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访谈 | 朱承:以古典之智而启现实之思(下)

(图片来源: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官网)

访谈嘉宾:朱承

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

图片来源:见水印

(文中采访者简称“问”,朱承老师简称“朱”。因篇幅原因,拆成上、下两次推送,望见谅!)

- 以古典之智慧,启现实之思考 -

续 上

-03-

传统的惯性与现实之需要:国学复兴的多视域分析

:您刚刚提的思路在前些年我们讨论的“亲亲相隐”问题上有重大体现呢。这实际上是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角度上,对现实中的法制改革进行一次巨大的推动。这一事件对中国法治的改变,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一次复兴,甚至说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深刻的影响。因为这里边涉及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是学术、政治不分家,但是现在分家了。

在民国之前,我们没有上帝之城的传统,没有一批坚定的想问题、纯粹思考的哲学家。从新中国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形成了学者制度,尤其是我们做儒家或者做哲学的人,有了纯粹思考的条件,我们和政治拉开了一定距离。但是新儒家这一批人更可能在试图回到原来的表达的某种政治主张。您觉得作为学者,需要他们这样的表达吗?

作为哲学学者,我们可以对现实生活,就国学或者说是哲学在当下的发展,我们可以除了为其他人指导人生,在这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国学的当下的复兴,具体的现实意义,还指向哪些方面?

:中国人有思维传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我把这个习惯称之为“诉诸历史合理性”。什么叫历史合理性?比如孔子说“述而不作”(事情是往世先贤为的,孔子只是说出来),不把功劳记在自己头上,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伟大谦虚的人格,更重要的是诉诸于历史而获得合理性。儒家成功地塑造了尧舜禹汤,塑造了大同小康之世,实际上有一些上古历史我们目前还是要靠信念的。近代民国以来的“疑古”之风,并不是空穴的来风。如果没有上世纪殷墟的发掘,我们关于殷商的历史知识也不能那么确定。历代人,从韩非子开始,开始质疑儒家“法先王”的传统从何而来。当然如果过分质疑,就变成历史虚无主义了。我们就姑且信之,而这又是有好处的。因此,对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追溯,冯契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里面,提出“古今之辩”。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冯契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不是今天才出现,孔子时代有,荀子时代有,王夫之那儿也有,历史中一直会出现“法先王”和“法后王”的问题。对国学的复兴,不是这一波才出现的,历史上隔一段就会来一次,说要尊重传统。韩愈的《原道篇》批评当时流行的佛教,但要抵抗佛教,就拿先秦儒家传统来抵抗,就是用一个更远的传统来反对一个更近的传统。因此我觉得当前的国学复兴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国古代思维传统、学术传统乃至文化传统里面而来的,诉诸历史合理性。自古以来就具有这样的一个传统,只不过新文化运动对其有所冲击。现在时局稳定了,又要找回这种传统。复兴传统的呼声只不过是在这个文明传统的浪潮中的无数朵浪花中的一朵。

当前所谓“国学复兴”的第二个原因是与政治经济形势相关的。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时候,人们都在欢呼,因为全球化、地球村,似乎马上有一个世界大同的局面了。最近一些年来画风突变,逆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了。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现,有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国家利益、贸易格局,反映到文化上就要寻找本国、本民族特色作为依据,实际上就是国家民族的底气,就是文化自信。这些年来出现的文化复兴论,在某种意义上,除了传统的惯性以外,就是要诉诸于本民族的文化,给大家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信心,用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的高度自信来对抗异质的文化。当然现在的人更加理性,不会走太偏激的路子。

(图片来源:网络)

:但现在也有一些人提倡新的“天下主义”啊。

:这正是我刚才所说问题的直接反映。现在一些对“天下”的思考,有一定新意,但以中国文化去质疑欧洲文化这种做法,其实和早先的欧洲中心主义区别不大。反过来看,杨国荣老师讲世界哲学,冯先生讲参与到“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中,这才可能更加恢弘。过去以欧洲中心主义讲全球化,现在少数人以中国中心讲全球化,套路是一样的。顺便说一句,我觉得逆全球化得态势不会太长久。这是我讲的国学的复兴的第二个原因,是和政治经济形势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存在一个“泛道德主义”的传统。比方说自媒体圈中常见的“道德绑架”,把什么事情都跟道德联系在一起。你看日常生活中,出现一点事情就会有很多人在自媒体上狂骂,比如幼儿园老师打小孩、学校食堂给学生吃垃圾食品、开豪车把老人蹭了……这些本来也是法律的问题,但很多时候全都跟道德绑在一起。而传统文化,特别儒家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道德主义。因此,当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感到疑惑不解的时候,我们会到传统中寻找答案。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说我们曾经似乎是有一个非常美好道德的时候。尽管也许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从遗留下来的文本看,确实是讲道德的。故而,当今天我们面对社会上很多难以理解或者被人批判的社会现象出现的时候,他们就试图从传统中去寻找力量来抨击。比如说不赡养老人导致老人自杀了,年轻人去夜店狂欢、沉迷于网络游戏,明星吸毒,幼儿园老师虐待学生等,类似这些事情出现以后,他就会归咎于我们不讲传统文化了所以会出现这些事。这逻辑很简单,就是不讲传统文化了,所以人心都坏了,市场经济把道德感搞没了,怎么解决,那就有人从传统中寻找答案。


自媒体圈子常见“道德绑架“形式

(图片来源:网络)

第四个原因,我觉得还要从审美层面去思考。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歌曲、网络语言等,有些内容相对粗鄙。而古代的文化,是少数人掌握的,是精英文化,很雅。苏东坡出去吃顿饭要写诗,李白一喝酒就要写诗,留下的还都是精品,很优雅。而现在社会中,有些人就认为我们现在的文化很粗鄙。实际上,有些时候审美很世俗的,是挺好的一件事。但这样一种审美趣味的回溯成了潮流,你会看到《诗词大会》火了,品唱古诗词火了。审美趣味呈现的这种复古趋向,也导致国学热的出现。

(图片来源:网络)

总而言之,关于如何理解当前“国学热”,我的初步理解就是,第一个就是诉诸历史合理性,第二个和经济逆全球化和政治趋势联系在一起,第三个是从道德上去将传统嫁接到现代社会,第四个审美层面。但你还可以往下延伸,第五、第六、第七……就我的观察,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能比较多。

-04-

顺其自然:推动国学积极发展的应然态度

:确实很有感触,尤其是您刚刚提到诉诸历史和传统。讲个例子,21世纪初最热的电视剧是《雍正王朝》。导演接受采访时说,为什么这部剧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呢,因为中国人爱从传统中找答案。当时我们正在狠抓腐败,而《雍正王朝》的主题与此十分契合。这就和现实中人们的关怀和期待吻合了。经过刚刚您的启示,其实这就和当下国学热的原因是类似的。但就当下来看,一批人用传统的手段去建设,到传统里面去找答案,但采取的是极端的手段,和当下的理性诉求是相冲突的。国学的复兴有历史使然,但是它积极的时代意义如何体现呢?怎么样积极地推动我们这个时代发展?以及如何能有一个适度的做法来让他继续“热下去”呢?

:目前“国学热”的出现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过去我们走的太极端了,什么都不重视,这次是矫枉过正的时候的又一次矫枉过正(这次是那种把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矫正)。人类都有自己的传统,谁也不能强行割断。第二个,我们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能够塑造人文精神的,国学热在这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可以从社会上看到,有很多人觉得这是个生意,通过这个由头圈地来建楼堂馆所。还有更极端的,比如一些女德班。传统文化如何得到合理的复兴?我觉得,可能需要国家、社会、还有学者共同努力。在国家层面,其实我们国家一直是提倡“优秀传统文化”,别小看“优秀”二字。也就是说,制定国家政策的人,还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还是在考量“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还是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政府在做这些文化工作的同时,还是要在科学技术、现代文明上,引领大家有所贡献。我们应该意识到,在现代国家竞争中,不能仅仅靠传统文化作为甲胄干橹,还是要靠科学技术这些现代文明的进步。在学者层面,我们在讲传统文化时不要神化它,比如不要神化王阳明、朱熹、孔子等等。我原来发表过一篇文章评论郦波教授写的《五百年来王阳明》,标题叫做“新一轮的神化王阳明”。我认为郦波教授讲故事讲的很好,但最大的问题是他把王阳明打扮成一个成功人士,把王阳明从心学拉入了成功学,不再面对儒家哲学、宋明理学那些深刻的问题了。学者在探讨传统文化时,不应该神化,而是创新地解释传统,特别重要的是发掘其中的逻辑合理性和经验上的可复制性。这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学者要把逻辑理清楚,要思考中国哲学话语走出去,有没有经验可复制性,还有没有现实解释力。像前不久刘纪璐老师在《思想与文化》上发表的《儒家机器人伦理》,就是试图用儒家的原则来研究现实,去回应和解释现实的问题。包括杨国荣老师前几天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心学视域中的人类生命共同体》,也是在用传统的智慧解释当下的世界。

//

拓展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W9qHZW8wGJV5s58qmFWm6Q

儒家网,2019-4-26,《儒家机器人伦理》,刘纪璐

https://mp.weixin.qq.com/s/cVIsApkKMAixWuI_smuspg

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2019-3-30,《心学视域中的人类生命共同体》,杨国荣

//

:上次陈少明老师到我校的讲座,也是通过儒家伦理来对待当下的人工智能问题。

:有解释力就要创造性。我们要找出中国哲学的活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搬运孔孟的话,鼓吹他们真了不起,要向他们学习。学者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解释力去找到创造力。

再说社会层面,特别是中小学生家长,如何面对传统文化呢?私塾教育、汉服等,这些是个人的事,不能强加给别人。每次清明节、孔子诞辰的时候,祭祀黄帝、孔子的人穿什么的都有。

问:前些天五四在曲阜,找了72个学生扮成72贤,在孔庙进行五四精神学习。何其荒谬。

朱:整个社会其实还是要诉诸一种现代性的精神,我们讲传统文化是要对其心存敬意,而不是要回去。社会有的人以传统文化敛财,好多人打着国学大师的旗号到处讲,当然普及文化知识这没问题,要是往往塑造出一种“教主”的形态,然后一群善男信女供养着这个人,这就有问题了,形成了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和一个利益共同体。

因此,我们如何理性地积极地对待国学?我的观点那就是顺其自然,“物来顺应,廓然大公”。比如我为了复兴儒学,我逼着我女儿去背《礼记·内则》,这都是不当的。孩子要是喜欢,自己背就好,你不能就是刻意去干什么事。我的学生,我不能逼着人家看四书五经,也许他更喜欢柏拉图或者维特根斯坦。庄子也讲这种故事,说人们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要求他人。我们做这个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行当的人,要尤其注意。

-05-

理论创造与体系创新:当下中国哲学研究的趋势

问:其实您刚刚讲这个,我特别有体会。去年世界哲学大会的时候,我是全程的志愿者。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可以看作中国哲学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最后想请您谈一谈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界的发展态势有什么新的变化,以启迪我们这些年轻学子?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倡导国学新思考
国学文化:儒家理想,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礼乐书院】经学、哲学与国学
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木心谈文化复兴
你说喜欢国学,却不知道国学具体指什么|国学体系清单拿去不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