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西莉|1961年的广州,大地一片汪洋,房子有一半浸泡在水中

雨下呀下个不停。列车朝北京方向奔驰,我们能看到整个灾情的全貌。大地一片汪洋,房子有一半浸泡在水中。火车在摇摇晃晃的铁轨上慢慢爬行——有的地方看不到铁轨。很多人撑着船。1961年的夏天,瑞典留学生林西莉初到广州旅行,不巧遇上大雨。下雨本在那个季节无可非议,但现实景象却让人感到压抑。洪水、破碎的人行道、为阻拦摄影而逐渐聚集的人群......雨中的广州变成了一次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冲击。

雨中的广州
林西莉 文
文章原刊《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

中华书局 2016年8月


林西莉
瑞典文的名字是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教授、作家和摄影家,汉学家。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此后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1971年起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2006年出版《古琴》,是她的又一本耗费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

火车窗外到处是被洪水淹没的农田,香蕉树有半截泡在水里。渔民用四根木棍支起渔网,然后把网固定在一根木桩上。很多只完成一半的工业设施像骷髅一样站在那里,黑乎乎的窗子,空洞洞的地下室。挂在树上的稻草——像很大的黄蜂巢——为免遭地面洪水的浸泡。仅仅过了一刻钟,火车就停在轨道上,随后是长时间的等待。没电了。扩音器里传来女播音员解释的声音。


最后总算到了广州。那里正在下雨。下雨在这个季节无可非议——但实在让人感到压抑!房屋直立在那里,多亏建筑师是按照世界上曾经有的一切建筑艺术的规定建造的,但是他们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见过颜料和钉子。肮脏的马路,破碎的人行道,长相难看的苦力——他们当中有一半人赤脚,其余的人穿着胶底拖鞋。


我此时几乎忘记中国正处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商店里的商品数量少得可怜,且质量低劣,街角处挤满了人,有人从堆在人行道上的烂菜堆里寻找可吃的部分。这个有二百万人口的城市,夜里竟然没有路灯,钟表店只卖闹钟。除了开往宾馆的小汽车外,看不到一辆别的小汽车,但是有成排的黄包车、带有破布篷的三轮车和沉重的运货车。不过让人感到轻松一些的是,有几个快乐的孩子。个别年长的妇女戴着金耳环或镶着大金牙。


在挂着长长竹帘的住房之间的一条狭窄的通道里有一个小巷,有很多摆小摊儿的,他们在前面铺一块布,上面摆满小商品——梳子、剪刀等。有几个妇女卖烟叶和姜。稍远处有一个鞋匠,一个修理雨伞的。在一个隔开的拱廊里有很多摊位,有卖大漏斗的,有卖马口铁盘子的。


宾馆很大,但是很萧条,几乎没有客人。我窗子下边就是滚滚珠江,流着黄汤似的浑浊河水。我能看到舢板上船夫摇着长长的橹,他们在雨中驶着船,身上穿着棕榈叶子编的蓑衣。很多船上的帆已经破碎。当我后来去吃午饭时,饭厅顶上的电扇停了。“没电了,”服务员解释说,“晚上会来电。”他补充说,语调充满期待。


我是第一次访问广州,但是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已经略知一二。1731到1831年间,每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轮船都从中国购买受人喜欢的商品——茶叶、丝绸,特别是瓷器,没有任何西方的公司像瑞典这家公司那样进口那么多的瓷器。很多瓷器又转口到欧洲。这种贸易活动是在珠江中一个叫沙面的小岛上的货物贮藏点进行的,它与大陆只有一条狭窄的运河相通。1780年的一幅著名的画上有这栋美丽的建筑,我们能看到瑞典国旗自豪地在屋顶飘扬。不到二百年后,我正好在这个地区漫步,竭力想象它曾经的模样:繁忙的商业活动,把货物装上船,太阳高照,珠江的浪花拍打着船头,苦力用扁担挑着茶叶和瓷器,喊着劳动号子。


往上游看,又细又长的船成排靠在码头上。很多人住在船上,他们在上面做饭、洗衣服和教育孩子。每个栈桥都有自己的街牌。我特别好奇,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景象。我拍了几张照片以示纪念。
但是我很快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朝我涌来,他们的表情越来越带有威胁性。我为什么要在那里拍照?

我竭力进行解释,说这些船很漂亮,整个环境对我都很有吸引力,所以我想拍几张照片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

对于我的解释,围困我的人并不满意。他们叫来警察,警察问了一大串的问题。

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有几百人。警察说要没收我的相机。

人们高喊着:“你为什么不照我们新的市政府大楼?为什么不照我们的新公园?为什么单照这里不好的环境?”

我回答说,我已经照过新的市政府大楼和公园。为了能使围着我的愤怒群众平静下来,我提到我是北京大学的留学生,并补充说我的家乡瑞典的朋友既想了解旧中国也想了解新中国。我想拿一些能证明这一点的照片给他们看——因此我拍了珠江上船屋的照片。

愤怒地谴责声渐渐平息下来,我的解释奏效了。周围的人松了一口气,很多人持赞成态度。这就是说我不是一个讨厌的外国人在这里转来转去搞间谍活动,专门拍船民和中国的贫穷,我只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社会。警察祝我成功,人群散开。我保住了我的相机。

雨下呀下个不停。列车朝北京方向奔驰,我们能看到整个灾情的全貌。大地一片汪洋,房子有一半浸泡在水中。火车在摇摇晃晃的铁轨上慢慢爬行——有的地方看不到铁轨。很多人撑着船。火车上的旅客从窗子探出头看着灾情,对自己身处安全、无水的地方感到庆幸。


火车开了几个小时以后停在一个小站上。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我都要下车活动一下身体,但是在这个小站做不到。狭窄的月台上挤满了等待上车的旅客。他们背着大包,面无表情,眼睛就像破碎的玻璃,身体消瘦、弯曲。很多孩子一丝不挂、肮脏可怕,头上长疥,苍蝇在伤口周围飞来飞去,肚子鼓鼓的。女人背着婴儿坐在地上,茫然地朝前看着。上衣敞开着,被孩子吸吮得干瘪的乳房像袋子一样耷拉着。她们赤着脚。由于年复一年地在坚硬的土地上劳作,她们的脚很黑,上面裂着口子。她们的腿很细,筋都露在外面。

稍后,火车停在韶关。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月台上有一个固执的人在等车。他长着灰白的头发,留着平头,手里拿着火车票。他双手叉腰,低着头,好像面对着什么大人物。

“我要去北京!要坐那边那节车厢,我不坐这节!我不坐!不坐!”

列车员试图拦住他,使劲拉他的胳膊,他打挺儿,试图躺在地上。

“不过毛主席想让你坐这节。”列车员煞有其事地高声说。这个男人仍然不肯。他在叫喊声中被拖进车厢,他的东西也随他被塞进去。

有几个人紧张地在月台上跑来跑去。

“小心点儿!别让外国人看见,这里有外国人......”


相关推荐

林西莉/ 著  李之义/ 译
中华书局
2016年8月
“在这部作品里,我将从另一个角度讲述在中国两年的所见所闻。当时我还是一个没有什么阅历的青涩的西方青年人,处于对所有事情都似懂非懂的一个奇怪的中间状态。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革命成功了,一切都已经步入正轨,为什么人民还会挨饿?今后怎么办?没有人知道。作为一个局外人,以我自己的经验讲述了我怎么样从把中国视为洪水猛兽、在很多方面都厌恶她到比较好地理解她———最后不顾一切地爱上她。这是由于我接触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字、音乐和结交了很多不同个性的人。”
《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861-1962》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航海日忆哥德堡号
短诗精选:高世现2017年10月诗选
读书频道丨外国人如何描述汉字之美——《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林西莉: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丨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84岁瑞典老奶奶,写了本认汉字的书给中国小朋友
汉学家林西莉:一个瑞典人如何成为“汉字妈妈”(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