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仄丨撒切尔主义:金融自由主义的楔子

像古代大规模战争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让被卷入战争的普通人们,升腾起“人民的战争”应为人民创造美好前景的梦想。这股梦想随同各种社会运动,转化为各国广义的“社会主义”,比如华约诸国的斯大林式社会主义、北约诸国的凯恩斯式资本主义,至少哈耶克一律斥之为“社会主义”。美苏集团一直处于冷战状态,但他们确实共享某些特征,即国家干预经济和推行包括社会民主和社会福利在内的社会政策。这些政策使世界主要大国几乎都拥有二战到六十年代末的黄金时期。

然而,这些政策最终由于越来越多的过度片面,而出现边际效应递减。同时,70年代初西方国家因中东石油价格增长四倍而蒙受损失,世界陷入石油危机。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几乎是所有大国最艰难的时期。这些大国无论谁主政都陷入毫无出路的境地:把执政党赶下台易如反掌,而自己从在野党变成执政党,依然一筹莫展。生产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升高等,深深地折磨这些国家。这就是80年代各国,特别是中美苏英等国大变革的共同背景。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这四项政策中,打击工会力量是最难办的。此前的保守党政府和工党政府都想推动缓解通货膨胀的改良,几乎都是因为曾被认为是社会民主典型标志的工会的反对而失败。打击工会力量,在当时特别激烈,以至于1984年撒切尔政府与煤矿工会摊牌。煤矿工会发动362天的长期罢工,最终被撒切尔政府残酷镇压。362天的长期罢工带给亲历者的身心印迹,足以构成这一代人及其后代挥洒不去的郁结,正如“二·二八”事件带给台湾人的记忆。这也就可以理解伦敦街头英国人高举“这个婊子死了”的牌子庆祝撒切尔的去世。

其实当撒切尔在英国国会高举哈耶克《自由宪章》一书,大喊这就是我们的信念时,就决定了撒切尔必然拥有哈耶克也有的另一面孔,即智利1973年通过政变推翻民选总统阿连德而上台、推行与撒切尔类似政策的独裁者皮诺切特。皮诺切特以血腥镇压著称,但哈耶克和弗里德曼都高度肯定皮诺切特,认为是他的政策拯救了智利经济。论血腥程度,撒切尔是一个温和的皮诺切特,但对于被镇压的当事人来说,无法不刻骨铭心。撒切尔的政治实践,至少揭示自由市场经济的另一面:自由市场经济号称反对“大政府”,主张“小政府”,但在具体实践中其实必须有“强政府”甚至“凶政府”的强力支持,否则连一时的成效都没有。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因此说撒切尔真的就能把工人罢工镇压下去。从事后看,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大国的停滞,源于当时处于世界性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前期。大调整前景的不明朗,是这些大国轮流上台的主政者无所适从的真实原因。以英国为例,产业结构调整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于70年代,而初步收获在80年代,全面收获在90年代及以后。曼切斯特、格拉斯哥等城市从20世纪中叶就围绕电子信息、计算机、生物工程、光电子等高新技术有计划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曾经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撑的曼彻斯特,其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调整初期的60%下降到目前的17%。这一调整到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完成。

换言之,以制造业工人为核心的产业工人正在减少,甚至消失,是撒切尔政府解决工会问题的真正原因。这也是1969年希思上台推行货币主义政策以失败告终的真正原因。当时撒切尔就在希思政府任职教育部大臣,为减少政府经济开支而取消对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工人尚占高比例的时代,希思的失败是必然的。皮诺切特的血腥镇压也是必然的。如果产业工人依旧维持原有的,规模没有逐渐减少,撒切尔政府的血腥暴力也无法镇压工人的反抗。

也许可以说,在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全面工业化及城市化过程中,住宅和福利成为社会繁荣的主要标志。全面工业化和全面城市化,在这里必然是同一过程,则互为前提,互为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住宅和福利便成为全面城市化的社会建设基本内容;广义社会主义运动则为这一社会建设提供政治经济的鼎力支持。80年代以后世界发达地区进入以高科技为中心的全面信息化和金融化过程,财产性收入或股民基民等便成为主要标志,尽管他们必须建设在全面工业化、全面城市化及其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上。

正因为如此,有史家指出:撒切尔政府的私有化扩张了股市规模,随之扩大的股民队伍都愿意支持撒切尔;包括那些处于失业状态的股民也愿意支持撒切尔,工党的失败也就理所当然。由此可以说撒切尔主义一时成功的辅助条件,是此前时代的北海石油开发和产业调整初见成效。有史家指出,从局部来说,随着北海石油供应可以自足,英国在能源上取得独一无二的实力地位。支付结算突然转为(直至1983年)大量源源不断的赢余。这也就是意味着制造业从此在英国经济中不再占有支配地位。

哈耶克与弗里德曼等早在60年代以前主就张和鼓吹新自由主义,但一直没有市场,或者推行总是失败,直到80年代及之后才有初见成效的实践,原因也在于八九十年代全面金融化时代的开启。正因此,批判者把新自由主义称为经济自由主义并不恰当。严格地说,新自由主义,其实是金融自由主义。只有在初步全面金融化的时代,新自由主义才可能有一定的实践空间。我们也不能因此说实质为金融自由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具有远见性,而只能说他们的执著偏见,刚好呼应了这一新时代的某些特征和需求,而作为一片楔子被打入新的经济-社会结构中,对这一经济-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的活力作用。一旦这片楔子自我膨胀,自以为包打天下,甚至想摧毁全面工业化全面城市化阶段所奠定的结构性基础,则必然撕裂甚至毁灭新的经济-社会结构,以致新的全面危机。

完全可以说,撒切尔推行的新政策,确实是新自由主义的,但不能由此认为撒切尔主义发挥效应的整体机制也是新自由主义的。她的政策是在实施工党式社会主义三十多年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撒切尔政府手中拥有占国民生产总值11.5%的国有企业拿来销售。这使它削减福利开支的幅度相对要小一些,尽管依然让普通国民难以忍受。里根总统手中可卖的国企就少多了,而福利开支又不能削减太多,便只能通过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债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即使在里根时代,美国公共部门也是得到极大扩张的。这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很多国家除了发行货币和政府赤字,没有其他可用手段。其次她只是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总资产达200亿英镑。私有化之后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仍然占到6.5%。

更重要的,有史家指出,撒切尔属于保守党右翼,但不是教条主义者;在危机当口,她更是实事求是的实干家。她反对政府补贴,但煤矿和钢铁工业萎靡不振时,她依然使用补贴;她反对计划经济,但保留工党的国营企业局和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她反对扩大开支,但为政府文职公务人员加薪,支持宽大的失业救济发放。她甚至通过增加税额和利用石油收入来建立保障贫民的补助救济网。偏执性政府残存的管理灵活性,也是考察撒切尔主义不可忽视的因素。

通行史书多会提到撒切尔之前英国保守党偏向工党社会主义的“共识政治”、撒切尔之后工党偏向撒切尔式金融自由主义的“共识政治”。由于撒切尔主义是在前一“共识政治”结构中发挥效用,因此后一“共识政治”在我看来只是巩固干预与市场的灵活关系,而且也会同样有自己的边际效应递减。特别是撒切尔对时代的非自觉性政策,也即楔子过于偏执的自我膨胀,加速了这种边际效应递减。再多灵活性的撒切尔政府在后期也由于开支加大和货币发行增多,通货膨胀率升至11%,迫使政府采取收缩政策,导致企业关闭,工人失业,以致撒切尔在任内被赶下台。

后来的解释者,总是喜欢将政策中的新因素单独建模,视之为成功的惟一原因,而所有旧因素都被视为改革障碍,改革就是新因素不断驱除旧因素,改革成功便是新因素彻底驱除旧因素。撒切尔主义的解释者大多是如此,本句删去。后继者笃信这些解释,继续驱除旧因素,以至于旧因素驱除殆尽,危机全面爆发。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金融自由主义的边际递减至尽。

我们必须区分两个层次的东西:一是作为工具的干预与市场;一是作为主义的干预与市场。人类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现代资本主义还是(本处删去),都有可能或以资本主义为基本基础,或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基础,灵活运用干预与市场的不同组合。通过撒切尔夫人的强政府运作实践,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其所谓的市场也是另一种干预。在劳资关系中,要么干预资本家的经济活动,要么干预工人的工会运动,除非不存在劳资矛盾。

因此以高科技为中心的生产力变革所要求的新的经济社会形态,比如全面金融化、信息化,将是重新思考效率、公平、和谐与幸福的基础。社会主义者也必须面对这一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及处身其中的新劳动者。

本文为《撒切尔的政治遗产与我们的时代及使命》第一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新自由主义
寒竹:撒切尔夫人的政治遗产
政府与市场——理论和政策逻辑的演变
新自由主义的实质、主要观点、流派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