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的“河鲜儿”!

截图发给后台

我们将从中选出五位幸运读者

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

《旗人风华》1本

截止到8月22日

周日公布中奖名单

老北京人家大都很喜欢吃莲藕跟莲子,尤其喜欢夏天的鲜藕跟鲜莲子,当作可口的零食小吃。除此以外,还有几样植物性的水产品也深受欢迎,老少咸宜,统称“河鲜儿”。

荸荠·慈姑

首先要说到的就是荸荠。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万寿山周围直到海淀、六郎庄一带,是一大片水乡湿地,河网纵横,泉眼密布,从地下喷涌而出的水清冽甘甜,灌溉着这里一望无际的水田,滋养着皇家贡米“京西稻”。康熙皇帝选育、乾隆皇帝推广的这种香稻米,走出中南海、走出玉泉山,泽惠大江南北,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名产。这片水乡的副产品丰富,其中一种就是荸荠。荸荠是生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贡献给人类的不是果实,而是地下的球茎。它富含淀粉,滋味甘甜,口感脆嫩,一层薄皮呈黑褐或黄褐色。嫩的可以直接生食,老的则需煮熟,无论生熟老嫩,都是美味的零食。老北京人是烹饪高手,善于用荸荠做菜,令餐桌增色。荸荠去皮切片,做熘肉片、熘虾段的配料,出锅俏上碧绿的青蒜,色香味俱佳。荸荠去皮剁碎拌入猪肉馅做狮子头,鲜嫩爽滑,更佳。

北京人还相信一个民间流行的偏方儿:荸荠克铜。铜制的器皿接触到荸荠汁液,会被腐蚀而破损。小孩子不小心把铜钉子、铜纽扣吞进肚子,就赶紧灌给他大量的荸荠汁,把那铜器化掉,即可化险为夷。

生在水畔的慈姑也可做食材,取用的也是地下的块茎。素吃把慈姑上笼屉蒸熟,蘸白糖;荤吃拿它当黄焖鸭子的配料。慈姑的叶子是浅绿色的箭镞形状,并不难看,整棵的慈姑种在瓦盆里,给它足够的水和泥就很好活。慈姑本是不错的观赏植物,但是老北京人没有在庭院花园里栽种慈姑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慈姑开三片花瓣的小白花,像水仙花一样的洁白,但是不结果实种子——花的繁殖功能已经退化了,现在靠地下根茎来繁育,所以很多的慈姑植株干脆就不开花了。于是罕见的慈姑开花便成了凶兆:谁家慈姑开了花,就意味着这家的女眷当中要死人了!

菱角·老鸡头

河鲜儿除去以上两样,还有菱角跟老鸡头,这两样东西在阴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前后上市。

南方来的菱角个头大,足有三寸长;北京土产的个头小得多,只有一寸来长,看上去似乎短小肥胖一些。待售的菱角分老嫩两档,老的煮熟吃很香;嫩的生吃,香甜脆嫩多汁,更受欢迎。卖菱角的小贩走街串巷,肩上斜挎荆条圆筐,里边是鲜荷叶包着的菱角,每包大约三四十颗。买主把他叫住,谈好价钱选好货色之后那人就开始加工。只见他拿出一把特制的剪刀,先把菱角两头的尖儿咔嚓咔嚓剪去,然后纵向一剪子将它切开,但是并不完全剪断,连着一点儿好像开壳儿的蛤蜊。买主就可以回家享用了。卖菱角的吆喝:“卖老菱角来鲜菱角来买!”他这一嗓子似乎总是首先被小孩子听到。

“老鸡头”是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因看上去像鸡脑袋而得名。其实它是莲的变种,叫芡,也有又大又圆的叶子,但是只漂浮在水面上,花朵只在快开的时候才露出水面,是非常鲜艳的紫色。不过它浑身长刺,令人生畏。开花以后子房膨大,形成密布尖刺的果实,里边包裹着二三十颗种子——“鸡头米”。卖老鸡头的小贩也有特殊工具——一尺多长的木头棍儿,头上钉一根钉子,用它来插着挑选,就不怕扎手了。买来老鸡头先把那层坚硬多刺的外皮去掉,里边是一团黏糊糊的白色包囊,再往里才是滚圆的种子,每一枚老鸡头有二十多颗,去掉硬皮才是可吃部分——鸡头米。吃鸡头米也分老嫩两档:老的皮呈黑褐色,叫“老苍”;嫩的皮呈黄绿色,叫“二黄”。鸡头米主要成分是淀粉,有一种香味,是很能消磨时间的零食。卖老鸡头的小贩吆喝:“买老鸡头哎,才上河!”

鸡头米学名叫芡实,入药,本草书说它有消积化食的功效。本草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经典,权威性毋庸置疑。每逢应节当令,吴老太太总要买些荸荠、菱角、老鸡头等等,收拾好了留待小秃儿放学后吃。他一边儿嚼着香喷喷的“河鲜儿”,一边写着易如反掌的作业,天下还有比这更美的事吗!

龙王庙

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有谁看见过这神秘的“动物”呢?没人见过,可是关于龙的知识却无比丰富,传播广泛,无孔不入,连小孩子都耳濡目染,知之甚多。学校教科书里,龙字也频频出现。龙还是一个姓,只不过姓龙的人不像姓张姓王的那么多而已。

我们的小秃儿头一回接触到龙,是在黄历这本书里头。有一次他偷看黄历,第一页就是一张关于龙的图画:几条龙腾云驾雾飞跃在波涛滚滚的海面上,上头写着“五龙治水”。原来每年有几条龙负责“治水”,对于当年的降雨、洪水和水灾有极大的影响。那么每年有几条龙治水,又是怎么知道的呢?爷爷的回答满足了他的好奇心:新年正月的第一个“龙日”,即“辰日”落在初几,就是几龙治水。“辰日落在初五,就是五龙治水。自古用干支纪日,而辰这个地支对应着十二生肖里的龙,就这么简单。”

小秃儿上学的那座院子里有一口古井,井畔盖着一座小庙。那庙太小,只有一尺多高,没有塑像只供着一个小小的牌位,不过门框上却贴着一副对联:

九江八河主,

五湖四海神。

这是龙王庙。于是小秃儿知道了:龙也是神。虽然没人来给他解释“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具体指何,在永先生威严目光监视之下,也不可能仔细窥看小庙里边有何秘密,但是小秃儿终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这是一口甜水井,供应周围几条胡同住户的生活用水,有个山东人负责从井里汲水,推独轮车送去各家各户,按挑儿收钱。这种地方老北京人叫“井窝子”。大家都害怕要是龙王爷不高兴忽然让井没水了,或是变成苦水了,那可不得了!龙王庙虽小,香火不断,烧香磕头的就是那个山东人。北京城有几千条胡同,“井窝子”之多可想而知,但不知为何并非所有的井都出甜水,苦水井也不少,这事恐怕也归龙王爷管吧。

要是某一年天旱缺雨,或者雨水过多泛滥成灾,大家虽然暗地里抱怨龙王爷任性胡来,可是还得给龙王爷烧香上供磕头许愿,因为自己的生计跟它关系太大,怠慢不得。“二月二,龙抬头”,农事一忙就想起了龙王爷,这一天吃的春饼叫龙鳞,吃的面条叫龙须,好像是告诉它,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惦记着它呢。

五月二十三,是龙王爷“分龙兵”的日子,它部署兵力派出麾下兵将鱼鳖虾蟹去执行龙王的作战命令,是风调雨顺,还是旱涝成灾,全看它的心情了。

有一天,永先生拿来一本古书,给学生们讲了“龙生九子”的故事。他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老大喜欢在脊背上背负重物,就派它到各处庙宇陵墓去背石碑。”这时有个嘴快的同学说:“王八驮石碑!”老师立刻纠正说:“不对!不是王八也不是乌龟,没看见它的脑袋上长着一对跟龙一样的犄角吗?它的名字叫'赑屃’,是龙的长子。”永先生接着往下讲:“龙的次子喜欢瞭望远处,把它装饰在宫殿建筑顶上屋脊的两端,担任警戒,名叫鸱吻。三子名叫蒲牢,性喜咆哮,叫它去做寺院里大钟的纽。四子名叫狴犴,威严善于监视,所以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五子名叫饕餮,嘴馋贪吃,让它立在烹调食物的鼎盖上。六子名叫蚣蝮,喜欢水,所以把它雕刻在桥栏杆上。七子嗜杀戮,名叫睚眦,用来装饰刀剑兵器。八子喜好烟火,名叫狻猊,用它装饰在香炉盖上。九子名叫椒图,因为它不喜欢生人,就把它画在大门上,拦住陌生人。”

龙王的宫殿在海底下,隔三岔五就要修理或者扩建,派人到陆地来采购砖石木料等等建筑材料。采办齐全以后,如何运往海底下的施工现场呢?龙王爷的办法就是发大水!一两场洪水下来,就把砖瓦石材木料全都“运”去啦!老年间把这个现象叫“龙发木”“龙发石”。上岁数的迷信老者说,地面上发洪水,说明东海龙王那边要大兴土木了。他们还绘声绘色地详细描写“龙发木”的场景:又粗又长的木料都垂直立在浑浊的洪水里,一根一根次序井然地顺流而下冲到海里。到了晚上,每一根木料的顶端都点着一盏红灯,人人肉眼看得见。信不信由你!

京城周围的河流在雨季水大的时候,常会泛滥横流,其中一条河更是动不动就改道,得名“无定河”,后来大家出于善良愿望,改叫它“永定河”,希望它别再随心所欲胡乱改道了。可不论北京周围的洪水有多大,也不论洪水水头离城墙有多近,北京城从来没有被大水淹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初开始营建北京城的时候,早就规划好了防御洪水灾害的措施。

传说建造北京城的时候,在内城东北角发现了一条龙,为了防备它发大水,就把它用铁链锁住关在一口井里。当时井旁边正在修建一座石桥。那龙不甘心被关,三天两头闹出动静,就有高人出来对它说:什么时候这座桥变旧了就放你。桥修好之日,人们却给这桥取了个名字:“北新桥”。于是这座桥便永远是新的,那龙也就永远别想出来了。

同时,人们在内城的西北角也捉住了一条龙,也把它关在井里,井口上拿一座大白塔压住,那龙就无法出来兴妖作怪了。这就是妙应寺里那座著名白塔的来历。然而白塔毕竟是砖造的,早晚会坍塌。每当塔身出现裂缝,老天爷就派鲁班爷来给塔箍上几个大铁箍儿,所以几百年过去,那大白塔仍然屹立不倒。

这类神话故事脍炙人口,一代代传下来,像吴老太太那样的人深信不疑。但是也有一些人给出了更合理的解释——北京城之所以没有遭洪水淹没,是因为当初选址正确,建在了地势较高的地方。

他们说,齐化门城楼脚下的路面跟通州大运河边那座十三层的燃灯佛舍利塔的塔刹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一旦大水淹没了燃灯塔,北京城就要被淹没,北京人就得逃难了,可是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简 介

《旗人风华》是部英译汉的译著。经埃德加斯诺的介绍,罗信耀先生在《北平时事日报》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北京文化,后结集为:The Adventures of Wu: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先后有英语版本和日语版本出版,在国外影响很大,一版再版,被认为是外国研究北京民俗的必备书籍,遗憾的是因为大量民俗的专业名词,以及涉及的领域太广,翻译烦难,所以一直没有中译本。吴晓铃、葛兆光等名家曾阅读日文本,力主翻译。罗进德先生秉着对北京文化的爱,以及父亲的嘱托,根据初版和日文本相对照,花了10余年的功夫终于翻译出来,同时又参照近百种北京文化类书籍对其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注释和考订。

本书以20世纪一位老北京人从生到死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包括生子、婚丧嫁娶,也包括进香、赛马、上朝等,忠实记录了老北京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尤其难得的是作者自身是旗人,他写出了一幅生动翔实的满族旗俗的风情画卷。这对我们理解北京文化的多民族形成和巨大包容性,勾勒中国乡愁的北京特色极具意义。

本书以叙述为主,不仅趣味性高,可读性极强,罗信耀先生又善于版画,本书通过大量的生动插图,对我们还原那些老北京消逝的绝活极有启发意义。

在美国,许多汉学家和华侨华裔学者对于罗信耀的著作备致景仰钦佩,甚至列为博士待位生之必读参考文献。是东西方汉学家不可须臾而离的读物,真应该译成汉语!

 ——吴晓铃

将旧时风俗习惯仔细描写,并及旧时风物,琐屑有致,没有小说的结构,迤逦读去却有引人入胜的地方,比随笔散记更有趣味。有自作的木版插画,也很画得不错。

——周作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钟鼓楼前话北京(1)——《说起当年什刹海的河鲜儿》
俗称“水八仙”,8种长在水下的名贵蔬菜,吃过4种算你厉害了
江南时令特供——“水八仙”
图赏水八仙| 尝一口水灵灵的江南
『水八仙丨唯有此物最苏州』
八月最鲜嫩的一口,吃它正当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