华诗词】南开大学 叶嘉莹先生(合145讲)
【诗词知识】叶嘉莹先生给你讲何为诗词吟唱
《古典诗词吟诵九讲》合集 叶嘉莹先生
迦陵诗词稿
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 | 与诗词结缘的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