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雅俗共赏 赓歌一绝 ——岔曲《风雨归舟》拾掇

 、岔曲概述

岔曲作为北京曲艺的一种,相传起源于清朝初期,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

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从征西域及大、小两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所唱之单弦杂排(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日小槎曲,简称为槎曲,后讹为岔曲,又日脆唱,皆相沿之讹也。此皆闻之老年票友所传,当大致不差也。

另有与其类似的说法,见《升平署岔曲》之引言,所不同之者,文小槎为宝小岔。归纳诸文献的说法,即乾隆三十六年秋,乾隆帝派兵前往边疆平定叛乱。征战六年,军队终于得胜还朝,八旗军士一路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而这些凯歌传说是由一名叫宝小岔的根据当时盛行的高腔脆白编创而成。后来,取小岔的谐音而称岔曲。另据今人王素稔之研究成果,在他的《八角鼓与单弦》一文中提到,康乾年间北京盛歌童小唱,所唱为明清俗曲,除唱[边关调][码头调][黄鹂调][隶津调]外,也唱坐腔岔曲。八角鼓之岔曲,应该是坐腔岔曲之延续,是满族接受汉文化的结果。这种岔曲为清初满族八旗子弟的日常娱乐,是乾隆年间流行于北京曲艺班社“档子”里的一种俗曲,有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数岔等多种曲调。

京城里演唱岔曲的班社起初多为票房性质,叫作“子弟八角鼓票房”。岔曲的演唱原无固定形式,或坐或立,马上步行随意而歌,传入北京后逐渐形成由艺人直身站立,手执八角鼓弹击节拍而歌唱,另一人坐弹三弦伴奏的固定形式。八角鼓是一种用手指弹击的乐器,红木蒙蟒皮,骨头镶嵌,八面有二十四个铜钹片,即意为八旗和二十四固山(八旗的一种建制单位);挂两条中国结穗子,代表谷秀双穗,大清一统,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之意。王公贵族用黄穗,八旗子弟用红穗,生意门用蓝色、黑色穗子,以示社会地位之区别。

岔曲的基本唱腔结构是一段六句或八句,故又有六八句之称,分曲头、曲尾两部分,中间有一个大过门。曲头、曲尾中间也可以加数子、牌子,使一段的篇幅扩充到十数句、数十句。岔曲按十三道辙叶韵,每段唱词都是一韵到底。从篇幅上说有小岔、中岔、长岔,少则几十字,又称六八句脆唱,多则数百字,也有千余字的岔曲,每首均不留作者姓名。长岔又名大岔曲,在曲词中嵌入一长串用数板连接的嵌句。演唱时节奏明快,唱腔多变,高低起伏,一气呵成,形成了特有的北京韵味。《风雨归舟》即是其代表性曲目之一。

岔曲盛行于清中期,经久不衰。从文献来说,岔曲既有《车王府曲本》、《百本张》、《升平署岔曲》、《岔曲选存》、《岔曲汇编》和其他的民间抄本,也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等刻本流传。至1962年傅惜华先生所编《北京传统曲艺总录》收录岔曲曲目1026首。

《北京传统曲艺总录》书影

表1  岔曲主要抄本及刊本情况[3]

岔曲迄今已二百余年,盛行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朝的内外,在其后的发展中,岔曲成为八角鼓、单弦的主要曲调,用作曲牌联套体的曲头和曲尾,同时也可单独演唱,其在20世纪30-40年代再展风华,至今仍活跃在京津地区的曲艺舞台和票房演出中,是展现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岔曲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凡京城人家宴集喜庆,常邀擅此道者说唱。旗籍子弟以此为荣,称作票友。其创作者囊括名公鉅卿,文人墨客,里巷市井之谣,盖“风花雪月之词,登山临水之作蔚然并兴”,四时景物、节令习俗、闺情遣怀、文赋赞咏、叙事文学、吉颂缀言等无所不包,其词亦雅亦俗,表现了“自然、真挚、奇俊、生动”的艺术特点。

岔曲《风雨归舟》群曲

以岔曲说唱的《风雨归舟》,属于景物类岔曲,这一类岔曲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山川秀色与节令风光为描写对象。《风雨归舟》即是描写“风雨”和“渔舟”的情景,皆从“乘舟之人”“岸上之人”眼中所观之,耳中所闻之,气氛所感之,并且唱词各有千秋。因为有多个类似题材岔曲,只好按照首句词语和十三辙来区分,所以以下曲目皆可习惯性地称为《风雨归舟》,它们是:

1、《奇峰缥缈》(摇条辙)

2、《过山林狂风如吼》(由求辙)

3、《乌云起,滚滚沉雷一声响》(江阳辙)

4、《风声紧,呼号之声天地震》 (人辰辙)

5、《风雷大作》( 梭波辙 

6、《风平浪静》 (中东辙)

7、《挥舞芭蕉扇儿》 (小言前儿)

8、《卸职入深山》 (言前辙)

9、《疾风骤至》 (一七辙 

10、《银河耿耿明如水》 (灰堆辙 

11、《清风送小舟》 (由求辙)

12、《寂寞无神儿 》(小人辰儿 

13、《晴空皓月 》(乜斜辙)

14、《湖水荡漾一鉴开》 (怀来辙)

15、《漫天云雾》( 姑苏辙)

16、《避暑林泉下》( 发花辙)

这些岔曲大多来自清朝和民国的抄本,如《吴逢吉抄本》,《岔曲册子》,《务本堂抄本》,《胜国遗音》等。习惯以辙口来区分。

在对《风雨归舟》组曲的比对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内容虽然是写景,但却是强调景中有人的。生活场景世俗化,不泛空灵,接地气、烟火气,俗人俗事,人情人性,正是俗文学区别于一般文人诗歌的特征。“风雨归舟”围绕着渔舟和渔翁的活动而展开,如《过山林狂风如吼》“过山林狂风如吼,堪堪的大雨临头,获金鳞渔翁摆桨荡孤舟,恰似那一叶飘飘在水面浮。过板望长空电掣雷鸣风云骤。慌得他随风冒雨入中流,顾不得绿柳村头鱼换酒,眼难睁遍身雨打蓑(卧牛)蓑衣透。见天连水密云稠,难辨村店与林丘。风雨催天缘凑,来至在小滩头,携鱼曳缆忙登岸,抛篙系孤舟。猛回头,但则见,贪午睡的小牧童儿,他在那,雨地里哭着去找牛。”此曲简洁而生动描述了在疾风骤雨中一叶渔舟与风雨搏斗的情景,当渔翁归舟登岸后看到一个“小牧童儿,他在那,雨地里哭着去找牛”情趣盎然,正是此篇的生花妙笔。此曲后来成为京韵大鼓名段《风雨归舟》。

石慧儒 风雨归舟 来自戏曲曲艺两门抱 03:56  、《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和《反风雨归舟·疾风骤至》

群曲中知名度最高和最流行的有两种,即言前辙的《卸职入深山》,因演出频率高,习惯上也叫《风雨归舟》,和一七辙的《疾风骤至》,通常被称作《反风雨归舟》,堪称短篇岔曲的“双璧”。《卸职入深山》一气呵成,在演唱的装腔韵律方面比《疾风骤至》略胜一筹,至今演唱不衰。但在格调方面,后者更加趋雅。若论文学性,可谓手法各异,各有千秋,高低不分伯仲。下面我们的考虑主要集中在两篇作品的文学性方面。

岔曲《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言前辙)

卸职入深山,隐云峰,受享清闲。闷来时抚琴饮酒,山崖以前。忽见那西北干天风雷起,乌云滚滚黑漫漫。(过板)唤童儿收拾瑶琴,至草亭前。忽然风雨骤,遍野起云烟。吧嗒嗒冰雹把那山花儿打,咕噜噜的沉雷震山川。风吹角铃当啷啷地响,唰啦啦啦大雨似涌泉。山洼积水满,涧下似深潭。霎时间雨住风儿寒,天晴雨过风(卧牛),风消云散。急忙忙,驾小船,登舟离岸至河间。抬头看,望东南,云走山头碧亮亮的天,长虹倒挂在天边外,碧绿绿的荷叶衬红莲。打了来的滴溜溜的金丝鲤,唰啦啦放下了钓鱼竿。摇桨船拢岸,弃舟至山前。唤童儿放花篮,收拾蓑衣和鱼竿。一半鱼儿就在炉水煮,一半到在长街换酒钱。

开篇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人物有赋闲官员的背景身份,有童儿伴随,在山崖前进行抚琴饮酒的活动。当天气突变时,移至草亭避雨。在这里以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一场暴雨的全过程,描绘风雨、云烟、冰雹、山花、沉雷、山川、角铃、山洼、深潭的情景。层次由远及近,有声有色,有始有终,动感十足。短暂的雷雨过后,人把船摇至河中间,抬头看到:蓝天白云,长虹倒挂,绿荷红莲,一派雨过天晴、清新如画的景象,人也有极大的收获,放下钓鱼竿,打上来金丝鲤,然后摇桨拢岸,归家煮鱼换酒,其乐无穷。

此篇岔曲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一次山溪行舟遭遇雷雨的全过程,始终以人物的视点欣赏风景,但又不是纯静态的描写,人物的活动也贯穿始终,更重要的是人物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是一般对山居景色的欣赏,而是发现暴雨中景物的美,雨后景物的美,给人不一样的新鲜的感觉,最神奇的是最后两句,“一半鱼儿就在炉水煮,一半到那长街换酒钱。”表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既自给自足,又经济利市,既隐居逍遥,又不离市俗,既能温饱,又有富余,无论是唱的人,听的人,都有一种满足感,这可能是传统社会中人们最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了。这篇作品从开端的“卸职入深山”隐含的寓意到最后两句的生活愿景全出,超越了风景画意义,以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高度结合,引起大众心理的共鸣。

在修辞方法上,使用了大量重迭词:黑漫漫、吧嗒嗒、咕噜噜、当啷啷、唰啦啦啦、碧亮亮、碧绿绿、滴溜溜,这些形象、真切的形容词不仅恰如其分地描写了景物,而且起到很好地抒发喜悦情感的作用。全篇在遣词造句和具体景物的描写上始终洋溢着热烈、积极、乐观、喜悦、满足的情绪,这样的正能量受到观众听众的喜爱而常演不衰。

岔曲《风雨归舟·疾风骤至》(一七辙)(《反风雨归舟》

疾风骤至,一阵阵寒彻骨,一点点打沙滩,刮倒竹篱。檐挂飞瀑若盆倾,横流满地涨沟渠。见那行人难举步,征客住马蹄,忽见那,江上的渔翁打透了蓑衣飘斗笠,离岸甚远好着急。【过板】

顾不得绿柳村头长街巿,卖酒之家酒换鱼。忘记了水榭山村深多少里,也辩不出南北与东西;又搭着水连天、天连地,树连山、山连续,混作了一团宇宙迷。忽听得风雷大作、地动山摇、树倒石劈劈哩哩的响,电光夺目把妖邪避。非容易来至在(那)观瀑石桥(卧牛)将船系。下船来,向前指,欲往前村访故知。当此际,云方薄、风才止,密密如丝牛毛细;河边拥乱柴,岸上有泞泥。柴扉倒,枯柳劈,残枝败叶随水浮,落花茅草铺满地。在那坡儿下卧着一头驴,原来是,吃醉归来一老翁,在那桥边立,手指驴笑嘻嘻,把话提他倒说:“驴打前失跌了我一身泥,惟因我,扭项观瞧风折酒旗。”

岔曲创作初衷为八旗文人文字游戏,讲究“写X不露X”。岔曲《疾风骤至》,因“似风雨不露风雨”向来为岔曲爱好者激赏,赞为大雅之境界,如“一阵阵寒彻骨”写风之寒冷;“刮倒竹篱”写风势之大;“一点点打沙滩”写雨之落;“檐挂飞瀑若盆倾,横流满地涨沟渠。” 写雨之大;“江上的渔翁打透了蓑衣飘斗笠”写雨之湿;“ 水连天、天连地,树连山、山连续,混作了一团宇宙迷。”写雨之淫;“顾不得绿柳村头长街巿,卖酒之家酒换鱼。忘记了水榭山村深多少里,也辩不出南北与东西”写雨中人之凌乱;“河边拥乱柴,岸上有泞泥。柴扉倒,枯柳劈,残枝败叶随水浮,落花茅草铺满地。”风雨过后景象,手法颇写实。最绝的是最后的情景呈现:坡下卧着一叫驴,桥边站着一醉翁,笑指驴儿对众人说:因为我回头观瞧风折酒旗,被这驴失前蹄溅一身泥。老翁看酒旗折断是言风大,驴摔跤是因为雨地泥泞打滑。在一场大风雨中人与驴竟然有如此的巧合交集,十分滑稽诙谐。这样的结尾表现了岔曲艺术与生俱来的幽默说唱风格,非常具有代表性。

整个段子在“说风雨不着风雨”上下功夫,颇得古代诗论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灵妙悟之趣。之所以业内人士把它起别名为《反风雨归舟》,一层意思是与《风雨归舟》平分秋色,另一层意思是反其“俗”趣而行“雅”道。尽管此段在票房业内口碑很高,但在剧场演唱和流传方面却远远比不上前者。何以如此?在笔者看来,曲高和寡可能是一方面的原因,成也雅,败也雅,成也文字游戏,败也文字游戏。另一方面,景物之外的旨趣——与市井合拍的闲适、乐活、知足的心态,理想化甚至美化生活的愿景,“令听者欢愉”,恐怕也是《风雨归舟》至今演唱不衰广为流传的价值所在。

《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的母本发现

《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的文本,发表于民国抄本《胜国遗音》,而胜国遗音是民国时期北京最大的八角鼓票房。1927年,名票赵俊亭、桂润斋聚拢北京五城之势力,在北京西直门外之朝阳庵,成立了“胜国遗音”子弟八角鼓票房,活动一直持续到1965年,定期排练和走局,聚集了北京和天津大量社会名流,学者和各界人士,创作多篇高质量曲词,有可能这一《风雨归舟》的创制是吸收了前面无数风雨归舟组曲的创演经验的。

文人形象和隐者心态是这篇《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的独到之处,我们发现这样的形象在不少岔曲中存在着。旧抄本《岔曲八十六支》“辞官不做”,塑造了一个“辞官不做,归林泉,把岁月消磨,每日里采薪易米在山坡”的文人,一日采薪遇到松下老者,询问“何处有高士卧”,却被老者劝说“人间甲子须于事,莫看仙人把棋酌。”车王府曲本岔曲《懒吃国家俸》 “懒吃国家俸,归田学务农,无荣无辱心常静”。“归来时老妻笑献黄齑饭,稚子侍立捧汤羹,吃一饱,乐无穷。”此二种岔曲都表现了一种悠闲求自适、知足者常乐的心态。

以上两曲中的主人公皆为“卸职入深山”的文人,一个事于采薪的“樵夫”,一个事于农耕的“耕者”,两曲中皆呈现抚琴,访仙的情节,说明主人公具有隐士思想,这样的主人公已经很接近《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的主人公形象,然而这样的曲本题材却未发现与“风雨归舟”情景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会不会有一个更早期的曲本直接影响了《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的创作呢?在更广泛浏览传统岔曲作品时,我们发现了录自清代旧抄本《岔曲选集》的《懒去锄田》看上去是非常的眼熟:

懒去锄田,怕的是酷热炎炎,闲行散步到桥边,但见那沿河一带好庄田。(过板)举目一望无边岸,猛听得绿荫深处笑声喧。原来是,农夫聚饮叙谈间,野调高歌唱,行令又猜拳,只吃得醉卧苍苔午梦眠。猛然惊醒把身翻,霎时间,这才变了天,见黑沉沉,乌云冉冉过山尖,光闪闪万道金蛇飘烈焰,呼噜噜沉雷响动震云端,唰啦啦西风吹雨洒庄田。吓得他慌忙举步奔茅庵,急忙里,偏又掉了鞋,丢了一把破蒲扇,这草亭避雨倒安然。霎时间,雨过天晴(卧牛)阴云散。清风细细摆长衫,勾惹得渔翁登舟忙解缆,唤童儿与我撑着船,身披蓑衣持钓竿,见滴溜溜满河雨打莲花瓣,叫呱呱蛙声成阵闹河湾,一个个蜻蜒款款点水面,乱纷纷秋蝉鸣落绿杨尖。恍惚身在武陵源,别是人间一洞天,趁清晖,芳草连云碧,绿柳映红莲,少刻间,打来鲢、鲤满竹篮。归来自己夕阳天,几套渔歌唱着玩,不觉船到黄花店,童子说一半鱼儿就够了酒钱。

下面我们考虑一下《懒去锄田》与《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的相似度。

一是整体构思相似。

《懒去耕田》虽一开始是耕田,但是后面出现了风雨归舟的画面,闲游饮酒,草亭避雨,乘舟打鱼等场景。时间上按照天气变化顺序而写,分未雨时,来雨时,雨过天晴时三个时间段。空间上,有草亭避雨,登舟游览,钓鱼回家等,谋篇布局何其相似乃尔,难道只是巧合?叙事层次惊人的一致,下雨之前的活动,下雨时的景象,雨后的景象,钓鱼满载归来,甚至最后的“底”“一半鱼儿够了酒钱”,不应该只是巧合,而肯定是其中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有所借鉴。

二是主人公身份和心态相似。

从“清风细细摆长衫”句看出主人公是一穿长衫之人(穿着与“耕田”似有矛盾),从“唤童儿与我撑着船”、“童儿说一半鱼儿就够了酒钱”两句说明主人有仆人——“童儿”,而并非一般的农民,主人公的身份与《卸职入深山》中的官员虽然有一定距离,但观景自乐、钓鱼自适、自足的心态是完全一致的。

三是艺术手法相似。

首先是用韵相同,此篇用韵也是言前辙。其次是词汇方面的使用,如提到“饮酒”、“草亭”、“身披蓑衣”、“雨过天晴”、“红莲”、“一半鱼儿”、“酒钱”、“打来鲢、鲤”等,修辞方法在描绘风雨情景时同样使用了迭韵词和排比句的手法,甚至使用了“滴溜溜”“ 呼噜噜”“ 刷拉拉”等相同的词语。

第三是两支岔曲的“卧牛”有惊人的相似,《卸职入深山》为“天晴雨过(卧牛)风消云散”;《懒去耕田》为“雨过天晴(卧牛)阴云散”,从词语到意境基本一致。

因为《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作为民国抄本,创作时间应该晚于清代抄本的《懒去耕田》,受到之前一系列风雨归舟岔曲的影响,吸收和借鉴了这首岔曲的更多因素。《懒去耕田》鉴于题目和开端与风雨景象无关,从来不被列入风雨归舟系列岔曲,但从全文的表现来看,它确实应该属于这个系列的,这一篇显然是被漏掉的《风雨归舟》,这是我们发现这一首岔曲的第一层意义。第二层意义,从以上总结的相似度和产生时间上看,《懒去锄田》真正可以视为《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的母本,因此其题目也可定为《风雨归舟·懒去锄田》。

《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的经典意义

《风雨归舟·卸职入深山》之所以从诸多岔曲中脱颖而出而成为久唱不衰的精品,甚或成为经典,我认为有几个成功的因素:

一是精炼浓缩的谋篇艺术。之前的风雨归舟系列,大多与渔人有关,但又部分游离,有的有渔樵耕读的情景,有的有饮酒买醉的成份,有的有牧童村人的生活,《懒去锄田》前边部分有田农的生活与“风雨归舟”关系不大。总之主体散漫,主题不够集中,而《卸职入深山》去粗取精,去掉与中心意思无关的情景描写,密切扣题,紧紧围绕“风雨归舟”,开宗明义确立了有确定身份的人——卸职文人作为主人公,突出此个体的典型特征,如抚琴饮酒的活动,乘舟钓鱼的活动亦与主人公的身份相协调相统一,加上空间和时间的限定性,所观景物皆有焦点,俱为主人公眼中之景物,做到人景合一,以致情景交融。李渔所说的戏曲创作尚需“立主脑,减头绪”,何况岔曲几十句的唱词更是要浓缩景与情。《卸职入深山》可谓剪裁恰到好处、详略得当的标范之作。

清末光绪初年,子弟八角鼓票友们在隆福寺内刘捷三照相馆前的过排弹唱

二是升华主题的艺术价值。《懒去锄田》明确了主人公闲适情趣的主题,《卸职入深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具体体现在最后一句,“一半鱼儿在炉水煮,一半在那长街换酒钱”,可谓画龙点睛之笔,把主人公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闲适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格调。表面上写的是赋闲官员的生活,为何深受市民群众欣赏?有两个原因,除了音乐上八角鼓装腔的优美和老北京的字正腔圆韵味以外,此曲词文学性强,具有通俗口语的灵动和民歌的接地气,而句式的整齐,遣词的洗练和准确,修辞手法的运用又能达成如诗般典雅的境界,“俗语口语与典雅当然是有距离的,但是如果能通过俗语口语的运用营造出典雅的意境,就足以成为艺术的大师。”所以语言上是雅俗共赏的。第二个原因便是司空图所说的“离形得似”,文人也好官员也好,似乎已经貌合神离,毫无庙堂气息,画高士归隐,而毫无山林气,有的是烟火气,有的是民间的大多数人的思想感情,即冲淡平和又生机勃勃,思与境偕,情与景融,称得上是大俗大雅。

注释:

[1] 祟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第105頁。

[2] 王素稔:《八角鼓與單弦》,載《曲藝藝術論叢》第二集,中國曲藝出版社,1982。

[3] 根據金啓平、章學楷著《北京旗人藝術——岔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整理。

[4] 齊如山:《昇平署岔曲·序》,國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獻館印行,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十月版,第1頁。

[5] 金啓平、章學楷:《北京旗人藝術——岔曲》,第2頁。

[6] 雖然滿清八旗子弟皆“不事四民”,然旗人有地不能久租,乾隆時有租地不能超過三年之規定,清中叶以後出現旗地改民地,晚清時有旗人淪落爲佃户。另外的情况是一直存在部分屯居旗民。

[7] “卧牛”是把一句完整的句子切開,使它詞句不完整,並且把下半句第一個字先唱出來,隨著彈過門,給人一種懸念。

[8] 但是也不排除有人根據《卸職入深山》改編爲《懶去鋤田》,這需要我們對清抄本《岔曲選集》做進一步的考證。

[9] 傅謹:《藝術美學講演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第198頁。

[10]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形容》,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岔曲唱词【风雨归舟(江阳辙)】
雅江入峡处 风雨骤至矣
欧阳修《秋声赋》其一。静态版。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许世友昏迷醒来后,说梦见了张飞和关羽,让他留下一起干
欲饮一杯无酒钱
忘却是谁付酒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