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一飞:美国对欧战略定位的调整及其政策评估
张一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高层普遍倾向于把当时正在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欧洲国家定位为美国的核心同盟。这一基础定位跨越冷战进入21世纪,仍然总体保持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欧洲的同盟定位并非一个“实心原子”,而是一个浮动空间。在条件成熟时,美国倾向于与欧洲建立主从关系,使欧洲在内外政策中服从美国指令,服务美国利益;在条件不足时,美国则倾向于与建立平等关系,允许欧洲在与美国存在利益分歧的情况下仍然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力和自我利益空间。一言以蔽之,美国对欧洲的同盟定位出现了由“受控附庸”与“平等伙伴”组成的摇摆区间。

一、美国对欧战略定位的研究现状与历史演变

既云“定位”,则定位内容势必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既云“战略”,则定位的依据应是是否有助于实现本国以权力界定的利益,不宜被过度抽象至身份、文明等理念层面的异同。利益应被权力界定,被“定”之“位”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地位,而权力的主体间性又势必涉及身份角色。据此,可将战略定位定义为主权国家在权力博弈中对他国与本国地位、角色关系的认知。其内涵是主观认知,其外延是两国关系。
美国对欧战略定位的演变可被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建国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对欧洲的战略定位是“政治隔绝的远方”。第二阶段是一战后至二战前,美国对欧洲的战略定位是“地位相当的对手”。第三阶段是二战之后,美国对欧洲的战略定位是“地位较低的同盟”。美国从本国安全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将欧洲视为受美国控制的附庸,以“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组织为抓手,从经济和军事这两个底层领域基本掐住了欧洲战略自主的“命门”,并极力促使欧洲对美国在经济和安全上的依附关系投射至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欧洲的军事控制和经济剥削并无实质性改变,但在某些时期出现了给予欧洲更平等战略地位的政策倾向。一是因为苏联解体使欧洲东部压力骤减,美国失去了介入、控制欧洲的主要借口和稳定抓手;二是因为欧盟范围不断扩大,欧洲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国家争取到了摆脱控制、独立行动的能力;三是因为美国综合国力周期性浮动,有时对欧洲的控制力有不逮。

二、影响美国对欧战略定位及其调整的主要因素

美国对欧战略定位的形成与调整主要围绕其控制和剥削欧洲的可行性而非必要性展开,因为必要性不言自明,可行性却不以美国意志为转移。美国将欧洲定位为受控附庸的内在冲动稳定存在,可谓只要“可行”,永远“必要”。考察影响美国对欧战略定位的因素时,应主要着眼于美国自身实力及其对外战略中的主要地缘政治力量。
美国相对于欧洲的经济优势越大,便越有能力最大限度撬动欧洲服务美国利益,也更倾向于将欧洲定位为附庸;反之,则为伙伴。
俄罗斯向西对冲西方东进的力度越大,美国越有便利条件深度控制欧洲,进而越倾向于将欧洲定位为附庸;反之,则为伙伴。
欧洲情况复杂多变,从欧洲内部出发分析美国对欧洲的战略定位,必须分领域、分情境考察欧洲所处的不同状态。当欧洲处于议题性团结或进程性分裂时,美国往往倾向于将欧洲定位为附庸;反之,若处于议题性分裂或进程性团结时,则为伙伴。
在美国制造的中欧对立的逻辑与氛围下,中国越是发展强大,美国越有条件制造议题煽动欧洲恐惧、引导欧洲行为,进而越倾向于将欧洲定位为附庸。
上述因素仅能较大程度影响美国对欧洲的战略定位,却无法决定美国能否最终落实相应的地位、角色关系。换言之,影响认知的要素未必能够左右认知内容在现实复杂系统中的执行结果。

三、相关因素与作用规律的现实观察

从冷战后美欧各自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的对比来看,美国相对于欧洲实力优势较大的时期包括小布什政府中前期、奥巴马政府中后期,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时期。这四个时期正是美国对欧战略统筹力度最大的时期,虽然四届政府对欧政策不同,但均可反映出美国对欧洲的附庸定位。
冷战后,俄罗斯两次力度较大的“西进”均刺激美国寻求以更大力度统筹美欧关系。两次危机中,美国均因控制欧洲的可行性上升而将欧洲定位为附庸,并借俄罗斯因素争取在美欧利益博弈中的有利态势。
冷战结束后的十余年里,欧洲整体处于进程性团结状态,欧洲一体化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且并不追求“防务独立”和“战略自主”。在此情况下,美国允许欧洲拥有一定的独立战略意志和自由发展空间。对于欧洲在欧债危机、难民危机、环境危机背景下的“议题性分裂”状态,美国基本采取不闻不问态度和放任自流政策。这些危机爆发的根源均与美国相关,但美国不仅没有“下场相助”,反而继续将其国内治理和对外战略的副产品转移到欧洲。对英国脱欧形成的“进程性分裂”状态,美国高调支持并采用多种手段巩固欧洲分裂的实质性“成果”。对欧洲争取战略和防务自主以及在俄乌冲突中表现出的“议题性团结”状态,美国分别采取了破坏压制和介入利用等措施,试图将欧洲置于服从美国的附庸地位。
为团结欧洲共同应对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美国一边阻挠中欧合作,防止欧洲对美国离心离德或借助中国力量加强战略自主;一边把欧洲视为遏制中国的工具,推动欧洲分担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压力。

四、附庸定位下美国对欧政策取向

在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国在同盟框架下对欧洲进行地位降级的可行性条件较为充分,或将一方面继续创造和巩固绝对控制欧洲的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在不过分削弱欧洲的前提下,迫使欧洲为美国利益牺牲自身利益。
投资本国、巩固优势。一是维持高额军费开支,确保美国在传统安全领域的绝对优势。二是增加科技投资,在中长期激发美国的经济发展潜力。三是加紧重塑先进制造业能力,寻回美国产业链优势。
弱俄掠欧、坐收渔利。一是继续阻挠俄乌和谈。二是继续怂恿欧洲国家援乌制俄,在削弱俄罗斯的同时,降低欧洲战略自主性。三是继续从多个方面窃取欧洲优质发展成果。
强化北约、压制欧盟。一是持续扩大北约成员和北约亲密合作伙伴的范围,强化北约基本实体。二是持续加强北约整合西方内部事务的能力,逐渐蚕食欧盟功能。三是持续增加北约存在感,降低欧洲国家对欧盟的价值和身份认同。
拖欧下水、遏制中国。一是通过意识形态对立和泛安全化理念进一步塑造欧洲认知,拉拢欧洲共同封锁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空间。二是加紧推动亚太国家与北约合作,接受北约参与亚太事务。三是以北约为平台拉拢某些欧洲国家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五、美国推动欧洲附庸化的政策评估

短期内,美国对欧洲的附庸定位及其衍生政策可能给美国带来某些安全、经济和舆论收益。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弱欧控欧与损欧利美等政策将损害美国霸权基础;欧洲大国不仅不会甘于为美国附庸,反而可能在美国的政策压力下更加积极寻求自立自强之道;俄罗斯、中国不会被美国主导的跨大西洋关系所威慑,更不会因此走上结盟对抗的老路;世界经济与全球治理可能因美国对欧政策受到消极影响。
六、结语
如果俄乌冲突在未来某一时刻结束,影响美国对欧战略定位的诸多因素又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欧盟将更有能力专注于发展经济和软实力,美欧硬实力差距可能缩小;二是俄罗斯对欧洲的外部压力下降,美国将缺少控制、剥削欧洲的安全抓手;三是欧洲进程性团结将逐渐取代议题性团结,美国将面对一个自主意愿更强的欧洲。在正常情况下,美国对欧战略定位将转向平等伙伴,但是,这并不能完全排除美国某些政客不顾现实条件约束,继续谋求将欧洲附庸化的可能。如此,中国的发展壮大将可能成为后俄乌冲突时期美国控制欧洲的主要切入点。

(作者:张一飞,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摘自《欧洲研究》2023年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撤军只是幌子?1200件重装备部署至边境,大战或将拉开序幕
默克尔战略思想
欧盟已经压不住火,一国强硬表态暗示打响对美反击战
【龙凯锋】北约邀请俄罗斯反导,这唱的哪一曲?
欧盟难以摆脱“无助感”
美国有胆引爆头顶这颗雷?这大国若不停手就动武 欧媒:世界大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