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姓氏---墨姓
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夏禹老师墨如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潜夫论》记载:“禹师墨如。”传说上古时圣帝舜在位时,大水成灾,经四岳举荐,舜帝任命鲧为水正,负责治理水患。鲧采取堵塞之法,结果越堵水患越大,反到淹死了很多人。依法杀了鲧,又改任鲧的儿子禹治水,那时仅只十七岁。面对如此重任,他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时,有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叫姜墨如,他见多识广,就向禹建议采取疏导之法治理水患。姜墨如建议使禹茅塞顿开,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平定了水患,禹因此拜墨如为师。                                                                                                 姓氏源流                                                                                      墨(Mò)姓源出有:
源流一
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之后,敕封姜墨如的儿子姜胎初为孤竹国的国君,姜胎初就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称墨胎初,世代相传为墨胎氏,亦称墨台氏,其后有族人省文简改为单姓墨氏,世代相传至今。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
在墨如、墨胎初(姜胎初)、墨胎、墨胎允、墨胎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称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墨氏正宗。墨氏族人大多尊奉墨如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墨胎氏(拟为墨氏所改,见上款),为商代孤竹君后代,后省为墨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相传夏朝时,夏禹封炎帝的后代于台(今辽宁省朝阳市),时称为墨台氏,而后来简化为墨氏。商朝,墨台氏的后代建立诸侯国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国君是墨胎,墨胎长子是伯夷、三子是叔齐(古代兄弟排序依次为伯仲叔季),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弃国出走,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墨尔齐氏,亦称墨勒济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死敌蒙古篾里吉氏族,蒙语为??????,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台罕、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哈达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墨氏
⑵.蒙古族墨尔秦氏,世居台罕(),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墨氏。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满族阿图拉墨氏,亦称阿图拉莫氏,以地为氏,满语为Aturamo Hala,源出图拉河下游流域(今俄罗斯秋明州托博尔河左支流与哈萨克斯坦之间地带),隶属于满洲正黄旗,后迁雅尔古(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萨尔浒风景区”),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墨氏、莫氏等。
⑵.满族墨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Mogiya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所冠汉姓即为墨氏。
⑶.满族墨哷氏,亦称莫勒特氏,满语为Mo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后改汉姓墨氏、梅氏等。
⑷.满族墨尔迪氏,满语为Mordi Hala,祖先世居黑龙江北境,清乾隆初期移居呼兰(今黑龙江呼兰),后有达斡尔族共有姓氏,所冠汉姓中有墨氏。
⑸.满族墨尔赫氏,满语为Morho Hala,汉义“苜蓿草”,世居哈达察汉(今吉林蛟河白石山),所冠汉姓中有墨氏。
⑹.满族墨尔吉氏,满语为Mor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后多冠汉姓为墨氏。
⑺.满族墨呼哩氏,亦称莫图里氏,满语为Mohuri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所冠汉姓墨氏、莫氏等。
⑻.满族墨克廷氏,满语为Moketing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所冠汉姓中有墨氏。
⑼.满族墨尔达扎氏,满语为Mordaja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沿线等地,所冠汉姓中有墨氏。
⑽.满族瓦墨氏,满语为Wamo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所冠汉姓多为墨氏、莫氏、瓦氏等。
源流五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达斡尔族墨尔丹氏,亦称莫尔登氏、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莫塔哈利氏,世居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d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莫尔登氏多冠汉姓墨氏、孟氏、莫氏、苍氏、利氏等。
源流六
源于子姓,出自战国初期哲学家墨瞿,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墨瞿,公元前479年~前381年,子姓,宋国人,传说是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公子眱(目夷,即墨夷)之后,其家族到春秋末期已经没落为平民。墨瞿创建了墨家学说,世称墨子,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中特别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公元前五世纪初,墨子出生在宋国(今山东枣庄木石镇)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后,隐居于今河南省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逝世后即葬于该地,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在墨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墨氏、瞿氏,还分衍有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豫中南墨氏。子姓墨氏皆尊奉墨子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墨氏合谱。
得姓始祖
墨如、墨胎允(伯夷)、墨胎智(叔齐)、子墨瞿。据《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夏禹离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请一位名叫墨如的老先生教导禹。墨如教禹说:“你当学治国之道,仁是君王之宝,施政当从仁;礼是国之体制,无礼不能从仁;民是国之根本,治国兴邦要合民意。” 墨如教禹三年,又为禹推荐高人西王国先生。故墨氏后人奉墨如为墨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墨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五十位,望族出梁郡。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墨姓的姓氏来源有二:一个是如《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即早在夏禹时,禹的老师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后世子孙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说法是由他姓改过来的,从《通志·氏族略》记载上推断,墨氏是从墨台氏改过来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后墨台氏,改为墨氏。”的记载。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国(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面,卢龙县朝阳县一带地方)的国君,它一直作为夏、商、周王朝的附属国,公元前256年随着周王朝的解体而消退。周朝初年耻食周粟而活活饿死的伯夷、叔齐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齐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台氏,他们的后代有以墨为姓的,亦称墨氏。几千年来,墨胎氏的后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这就是墨台氏祖先名字的头一个字成为今天的墨姓。如今,墨姓的人多生活在陕西、四川一带,而史上记载的墨氏多不于此地,因此应该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墨氏转迁。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如今,墨氏族人主要生活在陕西、四川一带,而史上记载的墨氏并不居于该地,当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墨氏族人转迁过程。
墨姓名人
墨子
姓墨,名翟(约公元前479-公元前381年),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宋国商丘人,生前为宋国大夫。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麟
明朝初年的有名人物,在朝廷当兵部侍郎的高官,原籍是陕西省高陵,来自墨姓的名门望族。历官北平府的通判按察司副使等。
墨翁
(1954~),原名吴墨林,自号燕山人、墨翁、燕山散人;北京人。著名现代书画家、篆刻家。
郡望堂号
郡望
梁郡:亦称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市大部分地区及安徽砀山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以梁郡为宋州。唐朝时期称为睢阳郡
堂号
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梁国堂、睢阳堂。
墨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首阳高节,
兼爱遗风。
——佚名撰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商代末年孤竹国君的长子伯夷(墨胎允)、三子叔齐(墨胎智)。孤竹君原定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后来,二人听说周文王能养老人,便入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曾去劝谏;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自以为是商代遗民,以吃周人粮食为耻,终于饿死。下联典指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说派的创始人墨子,名翟,相传原是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儒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现存有《墨子》五十三篇。
孤竹国 诞生于夏。秦皇岛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是三千年前商代的一个方国--孤竹国[1]  ,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国(初步认定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商封墨台氏为君。孤竹国是今冀东地区与令支国(今河北迁安市迁西县青龙县宽城县大部;辽宁省西辽河流域)并列的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它的出现标志着今冀东大地已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从原始社会跨进了文明的门槛。是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距今约3600多年。 孤竹国是北方一个位于商朝边境的小国,其统治区域在冀东和辽西一带。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迁西兴城镇,北达凌源朝阳老哈河,东抵锦西,西南迄乐亭滦南唐海等地。东临渤海,西边和燕国接壤,南边是齐国。 孤竹人原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商部落迂回南下中原时,逐渐与部落联盟分离,开始独立生存。后辗转于燕山腹地游牧,发展成农牧并举阶段,定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商汤三月丙寅日封孤竹,大约公元前1600年。到了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中期,定鼎滦河、青龙河畔。这个时期孤竹国的疆域逐渐南移,西至滦河,北达青龙县北,东抵锦西,南临渤海湾。西周末年,孤竹国晚期,西部令支(离枝,今迁安西)崛起,北部、东北部兴起的一个较大的戎族部落--山戎压境。孤竹国此时畛域西至滦河、青龙河,北达今天的明长城,东抵山海关,南濒渤海湾,版图明显缩小。到了公元前7世纪,孤竹国与令支国,共同于山戎结盟,并在山戎的策动下,经常出兵侵扰周王朝在北方建立的同姓诸侯国--燕国。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 《史记索隐》载:“高汤三月丙寅(前1027)封孤竹”史志多有记载,“孤竹”本名“觚竹”,“觚”即商周时期用青铜制的酒器,“竹”即当年刻字记事用的竹简或木简。
1973年,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铜器上,有铭文"觚竹"的字样。这就表明孤竹文化的发达和孤竹地域的广阔。 孤竹国国王的二子,就是古代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忠于商而耻为周臣,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更有“夷齐让贤”之佳话,后人皆仰之。孔子说:“古之贤人也。”孟子说:“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韩非说:“圣人清若尧舜,行若伯夷。”屈原也歌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也。”历代帝王更是对伯夷、叔齐倍加歌颂。孤竹国还为后人留下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至今,秦皇岛还有孤竹国、孤竹城、阚各庄殷商遗址、书院山(夷齐读书处)、首阳山等古迹名胜。 明、清时期,秦皇岛地区行政区划较为稳定。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行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清代,沿用明制,属直隶省永平府,辖卢龙、抚宁、昌黎县。
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 民国时期,随着政权更迭,区划变动比较频繁。抗日战争时期,适应政治、军事斗争需要,秦皇岛地区曾建立“迁卢抚昌联合县办事处”、“临抚凌青绥联合办事处”等。1945年以后形成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两个区域。
君主
此前六世系失考
父丁
墨胎竹猷
第七任孤竹国国君
见《亚微罍考释》
亚微
墨胎初
?-商纣王六十一年
父丁之子
见《亚微罍考释》、《史记索隐
亚凭
墨胎冯
商纣王六十一年-?
亚微之次子
见《史记·卷061·伯夷列传》、《路史·国名记》
此后世系失考
名称解释
关于“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辞有关竹氏的活动,有40多条纪录。在今河北卢龙迁安一带和辽宁西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有的器身上铸有“孤竹”铭文。孤竹国的历史记载还散见于《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古籍。
学术界对孤竹国名有几种解释:一是“孤竹”亦写作“觚竹”,“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二者反映了这个诸侯国的贵族生活和文化发展水平。二是根据《急就篇》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所记,认为“觚”和“竹”同为书写用物。三是北方地不产竹,“孤竹”就是竹子稀少的地方。第四种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孤竹”是一根竹子,代表男性的根,是一个坚挺的男性阳具。它是氏族图腾。
建国时间
孤竹国建国的时间,应在夏末商封孤竹君前。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殷墟甲骨卜辞文中称“竹侯”。时在商汤建立商朝之初,一说是商汤十八年(待考),约公元前1600年。
灭亡时间
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有三种说法。一说根据《春秋》和《国语·齐语》所记,春秋时北方山戎(即后世鲜卑)侵燕,燕告急于第一个当上中原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时击溃了令支,消灭了孤竹国。时在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二说根据《管子》所记:大约在四年之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与孤竹、令支。山戎献金(铜)表示归服,孤竹国和令支国从此消亡。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纳入燕国的疆土。三说根据《卢龙县志》所记: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国将肥子安置于孤竹地,建肥子国,从此史籍不见孤竹国记载。学术界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一般采取第一种说法,即公元前664年为齐桓公所灭。其实这次齐桓公斩孤竹国君,孤竹国并没有灭亡。《管子》记述的时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才亡。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纳入燕国的疆土。孤竹人分别融入山戎或燕人群体。
大概历史
大致说来,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国建于夏末,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554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周衰后被山戎族统治,春秋不久开始处于燕国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周边关系
孤竹国与商朝王室的关系相当密切,原因有三:
其一,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是东夷的一支。
其二,姻亲关系。
其三,边境安全的需要。
传说
1955年5月12日的一个午间,凌源县海岛营子村民唐永兴、张怀仁等六人在一个叫小转山子的坡地上耕地时,无意中在地下翻出一件铜器。这件铜器让他们感到新鲜,于是他们在四周继续挖掘,不料,这一下子竟然挖出16件铜器。这是解放后辽宁地区首次发现的商周时期铜器窖藏坑,而且多数铜器带有铭文,填补了辽宁地区商末周初历史的空白,意义重大。
马厂沟铜器差点被当成废铜
唐永兴等人并不知道挖出的这16件铜器的价值,于是当作废铜,由互助组与平房子合作社订立收购合同。眼看着高古铜器要当作废铜熔炼。这时,唐永兴出于好奇拿着其中一件有铭文的卣盖(就是现陈列于辽宁省博物馆三楼第二展厅的史伐卣)找到当地蒙民完小校长暴凤宾,暴校长当即与另两位教师依历史书籍查对,认出这是周代铜器,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得到消息后,于10日将出土铜器全部取回保存。从发现铜器到入藏博物馆,前后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之后,这批铜器拨入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除了鸭形尊和燕侯盂调拨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之外,其余现均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铜器窖藏接踵被发现
青铜器在辽宁地区的大规模发现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进入70年代,喀左、锦州一带青铜器窖藏的相继发现,让人们的目光重新投向了辽西地区
1973年3月6日,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公社北洞大队第三生产队贫下中农在村南一丘冈上挖石头时,在距地表30厘米深处发现六件排列整齐的青铜器,五罍一瓿,其中包括著名的“父丁孤竹罍”。
同年5月28日,喀左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在当地笔架山上探掘时,又发现六件青铜器,包括一件饕餮纹方鼎和一件蟠龙纹盖罍。这批铜器相距上次发现铜器的地点才几米远。专家们把两次发现的窖藏坑分别编为北洞一号窖藏与北洞二号窖藏。
1974年12月,喀左平房子公社山湾子村村北枣树台子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共有铜器三十二件,其中带铭文15件。这批铜器的发现距北洞窖藏7公里,距马厂沟窖藏4公里。
在这么小范围内连续出土四批大规模铜器窖藏,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1979年4月,在辽宁义县北边的稍户营子公社花儿楼大队,靠近医巫闾山的西麓坡地上,出土一批青铜器,共五件。
至此,大规模铜器窖藏的发现才告一段落,然而铜器窖藏相继被发现,冥冥中似乎预示着商末周初时期辽宁的历史应该得到合理的解答。
孤竹国的传说
孤竹国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诸侯。传说孤竹国君觉得三子叔齐能干,立嘱传位叔齐,国君去世后,叔齐觉得应属长兄伯夷,伯夷说父命难为,当属叔齐,伯夷为了让叔齐继位,离开国都,谁知叔齐知道后也跟随而去,当时正是商纣无道,武王伐商之际,伯夷、叔齐听到武王伐商的消息,一起赶去劝谏武王,认为周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周武王没有听从,一举攻入朝歌,结束了殷商的暴虐统治。伯夷和叔齐以商遗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下采苹(一种野菜)而食,有一天,碰到一个老丈,老丈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二位以不食周粟标榜自己对前朝的忠心,但是你们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理吗?你们虽说不食周粟,但是你们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二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意不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在孤竹(今河北省迁安市内)的墓可能是衣冠冢。孤竹国到春秋时代还存在,兴盛时期延伸到西辽河流域,与山戎等一起时常骚扰燕、齐、卫等国。传统看法,孤竹国的地望在河北一带,但是北洞窖藏坑中“父丁孤竹罍”的发现,却把孤竹地望往北推进到了辽西地区。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滦县东北部),孤竹国国君的俩子伯夷、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首阳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其后人就有以国名中的竹字为姓,称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吕氏文化】说古讲史话吕氏(一)】
姓氏探源——怀姓
姓氏起源3
看看你的姓氏来源
扒一扒郑姓起源和郑姓祖先的故事
《百家姓》注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