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
学科普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
发表者:刘启泉 (访问人次:1595)

1 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

1.1 定义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非萎缩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慢性胃炎范畴。CSG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食后觉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反酸等。该病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的范畴。

1.2 流行病学

该病患病率极高,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且其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升高的趋势。

1.3 发病机制

CSG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持续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已明确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胃黏膜理化损伤因子、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胃窦内容物潴留、细菌病毒和其毒素等[3]

1.4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该病发生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气、禀赋不足等有关。饮食不节、烈酒、辛辣之品等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或郁久化热伤胃,胃失和降致痞满、胃痛、呕吐等症。恼怒伤肝,肝木横逆,胃气受扰,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乃作胃痞、胃痛。饮食不洁,邪(主要是湿邪、热邪)随口入,侵犯脾胃,运化失职,纳降受碍,气机不畅,胃失和降致痞满、疼痛、呕吐等症。脾胃禀赋不足,或长期饮食不节,或年高体衰,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无以运转气机、水湿,致气滞、湿阻、血瘀,胃失和降,故作痞满、疼痛。该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CSG的基本病机是胃膜受伤,胃失和降。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部分CSG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性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其次为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CSG与消化不良症状并非密切相关。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症状的相关分析表明:CSG患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有无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和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2.2 相关检查

CSG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建议将胃镜检查作为CSG诊断的首要手段。组织学检查对CSG的诊断,尤其是判别慢性炎症的程度、炎症的活动性、有无伴肠上皮化生(IM)、有无Hp感染以及排除萎缩性性胃炎及早期恶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2.3 诊断标准

①以反复或持续性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进食后加重,伴嗳气、反酸、恶心、纳差等为临床表现;或伴上腹部压痛;②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提示慢性活动性炎症征象;③B超及其他检查(如CT)排除肝胆病及胰腺病等。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包括病因、病变部位、组织学形态(包括炎症程度、活动性以及有无Hp等),并对各种组织学形态程度进行分级(无、轻、中、重)。与组织学平行,对内镜所见也进行分类诊断及分级。

2.4 中医病名

以餐后饱胀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胃痞”。以上腹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2.5 证候分类标准

2.5.1 脾胃气虚证 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次症:①纳呆;②疲倦乏力,少气懒言;③四肢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⑤脉沉弱。

2.5.2 脾胃虚寒证 主症: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②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次症: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苔白;⑤脉虚弱。

2.5.3 肝胃不和证 主症:①胃脘胀痛;②痞塞不舒,情绪不遂时易加重或复发。次症:①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③心烦易怒,善叹息;④舌淡红,苔薄白;⑤脉弦。

2.5.4 脾胃湿热证 主症:①脘腹痞满;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干口苦;③身重困倦;④小便短黄;⑤恶心欲呕。

2.5.5 胃阴不足证 主症:①胃脘灼热疼痛;②胃中嘈杂;③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次症:①似饥而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结;④脉细或数。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3 治疗

3.1 辨证治疗

3.1.1 脾胃气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除痞。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加减。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

3.1.2 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主方:黄芪健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加减。药物: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3.1.3 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药物:炒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

3.1.4 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除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芦根、茵陈、生薏仁。

3.1.5 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物:北沙参、生地、麦冬、白芍、佛手、石斛、甘草。

3.2 随症加减

胃胀明显者,可加厚朴、枳实;胃痛明显者,可加郁金、元胡;反酸者,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纳食减少者,可加鸡内金、神曲;虚寒明显者,可加熟附子、肉桂(焗服)。

3.3 中成药治疗

①香砂六君丸:每次10 g,每日2次;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复方田七胃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补中益气丸:每次10 g,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②香砂养胃丸:每次9 g,每日2次;温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香砂理中丸,每次10 g,每日2-3次;湿寒胃痛颗粒:每次3 g,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③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胃苏颗粒:每次15g,每日3次;金佛止痛丸:每次5 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每次2片,每日3次;三九胃泰颗粒(无糖型):每次2.5 g,每日2-3次;荆花胃康胶丸:每次2粒,每日3次;枳术宽中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达立通颗粒:每次6 g,每日3次。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证。

④胃热清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湿热证。

⑤养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适用于胃阴不足证。

⑥加味保和丸:每次6 g,每日2次,适用于湿滞食积,脾失健运证。

3.4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CSG是目前主要的外治法之一,具有经济、方便、安全的优势,一些临床报道证明针灸对胃肠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尤其对胃动力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功能,针灸治疗可以是改善CSG的病理基础,但同样缺乏严格的RCT证据。体针疗法取穴中脘、内关、胃俞、足三里等,根据证型可适当加减。如肝胃不和,可加肝俞、太冲、行间;脾胃虚弱,可加脾俞、气海;胃阴不足,可加三阴交;虚证用补法,其他证型用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4诊治流程 (流程图略)

 

 

 5 疗效评定

目前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仍然缺乏疗效评定的金标准,其疗效评价应该以综合疗效判定为主,为增加中西医同行认同性,便于国内外交流,建议以主要症状疗效评价、证候疗效评定、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评定、胃黏膜组织学疗效评定、生存质量评价等标准进行综合判断,用于临床研究可以采用主要症状疗效评价、证候疗效评定、胃黏膜组织学评价,用于科学研究则需要采取综合判断标准。

5.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①痊愈:症状消失。②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③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④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⑤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5.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5.3 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和胆汁反流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①痊愈:胃黏膜正常。②显效:胃黏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③有效:胃黏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④无效:胃黏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5.4 胃黏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和IM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①痊愈:胃黏膜病理无明显异常。②显效:胃黏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③有效:胃黏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④无效:胃黏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5.5 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中医药治疗CSG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国内较普遍采用汉化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评价;患者报告结局指标(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是近些年来国外在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之上发展起来的评价指标。PRO量表,即患者报告PRO的测评量表。在慢性病领域,从患者报告PRO的角度入手,以量表作为工具来评价中医临床疗效,已经逐渐被认可。借鉴量表的制作原则和方法,研制具有中医特色的脾胃系统疾病PRO量表[13],对CSG的疗效评价有借鉴意义。

5.6 其他

部分CSG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CSG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有关[1],因此,精神心理因素是CSG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用Hamilton焦虑他评量表(HAMA)及Hamilton抑郁他评量表(HAMD)对CSG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可以运用到CSG疗效评价中。

6 转归与随访

CSG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经过积极治疗可以好转或痊愈。但少部分患者随着病变的发展可发生萎缩性胃炎或IM与异型增生,严重的病变可发展为胃癌,应该得到重视。CSG症状易反复发作,受心理、社会和饮食因素影响较多,建议随访时间可在症状消失后3个月。

发表于:2012-09-25 19:4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胃痛的疗效观察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温胆汤加减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医案
蒲公英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糜烂性胃炎66例疗效观察 2007年第4卷第7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又老一年
引用 小陷胸汤治疗慢性胃炎50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