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加速时代,人文阅读如何可能

当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后,我们的时代让人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病毒的广泛传播,恐怕与当下的加速所带来的全球流动大有关系。另一方面,国家能力、制度差异、文明冲突、后-冷战格局,乃至后-殖民情境都昭然若揭。病毒传播将“免疫”的政治哲学思考推到了前台。抗疫与免疫所牵扯出的生命政治问题,共同体问题(包括对外与向内的排斥),以及所谓群体免疫的深层哲学与政治根据,进一步暴露出来。(特别推荐姚云帆老师对Esposito的批判性分析埃斯波西托:共同体与免疫政治

在今天,“地球村、全球化、世界是平的……”这样的措辞,已变得日益空洞乏力。要去理解这一当下时刻,仿佛就将人文思考推到一种极端情境中加以测试。但反过来好像也可以说,任何单纯的技术、经济、乃至社会科学的分析,也都是局部化的,无法缓解面对这一时代的根本焦虑。

疫情之中,常态生活被暂时打断过,我们的活法遭受了一种被动的调整。社会有一种降速的趋势,当然也伴随着某些局部必要的加速与聚集效能。但不管怎样,实际情形却是,加速的状态马上恢复了自身。这里我无力去评价自然科学、医学与工学,但对所谓“人文”书写应时而上的加速运作,有一种不适的感觉。与我更切关的,是线上教学极为快速、彻底的铺开。我并不根本质疑这一方式,只是想提醒:一种似“正”却“负”的效应马上产生——科层化、官僚化、招牌化的加速活动在各学校行政机构之中大量滋生。这种加速即覆盖、即遗忘。不断生产,不停地倾倒出各种文字与图像,十分倒胃口。毫无作诗水平的我,实在忍不住,就写了一首诗《停下来》,来吐槽:

谁在惧怕停下来?
但许多生命静止在那里了呀
例外状态?
但机器不理解例外
它要把所有开关打开
喧闹不止
好似新的无物之阵

我们不在那里啊
小心地保护自己
怎能奢谈他们,与生命?
安全的,就别假装melancholy
我们也没有发起mourning的资格

停下来
我想安静下来
我想思考
或者就这么安静着

当然,我也清楚,停下来的状态,安静的思考,从来都是有代价的。任何闲暇与沉思的机会,从来都是以他者的劳动,或自我先行劳动为前提的。首先需要诚实地承认,人文思考与阅读,无法跳脱出自身的物质根基。但,我今天不想重点谈这个方面。

我要说的是,疫情所打开的短暂的例外,并没有转化这种加速的逻辑,甚至加速的逻辑,成功地常态化了所有一切。而在这种不断刷新、不断覆盖、不断遗忘之中,任何停顿与反思都仿佛变得不再可能。这种基本的反应,构成了我讨论“加速”的起点。

关于加速时代,大家多少有点感觉。一个显见的悖论是,越加速,事儿却没少。越提高效率,反而整个生活过程都会无时无刻被打断,好像必须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才行。所以加速没有解放你,却意味着24/7都被纳入进来。正所谓“速度越快,时间越少”。

这种不断加速的根源是什么?目力所及,介绍对之有所回答的两本书。

第一本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后学罗萨(Harmut Rosa)的《新异化: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第二本是一位研究基尔凯郭尔起家后来对欧陆哲学与神学都很熟的泰勒(Mark C. Taylor)的《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其实中译本对书名有改动,原来标题是:Speed Limits: Where Time Went and Why We Have So Little Left

前一本书提供了一种关于加速的批判理论。

这里涉及到一种加速的上升式循环:科技加速(交通方式变迁最为明显,以及今天的高速电脑处理),会使社会变迁加速(各行各业都在加速,资本流通周转的加速);这又会使生活本身加速(各种时间表,把一天的时间,就算是休息,也安排得极其满,一件转另一件,健身—看展—聚会……);而生活加速后,还是想更多地压缩出属于自己的时间,所以又要求诸新一轮技术加速来拯救我们的闲暇。以此循环……

罗萨特别是指出,加速给当代人带来的一种新的异化状态。

这是什么状态?他的解释如下,当下社会特别会运用时间规范的隐性力量,——各种事务都有截止日期、日程表、期限。加速的控制与固有的意识形态控制与政治支配有很不一样的地方,它好像是更“自然”,更“中性”,是不问政治的,但会对主体施以持续压力。作者称它为加速极权主义。

加速时代的异化的滋味是啥呢?就是,我一方面可以不再受到其他行动者或外在要素的直接逼迫,但另一方面却不“真的”想这么做或赞同这种做法。人们始终在看似自愿地去做他们不“真的”想做的事。比如,很多填表、加班、打卡、汇报,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但不得不做……你如果问上级这有什么意义,他也同样是一脸问号。谁来负责?你一看,所有人都在忙,都被这种加速极权主义支配着。

最后罗萨有一个小结挺重要。他说,这种新异化之所以“新”,在于两点:

第一、这些时间性的强制规范导致某些行为模式和经验模式并不是来自价值或欲望,而是来自与主体的持续异化。第二、晚期现代情境中,已经没有像基督教会这样的社会文化体制了,也就意味着缺乏一种潜在的“调解”观念或制度。所有的错误和缺失都直接落到个体身上。如果我们不开心,或无法留在竞赛当中,这完全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错。

罗萨无疑指出了,加速时代的异化和“新自由主义”regime特别相关。速度、竞争、截止日期所造就的强制规范,在这里会把一切的挫败归咎于自身的无能。

后一本书对于加速的分析,更深探入西方现代性构造之中,也相应地在思考人文在此情境中的可能性。

加速跟生产方式相关。就今天而言,加速的根由之一在于金融资本主义。如果说消费资本主义的律令是“借着买”,金融资本主义的律令则是“借着投资”。当下高速证券市场里的股票价格的运动,与现实世界经济状况没啥关系。技术革新与金融革新的结合,随同调控改革一起,创造出了两种越行越远的经济。两者的“速度”差越来越大。

当然,加速的成立,必然与技术处在一种高度互动之中。今天的极端而普遍的加速状态,是几种技术革新交织之后果:——超高速而低成本的的计算机运用;——超高速的算法性的数据处理能力;——巨量的信息的云存储;——所谓的“大数据”。

对于人文学科的阅读与学习来说,这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从来如此。社会与技术每次转型本身都会带来一次阅读革命与心灵变革。

比如,看一下古代的媒介条件,竹简帛书传抄中的错误使得历代解经注经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一个字的传抄错误引发了大量解释上的纷争。但是,现代印刷技术却能将生产与消费变得标准化了,进而机械复制彻底改变了这种偶然性。但不仅如此,新的技术媒介也会使阅读变得个体化与私人化。印刷文化造成了口头文化的共享文化的消失,用有意培育出来的孤独的书写与阅读将之取代。本雅明所谓“经验的贫乏”与此不无关系。

而当代的情状大家都是知道的——是一种碎片化与分心化。并不是贬义,毕竟一个过去的时代没有绝对的理由来审判新时代。但这就是现状。

路德的新教改革使主体私人化、去除主体身上的教会规约,去中心化,向个体内转。而今天的高速网络所带来的个人、宗教、政治与经济碎片化,显然使这一现代性抵达了某种终结。这里有一种技术所带来的悖论:技术越成熟发达,将人们联结在一起的可能性越大。可是,原来的碎片却反而更加碎片化了——直至远景消失,而每个人都闭锁在泡泡/幻想里面。在这个“泡”里面,就算不是不可能,却也是极难听到任何异样的声音——都是自己的回声,或者是与自己相似的人的声音。碎片化的结果是共同知识与共享价值的丧失,也是人文的权威性与普遍性的丧失(但是社会支配与技术支配的权威性与普遍性却不会丧失),而这些才是每一普遍自觉的共同体的基础。

关于人文学科,最一般的看法,就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涉及到的是历史的传承、审美的培育、伦理与政治共同性的教化、主体性丰富层次的养成与打开。这不可能是闭锁在某种包厢与泡泡之中,不可能臣服于感官刺激、上瘾,与分心。因此,人文教养是一种对于单纯“此刻”与“遗忘”的拒绝。

再往简单里说,加速时代对于阅读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速度。

今天加速也渗透进了人文学习与教学。如今“主流”,——我说的不是那些欺骗人的话术,种种作为招牌的“文化”“美学”“古典”在诸种媒体里的炒作与变现,而是真正的支配性的社会逻辑、主导人的行为的逻辑——对于人的要求,不言自明:人脑要像电脑一样处理事务。思维=信息处理,智能=准确有效的算法。这就是效率、生产性、资本、变现、支配的逻辑。

另一方面,朦胧晦涩、含混歧义、不确定、矛盾,这些可能是艺术、文学与哲学的血液。而如今亦可成为编码问题,可由化约性的非此即彼数码逻辑来解决。

模拟效率模式的快速阅读养成了无耐心,使读者对于陌生、艰难、长篇幅的文本无兴趣。很大程度上,这就是现代性宿命般的后果——划分,个人主义,竞争,实用,效率,简单明晰性,选择,消费,忙碌,多到剩余,增长,以及速度——首先是速度。而这一制度所压抑的价值是:整体,关系,共同体,合作,慷慨,耐心,精微,深思熟虑,复杂性,不确定性,闲暇,与反思,——而按泰勒的看法,首先是,反思。

人文阅读的核心之一,很可能就是反思。但,人文阅读又如何可能呢?人文阅读为何又是必要的呢?

放缓速度,是第一步。面对诸种经典的时候,需要有一种降速,通过对速度与效率的暂时放弃,获得一种沉思与反思的可能性前提。

但或许你更需要一个放缓速度慢慢来读的理由。是的,人文阅读能做什么呢?悲观地说,这必然已经是一种防御性的姿态。但它又像是一种幽灵,始终萦绕,是减除不尽的剩余性,一种在加速的被动性中偶尔闪现的能动性。

人文阅读能培养一种判断世界万物与人的能力,获得一种趣味。伽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第一部分里关于“趣味”有极好的交代。拥有趣味,就能既不过于依赖外部的风潮与时尚,也不沉溺于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能够自主而客观地鉴别美与丑,好与坏,以及种种困难与复杂事物的微妙之处,并且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最后再拯救一下我的专业。围绕20世纪中国展开的人文阅读,可能去获得对于我们所言说的现代语言、所书写的现代文学,与所装备的现代观念的来龙去脉的把握。你和一个西方人在国家政治、文明根底上为何有着这么多潜在的争执?你为什么对你自己有时感到自豪有时却又自卑?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如鲁迅的笔下,找到一点线索。因为百年来中国的转型及其矛盾与困难,构成了我们自身认同的深层根基。学习人文,也同时是使自己不断汇入一个漫长或短暂的传统中;不断通过自身独特的思考,来解放已有所有精神的潜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蓝江 | 可能超越社会加速吗?
x倍速追剧,x分钟看完,除失去耐心我们还失去了什么?
晚安曲 | 浪漫手风琴曲《罗萨舍酒庄》
为何现在的人越来越忙、活得越累?感觉看不到未来~
腾讯研究院2019新春书单:最值得读的12本书
艺术的消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