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习录】汪卫华:政治科学研究方法导引(之五)
理论与因果关系

首先我想再次强调,布置给大家的那些文献,希望能够尽可能抽出时间读一读。所谓研究方法,虽然就是那么几条简单的规矩,但真要运用自如,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经验,前面这五篇文献主要解决的是一个逻辑思维的问题——研究方法有许多条条框框,到底它们之间是什么样关联起来的。然后,你学习到的方法要跟你的研究问题、你所要做的工作联系起来,反复操练。我相信各位如果之前没有其他相关知识的积累,阅读这些文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包括一些术语的表达、理解,推论思路,可能理解起来还有费劲。但读不懂也要读,要习惯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一点点啃、琢磨,这样才能消化。方法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炫耀的,学术训练,在我看来其核心就是训练如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KKV第三章是一个重点,是一个枢纽,后续章节全是为第三章来服务的。我们做一个博士研究课题,一个研究者和一个记者的区别,就在于你对你所研究的对象要提供理论解释,而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因果关系,英文表述是Causality或者Causation,也可以说Causal relationship,反正都是因果关系,也有的书上会把Causality翻译成因果性,也可以,但我个人觉得这个性、那个性的太别扭了,还不如说因果关系简单明了。因果关系是理论的核心,理论不回答什么是什么的问题,理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上一次课我说的那三种关系里头,理论要直接的跟你所使用的材料Data之间建立起来联系,而且这是一个反复多次互动的过程。理论和材料之间在现实研究过程中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的理论储备很好,你知道了一大堆现在书本上的、前人做的理论研究,但是你的材料不够丰富,如果你的阅读量足够好,那可能你把一个博士论文写得像一篇文献综述,把前人的那些理论归纳整理,在这种方式之上,能不能提出来新鲜的见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不是足够聪明。其实你只在里头纠缠逻辑问题了,从概念到概念,从逻辑到逻辑,然后你可能提出来新的概念、新的术语,或者新的猜想,但是这个猜想验证的过程,在你的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之下,是做不完全的,那么这是好的情况。不好的情况,这篇博士论文顶天就是一本读书报告、读书笔记,因为你提不出来任何新的东西,你只是把前人的东西做一个综述。中间那个状态呢,就是你如同做一道练习题,把别人现成的理论,套在一个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研究个案上,做一个具体的解释。这种做法当然从训练的角度是可以接受的,但严格来说作为博士论文的要求,那就远远没有达到创新的要求了。所以,这三种情况,好的、相对比较好的(中间的)、比较差的,这三种情况呢,统一的根源都是因为你的资料没有办法支撑你的分析,这是一大类的情况。

第二大类情况呢,就是你的资料很丰富,但是你的理论储备不足,那么你的文章可能写成一篇类似于报告文学或者类似于长篇纪实的东西,通篇是一个描述。如果你的文笔比较好,然后你写文章也比较清晰,可能写成一篇比较像样的描述性文章,这就是我们第二章所处理的话题。当然从这里头,你抽象不出来太多的理论上的推论,也可能没有什么理论上的结论,但如果报告一个别人不知道的话题,那也是蛮有意思的事情,毕竟我们这个世界上呢,很多东西是在大家想象之外的、直观感受之外的。所谓区域研究Area Studies或者我们常见的“国别和区域研究”这个领域,主要的功能就是跟别人去报告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其实从学科的角度来讲,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不称其为一个学科的,它是研究对象,是研究领域field,我们如果看看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这里头有一个类别确实是Area Studies,包括亚洲研究,非洲研究,拉美研究等各个区域的研究期刊。大家熟悉的中国社科院国际片,原来最早是八个所(2013年底又新成立了和平发展研究所),除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之外,其他的七个所,都是按照区域与国别来划片的,所以笼统的都是叫国际片,像欧洲所、美国所、日本所、拉美所、西亚非洲所,原来的亚太所现在改为了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在叫欧亚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这都是按照国别和区域划片的。区域研究也好,国别研究也好,它是一个领域,不是一个学科,它没有自己所谓独立的研究方法,方法是跟学科挂在一起的,你是做经济学的,你是做政治学的,你是做社会学的,各自熟悉的方法与理论是不一样的,把具体的一个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带入到某个具体的国别、具体的区域里头,这是你研究的个案。所以,我一直认为,单独去讲再多的某个国家的国情事实,是不足以训练一个学者的,因为缺少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储备你就无从去找问题,你的脑子里头也就记住了一些事,但没有理论和方法上的敏感,拎不出来的一个值得研究的puzzle。所以在资料比较丰富,但是你的理论储备不足的情况之下,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你脑子里头想不出问题来,跟一个新闻记者,跟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无甚区别。看电视节目,昨天飞机又失事了,普通老百姓看了这种节目之后就会说,以后还是少乘飞机吧,这是我们普通人的观感。但一个专家会这么说呢?他会问为什么飞机会掉,这架飞机失事的原因是什么呀?作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原因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把历次的空难放在一起,看看这是机械故障造成的原因,还是什么样的原因?从机械的角度,从制造的角度,怎么样来提高它的安全性?从管理的角度,看看历次发生的这些飞机故障,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提出来改进的建议会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专家,训练有素的态度就是去追问为什么,而且不同领域的专家尽管都是问为什么,但关注的焦点是不一样的,各个领域对同样一个现象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

我相信很多老师上课都会说要有问题意识,但什么时候才能够培养出来你的问题意识呢?就要在理论与资料之间求取平衡。当然,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资料也相对比较丰富,理论解释也比较精彩,这样的论文当然是最好,也具有创新性。求其次呢?就我个人的偏好而言,我宁可看到资料比较丰富的研究,哪怕理论解释比较薄弱也未尝不可,为什么?它至少这个东西上给我提供一些新鲜的信息出来,这本书本身尽管没有太多的理论解释,但是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让我知道了一些不知道的事。比如人类学的主要工作就是这样的,根本不讲究形式模型之类的东西,也没那么在意因果关系理论概括。人类学家写出来的作品,很好读,很生动,有不少特异的信息,我们平时不知道。你的研究搜集整理来的信息,如果能够满足人家的好奇心,做出来的东西别人也会有兴趣去看。比如《黄河边的中国》,真正吸引读者的是那里头拎出来的那些活生生的材料。

再求其次,才是你资料不足,拿你理论上的逻辑推演来给人家“洗脑”,因为你资料不足,所以你没办法验证,你的工作可能是提出来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假说,也可能给进一步的经验分析提供思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呢,说实话就有点头重脚轻,通俗来讲,根基不稳,下盘不稳。绝大多数人对理论是没兴趣的,专家对理论有兴趣吗?有兴趣,但是他需要你给他总结概括吗?知道的人也许早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人你再怎么总结他也是不知道的,无所谓嘛,所以你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只有对你自己有意义——我这念了三年书之后,知道了这么一大堆莫名其妙的理论,莫名其妙的概念,我把它凑成了一个整的东西,仅此而已。最麻烦的一种博士论文,就是里头理论也是不清不楚的,资料也是糊弄的,不客气地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里,大概有半数多的博士论文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的门槛实在是低得很。能够有机地平衡理论和材料之间关系的,我估计最多不超过一成。美国的政治学博士论文极好的也不是很多,但是中间的这部分体量是比较大的,原因很简单,方法训练比我们好,你起码知道了什么叫好东西,你哪怕做不出来好东西,但大概知道什么是好东西,起码鉴赏水平还有。我们这里成天给大家吃快餐,你大概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好的菜式了,你的鉴赏水平就被拉低了,要做出来好东西,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美国政治学的博士训练,管你懂不懂,反正要在方法学习上摸爬滚打,过了这一关之后,可能做出来的东西不尽如人意,但你的鉴赏能力会提升一点,最后特别差的可能也就放弃了,整体上还看得过去。既没有理论敏感,然后又不花力气去挖材料、挖东西,说实话博士、硕士训练三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到头来老师对学生不满意,学生对老师更不满意,典型的“负反馈”。

所以,总而言之,理论和资料是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最关键的两样东西,然后方法训练就是要告诉你怎么把这两个东西给串起来。


研究要求注重理论上的贡献,所谓理论,其核心是因果推论。这是第三章的主题——因果关系。到底什么叫因果关系,第3.1节这一部分定义了因果关系,大概有的同学还是看得云里雾里。我们姑且把那几个公式放在一边,简单说一说。我希望大家注意几点,首先,因果关系到底有没有,这个事情在科学哲学上还是有争论的。我们要去纠缠因果关系的本体论意义呢,就不好讲了。我们退而求其次,我们不在本体意义上去追问因果关系存不存在,我们只需要看到表现出来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中文词里,因果从哪儿借用来的说法,这是典型的佛教术语,因与果,实际上是两个东西,一因一果。但你看英文里头cause是动词,顾名思义因果关系就是什么东西的变化“导致”另外一个东西的变化,“导致”。你把它变成名词形式,Causality/Causation,中文翻成因果关系,词根是从cause来的,也就是说,从经验上面讲,因果关系意味着要观察到至少两个东西在变化,而且一个东西的变化导致了另外一个东西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说这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我们不去追究在本体论上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就说在经验层面上,A导致B,这叫因果关系,A的变化导致了B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变化variation,并且两者各自的变化可以联系起来,相关correlation(注意:因果必相关,相关则未必因果)。


前因后果那两个变的东西叫什么呢?Variable,变量。有几种变量?第3.1节这里头提到的,Dependent variable/ outcome variable,中文翻译成“因变量/ 结果变量”,注意这就是经常发生困扰的东西了,中文叫因果,但是一旦变成变量就费劲了,原因叫自变量/ 解释变量,就是Independent variable/ Explanatory variable;而结果呢,反而变成了“因”变量,为什么用因来翻译它?这里头因当“依”讲,所以这个词还有一种翻法,叫做依变量,我觉得这个翻译其实比因变量更好,但是现在用的不多,还有一个更少见的翻译,叫应变量,你其实从准确程度上来说,依变量和应变量的翻译,比因变量要合适,因为毕竟这个我们现在语汇变化里头,除了因循守旧这个词之外,基本上不会用到那个因的那层意思了,所以容易引起误解混淆的地方就在这儿。那书上呢,如果说我们为了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不混淆,那咱们这个书里头又用了另外一种,比较浅明的表述方式,一种叫做解释变量,那与之相对的就是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就是自变量,被解释变量就是依变量。所以有因果关系存在,我们一定要知道是自变量的变化导致了因变量的变化,这是cause,A cause B,然后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说有causality,有因果关系。注意,书上对解释变量做了更加细致的分别:关键因果变量(或treatment variable干预[介入]变量)和control variable控制变量。

怎么样能够论证是自变量的变化导致了因变量的变化呢?首先,千万不能把相关等于因果。是不是确实是A的变化导致了B的变化呢?我们要解释这个“导致”的过程。判定因果效应是否存在,有三点请大家注意:

首先,因果效应是否存在,是通过干预组和控制组的差异判定的,因此,无比较则无因果,要进行有效的比较,必须能够控制其他干扰因素,反过来说,所谓的控制变量,其实质还是在进行精细的分组对照。另外,第3.1.1节举得例子谈到了单位Unit内部的个体差异,还有一种差异是时间差异,这个比较好理解。

其次,与实验室环境不同,经验研究中因果推论的根本问题是我们无从观察到一个确实的因果效应,所以也可以说本质上这是一个反事实推论问题,请大家注意补充看一下论文包里的Fearon (1991)这篇。

再次,本书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因果效应是概率性的或随机性的,这和确定性的因果关系不同。换言之,概率论视角下,同因可能不同果,因果效应呈现为均值和趋势。这一部分的几个公式推导也是在这样的视角下讲这个问题。

在时间序列上原因是不是一定在结果之前?我认为是的。谢宇教授有一篇文章里提到一个例子,圣诞节即将到来前超市会出现抢购热潮,那么他认为圣诞节这个“因”在时间上是在抢购潮这个“果”之后的。我觉得这个说法不确切,抢购潮的因不是圣诞节,而是人们对圣诞节的预期,这个预期(观念、想法)在抢购潮之前,也在圣诞节之前。

第3.1节分别用定量和定性两个实例解释了因果效应,第3.2节开头给了一个简单总结:当因果变量有两个不同的值时,平均因果效应就是相应被解释变量中系统化部分之间的差别。说实话,这个定义和两个实例的解读又有点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味道,估计各位一开始看都没大看明白。在第3.2节,用他们的定义对照解读了其他有关因果关系的界定,包括因果机制、多重因果、对称与非对称因果关系。这里面请大家特别注意“因果机制”Causal Mechanisms也就是因果效应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要论证因果关系,从数据上揭示出来是有因果效应还不够,同时要告诉我A怎么就导致B了。比如,A导致了q,q导致了r,r导致了c,c导致了B,你把它一环一环给扣起来,这是因果机制。对于因果机制,KKV书中树的靶子是Little(1991),那本书是挺好的社会科学哲学读物,但似乎没见到有中文译本,不过李丹(Daniel Little)的《理解农民中国》中译本第十章里给出了一个更新版的有关因果机制的说明。时过境迁,最近这十来年有关因果机制的讨论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各家的界定都有所区别,John Gerring(2007) 这篇文章里面一下子罗列出来九种涵义,请各位回头看看。我们对因果机制还是用最一般的理解方式:因果效应赖以产生的过程或途径。顺便一提,注意国际关系里通常把International Regime翻译为“国际机制”,此机制非彼机制,不要混为一谈。至于Mechanism这个机制,指“作用机理”,大概是从生物学借来的,经济学里强调“市场机制”,用的比社会学早,至于政治学里流行所谓因果机制解释,也不过就是最近十数年的事情。但不管怎么去界定因果机制,这个解释思路都不同于所谓Hempel科学解释的覆盖律模型(the Covering Law mode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横向因果与纵向因果——计算社会科学的范式探讨
当我们在谈论因果机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什么是因果推断 | 集智百科
蔡瑞初、陈微、郝志峰:因果推断与因果性学习研究进展
基于观测数据的因果发现及因果性学习
审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